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曆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皇甫毛毛丶


公元前307年,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步騎車混合兵團。隨即對中山發動了試探性攻擊,趙武靈王親自率軍,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敗中山國主力部隊,從南至北橫穿中山國,一直打到無窮之門(在今張家口北),登城遠望,長歌一笑:“無窮之門,乃先祖教我拓地無窮之遠也!千里萬里,我必有之!”

稍作休整,趙武靈王又率軍穿越樓煩和林胡的勢力範圍,一路招攬三胡騎士,西至黃河飲馬,最後登上黃華山頂,憑高遠眺,一快披襟!

——胡服騎射其實只是一個手段,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將胡人彪悍的血液融入到趙人的身體之內,創出一支所向無敵的趙國雄師,滅中山,收三胡,吞強秦,繼而一統天下,建不世之功。

事實上,趙武靈王的野心,遠超當世任何一人,甚或百年之內,唯有始皇能與之比肩。

之後一年,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又親自率軍攻中山至寧葭(今河北獲鹿北),以控制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

緊接著,趙武靈王派出大批心腹大臣出使各國,包括樓緩(擁有樓煩血統之胡裔大臣)入秦,仇液(白狄之仇猶國後裔)入韓,王賁入楚,富丁入魏,趙爵入齊……展開大規模的外交攻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這些老兄:

——我們要正式收拾中山國了,你們若是識相,就不要多管閒事兒!

其他國家都好說,然而齊國,可一直是中山的後臺大老闆,它怎麼會坐視趙國從容滅掉它的小情人中山國,進而威脅其東方之霸權呢?

這就到考驗趙武靈王外交能力的時候了。“合縱連橫”四個字乃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主旋律,用的好能坐山觀虎鬥,用的不好卻隨時有身敗名裂的危險,比如說可憐的楚懷王。

趙武靈王就是戰國時代除蘇秦張儀外少數幾個能用好這四個字的人,他派出大批使團,一面與各國交好,一面挑動齊魏與秦楚兩大集團互砍,目的只有一個,讓列國特別是齊國捲入連年混戰之中,從而不但無暇顧及中山,甚至還因要藉助趙來均衡各方力量,而對趙國滅中山給予一定的幫助。

這下子中山國慘了,大靠山不但不幫忙,反而和死敵趙國站在了一起,現在咋辦?拼了嗎?

說實話,中山國能在列強的夾縫中生存數百年,還真是好有幾把刷子。這個國家,雖是正宗的蠻夷“白狄”之“鮮虞”族建立起來的,卻因其多年在富饒的河北平原上從事農耕,早已丟卻了遊牧民族的本性,其實基本上已經華夏化了。這是戰國曆史中最神秘的一個國家、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民族,據說他們擁有白種人血統,善於釀酒,能歌善舞,作奸巧冶,多美物,手工業極其發達。另外,在各國大多還在使用青銅兵器與皮甲的時候,中山國的士兵們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鐵製兵器與鎧甲了,可見其軍事科技同樣不可小覷。

圖:中山國文物 錯金銀四龍四風銅方案座


可惜,中山國雖然擁有比趙國還要發達的文明,其遊牧民族勇武彪悍的性格卻早已在醉人的美酒與安樂的生活中被基本消磨光了。拼了?省省吧,還是保住小命更重要。

所以,趙武靈王對中山國的這些優勢,基本上是無視的,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他對於怎麼對付這些變種蠻夷,早已成竹在胸。

好,萬事俱備,吞滅中山第一戰,開打!

由於戰國時代史料匱乏,此一戰的詳細情形未可獲知,然而從這有限的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中山軍情況不明,但趙軍的出場陣容如此豪華,此役顯然是一場大戰,一場決定趙國與中山國命運的關鍵之戰。

對於趙武靈王而言,這也是證明自己胡服騎射基本國策是否正確的重要一戰,只能贏,決不能輸!

所以,他將自己所有能動用的精銳全部壓上了,包括自己的心肝寶貝、秘密武器——牛翦、趙希率領的萬餘名剛訓練出來的新式騎兵——百金弩騎。

於是,趙武靈王的五路大軍出發了,牛翦軍從榆中出發進攻中山西部,趙希由代郡出發進攻中山北部,趙武靈王則親率其他三路主力從中山南部突襲,地圖上五條鮮紅的箭頭齊刷刷的,直指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平山)。

這是一場奇怪的戰爭,本屬胡人一支的中山國士兵們穿著重重的鐵甲,乘著龐大華麗的戰車,怎麼看怎麼像華夏人士;本屬華夏的趙國士兵卻穿著輕便的勁裝,騎著奔馳如飛的戰馬,怎麼看怎麼像野蠻胡人。

這個世界變了,你若不跟著變,必將活得很痛苦,看開些吧。

各條戰線上的廝殺在中山國的領土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時隔數年,中山國的士兵們第一次見識到了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新軍,原來是如此可怕。

他們發現,趙軍雖然只增加了一個兵種騎兵,其戰術卻突然間變得無比豐富起來。

那是當然的,如果沒有騎兵,那麼戰術通常只有一種——平推戰術。簡單來講,就是陣列一線橫排,戰車在前,步兵在後,緩緩超前平推,沒有攻擊重點,沒有主攻方向,單純的正面進攻,死打硬拼,簡單粗暴,毫無美感可言。

而有了高機動性的輕騎兵,那可就不一樣了,你可以迂迴敵軍車陣之後,攻其側背,配合正面形成夾攻;也可以直接從敵軍薄弱部分突入,貫穿敵陣,然後從其背後再次衝入,反覆衝殺,把敵軍之車陣攪得大亂,使之陷於崩潰;還可以斷其糧道,破壞其後勤給養;甚或可以直接攻擊敵軍指揮部,破壞其指揮系統;總之,弩箭的速度加乘上快馬的速度,趙武靈王的輕騎,絕對可以算得上當時速度最快的兵種,它可以在任意時間打擊敵軍的任意位置,讓人防不勝防。

中山人被趙軍層出不窮的怪異戰術徹底打懵了,它引以為傲的步兵連弩隊還未發數箭,就被衝上來的趙軍鐵蹄踏碎,後面堅固的車陣也被衝得七零八落,陷入各自為戰的窘境,緊接著,鼓聲如雷,蜂擁的趙國戰車在步兵的掩護下隨後衝殺上來,再給予中山軍以最後的一擊,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戰事進行的出乎尋常之順利。趙國的北路軍,一路攻佔了丹丘(今河北曲陽西北)、華陽(今恆山)、鴟上(今唐縣西北)三處關塞。趙國的南路軍,則接連奪取了鄗城(今高邑東)、石邑(今鹿泉市南)、封龍(今石家莊西南)、東垣(今正定縣南)四座重鎮,一路勢如破竹,直逼中山國都靈壽。

然而,作為戰國第八強,中山國也不是泥捏的,在最後關頭,他們也祭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群身著重甲,手執巨大鐵杖的大力士,狄語曰“吾丘鴆”。

乖乖,這下子可不得了,只見中山國這群力大無窮的“吾丘鴆”,如魔神般現身人間,一個個揮舞著沉重的鐵仗,“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頓時打得趙軍人仰馬翻,趙武靈王一看不對勁,趕緊鳴金收兵,好在趙國的騎兵速度夠快,損失還不是很大。

“吾丘鴆”很變態,他們見鐵杖揍不到趙國的騎兵,竟然“以車投車,以人投人” (《呂氏春秋》),個個好似打了興奮劑一般。

好厲害,在冷兵器時代,這大概算是終結者級別的戰爭機器了。

趙軍的騎兵只好且退且戰,專射中山猛男們未被鐵甲防護的地方,兜著圈子與他們玩作迷藏。這樣不久,猛男們就撐不住了,狼藉的戰場上,躺滿了中山國力士的龐大屍體。這下子中山國徹底沒戲唱了,咋辦,投降唄!

中山王無奈,只好獻上南部四座城池,向趙國求和。趙武靈王見好就收,準備休息一下再打,於是答應了中山王的求和。

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開始繼續往北拓土,很快奪取了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接的大片土地,將中山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其進行了嚴密的封鎖。中山王見勢不妙,趕緊聯合北面的林胡與樓煩,妄圖夾擊趙國的代郡,結果遭到了趙軍的痛擊。趙武靈王乾脆一鼓作氣,將林胡與樓煩這些胡人全趕到了大青山以北,把他們的地盤收歸己有,在此地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使趙國北至燕代(今河北西北及相鄰內蒙古地區),西至雲中和九原(今內蒙古包頭)的疆域連成了一片。

緊接著,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再次進攻中山,這次中山國遭到了致命的重創。“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中山的國都靈壽淪陷,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最後死在了那裡。

然而在齊國的壓力下,趙武靈王不得不在中山另扶植了一個傀儡國王尚,但此時的中山國已名存實亡,成為了趙國的附庸。現在只要齊國肯鬆鬆口,趙武靈王伸伸手就能滅了它。

公元前296年,趙主父又統軍大舉進攻中山殘餘勢力,這時候中山的保護神齊國正在攻打秦國的盟友燕國,無力再招惹趙國這麼一個強敵,於是雙方達成互不干擾協議。趙國最終順利的滅掉了中山。

中山,這一個狄人最高最發達的神秘文明,終於在中國的歷史中,徹底消亡,飄散在了現在石家莊附近的廣袤原野之中。這些智慧的白狄人,從此也忘卻了自己民族的稱謂,在趙民族大融合政策中無聲無息的與趙人,同化為一。

史書載: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春秋戰國時期,由來自北方的白狄鮮虞人所建立的國家,史書記載,中山國盛產美女,男善戰,女善舞。

古中山國位於太行山東麓,國土面積僅方圓五百里,雖為千乘之國,確是名副其實的戰國第八雄!

中山國鑲嵌在趙國國土之內,宛如一個國中之國。

其將趙國國土一分為二,使的趙國疆域首尾不能兼顧,因此成為趙國的眼中釘,肉中刺。趙武靈王繼位後,便將滅亡中山國作為首要戰略目標。

為了使趙軍能夠擁有強大的戰鬥力,能一舉滅亡中山國,趙武靈王對趙國軍隊進行改革,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開始進攻中山國,中山王獻地四邑以求和。

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繼續攻擊中山國,奪取中山國與代郡和燕國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國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中山進行嚴密的封鎖。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國王投降,中山國滅。

為了滅亡中山國,趙武靈王於公元前299年,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自己一心一意的進行對中山國的戰爭,最終,在強大的趙軍面前,中山軍民在堅守了七年之後,還是逃脫不了滅國的命運。
然而,中山國的滅亡,也拉開了各國滅亡的序幕,在中山國滅亡八十多年後,秦國滅掉各國,一統天下。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點贊評論,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汶與川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了中山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西周初年,一說是在春秋後期。中山國幾經遷徏,中間也曾經被滅國,後來在趙國和魏國的紛爭之下得到機會復國,成為戰國時期趙國的國中之國,大致地理位置在現在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以靈壽為都城。

中山國復國之後,成為趙國的心復之患,趙國也同樣成了中山國最大的威脅。於是中山國修長城,引水圍鄗,攻守並舉地對抗趙國。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結成聯盟。中山國國君從此稱王。《戰國策》說“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地域廣大,而且稱王后的中山國進入鼎盛時期,更成為趙國急於除去的心腹大患。

五國相王結成同盟是為了對抗秦國、楚國和齊國,按理說同盟之間應該互相策應。但是中國山在齊國攻打燕國時不但不幫助燕國,反倒趁火打劫又奪佔燕國大片領土,完全不固相王之盟約背棄盟友,不重承諾。從此與燕國也反目成仇。

這時候趙國的國君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就說過,“中山在我腹心”,出巡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可見相當重視這個問題。胡服騎射讓趙國增強了戰鬥力,但趙國並沒有急於攻伐中山,也不參予中原的諸國混戰,反倒是頻頻出使,拉攏宋國,附首齊國,做好外交準備。

公元前305年,趙國舉二十萬之眾大舉攻打中山國,攻下鄗、石邑、封龍、東垣,勢如破竹之下中山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後,趙國不斷蠶食中山國土地。《戰國策*魏策》曰:中山數割數伐而隨以亡。趙軍攻下國都靈壽,中山王逃亡。趙立傀儡,後又黜。

趙國從此絕了心腹大患,其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沅汰


要知道趙國如何滅了中山國,首先我們來看看中山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中山國是在春秋時期由白狄人建立的國家,國土在燕趙之間,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國。中山國自建立以來都被視為異族,一直是中原諸侯國的心腹大患,以晉為首的中原諸侯國曾多次對中山國發動戰爭,卻一直無法根除,中山國一直存活到了戰國時期,趁著中原各國混戰,中山國在中山武公的帶領下從山區遷移到了平原地區,效仿華夏諸國的建制,建立都城,頒佈法律軍制,正式像一個國家一樣治理。中山國漸成規模。

但好景不長,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盛,收拾了一頓秦國後正不知向誰下手,便把矛頭對準了中山國。公元前410年,魏文侯派大將樂羊率軍借路趙國向中山國進攻,樂羊經過三年苦戰,終於佔領了中山國。中山國被滅後,中山恆公從未放棄過抵抗,率領殘餘躲進太行山中繼續堅持戰鬥。


公元前380年,此時魏文侯已去世十六年了,此時在位的魏武侯仗著強大的軍隊,頻繁用兵,四處出擊,終於不堪疲憊,國力開始出現下滑,中山恆公經過二十幾年的勵精圖治,趁此機會,帶領中山國人趕跑了魏國人,重新興復了中山國。復興後的中山國定都靈壽,國土大部分在趙國東北,把趙國分成南北兩部分,中斷了趙國邯鄲和代地的路線。對趙國的管理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公元前377年,趙國率大軍進攻中山國,中山國軍隊憑藉著對山區地形的把握,成功打退了趙軍。次年,不服氣的趙敬候再次發動進攻,皆無功而返。從此以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有了長城的屏障,再加上覆雜的地形,這個頑強的小國再次站在歷史的舞臺上。此後幾十年,中山國開始發展經濟,擴展領土,國力逐漸強盛。成為了當時除戰國七雄外的的戰國第八強,國力不容小覷。甚至在後來諸侯國聯合稱王的時候也把中山國拉過來冠以王的稱號,可見中山國的影響力。


當時,趙國國力不振。外有秦齊兩大強國不斷騷擾。內有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正可謂是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公元前326年,趙國在蟄伏一百多年以後終於迎來了一位自戰國以來最偉大的君主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繼位以後,穩定國力,頻繁外交。在一眾諸侯國都開始稱王的時候明智的卸下王的稱號,開始改革軍制,發展國力,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經過試點,頒佈了胡服騎射令,趙國全國上下開始興盛起胡服騎射的風潮,此後趙國軍力大增,國力逐漸強盛起來。趙武靈王知道,中山國是趙國心腹大患,不滅中山國,趙國難以強大起來。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趁著秦國羋太后專權,魏韓自顧不暇之際,輕率大軍開始進攻中山國,此次進攻,趙軍以胡服騎射後的胡刀騎士為主力,拋棄了原來老舊的戰車,竟戰鬥力驚人,中山國軍隊完全不是對手,趙軍捷報頻頻,接連攻下丹丘, 爽陽,鴻之塞。又攻下鄗城,石邑,直入中山國腹地。此時趙武靈王深知六國不會坐視自己滅了中山國,又逢中山國遣使獻城求和,於是見好就收,暫時放過了中山國。此後,中山國精銳盡失,元氣大傷,滅國只是時間問題。又過了一年,趙武靈王又大舉進攻中山國,圍了中山都城靈壽,中山國又只得獻四邑求和。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度進攻中山國,又奪取了大片領土,至此,中山國再也無足輕重了。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終於滅了這個頑強的中山國,中山國在建國350餘年後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趙國也隨之強大起來,成為山東六國抵抗秦國的中流砥柱。


懷劍聽雨



中山國的覆滅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趙國的崛起,另一個是本身的不思進取。其中,當屬自身的原因最大,在深憂外患之際,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才是導致自己最終斷送的罪魁禍首。


履歷驚人的“小強”,數次霓凰重生



要說中山國的履歷,你一定會被它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震撼到。一個從誕生之初,就被強鄰環繞,一路被壓制,一路被打壓,甚至覆滅過,但依舊是霓凰重生,生生不息,甚至還一度躋身成為位列七雄之後的大國,更是名震天下,不容小視。

中山國的崛起和誕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從誕生之初,就被刑侯壓制打壓,而後又被晉國給吞滅,但依舊生生不息,晉國覆滅後,又是奇蹟般的重生。到了戰國時期後,弱小的中山國,依舊逃脫不了被欺凌的下場,前腳離開了個晉國,後腳就跟來了個魏國,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又被覆滅了。但這次中山國也吸取了教訓,再次沉寂後,又一次奇蹟般的復了國,並且更加的強大,一躍躋身成為當時僅此於七國的大國。


天縱轎子趙武靈王的強勢崛起



就像周瑜的哀嘆一樣“既生瑜何生亮”。中山國怎麼都沒想到趙國會出了個天縱轎子趙雍,併力挽狂瀾的強勢崛起,把連帶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都強勢整合收納,並推行胡服騎射,不僅戰力一躍飆升至與秦並肩,而且國力的強盛更是隱約都有要傾吞天下之勢。

面對趙國的強勢崛起,中山國視乎還沉浸在躋身七國之後的喜悅中,絲毫沒有嗅到危機的意思,反觀趙國的日益強大,中山國卻開始沉浸在貪圖享樂上,日益腐敗之中。此消彼長之下,中山國也變得岌岌可危。


走向落寞,直到滅亡



終於一切全都塵埃落定,日益強盛的趙國,最終把劍刃指向了它,一根如鯁在喉的中山國。

公元前296年,退居幕後的趙武靈王,對中山國發起了最終的殲滅戰,並一舉端滅了中山國的根基。自此,中山國走向了滅亡。可以說中山國的覆滅,一方面離不開自身的墮落,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趙國的強勢崛起。而我們在深感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中山國的自強不息,在強鄰環伺的處境下,依舊屹立不倒。雖然最終的結局依舊是走向了覆滅,但他那自強不息的精神,依舊值得我們所學習。



我是森蟻,喜歡用獨特的視角,為你剖析不一樣的歷史風情。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筆,歡迎點個關注吧,小森蟻在此先謝謝啦~

(不點關注也沒關係,點個贊也可以。嘿嘿~😁謝謝啦~)


森蟻聊史


戰國七雄之外,其實還有第八雄,那就是鮮虞中山國,中山國前期是個很勵志的諸侯國,在大國夾縫中頑強的生存、發展、壯大,又復國,一度是中原各諸侯國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變法圖強的戰國時代,中山國最終平庸下來,重文輕武,為趙國所滅,這其中始終有司馬家族的身影。

刑侯搏戎

中山國的前身是狄鮮虞部落,在西周末期就開始活動,當時為部落聯盟,鮮虞、肥、鼓、仇由等部落組成,長期活躍在刑國周邊,最開始勢力較弱,多次被刑國打敗,但隨著春秋時候的攻打和兼併,刑國逐漸衰落,公元前652年,鮮虞出兵打敗刑國,之後又出兵攻打衛國,衛懿公戰死,衛國滅亡,齊桓公率諸侯國聯軍將鮮虞趕走,衛國才得以復國。

晉伐鮮虞

春秋末期,鮮虞和晉國為敵,從公元前530年開始,晉國意在拆毀鮮虞部落聯盟,滅掉肥、鼓,將其納為屬國。

公元前507年,鮮虞攻打晉國,俘虜晉國勇士觀虎,第二年在中人城建國,史稱中山國,接下來的兩年,晉國又兩次攻打中山國。

公元前494年,中山國聯合齊魯衛攻打晉國,中山國奪晉之棘蒲。不過從公元前489之後的三十多年裡,中山國以至於遭到晉國的攻打,未有勝績,損失慘重,仇由被滅,坐人城和中人城被佔領。

魏滅中山

晉國本可以一舉滅中山,不過這個時候晉國已經顧不上中山國,晉國國內風雲變幻,韓、趙、魏三家滅智,進而分晉,與齊、楚、燕、秦爭雄。

這給了中山國復興的時間,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部落向東遷移,在顧建立新都,武公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仿效中原各國的禮儀規制,建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國家,武公去世後,桓公繼位,桓公繼位之初不理國政,給了魏國機會,魏國先後派出吳起和樂羊攻打中山國,歷時三年,終於在公元前406年佔領了中山國。

趙滅中山

中山國被魏國滅亡後,桓公率殘餘勢力撤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在趙國東北部復國成功,建都靈壽。成了趙國的心腹大患。

趙國在公元前377年和公元前376年兩次攻打中山國,都以失敗告終。幾年後桓公命國人修築長城以阻隔趙國的進攻。桓公在位期間,中山國的疆域最大,國際最為強盛,成為千乘之國。不過情勢很快發生變化。趙國趙武靈王繼位,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最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先後扶立燕昭王和秦昭襄王繼位,在外交上佔據主動,又在國內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意在打造一支強軍。與趙國不同的是,中山國的中山釁王繼位後,卻在司馬憙的建議下重文抑武。中山國的決策一次次失誤。

公元前323年,在魏國公孫衍的遊說下,發生“五國相王”事件,即韓、趙、魏、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是王,公孫衍此舉是要合縱孤立齊、楚、秦三大強國,齊國首先不認同,認為中山國太小不能稱王,當初,中山國復國,齊國是出過力的,算是盟國,結果中山國此舉惹怒了齊國,失去了齊國這一盟友。

後來,齊國攻打燕國,中山國也去攻佔燕國的土地,只是後來燕國重新奪了回去。中山國試圖在國際上尋找影響力,卻沒有在國內進行改革變法。中山釁王和中山姿王被司馬憙玩弄於股掌之間,司馬憙在趙國的幫助下三次成為中山國的相國,成為趙國的內應。

趙國想要稱王,就必須滅掉中山國,中山國卡在邯鄲和代郡之間,使代郡和邯鄲阻隔開來。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攻打中山國,取得階段性勝利,第二年,再次攻打中山國,圍攻靈壽,中山獻出四邑結束。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次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徹底被趙國包裹在趙國國境內。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舉重兵攻打中山國,中山王投降,中山國滅亡,趙武靈王扶立中山王尚,並遷往膚施,之後,樓煩殘部聯合中山王尚試圖反趙,被趙武靈王所殺。中山國徹底滅亡。


蕭曉四姑娘


說起中山國的話,這個國家的戰國曆史上面比較特殊,這個國家號稱千乘之國,其他戰國七雄號稱萬乘之國,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實力氣僅次於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其他那些弱小的諸侯裡面實力是排第一的。

這個國家除了實力上比其他國家強以外。他的身份也比較特殊,它是由古代從北方往這裡遷西的一支遊牧民族在當地定居以後形成的一個國家,屬於半遊牧半農耕文明,所以這個國家戰鬥實力強悍,而且可以說並不懼怕其他國家。

趙武靈王第一次對這個國家動殺心,是照進了一個初始中山國的一個使者,使者告訴他說中山國君開始效仿中原文明,推崇儒家,並且去邀請了很多儒家大賢,這樣的國家應該攻打。

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就感覺很奇怪了,這不是一種賢明君主的表現嗎?孔子他老人家說的,為什麼這樣的國家還要攻打呢?這個使者就說國家尊奉這些讀書人,那麼對於這些為君王賣命的沙場上面的士兵來講,是最大的侮辱,並且對於老百姓來講,他們耕種田地,一年到頭沒有幾天休息,但是得到的東西卻不如這些讀書人,或者是空談大論者得到東西多,但這樣的國家很難在亂世存活下去。

趙武靈王覺得對,所以開始了第一次對於中山國的動手,她連和北方的燕國一起對中山國展開包家,但是中山國的戰鬥力確實超出人們的預料,一個千乘之國壓著兩個萬乘之國打,一次對於中山國的動手失敗了,趙武靈王也痛定思痛,覺得肯定是自己出了問題。

所以,趙武靈王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向北方拓展領地,他像北方,攻取了千里胡地,依靠這個地區畜養胡服騎射所組建起來的強悍的騎兵部隊,並車在這其中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讓全國人民,尤其是趙國的穿長袍的人去接受穿短打的人。

第二件事情,秦武烈王由於在洛陽舉鼎,自己死了,趙武靈王積極地將當時在燕國作為人質的嬴稷,送到了秦國,並且推舉他成為了秦昭襄王,聯合了秦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一起處理了其他國家的外交以後,終於自己能夠集中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對付中山國。

就這樣。兩路出擊,一路有北方組建胡服騎射的地區,出擊的騎兵,另一路由自己邯鄲方向派出的強悍的步兵部隊,兩路夾擊中山國。

在失去了外援以後,中山國一個國家獨木難支,自己本身就彈丸之地,所以,在趙國不斷的消耗戰的情況之下,中山國終於垮了下來,中山國的國君像趙武靈王投降,趙武靈王在考慮再三的情況之下,選擇放棄對於中山國的進一步進攻,而是選擇休養生息,在經過幾年的準備以後,趙武靈王選擇繼續將中山國進軍,最終,中山國的國君逃到了齊國,而中山國徹底滅亡。

其實對於趙武靈王來講,他和之前消滅中山國的國君做的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接受了湖人,個強悍的文明總能吸引其他周邊遊牧民族向自己靠攏,他們是仰慕中原文明的富庶,繁榮以及文化才來到這裡的我們是否要對他們產生排斥呢?趙武靈王表示,如果能夠加入我們,建設自己的家園,我歡迎,如果不加入我們不建設我們的家園,或者怡我們為敵,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就是胡服騎射的初衷。如果說僅僅只是組建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那什麼事情都不用幹到北方去招人就行了,何必君王自己穿著一身湖人的打扮,跑到朝堂之上,受萬人唾棄的?胡服騎射也是告訴曾經的中山國的國民,你們曾經是湖人,但是這一點我並不追究,加入我們,我們會接受你們。


漩渦鳴人yy


在戰國時代,除了七雄之外,還有兩個頗有實力的中等國家,一個是宋國,另一個就是中山國。趙武靈王吞併中山,與秦並巴蜀、齊並宋國一樣,都是戰國時代的大事件。下面我來略述一下趙武靈王滅中山之經過。

1、趙武靈王上臺時,中山國之威脅

中山乃是狄人所建之國家,在魏文侯時被魏國滅亡。中山與魏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趙國,故而三晉戰爭爆發後,中山擺脫魏國控制,二次復國,遷都靈壽。

中山復國後,趙敬侯乘其局勢尚未穩固,在公元前377年與前376年兩度大舉進攻中山,撈了不少地盤。公元前369年,中山國修築長城防線,以備趙國的突襲。隨著秦、齊的崛起,公元前323年,韓、趙、魏、燕、中山五個國家互相承認王號,共同對付秦、齊。

趙武靈王上臺時,趙國遭到魏、齊、秦等國的接連打擊,幾乎成為過街老鼠,屢戰屢敗。這時,中山國居然趁火打劫,於公元前314年突然發動侵略,在長子打敗趙國軍隊。不僅如此,中山軍隊還向北挺進,擊破燕國兵團。這個令人忽視的狄人國家突然發威,攻城略地,國土面積方圓千里,大小城池數十座,已成為趙國的勁敵。

趙武靈王痛定思痛,於公元前307年,開始“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

2、牛刀小試,三攻中山

中山國成了檢驗“胡服騎射”效果的試驗場。

趙國的胡服騎兵一建立,就開始在實戰中成長壯大。

公元前307年,趙國一伐中山。新騎兵牛刀小試,他們越過邊境線,騷擾中山南部邊境地區。趙武靈王給中山人傳遞了一個信號:漫長的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306年,趙國二伐中山。這次進攻比上一次更加猛烈,深入到中山國的腹地,打到寧葭(河北石家莊西北)。長驅直入的奔襲,顯示出新騎兵在機動作戰上的優勢。

中山國雖然是狄人國家,可是狄人並不以騎術見長,而是以步兵著稱。據《呂氏春秋》的紀載,中山國多力士,“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打仗過程中,可以把對方的車子抬起來,當作炮彈去砸毀另一輛車。對付這麼一群力大無比的野蠻人,可遠攻又可近戰的騎兵大約就是其剋星了。

公元前305年,趙國三伐中山。


征伐中山的趙國兵團編制如下:右軍司令趙袑,左軍司令許鈞,中軍司令是公子趙章,總司令由趙武靈王親任。突擊的重任交給兩支機動性強很部隊:一支是由牛翦指揮的車騎部隊,另一支是由趙希指揮的胡、代兩地騎兵。

在這次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得到了證明。牛翦與趙希的兩支騎兵,分兩路出擊,穿越山隘,在曲陽會師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續攻取丹丘(河北曲陽西北)、華陽(河北唐縣西北)、鴟之塞(又稱為鴻之塞,河北淶源南)。在騎兵打開局面後,趙武靈王率中軍、左軍、右軍攻取鄗城(河北高邑東南)、石邑(河北石家莊西南)、封龍(河北石家莊西南)、東垣(河北石家莊東北)等地。

趙國兵團高歌猛進,中山舉國震驚。在這種情況下,中山國只能委曲求全,以割四城為條件,向趙武靈王求和。趙武靈王考慮到中山的軍事力量雖然遭到重創,實力仍不可低估,趙國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吞併其國,便見好就收,答應中山人的條件,把中山四城收入自己的地盤,並撤回軍隊。

3、中山國的滅亡

仔細研究這一時期的史料,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趙武靈王進攻中山的時機,都選擇在秦國無暇干涉的時候。秦國若無事,則趙國也按兵不動。趙武靈王顯然一直沒有忘記,秦國是最可怕的對手,他可不想在攻略中山時,秦國兵團出其不意地殺入自家後院。在攻略中山這件事上,趙武靈王不急不躁,保持著“穩紮穩打”的風格。

公元前303年,趙國四伐中山。趙武靈王趁秦國出兵攻打魏國及韓國之際,敏銳地抓住機會,攻打中山,撈足了好處後才返回。

在攻打中山國的同時,趙武靈王對林胡、樓煩兩個胡人部落進行軍事打擊。公元前302年,趙國從林胡人手中奪取黃河北岸的九原,這樣,河套平原基本上落入趙國之手。隨著趙國不斷蠶食遊牧胡人的地盤,獲得更多的牧場,擁有更多的馬匹,趙國騎兵的優勢也隨之得到加強。“胡服騎射”後的軍事優勢開始體現,滅中山的時機已然成熟。

公元前301年,趙國五伐中山。該年秦、齊、魏、韓四國圍獵楚國,南方戰事不休,這給了趙武靈王在北方大展拳腳的機會。趙國的鐵騎又一次踐踏中山的土地。中山國被打得大敗,首都被趙軍攻破。有一些史書把是年當作趙亡中山之年,比如《戰國策》的《魏策》中說:“中山恃齊、魏而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

不過對照其他史料,趙國並沒有完全吞併中山,但中山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幾乎被趙師所摧毀。中山王戰敗逃亡到齊國,據《戰國策》中《秦策》所載:“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中山王逃往齊國後不久,病死在齊國。此後中山國人另立君主,繼續抵抗趙師的侵犯,但這隻可視為殘餘勢力。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率領精兵猛將對中山發動最後一戰。儘管中山軍隊在新君主的領導下拼死抵抗,也只不過是以卵擊石。曾經以步兵聞名天下的中山國,已經無力挽回自己的命運。雙方的決戰毫無懸念可言,中山軍隊全軍覆沒,國王成為趙國軍隊的俘虜。趙武靈王沒有殺害中山王,而是把他放逐到了膚施(陝西米脂西北)。

至此,中山國的歷史被終結了。

趙滅中山,是戰國一大事件。進入戰國中期後,經過不斷的兼併戰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形成九國割據之局。趙武靈王滅中山,開啟了戰國後期更大規模兼併戰爭的先河。在此之前,秦略巴蜀,楚滅越國,都屬於弱肉強食,而趙國吞併中山,則是強並強的戰爭。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趙國五伐中山,通過蠶食的方式使中山滅亡。

魏文侯時期,魏國曾滅中山。後中山成功復國,位於趙國東北方,將趙國南北一分為二,由此成為趙國內部的心頭大患。

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使趙國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而中山國的軍事實力日趨落後,“五國相王”中,稱王的中山國僅為千乘之國,引起齊國不滿,齊國與中山國的同盟關係由此破裂。“子之之亂”中,中山國背棄同盟關係,大舉侵燕,引起燕國厭惡。由此,中山國日益遭到中原各國的不滿。

另外,當時的中原形式是秦國強盛,中原各國為對抗秦國拉幫結派,燕國勢弱,無力干預趙國滅中山。

趙國五次攻伐中山國,中山國戰敗割讓土地,通過蠶食的方式,中山國近乎滅國。

公元前296年,最後一任中山王被廢,中山國就此滅亡。

趙國吞併中山國後,南北相連,國土擴張,實力增強,成為戰國中後期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五味社


現在的河北省平山縣,在春秋時期並不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國,而是白狄所建的中山國的國都。中山國是一個非常頑強的國家,它多次被滅又多次復國,甚至還曾經打敗過強大的晉國。最終,在享國三百五十多年後,在公元前296年被趙武靈王所滅。

中山國的發展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階段。春秋早期,鮮虞尚且比較弱小,多次遭到諸侯國邢國的打擊,並沒有對西周造成太大的威脅,但是後來邢國逐漸衰落,鮮虞在公元前652年出兵南下,擊敗邢國、衛國,迫使邢國國君出逃、衛國國君被殺。幸虧齊桓公崛起,並且聯合了宋、曹、邢、衛等諸侯國才把鮮虞擊敗。

到了春秋中後期,抵禦北方戎狄的重任落在了晉國身上,在公元前527年,晉昭公曾經攻破鮮虞中人城(即後來的中山國國都),並滅了肥、鼓等鮮虞的附屬國。但到了公元前507年,鮮虞出兵攻打晉國,報了二十年前的仇。後來甚至還曾經聯合齊國、魯國、衛國共同伐晉,給晉國帶來很大的困擾。

晉國末年,中山國曾經遭到晉國的致命打擊,甚至連續二十年沒有出現在史書中。三家分晉之後,中山武公開始效仿中原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乘著中原內亂迅速崛起,但武公早逝,中山國在幼年的桓公手中被魏國所滅,殘餘勢力退守太行山。

經過二十年的臥薪嚐膽,中山桓公在公元前380年復國,它的國土將趙國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因而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在公元前377和公元前376年兩次擊敗趙國的進攻之後,中山國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修建了抵禦燕國和趙國的長城。史書記載,此時的中山國有兵“九千乘”。一乘是多少人呢,有兩種說法:“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即七十五人;“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即三十人。按少的來說,中山國有兵二十七萬人!要知道戰國後期長平之戰時,趙國總兵力也就在四十萬至六十萬之間。

也就是說,中山國被滅國之前,與趙國戰鬥力相當!難怪趙肅侯曾經擊敗了齊國、魏國、燕國,但是對嚴重威脅趙國領土完整的中山國卻束手無策!

趙武靈王即位之後,決定暫時退出中原的紛爭,先解決北方的重大威脅。趙武靈王三年、二十年、二十一年,趙國多次出擊中山國,並在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奪取中山國代郡等地,把中山國變成趙國的國中國。

此時的中山國在與趙國的戰爭中處於劣勢,在趙武靈王擊敗婁煩之後,中山國最終在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趙武靈王滅國。這個曾經稱霸北方的戎狄強國,終於被收入了中國的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