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小小嬴政



籠統來說,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在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在位之時,因為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搞得明朝差點南遷,成為下一個南宋,還好有于謙出來力挽狂瀾。

但明朝真正由盛轉衰並非是明英宗時期。

因為當時明朝建國七十餘年,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到了英宗時期雖然有些盛極而衰的意思,但土木堡之變並非像北宋靖康之恥那般,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擁有優勢的情況下,年少的英宗估計英雄書籍看太多了。所以主動出擊妄想成為新的英雄,結果水平太次了,主動出擊成為了主動送人頭,所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但明朝並沒有徹底衰落,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這只是一次戰役的失敗,並非波及全國。

宋安之認為,明朝的這種衰落的開始,在於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時期。

首先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那便是古代的官場腐敗程度。一般來說,官員尤其是地方官是代天子行事的,大家試想今天的地方官員腐敗問題,再想想監察力更為落後的古代,如果官員腐敗成為風氣,官場一片黑暗,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快要完蛋了。

以京師大官來說,一位大員有腐敗,就意味著下面小官腐敗了一大片。

而所謂新的王朝建立,其實就是與地主階級的妥協罷了。帝國初期是新興的,經歷過一段時間沉澱,就會形成官員與地主階級的互相勾結,所謂的明君,基本上都是通過各種手段打壓這種勾結,來使壓制這些勢力的成長,最大程度上的使其敬畏朝廷敬畏律法。

那麼一般什麼方法合算呢?

那就是大力反腐反貪。

比如說明穆宗繼位以後通過京察,清理了一批貪官汙吏,使朝野風氣為之一振,可惜這位皇帝只在位了幾年。還有清朝乾隆在位晚期,是公認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時期,腐敗嚴重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到了咸豐繼位以後,為了刷新吏治,甚至不顧“議貴”的潛規則,同意肅順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朝此後二三十年的官場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以這個角度來看,宋安之認為,明世宗嘉靖帝這位明朝在位第二長的皇帝,就是他在位的45年,將官場風氣搞的是烏煙瘴氣的。

並且他久居深宮煉丹,不只是依重嚴嵩這個大奸臣,還經常抬高一個打壓一個,埋下了黨爭萌芽。

到了萬曆帝時期,因為爭國本之事,這位奇葩皇帝是一連二十多年不上朝,雖然主導決定了萬曆三大徵等大事件。但小事不抓,不僅是導致了黨爭,各黨是黨同伐異,使東林黨一黨獨大。還使官場腐敗風氣越演越烈,帝國的根本已經被動搖了,所以萬曆帝死後看似歷經泰昌、天啟、崇禎三帝,但就時間來說僅僅24年明朝便亡國了。

所以以這個角度來說,宋安之認為明朝是在明世宗嘉靖帝時期開始真正的衰落。


宋安之


明朝的衰落肯定是從萬曆開始的,萬曆年間是明朝最後的輝煌,藉著張居正改革的餘力和近千萬白銀的財政基礎,萬曆打贏了萬曆三大徵,但是隨著萬曆本人開始消極怠工,日趨昏庸,明朝便因此徹底由盛轉衰。萬曆的很多舉措,比如任命礦稅太監、將鹽鐵專營權授予溺愛的福王,對於整個明朝的危害,不可估量。

一、萬曆三大徵耗盡了明朝的國庫

萬曆三大徵雖然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對明朝的財政有著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根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耗銀200餘萬兩,朝鮮戰役前後八年共耗費883萬5000兩,消耗大米數十萬斛,對播州用兵也耗費白銀300萬兩,前後共耗費白銀1300多萬兩,基本上耗盡了張居正留下的家底,正因為萬曆三大徵耗費如此之大,甚至有人認為明朝在朝鮮的戰役於戰術上成功,但於整體戰略得不償失。

明朝在萬曆三大徵中耗費元氣甚大,無論是財政還是精銳士卒都有損傷,最重要的是,由於明朝軍費的耗費,直接使得遼東軍因軍費不足而荒廢,之後薩爾滸之戰中明軍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很大程度在於三大徵之後財政匱乏,裝備因此陳舊不堪。

二、萬曆任用礦稅太監,破壞國家制度和經濟

萬曆的另一個劣政就是任用礦稅太監,至於萬曆任用太監的原因,有人說是他貪圖享受,有人說是由於中央財政虧空,他不得已任用太監徵稅,但不管原因為何,其結果都是失敗的。這些礦稅太監缺乏監管,幾乎可以為所欲為,通常徵收上來的稅賦,給萬曆的不足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入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這些礦稅太監無惡不作,各地百姓和官員都深受其害,而萬曆似乎從未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而收上來的金銀並未用於吃緊的軍費,大部分都被用於萬曆個人的享受,入了萬曆皇帝的內庫。

三、萬曆出讓鹽鐵專營權,破壞國家財政之本

萬曆另一個巨大的劣政就是隨意出讓鹽鐵專營權,損害國家財政的根基,鹽鐵專營一直是中國古代的財政之源,通過對關鍵經濟資源的把控從而實現對社會的財政汲取,是國家財政的根本。這樣關乎國本的政策,萬曆居然因為溺愛福王,竟將河北的食鹽專營分給了福王,以至於一省的財政命脈,竟交給了一個不勞而獲的藩王,這無疑是國家財政的巨大損失。除了此例,萬曆還經常分給藩王大量土地,而這些藩王完全不交稅,這樣無疑進一步減少了國家的稅基。


四、沒有繼承張居正一條鞭法,使財政進一步惡化

萬曆另一個大失誤就是因為怨恨張居正而廢除了他的政策,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對於財政是巨大的利好,可以充盈國庫,但是萬曆竟然僅憑個人情緒就將其廢除,如果萬曆能有秦惠文王的智慧,殺商鞅而保留其政,明朝的命運也不會那麼慘。

萬曆的問題在於,他很能花錢但是不能掙錢,明朝的財政汲取能力沒有被充分挖掘,最富裕的商人和官僚地主、朱家宗室依然在徵稅範圍之外。一方面財政花銷擴大,一方面財政收入不斷減少,而明末最後之所以滅亡,實際上就是因為財政不足,沒錢發餉,沒錢救災。


沉思的托克維爾


明王朝興衰的轉折點是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這個轉折點只是相對於“明朝全盛”和“明朝衰落”而言的。《明史》雖然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但其實明朝的衰落是從明英宗開始的。

明英宗(正統皇帝)繼位之前,明朝正處於“仁宣之治”的全盛時期。仁宣之治時期(明仁宗、明宣宗),明朝的國庫充盈,戰事減少,軍隊精銳,藩國朝貢穩定。因此明宣宗(宣德皇帝)去世時,給9歲的明英宗留下的正是全盛時期的大明帝國。
(明英宗的父親明宣宗統治時期)

明英宗在位時期,主要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是“土木堡之變”,導致明朝北部邊軍精銳喪盡;第二是殺害於謙等人,導致明朝改革中興的希望破滅。這都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

儘管明英宗以後的明孝宗、明世宗也曾有過短暫的中興,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明朝的頹勢,只是延緩了明朝滅亡的時間。

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率領40萬大軍親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重圍。在此戰中,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精銳的三大營也基本全軍覆沒,而開國武將後代形成的勳貴集團也被一網打盡。



從土木堡之變開始,明朝便喪失了對蒙古戰爭主動權。此後直到明朝滅亡為止,明軍再也沒有發動過如此大規模的北征。因此,土木堡之變可以看作明朝軍事的一個轉折點,標誌著朱元璋、朱棣時代所積累下來的對蒙古作戰的軍事優勢消耗殆盡,明朝轉入積極防禦。(雖然麓川之戰已經摺射出明軍戰鬥力下降的問題,但土木堡之變前的明朝依然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

同時,明英宗因為不滿大臣于謙在自己被俘時期冊立了新君明代宗,所以在復辟以後對於謙等人進行了清算。于謙曾經輔佐明代宗實施了一系列新政,旨在恢復明朝的元氣。但隨著英宗復辟、代宗去世以及於謙的被殺,這一系列的新政又被擱置下來,明朝進一步被削弱,可以視為明朝的政治轉折點。



歷史的荒野


很多人將萬曆皇帝的漫長執政期,視為明朝的衰落和滅亡開始。這種觀點在不少層面上都有依據可尋,但其實並不全面。因為萬曆朝實際上是整個明朝最具銳意進取精神的時代。上一次出現類似的情況,已經是近200年前的永樂時期。只不過在程度上有所不及。

所以,要回答明朝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就必須將時間線拉長。通過一些非常具有表象性的事情,在不同年代的表現做下對比。才能看清是在什麼時期,才是明朝的衰退節點。

首先,萬曆朝絕非一個看上去萬馬齊喑的時代。雖然內部有皇帝的長期不上朝,外部又經歷了多次戰爭,但明朝在整體上都能應付,併成功維持了王朝運轉。在非常要緊的經濟層面,萬曆朝直接繼承了之前隆慶時代的經濟政策遺產。通過澳門、月港和大同等地的開關貿易,刺激了經濟增漲。

正是這些經濟開放措施,幫助明朝朝廷增漲了稅收收入。尤其是來自美洲和日本的銀礦,大大提升了戰略儲備的價值。同時,因為貿易的有限開放,緩解了此前出現的各種邊境糾紛。無論是西洋人的商船還是沿海島嶼上的倭寇,又或是北方的蒙古人與邊境的走私團體,都不再鬧出讓明王朝疲於奔命的動亂。明朝也有足夠的時間來積蓄國力,併為更大規模戰爭而儲備了相應的軍隊和資金。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其中,除了寧夏之役是由於邊境部隊叛亂引起而比較好解決外,其他兩次用兵都是非常艱險的惡戰。何況,無論是寧夏的蒙古叛將,還是豐臣秀吉首先的日本大名,又或是楊應龍的西南土兵,都在戰鬥力上強於一般的地方明軍。所以,明朝要將之逐一擊敗,就需要從各地調集精銳上陣。

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軍餉和後勤保障,漫長的戰役就無從談起。加之三大徵的時間幾乎是前後連貫一致的,等於是讓明軍不間斷的進行連續作戰。所以,要是說萬曆朝是明朝衰退的開始,恐怕並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國際市場上的鉅額貴重金屬輸入,要到萬曆皇帝本人死後才出現供應下降問題。以此將問題歸結在萬曆朝,實在是不太公平。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說萬曆朝是明朝衰落的開始,那我們不妨再看看之前統治明朝數十年的嘉靖皇帝。看看同類型事件在嘉靖朝都以什麼形式表現,又以什麼結果收場。


對照萬曆朝時期的經濟情況與邊防形勢,我們就不難發現嘉靖朝是一個更加糟糕的時代。與之對比的萬曆朝,反而有點中興氣象。

由於嘉靖朝實行的是異常保守的收縮戰略,所在沿海和北方邊界上都以消極阻礙貿易政策為主。結果自然是與萬曆朝截然不同。不僅朝廷的賦稅遠遠不及後世,邊患壓力倒是有增無減。不僅有沿海的倭寇屢禁不止,北部各地的蒙古勢力也屢屢南下。

而且和萬曆朝的戰爭不同,經濟疲軟等因素都讓明軍失去了大規模集結作戰的能力。一般動員力量超過3000-5000左右,就顯得非常吃力和低效。所以,除了偷襲缺乏防禦的雙嶼島和剿滅登陸的倭寇外,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軍事表現。如果嘉靖朝時期發生類似三大徵的戰事,能否組織有效的遠征軍都成問題。相反,嘉靖朝時期的明朝軍隊,在面對遠不及後世對手的小股敵人時,都顯得異常羸弱。

但我們也不能將嘉靖朝視為明朝衰落的開始。因為嘉靖皇帝繼位開始就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恰恰是矛盾擠壓已久之後的爆發。其中,除了西洋人帶來的大航海時代和日本室町幕府衰敗引發的地方勢力擴大,其餘事件往往都是內因佔據主導地位。

所以,要找到明朝衰落的開始,我們就應該繼續向前追尋,並將時間倒推至明朝的前一個盛世。符合類似定位的,恐怕也只有明成祖朱棣的永樂時代。

因為至少從表面來看,朱棣治下的帝國在內外層面都顯得更加氣勢凌人。不僅有軍隊定期造訪草原,還有大規模船隊出航南洋與印度洋地區。如果遇到被認為是阻礙自身佈局的小勢力,也會毫不猶豫的在分化瓦解之餘,再及時訴諸於武力。南洋的海盜頭子、蒙古邊區的小部落首領、錫蘭國王和越南北部的安南人,都成為了雖遠必誅的對象。

同時,明朝國內也進行了多項大規模的攻城建設。最有名的無疑是北京的新城、作為皇宮的紫禁城、南京的大報恩寺以及重新整修打通的運河。如此巨大的工程規模,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別說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嘉靖時期,就是能大量吸納白銀的萬曆朝都難以做到。以至於所以戰略在朱棣死後都被叫停。


巨大的消耗,迫使明朝不斷髮行沒有任何準備金的紙幣。同時還要用各種進口的商品來進行不得討價還價的抵扣。這也讓永樂朝的盛世,在朱棣死後就立刻戛然而止。

到了明英宗時期,國力稍有恢復的明朝又開始了大規模對外用兵。無論是對西南麓川的長期鏖戰,還是對北方瓦剌蒙古的災難性遠征,都在規模上不輸於萬曆時期的三大徵規模。但無論勝負,明朝自身的付出與損失都大過收益。帝國的都城也在建成的一個世紀內,就遭到了強敵的圍攻。因此,還有不少人將明英宗的時期,認定為明朝衰落的開始。

但這樣的定位,還是對他不太公平。因為明英宗接手的帝國,是在朱棣諸多政策肆虐後稍稍重建的“廢墟”。他在很大程度上有模仿永樂皇帝之嫌,卻無法獲得永樂皇帝所能撮取的資源。當明朝一面用畸形的制度來破壞各地方經濟,再將眾多資源都耗費在大工程和大規模對外擴張時,衰落的命運就已經無法避免。


所以,真的要給明朝設定一個衰落的起點,永樂時代便難辭其咎。從時間線上來看,之後的兩次復興也再也沒有達到朱棣時代的“輝煌”。也正是這次“輝煌”,提前耗盡了繼任者們所應有的國力和民力。之後的任何復興,都在這種超前的透支面前,顯得黯然失色。


米南德王問道


雖然歷史學對明朝滅亡的總結是明亡於萬曆,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萬曆朝不過是徹底表現出來而已,實際上明朝衰落得時間節點要大大提前。我個人的觀點,明朝滅亡的時間節點要向前推到洪武年間。

對於王朝興衰的原因,我認為經濟原因是佔了較大的比重的,因為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有時候王朝興衰更替我們可以從經濟上看出一些端倪。

作為一個明吹冊封的VIP明黑,還是高V,明朝的總體經濟水平並不高,從貨幣發行量就能看出,明朝貨幣發行量並不大,很多地區都出現過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只要學過經濟學的都應該知道,貨幣在市場上流通才能促進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才會刺激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增加朝廷稅收。而且,發展經濟也需要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機制以及相對寬鬆的社會氛圍。

其實我上面說的就是元朝曾經玩過的,因此元朝工商業十分發達,因為元朝是古典王朝當中唯一一個么蛾子,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社會管控並不嚴厲。相反,明朝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這也許是朱元璋小農出身決定的,朱元璋心目中得理想社會是這樣的,天下一切臣民,朝出暮入,務必從容驗丁,市村人民舍客之際,辨人生理,驗人引目生理是其本業引目相符而無異。如果總結一下,朱元璋的理想社會是這樣,即:沒有人口流動、沒有商品流通、沒有貨幣、沒有工商業、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說不好聽的,這是原始社會。
所以,你就可以為什麼明朝要打擊工商業並實施海禁、以朝貢貿易取代宋元就已繁盛的海外貿易,因為朱元璋小農出身限制了其視野,他認為元朝滅亡就是建立在社會氛圍寬容、政府對基層管控不強的原因。大家應該都知道蒲壽庚,其獻泉州投降不僅保證了泉州的繁榮,還保證了其家族的經濟利益並獲得了相當大的地方自主權,但是元朝逐步收回地方自主權的時候,蒲壽庚家族又選擇了背叛元朝。這不得不讓朱元璋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就是治理國家不能太寬鬆,因為元亡以寬,所以我朱元璋要以剛猛治之。所以,朱元璋給明朝奠定的基調就是內斂,而非富於進取精神的開拓性王朝,這也算是大一統王朝當中的異類。

所以,你就可以朱元璋為什麼要定立戶籍制度了。因為朱元璋的心目中,一個王朝想要維持長治久安,就必須要加強對社會的控制,一切資源必須要由朝廷控制,尤其是人力資源。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老百姓只能被侷限在戶籍地之內不許流動,工匠、軍士變成了國家奴隸,工商業也陷於衰落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天文歷算以及數學兩百多年沒有任何進步可言,甚至連宋元數學、天文學都被忘卻;回回炮這種配重投石機元末還能被城市民兵用來和各路軍頭談笑風生,到了明朝就迅速失傳,倒退回原始的手拉投石機;火器方面也沒有多少發展,總體上處於歐洲中世紀的水平。
回回炮這種大殺器到了明朝就失傳


明朝的火器兩百多年僅僅相當於歐洲中世紀的水平

再者,除了利用戶籍制度來加強對老百姓的人身控制以及固化階級,明朝還逐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宋元兩朝地方都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尤其是元朝,因為元朝把一些封建制的內容帶到了中原,因此很多權力被下放到了地方,比如說賦稅、考試、戶籍以及地方軍等,甚至元朝還把一部分權力下放到了基層,比如說社長協助官府收稅以及代替官府監督被放回家供養父母的罪犯。但是,到了明朝,地方的權力被朱元璋、朱棣父子逐步收回,地方徹底變成了中央的派出機構,也沒有什麼自主性可言了。這就是內斂給明朝帶來的惡果,這也是為什麼宋元尚能欣欣向榮的古典社會到了明朝就萬馬齊喑了。

說到這裡得說一下西方,西方社會之所以能夠在古典時期得到持續發展,並發展出資本主義以及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得益於歐洲的封建制度賦予了地方大量的自主權,甚至地方大自主權可以強大到個國王抗衡,如果國王想要強搶地方的資源,那麼必然會使得地方為了捍衛自由而像國王宣戰,而且歐洲很多君主都曾經因為被打的灰頭土臉而不得不向地方妥協。

所以,國王為了維繫對資源的控制,就不得不通過契約的方式來決定國王和自治城市以及封建領主的利益分配


,這也是現代文明權利和義務的開端。也正因如此,歐洲尤其是西歐才能保證社會不會喪失發展的活力。

而且,總體國運方面,由於元朝消滅了周邊可能存在的強權,以及北元因為經濟問題而四分五裂,明朝周邊並沒有能夠威脅到明朝國家安全的強權,所以明朝的地緣環境可以用超級好來形容。歷史上的大漢、大唐、大元、大清這五個大一統王朝,其周邊都存在著強權,這四個王朝都是在消滅周邊的強權之後才達到了鼎盛,因此這些王朝也是富於開拓進取精神的開拓性王朝。而明朝在五個大一統王朝當中,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周邊沒有強權,反而給了明朝一種不可名狀的優越感,沒有危機意識,並把全世界當兩腳的野獸。

這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落,也正因明朝過早的衰落,才有之後的土木堡之變,以及肆虐沿海的海盜,庚戍之變俺答汗在北京城下武裝大遊行,以及後來得滿洲人崛起,徹底撕掉了明朝強大的偽裝,而明朝也最終被滿洲人所征服。

總的來說,明朝衰落的源頭,要追溯到朱元璋頭上。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竊以為,明朝的衰落,應該是在萬曆朝晚期,真正的開始大幅下滑,應該是天啟朝。

很多人都在說萬曆,這個不錯,但是請注意,萬曆朝也是分階段的。在張居正執政時期,萬曆朝是相當欣欣向榮的,史稱“萬曆中興”。即使是張居正去世以後,明朝的國庫也依然相當充盈。最大的例子,就是十六世紀的最後十年,萬曆搞了個大名鼎鼎的“三大徵”。

有人說萬曆三大徵搞垮了明朝的經濟,其實這是妄言。這三場軍事行動對於明朝政府來說其實都不大,哪怕是最為著名的抗倭援朝,也不過是出動了幾萬人的一仗而已。而且,依照當時明朝強大的經濟實力,這點事兒其實並不大。

真正讓明朝面臨衰落的,是三個基本原因——氣候,黨爭和財源的斷絕。

有關氣候問題我們已經聊得很多了,這就是著名的小冰期。對於農業立國的明朝來說,糧食長期歉收既搞垮了稅收也逼得老百姓起來搞事;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也只能靠搶劫謀生,我們知道,這夥土匪就是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

黨爭的問題,也在萬曆後期逐漸湧起。由後張居正時代逐漸引起的相互攻擊之風在萬曆後期逐漸蔚然成風,各重要職位都開始變成黨爭的戰場。其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中打了敗仗的楊鎬,靠著其浙江人的身份,在薩爾滸之戰中再次出任經略,最終一敗塗地。

而財源的斷絕,則是根本意義上打擊了明朝的經濟。在幾乎以銀本位為基本貨幣體系的明朝,其銀源主要來自歐洲和日本,而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和日本的內戰以及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的銀源斷絕,從而導致明朝的經濟面臨極大的困境,最後瀕臨崩潰。

而這一切,卻又都發生在萬曆的晚期。比如薩爾滸之戰,是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三十年戰爭是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1648年;日本的大阪夏之陣則是在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大明黨爭最激烈的時候則是在天啟朝。

因此,這場無可避免地衰落,便由此而起。



青言論史


公元1500年,一般被史學界認為是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一道分水嶺。



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達·伽馬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線。

1500以後,掀開了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帷幕,一個嶄新的時代滾滾而來。

而彼時的大明,正處於弘治中興時期,五年以後,正德繼位,從這裡開始的整個16世紀,大明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當來自利比里亞半島上的小國葡萄牙和西班牙航行世界,每到一個地方就高聲宣告這是他們殖民地的時候,大明在這一個世紀裡,國家實力雖然還沒有開始大幅度衰落,但逐漸已經被甩在時代進步的身後。



從”大將軍”正德皇帝朱壽到道君皇帝朱厚熜再到隆慶時期,這一個世紀裡,大明雖然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其實社會矛盾已經逐漸尖銳起來了,帝國的財政日益緊張,雖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民亂,但國家在兵事上卻已經開始捉襟見肘,帝國的腐敗和軍隊的糜爛,已經逐漸惡化,早已經沒有了前面一百年的輝煌了。

而世界到了16世紀尾巴上的時候,萬曆15年,公元1587年,大明帝國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張居正萬曆新政在這一年最終迎來了人亡政息的結局,萬曆皇帝在立儲鬥爭中失敗而開始消極怠工,國家日益尖銳的財稅問題,使得帝國入不敷出,寅吃卯糧。吏治的腐敗問題已經深入骨髓,朝堂之上,黨爭之勢越演越烈。

而西方世界呢?在公元1588年,英格蘭在英吉利海峽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一個嶄新的殖民帝國正在冉冉新起。

東西方貿易往來日益頻繁,高額的貿易量,卻沒有辦法給幅員遼闊的帝國輸血,與西洋之間的貿易被士紳大族把持壟斷,國家卻從他們身上扣不出一分錢來,這無疑是一種諷刺啊。



而土地兼併導致的社會矛盾更加無法調和,接連的戰事,一點一點耗盡帝國的生命力,在地主們越來越富裕,農民越來越窮,而帝國也跟著農民越來越窮。

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連軍餉都很難發的出來,三大徵真正耗盡了帝國最後的心血,制度的全面崩壞,已經無法挽回,等待它的結局,唯有一場摧枯拉朽的大動亂。

明代的衰落,其實逃不過以農根經濟為主的封建王朝宿命,一百年的發展期,一百年的停滯期,最後一百年的衰落期。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誠邀,如題。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1644年被大清取代。那麼明朝的衰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小編以為應該是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當時瓦剌丞相也先率領蒙古大軍南侵大明,本來這是一次普通的戰鬥,因為瓦剌大軍幾乎每年都會南下打打秋風,然而英宗的一次決定卻使得土木堡之變成為大明的最後一戰。什麼決定呢?

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英宗皇帝決定御駕親征

可惜這個王振基本不會打仗,他命令明軍在易戰之地紮營,瓦剌夜襲明軍大營,明軍被打的丟盔棄甲,四散奔逃。 慌亂中,王振被明軍大將樊忠一鐵錘砸死。 戰場上屍橫遍野,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之後樊忠自己也戰死沙場,隨軍的百名文臣武將,也幾乎盡數命喪於此。

這次戰鬥中,明朝經過朱元璋朱棣積累的精兵強將幾乎全部報銷,直接導致明朝的國力大大受損,雖然明朝最後躲過一劫,但是其國策也變得保守,從此喪失了對外東北,西藏,新疆等地的控制,後金也從此崛起,最終取代大明,所以明朝的衰弱,當從土木堡之變開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公元1127年東方對應公元1894年西方美國超越英國,這是一個形態社會進入中期的時間點,中期是大繁榮的時代,但是開始階段有一個瓶頸期,我稱作中期危機時期,

公元1217年東方對應公元1929年西方。中期瓶頸進入最窄處。

公元1236年東方,對應公元1937年西方經濟波動,

公元1259年東方,對應公元1945年,

公元1279年東方,對應公元1953年,中期危機結束。

可後是一個黃金髮展期,

1348年東方,對應1979年西方,

這成為後發國家真正快速追趕的起點。發達國家開始僵化保守的時間,但是,這才是一個時代中期的一半。就整合世界環境來說還有巨大發展空間,但元朝的衰亡,明朝的構建,就是發展進化的止步的轉折點。封建國家資本主義時代,和國家壟斷資本時代開始過時。但是,社會形態創新引領能力已經失去,發達地區,從此長期的不再有這麼高的進化水平了。東歐屬於西方,這是被很多人不能正視的事情,這是西方社會探索的最高水平,不是元朝結束了中國高水平資本道路的嘗試,而是明朝初年的封建大回潮的構建,結束了東方高水平的資本道路的嘗試,但東方科技水平的深後,時時都會誕生第一代資本萌芽,但遠遠比不過金元時代的第二代資本形態。

這個封建固化道路的滑落完成,決定了明朝發展的高度,和層次,這是最大的衰落,

1449年,是衰落的第二步,對立雙方總是互相學習的,封建的明朝,用種種相反的方法學習了工商的元朝,但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畢竟在一條線上,體現著上個時代的鏡像,然而1449年土木堡之辯,徹底擊碎了這個鏡像。從此,奢侈和狹隘保守短視的市井風氣盛行。這隻會徹底腐蝕一個帝國的生命力,而沒有勇氣的第一代資本萌芽又是寄生在帝國大廈的存在的基礎之上的,多麼矛盾的一個社會呀。

公元1566年西方尼德蘭革命爆發,最後沉積的科技也被西方超越,

此時,浮誇腐爛的封建明帝國,成為歷史枯木,可後所有被人們發現的導致明朝進一步衰落解構的原因,反而是在加速東方新生的到來。正如王安石變法標誌著世界中世紀時代中期的到來,張居正表達標誌著世界中世紀時代的結束,這時就還要同時有西方尼德蘭革命的點明時代主旨,和顯示出張居正的不早不晚。


世界發展全息週期論


明代中國國力在世界範圍內其實是下滑的,明的衰落其實是土木堡失敗以後,朝廷武勳集團的衰落導致文官集團坐大和失控,後期皇帝扶持宦官與文官平衡,但宦官卻不是文官的對手,因為文官最怕武勳的刀把子衰落了。地方上明代皇權不下鄉,地方管理靠士紳地主,管理粗放。朝廷文官和地方士紳勾結,導致大量的土地兼併和人口藏匿,明代國策舉人不用繳稅,直接導致國家稅源枯竭,加之嚴重的腐敗和宗室人口的拖累,又遇到小冰河時期,以及萬曆三大徵,面對無休止的農民戰爭和後金的侵略,明朝政府財政崩潰了,政府信用沒有了,軍事鬥爭失敗,崇禎只能煤山殉國,為有明一代留下壯烈的美名,明朝誕生的華麗精彩,亡的波瀾壯闊,所以崇禎才有思宗烈皇帝的諡號,才有民國時期的崇禎殉國500年祭的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