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

西江一浪


先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吧,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李渊这个唐高祖,

他没有实际的权力去阻止他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然后我们来浅析一下这场皇室家族内部的流血政变”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

唐建国之初,发生过一场流血的皇宫政变,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诛杀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使得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读到这里的小伙伴大概都会想了:李世民真是残忍至极,人神共愤,为了皇位居然杀了自己的亲生兄弟!其实,这场政变并不是单方面的残杀,而是太子与秦王两方势力争斗的结果。

我们来了解一下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是李渊于窦皇后的第二个孩子。李世民四岁时,有相士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取“济世安民”之意为儿子改名为“李世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撺掇他爹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相处还是融洽的。唐武德元年,李渊废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建立了唐朝。这之后,李氏兄弟的矛盾便显露出来了,并且争斗日益严重。李渊甚至对李世民说:你们兄弟不要闹了,你到洛阳去,自立天子旌旗吧。这是啥意思?就是说你到洛阳去另建国自己当皇帝吧。

当然,李渊未必是出自真心。但也可看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闹到了什么地步。在李渊的偏袒下,太子一党逐渐占领上风。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观测天象)傅奕密报上书: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意思就是我看了看天象,秦王要造反。至此,李世民已经无路可走。当李渊把这封密令交给李世民让李世民自行了断的时候,李世民举报说太子李建成跟齐王李元吉跟后宫嫔妃私通乱伦。李渊答应说,明天一早上朝审问此事。

好,这可是你们逼我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人先入朝,在玄武门伏兵。此时的李世民已经策反了玄武门总领常何。等到太子齐王慢慢溜达到玄武门的时候,发现情况不太对,急忙掉转马头。李世民可不给他这个机会,跳出来大喊一声:叱!哪里跑!举弓就射,先射李建成,那可是太子啊,第一目标。一箭过去,下来吧您那。

之后李世民手下尉迟恭射杀李元吉,一身是血的去见李渊。李渊正召集大臣准备审问乱伦的事呢,一看这阵仗显然吓了一跳,尉迟恭说:秦王因为李建成李元吉犯上作乱,率兵诛杀了他俩。怕惊扰到皇上,于是派我来护驾。李渊问左右群臣,我的儿子们打开了,这可咋整啊。群臣很聪明:建成元吉本就没什么功劳,秦王把他们杀了,皇上您只要把国务托付给秦王,就没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这个皇帝,实际上已经是大权旁落到自己儿子身上了,满朝文武都在替李老二说话。

对此,李渊只好顺坡下: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尉迟恭请李渊写手敕,意思就是咱写个凭证,以防日后不认账。之后李世民完事了,就入宫见李渊,李渊安抚他,李世民就哭了。

我想,此时的李渊内心应当是悲哀的,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而自从夺下这天下,家就没有了家的样子,兄弟相残,骨肉互杀。自己的儿子看重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下这张椅子。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何其悲哀。

之后,李渊便立了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选择退位,李世民登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老李家嫡出的孩子就剩李老二一个了,除非李渊“管他这天下姓不姓李,老子今天非neng死你这个逆子”!

显然,李渊是不傻的。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也因此被后人冠以“千古一帝”的名号。

对于这场“玄武门之变”,寻常百姓只不过认为他们换了个皇帝。而生于皇家的悲哀,我想,只有李家人才能懂得吧。身居高位的李世民坐着辉煌无限的大唐帝国最尊贵的椅子,或许也会想起,年幼时那些与兄弟嬉戏玩闹、无忧无虑的日子。

谢谢阅读!


脑洞历史菌


李渊是文武双全,有超长的智慧和治国理政的策略。但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优柔寡断,特别是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大错。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所生,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这二人都是人中龙凤,都有智慧和才敢,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统治,平定各路反叛都立下汗马功劳。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在立太子时理应遵循嫡长的顺序,李渊是按照这个规定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无有不妥。但是李世民心里不平衡,大唐江山有一大半是我打下来得,老大坐镇后方只负责凑集运粮草,稳定后方,功劳没有我出生入死来得大。心有成府的李世民不服气,便暗地里积蓄力量,招兵买马,壮大秦王府的势力。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前就已经反了大错。李渊也有自己的密探知道李世民的心事和动机。但是他碍于李世民的功劳和亲骨肉的份子上,没有及时制止李世民的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削减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处处暗地诋毁太子,挖坑陷害太子,制造李建成的过错。这期间作为父皇的李渊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手心手背都是肉,指责那个都不是。有一件事李渊是绝心下定不改国之基础,绝不废太子,保太子继位。事有蹊跷执掌观星台的星辰官向李渊汇报:北方星辰出现异动,天下要有新主出现。当时李渊就怀疑这个新主是李世民,便起了杀他动机,找李世民问话,谈到星辰的事,当时李世民下了一身冷汗,并感觉到大殿两侧埋伏刀斧手,知道父皇要对自己动手。幸亏李世民反应快,用语言搪塞过去。

李世民出宫后感到夜长梦多,绝心静快动手便跟手下忠心文臣武将商议动手杀太子和李元吉。政变的地点选在玄武门。以父皇的名义召见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进殿议事。一场杀兄试弟的血腥场面出现了。李世民不但杀了二人,还杀了他们两人全家老小,来个斩草除根。

纵观玄武门政变李渊的错误:

一是:因循守旧,立太子的问题没有全盘考虑,

没有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是:顾忌亲情。

三是:明知李世民对太子位觊觎,没及早采取措施。

四是:自己没有掌握实际兵权,控制不了局面。


海纳百川233699882


唐朝会有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必然得,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不是什么易于之辈,他们两个都是有着帝王之才得人。

首先是李建成。可能受电视剧或其他方面的影响,大部分人会认为李建成只是比李世民早生了几年,论才能根本比不上李世民,其实不然,李建成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论军事才能,在建唐初期的军事活动中,他一马当先,战功卓著,并且是他率先攻破了长安,奠定了唐朝席卷天下的基础;论政治才能,他在成为太子后,大唐也正值新建,危机四伏,但他留在长安李渊处理内政,把一切都处理的中规中矩的,并无差错;论人品修养,在残酷的皇位争夺中,他始终没对李世民进行人身攻击,还数次阻止了李元吉想杀李世民的举动。可以说,这完全就是一个明君的种子。



除了自身的才能,他的外在实力也是不弱的。首先因为是嫡长子,在加上其自身才能也不差,因此他在朝廷上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在谋士及武将上,他有着魏征和薛万彻等人的支持。除此之外,李建成还私募了长安勇士2000人,召集了幽州精兵300人,还有齐王府700人。而李世民呢,就只有属于秦王府的八百甲士。

说完李建成,我们再来看李世民。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他在赢得皇位后,励精图治,不但开创了贞观之治,更是为自己赢得了“天可汗”的美誉。因此关于他自身的能力我们不多说,历史已经替我们给证实了,我们主要来说说他在唐初的实力。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的实力也是不弱的。他利用自己在外南征北战的优势,收复不少的能人。像秦琼和程咬金等将领就是在他攻打王世充时投靠在他麾下的。因此他慢慢地拥有了自己的决策团队,形成了李渊、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大势力。

而有了自己的班底,李世民的底气自然是大大增加了,再加上当时他在民间的威望不比李建成差,因此,他看向皇位的目光更热切了。而他手下的那些人巴不得他当上皇帝,毕竟从龙之臣的待遇肯定不差。

到了这种时候,李渊其实已经阻止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了。因为李世民没办法后退了,就算他不想要争了,他手下的人也会逼着他去争,不然等李建成上台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至于李建成,是更不可能让了,站在他身后的人不比李世民少。

原本按照正常的发展,李建成更加容易登上皇位,毕竟他各方面都不比李世民差甚至还有超出。然而,正是这份优势让他麻痹了,太过于优柔寡断,没有听李元吉的话趁早除掉李世民,使其有机会发动玄武门之变,硬生生从他手中夺得了皇位。而李渊呢,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毕竟他就剩这么一个儿子了,再不同意就得便宜外人了。


青梅煮酒论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是唐初宫廷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场兄弟相残的家庭悲剧。

如果就“玄武门之变”本身来说,李渊确实无力阻止。

这倒不是说,李渊已经失去对皇权的控制。要知道,唐初武德年间,不论政治号召力还是对政权的控制力,李渊是当之无愧的大唐第一号人物,非李建成、李元吉或者李世民可以比拟的。就拿对皇宫的控制权来说,李世民是控制了玄武门,暗中将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和、敬君弘、吕世衡纳入自己的阵营。但是,其他各处禁军仍然听命于李渊。

就像我前面的文章里说的,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一共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在玄武门,而另一个是在皇宫大内。在玄武门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皇宫大内控制高祖李渊。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并且同时进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玄武门外打得热火朝天,而玄武门内却依旧安静如常,所有的人包括宫女、太监、其他各处禁军、各位嫔妃娘娘反应异常迟钝,连身为皇帝的李渊都很惬意地“泛舟海池”。

失去人身自由的李渊,怎么还有能力去阻止玄武门外的那场兄弟相残。

一方面李渊是帝国的皇帝,执掌生杀大权。另一方面李渊是父亲,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家庭不睦、兄弟不和。所以,他一直在煞费苦心地维持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的利益平衡,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

比如,秦王势大时,李渊让太子出兵征讨刘黑闼赚取军功。

比如,对待杨文幹叛变这件事上,不管太子是否真的参与其中,还是秦王诬陷。事后,李渊的处理方式是各打五十大板,痛斥两人兄弟不和,不但流放东宫幕僚王珪、韦挺,还流放了秦王府的属官杜淹。

然而,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李渊的很多决策反而造成了太子和秦王之间的不和。

比如,晋阳起兵时,李渊曾经许诺李世民,如果功成之后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大唐建立后,李渊却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比如,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对李世民的封赏从光禄大夫、唐国内史、秦国公,到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秦王,再到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最后实在封无可封,就允许天策府自置官署。

什么是“自置官署”,意思就是天策府可以招募幕僚当属吏,再加上李世民又开设文学馆,两者加起来简直就是缩小版的朝廷。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政治信号,在很多人眼里,此时的秦王可与太子平起平坐,李渊是不是有可能废长立幼呢?

再比如,武德中后期,太子令、秦王教、齐王教居然和天子诏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简直政令混乱。最后实在没办法,官员们只得默认谁的命令或诏书在前,谁的就是有效的。

有一次,李世民将长安城外的十几倾良田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而李渊在不知道这件事的情况下,又将这田地赐给了张婕妤的父亲。因为李世民的赐令在前,李神通当然不愿将田地让出来。李渊知道后,就把李世民痛骂了一顿:“我的手诏还不如你的手令有效!?”

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那场兄弟流血冲突的罪魁祸首,正是李渊自己。


喧嚣平原


历朝历代里,皇权都是无上至尊的,几千年帝制的传承,都会存在着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从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始,帝位的争夺就已经成了一颗种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深深的扎下了根。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刚刚走到玄武门的李建成忽然心慌了一下,从远处传来的响声来看,似乎有很多人向这里跑来,常年接触皇权政治的他,对这种事情有着出奇的敏感,他急忙大声呼喊后面的三弟李元吉快跑,但一切都太晚了,他眼睁睁看见一只箭羽飞向了三弟,之后李元吉应声而倒,随着道路两侧杀出的大批人马,李建成的心真的凉了。

尚在湖间游船上的大唐天子李渊,在听闻讯息后,将手中的鱼竿狠狠的折断扔在湖里,一阵眩晕后颓废的坐了下来,两行老泪瞬间流了下来,事实摆在眼前,老二出手了。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及兄弟李元吉,之后又将两位亲兄弟的家眷子女一律杀光,逼迫唐高祖李渊让位,继位为大唐皇帝,奉李渊为太上皇,史称“玄武门之变”。

提前养老的李渊很后悔,这个政治老道,深谋远虑的隋末枭雄,当初以三万人起兵,把隋末群雄逐鹿的小政权推上高峰,继而统一各方势力的大唐开国皇帝,由于在儿子之间的关系上左右摇摆,将官场上权谋利诱的东西用于管理子嗣,终于酿成历史上这一惨剧。

李渊的这两个儿子,可以说是人中龙凤,当李渊出太原入关陇,李建成就负责起了镇守太原的任务,在李渊出外征战各大势力时,李建成就变成了临时的领导,后勤供给、钱粮马匹、人员征集这些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可以说最后李渊夺得天下,李建成居功甚伟。

而二儿子李世民,绝对是隋末最杰出的名将,在李渊出太原后,李世民指挥过多次的战役,而在一次次的战争中,网罗了众多谋臣猛将,自李渊称帝后,李世民便成为李渊手中的尖刀,继续为大唐帝国征战着,在李唐最终的版图上,有一半可以说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位劳苦功高的秦王,确实是大唐建国的第一功臣。

皇位只有一个,面对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李渊一度眉头紧锁,但古时那种立嫡立长的传统思维让李渊下定决心,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这个结果让李世民很失望,但不认命的李世民,在后期统一战争中依然勇猛精进,这也让李渊很是欣慰,他错以为李世民只是想表现忠心而已,他也是为了让二儿子宽宽心,每次对李世民的封赏犹重,允许秦王建府,并有自己一套文武班子,这也为最后的祸事留下了隐患。

无望太子宝座的李世民不甘心,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却让别人来坐,这种怨恨在他心底生根发芽,直至到爆发出来。在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秦王府旧臣的支持下,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向着骨肉兄弟亮起了屠刀。

我是通辽人,欢迎继续关注留言,在此不胜感激。






大通辽人


其实“玄武门之变”出现以后,李渊就已经控制不住李世民了,那么为什么李渊不阻止“玄武门之变”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李世民像

第一、妹想到。其实为什么“玄武门之变”的出现李渊妹想到呢?这要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来说起,李建成是嫡长子,正史中李建成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李世民在外面打仗朝廷内部的粮草军饷全都有李建成辅助李渊来完成,而且李建成在建立后方根据地,囤积粮食和兵源,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换句话说没有李建成后方得的粮草周济,李世民平定天下也妹有嫩么容易。李世民呢!那就不用多说了,平定天下、定鼎中原、消灭群雄割据的局面立有不世之功。那么就会出现什么局面呢?李建成身后有文官集团和关陇军阀的支持,而李世民有武将的支持,特别是李渊把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都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手里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关东地区有丰足的粮食,害有新兴的大军阀,这样李世民就有了争夺天下的粮食和部队,从而朝中已经形成了两派,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又不断的给李世民加官进爵,封为“天赐上将”,与李建成平起平坐,这样原本是想一个天平的两端,江山可以稳固,但是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增高的,到了内个位置,离皇帝位置仅剩下一步之遥,换做谁都会努努力,更何况贪嫩俩的支持者也都想辅佐自己的主公登基,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前,政坛已经是波涛汹涌,但是李渊虽然知道这哥俩不合,但是他并妹有想到已经恶化到不是你死就我亡的地步。


二、李渊妹有机会阻止。前文说了李渊第一没想到,而等到李渊知道“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已经掌握整个京城武装兵力,李渊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也无能为力改变结果了,更别说阻止了。
所以综上所诉,李渊无能力阻止的总归原因就是对李世民的军政大权妹有控制,而是为了安抚李世民的功劳,不断滴加官进爵,接班人妹有凸显其重要地位,主次不分才是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地中海的蔚蓝29395427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其实很多都被篡改了,众所周知,李世民在位期间经常特别关注国史的修撰工作,把历史改得乱七八糟,在正史中,李世民几乎成了一个能力强大、道德高尚的完人,可是,正所谓“欲盖弥彰”,再掩盖,我们也是有蛛丝马迹可以寻找的,再加以合理的推理,应该还是能还原部分历史真相的。



那么,为什么李渊没能够阻止玄武门之变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如果有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担待。

第一个方面,这场政变是李世民处心积虑的,应该不是被逼无奈仓促发动。为什么呢?我总结三个理由。



(1)李世民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他在洛阳摆平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因为他居然在洛阳四处招贤纳士,大有令立朝廷的架势,这事儿整得李渊很不满意,还曾经长裴寂抱怨过,可见,李世民早就想当太子了。

(2)李建成谋反案事出蹊跷,里面有李世民的影子。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如果网友不弃,敢请您莅临鄙人页面,指导一二。在此,篇幅限制,我只大概说说吧。李渊去仁智宫避暑,留下李建成守长安,并负责日常政务的处理。不久,李建成派心腹尔朱焕押送一批盔甲前往庆州,交给庆州都督杨文干。令人费解的是,尔朱焕作为李建成的心腹,居然走到半路突然停下,吵吵闹闹,要去仁智宫告御状,说太子图谋不轨。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想一想,尔朱焕为什么这么做?我看十有八九是受到了胁迫,比如家眷被扣留之类的,这个只能靠猜了。



后来,李渊派宇文颖前往庆州质问杨文干,谁知宇文颖去了不久,杨文干就造反了,这事儿,李建成差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因为,杨文干也是李建成的心腹,那么,为什么这么凑巧,杨文干偏偏就反了呢?这个问题应该出在宇文颖身上,他究竟对杨文干说了什么内容,已经不可考证,看起来,应该话的内容逼反了杨文干,而宇文颖被李世民收买了,要不然,还有什么说法说得过去呢?

由此可见,李世民也一直在给李建成穿小鞋,并不是史书上说的,他完全是被逼无奈。

(3)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这个,历史并没有做太多粉饰,常何是跟着李世民起家的,没有争议。如果李世民不是处心积虑,他收买常何干什么?



第二个方面,政变时,李渊应该已经被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政变不可能安安静静,根据《旧唐书》的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流矢及于内殿”,可见当时的状况还是很激烈的。即使李渊年纪大、耳朵背,听不到外面的情况,那么太监呢?宫女呢?卫兵呢?难道都是摆设,他们不会禀报李渊吗?之所以李渊没有动作,那么,只有一个说法站得住脚:他已经失去了发号施令的能力。



这样一捋不难发现,玄武门之变的现场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兵分两路,第一路潜伏在玄武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抵挡太子李建成的攻击;第二路,直接进入皇宫,控制李渊的人身自由,避免李渊反击。

还有一个方面可以侧面佐证李渊失去了人身自由,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都被屠杀清洗,请问,一个做爷爷的,要是有能力阻止,他会不阻止吗?



所以,李渊不是不阻止,而是无力阻止。

第三个方面,长孙皇后出现在政变现场,非常不正常。此时还不能称之为长孙皇后,还得说是长孙氏。按理说,她一个女流,平日里很少出门,为什么会出现在激烈的兵变现场呢?



这个,史书上说了,说她是激励士气,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我觉得,以李世民的手段和性格,既然带着长孙皇后出现在现场,极有可能是用以安抚后宫女眷的,政变期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让一个温柔的女性来安抚住后宫,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所以,可见,玄武门之变策划之周密,超出我们想象。

好了,就分享这些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这是一场皇位之争,作为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李渊,却无法阻止儿子相残,有些无能,有些无奈,还有些可怜,“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太子李建成负责内政,秦王李世民负责外战,李渊的本意是相互制衡,但他在放权的过程中,渐渐失去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权。

李渊称帝后,为了维持宗室的稳定,沿袭所谓的嫡长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李建成为太子,辅助处理内政,考虑到秦王李世民的出色的军事才能,让他负责对外作战。李渊不属于那种雄才伟略的帝王,他称帝后,把权力下放到两位儿子的身上,自己舒舒服服的做皇帝,可他这么做,渐渐失去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权,无法合理的平衡两个儿子的势力,给“玄武门之变”埋下祸根。

李世民有夺嫡之心,李建成无让位之意,注定兄弟之间,势成水火。

隋炀帝昏庸无为,导致天下大乱,李世民一心要成就大业,怂恿父亲李渊称帝,可以说,大唐的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野心勃勃,绝不是那种甘心做臣子的人。他渴望做皇帝的,于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笼络人心,培植力量。但太子李建成也不是那种甘心让贤的人,他感受到来自李世民的威胁,于是与弟弟李元吉一起,屡次陷害李世民,清除他手下心腹,最后导致兄弟之间,势成水火。

李世民手下武将谋臣众多,怂恿他武力夺政,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思虑不周,心存侥幸。

秦王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谋臣,有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他们怂恿李世民武力夺政,并为他周密策划“玄武门之变”,而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以为剥夺李世民的军权,驱逐出京,就能让李建成高枕无忧,他们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心存侥幸,所以注定要失败。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周密布置,李建成仓促应对,李渊后知后觉,无力回天。

李世民周密策划,先是利用父亲李渊宣李建成、李元吉进宫,然后提前埋伏好甲兵,守株待兔。李建成、李元吉没有想到自己在宫内的卫队已被收买,草率进宫,结果中了李世民的埋伏,最后被杀。李渊后知后觉,政变发生时,正在宫内海池上划船,接到李世民的汇报后,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安抚李世民,最后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权贵是如何炼成的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吗?这也太小看了开国皇帝李渊的政治智慧与谋略了。之所以会上演“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得的“玄武门之变” ,完全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所致。


李建成与李世民 ,一个文官集团的代表,一个是军方的实力派。况且俩人是一奶同胞,都是李渊结发妻子窦氏所生生,不存在嫡庶之别,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不忍心厚此薄彼。最主要大唐的天下多是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李渊若是明显打压李世民,恐武将都会鸣不平,弄不好会出大乱子。这是李渊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也是他不敢轻易对李世民下狠手的主要原因。

中原的割据势力虽被大唐消灭殆尽,但北方的突厥依旧虎视眈眈 ,这才是大唐的心腹大患。凭借李渊的能力,他根本无法摆平强大的突厥。只有李世民敢于和突厥一较高下,也是李渊对付突厥最关键的一张王牌。他要是将李世民贬黜朝廷的权力核心,或者把李世民除掉,那不等于自毁长城,引火烧身吗!李渊眼下不会,也绝不敢这样做。



李渊这时还不到60岁,身子骨硬朗的很。自感有时间、有精力能处理好,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之争。况且,俩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更能让他有效平衡朝中两股势力,从而掌控乾坤。至于将来,他也许会给李世民划块封地,让他成为国中之国,至于最后李建成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正是李渊的瞻前顾后,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间玩平衡术,让兄弟俩从最初的明争暗斗,发展到水火不容,最后不得不兵戎相见。因此说,李渊对“玄武门之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手下悍将在太极宫的北宫门即玄武门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杀死。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玄武门之变。七月五日李渊删封李世民为大子把一切军国大事托付给李世民。不久又传位给李世民自已当太上皇一心造人去了。那么李渊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不能阻止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呢?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恰恰是李渊在处理太子和秦王之间矛盾上优柔寡断,手心手背都是肉哇下不了决心,又耳根子软偏听偏信造成的。太孑李建成是文官集团代表留在都城长安辅助李洲处理政务,在朝中有较高的声望,李世民是武将集团代表,秦王府的娇兵悍将打下唐朝大半国土,李世民因此官拜中书令,天策上将军等职务,李渊,太子,秦王,齐王的命令均可施行天下,令出多门矛盾重重。在立谁为太子问题上李渊犹豫不绝,他对李世民说首倡义兵的是你,天下大部分是你打下的,本来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你,可是太子李建成年纪较大又没有什么过错,你可认洛阳道大行台,用天子旌旗,效梁效王刘武故事。李建成听道这件事对李渊说秦王有野心,如果去了洛阳就不会回来了,李渊听了就取消了这项任命。在嫔妃们不断中伤下李渊对李世民产生怀疑,处处偏袒太子李建成。后来突厥人入侵边关成为矛盾导火线,齐王李元吉要挂帅出征调走秦王府的猛将,想要趁出征饯行的时候把李世民干掉。李世民听到消息到宫中告状弄并把太子和张嫔妃私通的事情说出来。李渊听说后大怒,让哥三个第二天进宫当面对质。第二天李世渊先下手为强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干掉。这时李渊才惊慌失措问萧瑀和陈叔达该怎么办?萧瑀说:"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这天下本来就是秦王的,现在陛下传令把军国大事都交给秦王事件就平息了。高祖说;"好,吾素愿也!"这样李渊才把这件事情平定下来。如果李渊当机立断开始就立李世民为太子就不会发生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