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本文是專欄“德國工業4.0動態”的第七篇原創文章。

在2018年底,德國知名的物流集團DHL和IBM公司合作,出品了研究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ogistics),以詳實的案例和資料闡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對於物流領域的實際意義。報告包括三部分:

1.人工智能(AI)意味著什麼?

2.物流之外領域有哪些案例可以借鑑?

3.AI對於物流的意義和實用案例。

(一)人工智能意味著什麼?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1: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來源:NVIDIA


人工智能(AI)早在1956年就首次被提出,隨後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多次起伏。在其發展歷程中,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兩個關鍵的概念。後者因助力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而聲名大噪。

機器學習算法通常是應用在某個特定的領域,通過分析輸入和輸出的關係來發現其中的規律。其典型應用包括:輸入人像照片,輸出其身份;輸入一個人的收入狀況/信貸歷史,輸出其貸款違約的概率等。深度學習則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它會基於現實世界的數據反饋,不斷調整和升級自己的學習模型,以提供更有價值的洞見(insight)。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2:機器學習的基本原理。來源:IBM / DHL


機器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感知”(sensing)、“處理”(processing)和“進步”(learning)。其基本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工作過程。

“感知”主要是對基礎數據的收集,提供儘可能豐富的輸入;“處理”把輸入轉變為有意義的輸出(洞見);而“進步”(自我提升)則意味著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於同樣的輸入,其輸出結果會變得越來越好。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3: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結合。來源:DHL


在“感知”環節,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和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相結合,如圖3所示。在物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物體(比如工廠中的機器設備、家用的電器)都通過傳感器等方式和網絡相連接,藉由先進通信技術將其實際狀態數據傳到網上。這就給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了大量“飼料”,讓AI可以基於充足的數據提升性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例如:預測機器發生故障的時間),從而對實體資產進行更有效的管理。

為什麼說AI對於物流領域很有價值?

首先,由於信息技術(高性能計算、RFID等)的成本降低,使得物流數據的感知/處理/學習成本已經來到了普及的臨界點,技術不再遙不可及。

其次,物流運作往往環節眾多,各方關係複雜,並且有大量的實物/資金/信息數據產生。複雜網狀結構和大數據量的特性使得物流天生就適合作為AI應用的場景。

再次,目前AI在實際物流企業中的落地應用比例還不高(不到10%),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藍海。

(二)非物流領域的AI案例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4:非物流領域的AI落地案例。來源:IBM/DHL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非物流領域,有至少五個方面的人工智能落地案例,可供借鑑(如圖4所示)。

在家庭環境中,智能音箱等設備為個人用戶提供了便利的服務。一大趨勢是:消費者通過語音即可與智能產品交互,而不需要再撥動手指來操作屏幕。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也越來越強大,使得谷歌的無線耳機可以支持40多種不同語言。類似的技術也幫助企業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例如:Autodesk公司提供智能語音服務平臺,將客戶服務的平均響應時間從1.5天壓縮到了5分鐘之內。

在零售場景,AI也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在零售營銷過程中,有廣告重定位(Ad retargeting)的概念:據統計,只有2%的顧客會在首次訪問電商網站的時候直接下單。如何觸發其後續購買行為,成為商家高度關注的話題。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結合消費者的個人資料、歷史購買行為等,推薦最佳的選擇,以提升用戶實際下單的比率。此外,在現場導購/庫存管理/貨架優化等場景中,都有AI算法的用武之地。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5:自動駕駛中的智能感知技術。來源:AGA


自動駕駛近年來備受關注,也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代表性應用領域之一。“感知”、“處理”和“進步”對自動駕駛都非常重要。以“感知”(Sensing)為例,需要綜合多種雷達/探測器/攝像機等技術,才能給人工智能算法提供足夠的決策依據,從而作出變速/變向等關鍵決策。

在這個領域,傳統車企(寶馬、奔馳等)和高科技新銳(NVIDIA、Mobileye等)既是競爭關係,又有合作潛力。由於城區道路的環境過於複雜,自動駕駛更傾向於在工廠/物流園區等特定的封閉環境首先落地。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6:在IBM Watson的支持下開展生產製造。來源:John Deere


“Last but not least”,人工智能可以對工廠的生產製造環節提供支持。美國著名的農機巨頭約翰迪爾(John Deere)在多個場景應用了IBM Watson的認知科技:基於車間實景照片,算法可以識別出成品/半成品中的質量問題,並診斷可能的原因,為工廠改進產品質量提供實用建議。

Watson系統的整個質量診斷過程可以做到“hands-free”:車間人員只需要通過語音通話就可以調動AI程序,不影響手頭的裝配操作。另外,人工智能系統還可以和修理技師的信息系統對接,自動查詢哪位技師有空到現場維修設備。

(三)AI對物流的意義和案例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7:物流領域中的AI應用案例。來源:IBM/DHL


在物流領域,除了可以借鑑其它行業經驗之外,其實也已經有自己的實際應用案例,來發揮人工智能的分析判斷能力(如圖7所示)。

“後臺支持”,指的主要是人力資源(HR)、財務、法務等部門。分析報告認為,目前的這類工作中存在很多簡單重複的環節,如撰寫郵件收集數據、數據錄入、抄寫等。

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許多類似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算法來完成,從而減少相關的人力需求。與此同時,人類可以從事更具創造力的工作(例如決策分析),如圖8所示。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8:AI將全面替代簡單重複的工作(以HR為例)。來源:Ernst & Young


用人工智能來從事重複性的“後臺支持”工作,目前在物流領域已經有了不少應用。比如:在財務審核領域,可以用人工智能算法來自動識別財務資料的內容,發現潛在的腐敗問題/不合規現象等。

安永公司(Ernst & Young)已經將這種財務審核算法應用於50個國家,其識別準確率達97%。海關的通關流程也可以受益於AI:通過自動識別通關文件內容,能夠大大縮短進出口通關的時間,讓物流運作更順暢。

“預測性物流”(Predictive Logistics)在AI的幫助下也日漸普及。其代表性應用之一是物流網絡的管理:例如,在航空業中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50-60個參數,可以準確預測航班的延誤時間,從而更合理地安排貨物/人員/耗材等要素,降低航空運輸的成本。

類似的思想也可以用在供應鏈的其它環節:機器學習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客戶需求(demand)以及供應商的供貨風險(supply risk),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人工智能在物流領域中的另一重要應用,是優化資產管理,打造更加智慧的資產(Seeing, speaking and thinking assets)。一大基本的應用是庫存盤點:如圖9所示,通過用圖像識別技術來分辨貨架上的實際庫存,可以實現盤點的全自動化,大大減少相關的人力投入;並且盤點的頻率也可以提高(如有必要,可以每晚盤點一次),從而更準確地掌握現有資產情況。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9:AI用於庫存盤點。來源:QoPius

AI技術也可以用於對資產實體進行移動,例如:在電商和製造業領域日益普及的Kiva類機器人,其運行過程中往往要對大量機器人的運行路線進行彼此協調,追求最優的路徑並且保證安全。分揀機器人(Sorting robot)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對一堆形狀各異的混雜物品進行識別和分類,必須基於高性能的深度學習技術。

如何確定一家企業是否需要AI?首先,我們需要把AI項目分為兩大類:“成本節省型”和“價值發掘型”。前者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而後者則希望提供更好的洞見(insight),來提高日常決策的質量。

在明確了自己需要哪類項目之後,可以通過回答一系列問題,來確定自己需要開展哪類項目(參見圖10和圖11)。只有當獲得若干個“Yes”之後,才能作出開展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項目的決定。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10:成本節省型項目的決策樹。來源:IBM


精華:年度報告《物流中的人工智能》

圖11:價值發掘型項目的決策樹。來源:IBM

本文小結:

通過閱讀《物流中的人工智能》報告,可以瞭解到:

1. 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應用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有望迎來快速的(爆發式)增長。

2. 具體到每一家企業,仍然需要有足夠的基礎數據作支持,才能有效開展AI項目。報告原文中的口號是“No data, no project”。“感知”(Sensing)是人工智能應用的第一道門檻。

3. 明確自己的應用目標(例如:節省人工成本、或縮短運營週期),會更有利於人工智能項目的落地。

文章作者:馮維 博士(CSCP國際供應鏈管理師,TOGAF企業IT架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