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小小嬴政



笼统来说,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因为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搞得明朝差点南迁,成为下一个南宋,还好有于谦出来力挽狂澜。

但明朝真正由盛转衰并非是明英宗时期。

因为当时明朝建国七十余年,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到了英宗时期虽然有些盛极而衰的意思,但土木堡之变并非像北宋靖康之耻那般,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拥有优势的情况下,年少的英宗估计英雄书籍看太多了。所以主动出击妄想成为新的英雄,结果水平太次了,主动出击成为了主动送人头,所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但明朝并没有彻底衰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这只是一次战役的失败,并非波及全国。

宋安之认为,明朝的这种衰落的开始,在于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时期。

首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那便是古代的官场腐败程度。一般来说,官员尤其是地方官是代天子行事的,大家试想今天的地方官员腐败问题,再想想监察力更为落后的古代,如果官员腐败成为风气,官场一片黑暗,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快要完蛋了。

以京师大官来说,一位大员有腐败,就意味着下面小官腐败了一大片。

而所谓新的王朝建立,其实就是与地主阶级的妥协罢了。帝国初期是新兴的,经历过一段时间沉淀,就会形成官员与地主阶级的互相勾结,所谓的明君,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压这种勾结,来使压制这些势力的成长,最大程度上的使其敬畏朝廷敬畏律法。

那么一般什么方法合算呢?

那就是大力反腐反贪。

比如说明穆宗继位以后通过京察,清理了一批贪官污吏,使朝野风气为之一振,可惜这位皇帝只在位了几年。还有清朝乾隆在位晚期,是公认的国力开始走下坡路时期,腐败严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咸丰继位以后,为了刷新吏治,甚至不顾“议贵”的潜规则,同意肃顺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清朝此后二三十年的官场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以这个角度来看,宋安之认为,明世宗嘉靖帝这位明朝在位第二长的皇帝,就是他在位的45年,将官场风气搞的是乌烟瘴气的。

并且他久居深宫炼丹,不只是依重严嵩这个大奸臣,还经常抬高一个打压一个,埋下了党争萌芽。

到了万历帝时期,因为争国本之事,这位奇葩皇帝是一连二十多年不上朝,虽然主导决定了万历三大征等大事件。但小事不抓,不仅是导致了党争,各党是党同伐异,使东林党一党独大。还使官场腐败风气越演越烈,帝国的根本已经被动摇了,所以万历帝死后看似历经泰昌、天启、崇祯三帝,但就时间来说仅仅24年明朝便亡国了。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说,宋安之认为明朝是在明世宗嘉靖帝时期开始真正的衰落。


宋安之


明朝的衰落肯定是从万历开始的,万历年间是明朝最后的辉煌,借着张居正改革的余力和近千万白银的财政基础,万历打赢了万历三大征,但是随着万历本人开始消极怠工,日趋昏庸,明朝便因此彻底由盛转衰。万历的很多举措,比如任命矿税太监、将盐铁专营权授予溺爱的福王,对于整个明朝的危害,不可估量。

一、万历三大征耗尽了明朝的国库

万历三大征虽然看似风光,但实际上对明朝的财政有着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根据《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耗银200余万两,朝鲜战役前后八年共耗费883万5000两,消耗大米数十万斛,对播州用兵也耗费白银300万两,前后共耗费白银1300多万两,基本上耗尽了张居正留下的家底,正因为万历三大征耗费如此之大,甚至有人认为明朝在朝鲜的战役于战术上成功,但于整体战略得不偿失。

明朝在万历三大征中耗费元气甚大,无论是财政还是精锐士卒都有损伤,最重要的是,由于明朝军费的耗费,直接使得辽东军因军费不足而荒废,之后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很大程度在于三大征之后财政匮乏,装备因此陈旧不堪。

二、万历任用矿税太监,破坏国家制度和经济

万历的另一个劣政就是任用矿税太监,至于万历任用太监的原因,有人说是他贪图享受,有人说是由于中央财政亏空,他不得已任用太监征税,但不管原因为何,其结果都是失败的。这些矿税太监缺乏监管,几乎可以为所欲为,通常征收上来的税赋,给万历的不足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这些矿税太监无恶不作,各地百姓和官员都深受其害,而万历似乎从未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而收上来的金银并未用于吃紧的军费,大部分都被用于万历个人的享受,入了万历皇帝的内库。

三、万历出让盐铁专营权,破坏国家财政之本

万历另一个巨大的劣政就是随意出让盐铁专营权,损害国家财政的根基,盐铁专营一直是中国古代的财政之源,通过对关键经济资源的把控从而实现对社会的财政汲取,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这样关乎国本的政策,万历居然因为溺爱福王,竟将河北的食盐专营分给了福王,以至于一省的财政命脉,竟交给了一个不劳而获的藩王,这无疑是国家财政的巨大损失。除了此例,万历还经常分给藩王大量土地,而这些藩王完全不交税,这样无疑进一步减少了国家的税基。


四、没有继承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财政进一步恶化

万历另一个大失误就是因为怨恨张居正而废除了他的政策,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对于财政是巨大的利好,可以充盈国库,但是万历竟然仅凭个人情绪就将其废除,如果万历能有秦惠文王的智慧,杀商鞅而保留其政,明朝的命运也不会那么惨。

万历的问题在于,他很能花钱但是不能挣钱,明朝的财政汲取能力没有被充分挖掘,最富裕的商人和官僚地主、朱家宗室依然在征税范围之外。一方面财政花销扩大,一方面财政收入不断减少,而明末最后之所以灭亡,实际上就是因为财政不足,没钱发饷,没钱救灾。


沉思的托克维尔


明王朝兴衰的转折点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这个转折点只是相对于“明朝全盛”和“明朝衰落”而言的。《明史》虽然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但其实明朝的衰落是从明英宗开始的。

明英宗(正统皇帝)继位之前,明朝正处于“仁宣之治”的全盛时期。仁宣之治时期(明仁宗、明宣宗),明朝的国库充盈,战事减少,军队精锐,藩国朝贡稳定。因此明宣宗(宣德皇帝)去世时,给9岁的明英宗留下的正是全盛时期的大明帝国。
(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统治时期)

明英宗在位时期,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北部边军精锐丧尽;第二是杀害于谦等人,导致明朝改革中兴的希望破灭。这都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尽管明英宗以后的明孝宗、明世宗也曾有过短暂的中兴,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颓势,只是延缓了明朝灭亡的时间。

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率领40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陷入重围。在此战中,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精锐的三大营也基本全军覆没,而开国武将后代形成的勋贵集团也被一网打尽。



从土木堡之变开始,明朝便丧失了对蒙古战争主动权。此后直到明朝灭亡为止,明军再也没有发动过如此大规模的北征。因此,土木堡之变可以看作明朝军事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朱元璋、朱棣时代所积累下来的对蒙古作战的军事优势消耗殆尽,明朝转入积极防御。(虽然麓川之战已经折射出明军战斗力下降的问题,但土木堡之变前的明朝依然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

同时,明英宗因为不满大臣于谦在自己被俘时期册立了新君明代宗,所以在复辟以后对于谦等人进行了清算。于谦曾经辅佐明代宗实施了一系列新政,旨在恢复明朝的元气。但随着英宗复辟、代宗去世以及于谦的被杀,这一系列的新政又被搁置下来,明朝进一步被削弱,可以视为明朝的政治转折点。



历史的荒野


很多人将万历皇帝的漫长执政期,视为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开始。这种观点在不少层面上都有依据可寻,但其实并不全面。因为万历朝实际上是整个明朝最具锐意进取精神的时代。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已经是近200年前的永乐时期。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及。

所以,要回答明朝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就必须将时间线拉长。通过一些非常具有表象性的事情,在不同年代的表现做下对比。才能看清是在什么时期,才是明朝的衰退节点。

首先,万历朝绝非一个看上去万马齐喑的时代。虽然内部有皇帝的长期不上朝,外部又经历了多次战争,但明朝在整体上都能应付,并成功维持了王朝运转。在非常要紧的经济层面,万历朝直接继承了之前隆庆时代的经济政策遗产。通过澳门、月港和大同等地的开关贸易,刺激了经济增涨。

正是这些经济开放措施,帮助明朝朝廷增涨了税收收入。尤其是来自美洲和日本的银矿,大大提升了战略储备的价值。同时,因为贸易的有限开放,缓解了此前出现的各种边境纠纷。无论是西洋人的商船还是沿海岛屿上的倭寇,又或是北方的蒙古人与边境的走私团体,都不再闹出让明王朝疲于奔命的动乱。明朝也有足够的时间来积蓄国力,并为更大规模战争而储备了相应的军队和资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其中,除了宁夏之役是由于边境部队叛乱引起而比较好解决外,其他两次用兵都是非常艰险的恶战。何况,无论是宁夏的蒙古叛将,还是丰臣秀吉首先的日本大名,又或是杨应龙的西南土兵,都在战斗力上强于一般的地方明军。所以,明朝要将之逐一击败,就需要从各地调集精锐上阵。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军饷和后勤保障,漫长的战役就无从谈起。加之三大征的时间几乎是前后连贯一致的,等于是让明军不间断的进行连续作战。所以,要是说万历朝是明朝衰退的开始,恐怕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国际市场上的巨额贵重金属输入,要到万历皇帝本人死后才出现供应下降问题。以此将问题归结在万历朝,实在是不太公平。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说万历朝是明朝衰落的开始,那我们不妨再看看之前统治明朝数十年的嘉靖皇帝。看看同类型事件在嘉靖朝都以什么形式表现,又以什么结果收场。


对照万历朝时期的经济情况与边防形势,我们就不难发现嘉靖朝是一个更加糟糕的时代。与之对比的万历朝,反而有点中兴气象。

由于嘉靖朝实行的是异常保守的收缩战略,所在沿海和北方边界上都以消极阻碍贸易政策为主。结果自然是与万历朝截然不同。不仅朝廷的赋税远远不及后世,边患压力倒是有增无减。不仅有沿海的倭寇屡禁不止,北部各地的蒙古势力也屡屡南下。

而且和万历朝的战争不同,经济疲软等因素都让明军失去了大规模集结作战的能力。一般动员力量超过3000-5000左右,就显得非常吃力和低效。所以,除了偷袭缺乏防御的双屿岛和剿灭登陆的倭寇外,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军事表现。如果嘉靖朝时期发生类似三大征的战事,能否组织有效的远征军都成问题。相反,嘉靖朝时期的明朝军队,在面对远不及后世对手的小股敌人时,都显得异常羸弱。

但我们也不能将嘉靖朝视为明朝衰落的开始。因为嘉靖皇帝继位开始就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恰恰是矛盾挤压已久之后的爆发。其中,除了西洋人带来的大航海时代和日本室町幕府衰败引发的地方势力扩大,其余事件往往都是内因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要找到明朝衰落的开始,我们就应该继续向前追寻,并将时间倒推至明朝的前一个盛世。符合类似定位的,恐怕也只有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代。

因为至少从表面来看,朱棣治下的帝国在内外层面都显得更加气势凌人。不仅有军队定期造访草原,还有大规模船队出航南洋与印度洋地区。如果遇到被认为是阻碍自身布局的小势力,也会毫不犹豫的在分化瓦解之余,再及时诉诸于武力。南洋的海盗头子、蒙古边区的小部落首领、锡兰国王和越南北部的安南人,都成为了虽远必诛的对象。

同时,明朝国内也进行了多项大规模的攻城建设。最有名的无疑是北京的新城、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南京的大报恩寺以及重新整修打通的运河。如此巨大的工程规模,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别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嘉靖时期,就是能大量吸纳白银的万历朝都难以做到。以至于所以战略在朱棣死后都被叫停。


巨大的消耗,迫使明朝不断发行没有任何准备金的纸币。同时还要用各种进口的商品来进行不得讨价还价的抵扣。这也让永乐朝的盛世,在朱棣死后就立刻戛然而止。

到了明英宗时期,国力稍有恢复的明朝又开始了大规模对外用兵。无论是对西南麓川的长期鏖战,还是对北方瓦剌蒙古的灾难性远征,都在规模上不输于万历时期的三大征规模。但无论胜负,明朝自身的付出与损失都大过收益。帝国的都城也在建成的一个世纪内,就遭到了强敌的围攻。因此,还有不少人将明英宗的时期,认定为明朝衰落的开始。

但这样的定位,还是对他不太公平。因为明英宗接手的帝国,是在朱棣诸多政策肆虐后稍稍重建的“废墟”。他在很大程度上有模仿永乐皇帝之嫌,却无法获得永乐皇帝所能撮取的资源。当明朝一面用畸形的制度来破坏各地方经济,再将众多资源都耗费在大工程和大规模对外扩张时,衰落的命运就已经无法避免。


所以,真的要给明朝设定一个衰落的起点,永乐时代便难辞其咎。从时间线上来看,之后的两次复兴也再也没有达到朱棣时代的“辉煌”。也正是这次“辉煌”,提前耗尽了继任者们所应有的国力和民力。之后的任何复兴,都在这种超前的透支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米南德王问道


虽然历史学对明朝灭亡的总结是明亡于万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历朝不过是彻底表现出来而已,实际上明朝衰落得时间节点要大大提前。我个人的观点,明朝灭亡的时间节点要向前推到洪武年间。

对于王朝兴衰的原因,我认为经济原因是占了较大的比重的,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有时候王朝兴衰更替我们可以从经济上看出一些端倪。

作为一个明吹册封的VIP明黑,还是高V,明朝的总体经济水平并不高,从货币发行量就能看出,明朝货币发行量并不大,很多地区都出现过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只要学过经济学的都应该知道,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才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才会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朝廷税收。而且,发展经济也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其实我上面说的就是元朝曾经玩过的,因此元朝工商业十分发达,因为元朝是古典王朝当中唯一一个幺蛾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社会管控并不严厉。相反,明朝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许是朱元璋小农出身决定的,朱元璋心目中得理想社会是这样的,天下一切臣民,朝出暮入,务必从容验丁,市村人民舍客之际,辨人生理,验人引目生理是其本业引目相符而无异。如果总结一下,朱元璋的理想社会是这样,即:没有人口流动、没有商品流通、没有货币、没有工商业、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不好听的,这是原始社会。
所以,你就可以为什么明朝要打击工商业并实施海禁、以朝贡贸易取代宋元就已繁盛的海外贸易,因为朱元璋小农出身限制了其视野,他认为元朝灭亡就是建立在社会氛围宽容、政府对基层管控不强的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蒲寿庚,其献泉州投降不仅保证了泉州的繁荣,还保证了其家族的经济利益并获得了相当大的地方自主权,但是元朝逐步收回地方自主权的时候,蒲寿庚家族又选择了背叛元朝。这不得不让朱元璋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就是治理国家不能太宽松,因为元亡以宽,所以我朱元璋要以刚猛治之。所以,朱元璋给明朝奠定的基调就是内敛,而非富于进取精神的开拓性王朝,这也算是大一统王朝当中的异类。

所以,你就可以朱元璋为什么要定立户籍制度了。因为朱元璋的心目中,一个王朝想要维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一切资源必须要由朝廷控制,尤其是人力资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老百姓只能被局限在户籍地之内不许流动,工匠、军士变成了国家奴隶,工商业也陷于衰落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天文历算以及数学两百多年没有任何进步可言,甚至连宋元数学、天文学都被忘却;回回炮这种配重投石机元末还能被城市民兵用来和各路军头谈笑风生,到了明朝就迅速失传,倒退回原始的手拉投石机;火器方面也没有多少发展,总体上处于欧洲中世纪的水平。
回回炮这种大杀器到了明朝就失传


明朝的火器两百多年仅仅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水平

再者,除了利用户籍制度来加强对老百姓的人身控制以及固化阶级,明朝还逐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元两朝地方都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尤其是元朝,因为元朝把一些封建制的内容带到了中原,因此很多权力被下放到了地方,比如说赋税、考试、户籍以及地方军等,甚至元朝还把一部分权力下放到了基层,比如说社长协助官府收税以及代替官府监督被放回家供养父母的罪犯。但是,到了明朝,地方的权力被朱元璋、朱棣父子逐步收回,地方彻底变成了中央的派出机构,也没有什么自主性可言了。这就是内敛给明朝带来的恶果,这也是为什么宋元尚能欣欣向荣的古典社会到了明朝就万马齐喑了。

说到这里得说一下西方,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在古典时期得到持续发展,并发展出资本主义以及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得益于欧洲的封建制度赋予了地方大量的自主权,甚至地方大自主权可以强大到个国王抗衡,如果国王想要强抢地方的资源,那么必然会使得地方为了捍卫自由而像国王宣战,而且欧洲很多君主都曾经因为被打的灰头土脸而不得不向地方妥协。

所以,国王为了维系对资源的控制,就不得不通过契约的方式来决定国王和自治城市以及封建领主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现代文明权利和义务的开端。也正因如此,欧洲尤其是西欧才能保证社会不会丧失发展的活力。

而且,总体国运方面,由于元朝消灭了周边可能存在的强权,以及北元因为经济问题而四分五裂,明朝周边并没有能够威胁到明朝国家安全的强权,所以明朝的地缘环境可以用超级好来形容。历史上的大汉、大唐、大元、大清这五个大一统王朝,其周边都存在着强权,这四个王朝都是在消灭周边的强权之后才达到了鼎盛,因此这些王朝也是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开拓性王朝。而明朝在五个大一统王朝当中,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周边没有强权,反而给了明朝一种不可名状的优越感,没有危机意识,并把全世界当两脚的野兽。

这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落,也正因明朝过早的衰落,才有之后的土木堡之变,以及肆虐沿海的海盗,庚戍之变俺答汗在北京城下武装大游行,以及后来得满洲人崛起,彻底撕掉了明朝强大的伪装,而明朝也最终被满洲人所征服。

总的来说,明朝衰落的源头,要追溯到朱元璋头上。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窃以为,明朝的衰落,应该是在万历朝晚期,真正的开始大幅下滑,应该是天启朝。

很多人都在说万历,这个不错,但是请注意,万历朝也是分阶段的。在张居正执政时期,万历朝是相当欣欣向荣的,史称“万历中兴”。即使是张居正去世以后,明朝的国库也依然相当充盈。最大的例子,就是十六世纪的最后十年,万历搞了个大名鼎鼎的“三大征”。

有人说万历三大征搞垮了明朝的经济,其实这是妄言。这三场军事行动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其实都不大,哪怕是最为著名的抗倭援朝,也不过是出动了几万人的一仗而已。而且,依照当时明朝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点事儿其实并不大。

真正让明朝面临衰落的,是三个基本原因——气候,党争和财源的断绝。

有关气候问题我们已经聊得很多了,这就是著名的小冰期。对于农业立国的明朝来说,粮食长期歉收既搞垮了税收也逼得老百姓起来搞事;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也只能靠抢劫谋生,我们知道,这伙土匪就是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

党争的问题,也在万历后期逐渐涌起。由后张居正时代逐渐引起的相互攻击之风在万历后期逐渐蔚然成风,各重要职位都开始变成党争的战场。其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中打了败仗的杨镐,靠着其浙江人的身份,在萨尔浒之战中再次出任经略,最终一败涂地。

而财源的断绝,则是根本意义上打击了明朝的经济。在几乎以银本位为基本货币体系的明朝,其银源主要来自欧洲和日本,而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日本的内战以及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银源断绝,从而导致明朝的经济面临极大的困境,最后濒临崩溃。

而这一切,却又都发生在万历的晚期。比如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1648年;日本的大阪夏之阵则是在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大明党争最激烈的时候则是在天启朝。

因此,这场无可避免地衰落,便由此而起。



青言论史


公元1500年,一般被史学界认为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道分水岭。



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1500以后,掀开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帷幕,一个崭新的时代滚滚而来。

而彼时的大明,正处于弘治中兴时期,五年以后,正德继位,从这里开始的整个16世纪,大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当来自利比里亚半岛上的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航行世界,每到一个地方就高声宣告这是他们殖民地的时候,大明在这一个世纪里,国家实力虽然还没有开始大幅度衰落,但逐渐已经被甩在时代进步的身后。



从”大将军”正德皇帝朱寿到道君皇帝朱厚熜再到隆庆时期,这一个世纪里,大明虽然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其实社会矛盾已经逐渐尖锐起来了,帝国的财政日益紧张,虽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民乱,但国家在兵事上却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帝国的腐败和军队的糜烂,已经逐渐恶化,早已经没有了前面一百年的辉煌了。

而世界到了16世纪尾巴上的时候,万历15年,公元1587年,大明帝国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张居正万历新政在这一年最终迎来了人亡政息的结局,万历皇帝在立储斗争中失败而开始消极怠工,国家日益尖锐的财税问题,使得帝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吏治的腐败问题已经深入骨髓,朝堂之上,党争之势越演越烈。

而西方世界呢?在公元1588年,英格兰在英吉利海峡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个崭新的殖民帝国正在冉冉新起。

东西方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高额的贸易量,却没有办法给幅员辽阔的帝国输血,与西洋之间的贸易被士绅大族把持垄断,国家却从他们身上扣不出一分钱来,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啊。



而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更加无法调和,接连的战事,一点一点耗尽帝国的生命力,在地主们越来越富裕,农民越来越穷,而帝国也跟着农民越来越穷。

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连军饷都很难发的出来,三大征真正耗尽了帝国最后的心血,制度的全面崩坏,已经无法挽回,等待它的结局,唯有一场摧枯拉朽的大动乱。

明代的衰落,其实逃不过以农根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宿命,一百年的发展期,一百年的停滞期,最后一百年的衰落期。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青年折缘


诚邀,如题。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1644年被大清取代。那么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小编以为应该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发生在明英宗时期,当时瓦剌丞相也先率领蒙古大军南侵大明,本来这是一次普通的战斗,因为瓦剌大军几乎每年都会南下打打秋风,然而英宗的一次决定却使得土木堡之变成为大明的最后一战。什么决定呢?

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英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

可惜这个王振基本不会打仗,他命令明军在易战之地扎营,瓦剌夜袭明军大营,明军被打的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慌乱中,王振被明军大将樊忠一铁锤砸死。 战场上尸横遍野,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之后樊忠自己也战死沙场,随军的百名文臣武将,也几乎尽数命丧于此。

这次战斗中,明朝经过朱元璋朱棣积累的精兵强将几乎全部报销,直接导致明朝的国力大大受损,虽然明朝最后躲过一劫,但是其国策也变得保守,从此丧失了对外东北,西藏,新疆等地的控制,后金也从此崛起,最终取代大明,所以明朝的衰弱,当从土木堡之变开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公元1127年东方对应公元1894年西方美国超越英国,这是一个形态社会进入中期的时间点,中期是大繁荣的时代,但是开始阶段有一个瓶颈期,我称作中期危机时期,

公元1217年东方对应公元1929年西方。中期瓶颈进入最窄处。

公元1236年东方,对应公元1937年西方经济波动,

公元1259年东方,对应公元1945年,

公元1279年东方,对应公元1953年,中期危机结束。

可后是一个黄金发展期,

1348年东方,对应1979年西方,

这成为后发国家真正快速追赶的起点。发达国家开始僵化保守的时间,但是,这才是一个时代中期的一半。就整合世界环境来说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但元朝的衰亡,明朝的构建,就是发展进化的止步的转折点。封建国家资本主义时代,和国家垄断资本时代开始过时。但是,社会形态创新引领能力已经失去,发达地区,从此长期的不再有这么高的进化水平了。东欧属于西方,这是被很多人不能正视的事情,这是西方社会探索的最高水平,不是元朝结束了中国高水平资本道路的尝试,而是明朝初年的封建大回潮的构建,结束了东方高水平的资本道路的尝试,但东方科技水平的深后,时时都会诞生第一代资本萌芽,但远远比不过金元时代的第二代资本形态。

这个封建固化道路的滑落完成,决定了明朝发展的高度,和层次,这是最大的衰落,

1449年,是衰落的第二步,对立双方总是互相学习的,封建的明朝,用种种相反的方法学习了工商的元朝,但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毕竟在一条线上,体现着上个时代的镜像,然而1449年土木堡之辩,彻底击碎了这个镜像。从此,奢侈和狭隘保守短视的市井风气盛行。这只会彻底腐蚀一个帝国的生命力,而没有勇气的第一代资本萌芽又是寄生在帝国大厦的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多么矛盾的一个社会呀。

公元1566年西方尼德兰革命爆发,最后沉积的科技也被西方超越,

此时,浮夸腐烂的封建明帝国,成为历史枯木,可后所有被人们发现的导致明朝进一步衰落解构的原因,反而是在加速东方新生的到来。正如王安石变法标志着世界中世纪时代中期的到来,张居正表达标志着世界中世纪时代的结束,这时就还要同时有西方尼德兰革命的点明时代主旨,和显示出张居正的不早不晚。


世界发展全息周期论


明代中国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下滑的,明的衰落其实是土木堡失败以后,朝廷武勋集团的衰落导致文官集团坐大和失控,后期皇帝扶持宦官与文官平衡,但宦官却不是文官的对手,因为文官最怕武勋的刀把子衰落了。地方上明代皇权不下乡,地方管理靠士绅地主,管理粗放。朝廷文官和地方士绅勾结,导致大量的土地兼并和人口藏匿,明代国策举人不用缴税,直接导致国家税源枯竭,加之严重的腐败和宗室人口的拖累,又遇到小冰河时期,以及万历三大征,面对无休止的农民战争和后金的侵略,明朝政府财政崩溃了,政府信用没有了,军事斗争失败,崇祯只能煤山殉国,为有明一代留下壮烈的美名,明朝诞生的华丽精彩,亡的波澜壮阔,所以崇祯才有思宗烈皇帝的谥号,才有民国时期的崇祯殉国500年祭的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