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歡迎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2260字,閱讀僅需5分鐘~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汪士慎親制筆筒

插筆的筒,徑不過尺者泛稱筆筒。歷來製作的材料,有竹木牙犀、金銀銅漆、翠玉琉璃,也不乏珠光寶氣的八寶鑲嵌。2007年7月,腰病近乎癱瘓,住院動大手術,術後熱度不退,抗生素居然難抗,醫師與家人終日為我憂心忡忡,誠然每天上午、傍晚,各四個小時的吊針,於我也不無苦痛。時兒子告我,臺灣一古董商來滬求售,兒子說爸爸住院,這次不要了。我則告曰:可去我病,豈能放過。當晚此君拖拉桿箱來病房,斬獲幾物,此即一也。

此乃“揚州八怪”中年最長的汪士慎所書畫並刻的筆筒,確是真品。汪氏制筆筒,此為僅見。而尤可寶者,所取材料乃一段罕有的虎骨,故此,雅興頓生,骨雖堅而趣陡增,書畫兼自刻(汪氏擅篆刻),無上款,可斷為案頭自用器。吊針七十二天病竟愈,我自慰,此物正特健藥也。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黃胄畫貓

黃胄先生畫畫的痛快淋漓是不用說的,古人云“欲速則不達”,在他身上根本沒有的事。我親眼見他半小時畫十二張冊頁,都是可圈可點的人物畫。有次看他畫張四尺整紙的人物畫,由於迅捷,張臂蘸墨時,在畫上滴了一串墨點,我心想,這下可惜了,一張即將完工的佳作。誰知,他不加思索的用支小筆,濡墨補筆,瞬間就出現了一排白鷺上青天,姿式各別,濃淡相宜,境界高遠。嘿!這就叫化腐朽為神奇。記得1982年我撰寫《藝苑掇英》國畫電影的腳本,設計了這個畫面,居然取得了令人驚歎的藝術效果,實緣於那次梁先生的即興發揮。

這是他送我的為貓寫照的兩張冊頁。尤其是贈我圖一時,還自詡地說:“小韓,這張是我很得意的。”在我的印象裡,別人看到他神奇的揮毫,講讚揚話的,到了見多不怪的地步,而他表揚自己的畫,僅聽到過這一回。可染先生說他的狗畫得好,我以為他畫的貓同樣的高妙。

天才人物真是無所不能啊。國畫裡的黃胄,詩文裡的蘇軾,生前都坎坷多難,然而那哀榮,可是千秋萬歲的。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清赤壁夜遊竹雕筆筒

竹雕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嘉定是最著名的。說到竹刻,似乎加上嘉定兩字,就添了分量。在康熙時期,嘉定竹刻出了位傑出人物吳之璠。他區別於先前的三朱規範,所作淺雕,強調留地,多去繁枝雜節,突出重心,理念與雕技都屬濯古出新者。換言之,他的作品一如八大的花鳥畫,像剝筍似的在構思上先剔除幾層外殼再下刀,做減法,做除法,讓喜歡簡潔者,跳越繁瑣惱人的公式,一眼就專注於所期待的結局。

吳氏的絕作,世不多見,此乃乾隆時去其不遠的高手所作,純屬宗法之璠手。作蘇髯夜遊赤壁,小舟載五人,臉小於豆,而各顯神韻,巖上掛奇松一枝,遠處赤壁一座,此外,皆平刀鏟地,空蕩蕩一片,似江水茫茫,不存一物,淘盡繁瑣,反到突出了“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的寂籟詩境。這技外的文心,皆可明鑑。我在想,若這一主題,由吳氏施技,那滋味何止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伊秉綬書隸字扇骨

中國書法史以往的一些論家,都崇尚晉唐並多晉唐以下,日薄西山之論,我少時即不以為然。此論用之楷行草似可,而涉及篆隸則差矣。篆隸之妙,源在晉唐之前,式微何止八代,其流之勃興,恰恰在晚期的清代乾隆、嘉慶季,且成果燦然,別開一重天地。伊氏即是中興裡的顯赫大家,別於鄧石如的巍而健,別於何子貞的質而澀,伊秉綬的隸書拙大偉岸外,天才勃發,賦予少見的詼諧趣,尤堪咬嚼,無古而有我,一派正大廟堂氣。依我的私阿,似較鄧何高出一頭。

此伊氏所書之隸字扇骨,雖天地窄迫,而氣息從容,不結不蔓,小中見大。足見此老胸中別有乾坤者。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元代嵌螺鈿捧盒

這是一件元代的嵌螺鈿捧盒。嵌螺鈿工藝也是我國先民的發明,薄木胎底,髹黑漆若干遍,然後,設計圖案,選擇螺殼呈五彩者,切割成薄片,依構思的亭臺樓閣、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造型拼接粘合,再在其上以尖利小斜口刀,刻劃出細膩的物事的線條。在純手工的時代,這誠是耗時費心,細巧耗神的活計。而一器既成,精彩絕倫自不待言,在黝黑的器皿上,呈現出工筆般的圖畫,在悠悠的沉靜中,寓有魔幻般七彩耀眸的玄妙。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元代嵌螺鈿捧盒

此捧盒,表現的是傳說中道士盧公遠,以法術引度唐明皇夜訪嫦娥廣寒宮的夢遊場景。此類題材,元代多見,體現了民間對神秘月神的崇拜。

嵌螺鈿工藝,號稱北宋已有,然實物未見。元代器也罕見。十七年前自日本偶得。妙物由流落異邦,攜歸故里,於國於物於我,都是深可慶幸的。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明張瑞圖行書對聯

張瑞圖是晩明開派的大書家。他的書法用筆方折中寓跳蕩,盤搏裡見奇峭,雖稱不上龍跳天門,也當得起生機勃發。此聯字大如鬥,聯句為“一丘一壑,為圃為農”正是書於剛被髮配回閩的時段,內容灰溜溜地切題,字的氣局有些呆滯而欠生意,應證了“境由心造”的道理。此聯曾經翁方綱、陳半丁收藏。藏印頗小且不著題記,似乎有些“保持距離”的味道。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清《琅琊臺刻石》拓本

秦王朝鐫制了十幾塊以秦小篆書寫的大碑,最著名的芝罘刻石、嶧山碑,已早毀。今之所見《嶧山碑》,為宋代再翻刻,氣息差得太遠,不足取法。《泰山刻石》今僅存九字,1978年,在泰安的一箇中學裡讀過,而今存較為完整的當數《瑯琊臺刻石》,1978年因撰寫《書法藝術》電影本子,恩准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庫房裡得以一睹然,因石已風化並遍身開裂,橫豎都被鐵條層疊固定,一如見到一員被五花大綁的秦時巨人,歲月的無情豈不令人愴然。

此為清中期所拓瑯琊臺本,尚存十一行,字近漫漶,而意趣尤存,識篆者仍可作經典範本臨習,較之翻刻本,自有西施、東施之別。此拓之尤可珍處,一為淡墨蟬翼拓,少見,二則曾經胡澍、沈均初、魏稼孫、趙之謙四家鑑賞,並鈐有趙氏所刻四家共賞印。繼有民國時期蔣祖詒、葉恭綽等鑑賞印,物因人貴,遽增身價,故非彼時同類拓本可比。又,師輩多作古,求題乏人,與其天地處作題名及跋題五則,多不足觀,僅為虛壯軸本而已。

難得一見,韓天衡收藏藝術精品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