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秦国统一天下是决定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重农的秦制开始主导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秦国模式开始成为了两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社会形态。那么,历史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中国的海洋文明是否曾经有机会占据时代发展的潮头呢?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个机会就出现在战国时期与秦国东西并立的齐国身上。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01.根正苗红的齐国

自周武王东征之后,齐国一直是周王室在东方的重要依靠力量,以姜姓集团与姬姓集团为核心的西周军事殖民体系在早期长期主导着大陆的历史发展进程。周王室将姜子牙之族分封到东海之滨的山东地区,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其镇服叛乱不断的东夷集团,稳固这个距离关中最远的东方要地。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不过,正是因为齐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重要的政治地位,使得该国拥有了独立发展特色文明的的条件与机遇。与传统耕织为业的周人不同,齐国靠海,鱼盐资源丰富,且“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齐国开始形成了偏向海洋文明的社会形态。自太公时期,齐国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齐国偏向海洋商业文明的特质愈加凸显出来。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图/今日青岛的海上捕鱼业

02 .由狄入华的“秦人”

关于秦人的来源,史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坚持秦人是自混迹于戎狄之中的华夏苗裔,亦有学者认为秦人本身就是来源于西戎之中。然而无论那种说法,秦人早期带有极大的戎狄习俗是毋庸置疑的。自公元前9世纪秦国始祖非子以牧马之术得宠,获得五十里封地后,秦人才逐渐进入了与周人类似的农耕形态之中,但是依旧保留了强烈的戎狄形态。这种形态一直持续到商鞅变法之前仍然没有获得重大改变,比如商鞅变法之中较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秦人废除“父子同居”的戎狄陋习。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图/老秦人

03 .齐秦争雄

正因为秦国长时间被中原文化圈所排挤(以夷狄遇之),所以商鞅变法的迫切目标便是努力让秦国在社会形态上趋向于中原国家,并且重点是在军事上获得足够的力量。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对关东六国十分了解的商鞅在分析各国变法得失的基础上认为,利用法家思想去构建秦国社会是最为高效的方法,因为秦国自古僻处边荒,民众虽粗俗不堪但多质朴有余,法家的“御民之术”可以快速将这群单纯的民众进行组织运用,将民众束缚在土地上,再用军功引诱以消除其杂念,从而可以让秦国成为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如此以来,再辅之以秦国的绝佳战略位置,可以说秦国就拥有了无限的战争潜力。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图/战国时期的秦军

反观齐国,虽然在工商业的滋养下取得了社会的重大进步,且产生了如同稷下学宫这般光辉的自由学术思想中心,但是山东半岛独特的战略位置也为齐国发展设下了牢笼。齐国所处的山东北部不仅西、北两面无险可守,也难以向外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最终导致齐国外攻不能取国,内守无山川之险,进退失据,更为重要的是,齐国所处的海洋环境毕竟不同于古希腊所处的地中海区域,浩瀚无涯的太平洋上并不能给齐国带来真正的海外贸易与平等精神,半岛上的齐国始终受到大陆的压力与羁绊,最终只能在秦国的百万大军之下彻底崩盘。

齐秦大战:看似落后的农耕文明为何最终战胜了海洋文明?

参考文献:1.中国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