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張氏:附張自忠家譜

以下內容選於“臨清在線網”

臨清張氏

臨清張氏人口眾多,分佈廣泛,來源不一。境內張氏大小約有190支,明初至清初遷入約86支,其中遷自山西洪洞縣80支、簽字萊陽6支,其餘多數為晚期從周圍縣境遷入,少量來自南方省份。張姓為漢、回通用姓,人數位列全市300多餘姓氏之首,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0.84%。

臨清張氏:附張自忠家譜

臨清張氏分支可分為以下幾支:馬廠世德堂張氏、胡裡莊張氏、花園張氏、柴莊後定張氏、海軍張張氏、馬張倉上張氏、西丁積德堂張氏、慄官屯張氏、由集張氏、麻佛寺張氏、林園張氏、薛店張氏、張堂張氏、尚官營張氏、姚樓張氏、新集張氏、東孔莊張氏、北關張氏、馬虎寨張氏、務本堂張氏、南倉上瑤坡張氏、洛庵張莊張氏、康莊張氏、艾寨張氏、由莊張氏。

花園張氏

《張氏族譜》雲:先世居山西洪洞縣,前明時始祖思敬遷居臨清城東汪家花園。胡裡莊張氏第11世孫思敬亦於明代遷居汪家花園,姓名、地址、時代一致,疑是同一人,先世祖籍為誤傳。至3世有兄弟五人:增年、壽年、富年、延年、永年,因明末戰亂出外逃難,兄弟離散,其音信難知者有二,唯增年遷回本家,而壽年、富年兄弟二人落籍清平城西短丁莊。壽年脈第6世遷居張伴屯,第9世遷居金爐店,第10是遷居李寨,第11世遷居東北。

胡裡莊張氏

據《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始祖大公,本堂邑人,少時耕讀為業,至元仁宗崇儒重道,設科取士,方應招而起,世至萬戶侯。後所如不合,解組歸田,移居清平縣胡劉莊,現名胡裡莊。已傳22世,播遷於10多個省市縣的20多個村莊。大公第6世遷居臨清洲前河窪,第9世遷居臨清洲南營,第10世遷居王里長屯,第13世遷居臨清牌坊趙院及唐窯,第14世遷居什邡院,15世遷居閻莊,16世遷居石槽及廖莊。

馬廠世德堂張氏

據《馬廠世德堂張氏族譜》所載,本支張氏祖籍登州府來陽縣,疃名水溝頭。始祖張泰山,為一屯官,於大明永樂年間奉命來清平縣屯墾,先卜築張官屯,居無何,徙於馬廠。本支張氏已歷24世播遷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山西等及本省的20多個市縣區,本縣市20餘個村莊。張泰山居馬廠,5世單傳,至6世,兄弟五人,始分為5大支。仁系第8世有子6人:經脈(李寨遷居新集)、綸脈(李寨遷居老趙莊)、綏脈(李寨遷居莫頭)、緯脈(西馬廠遷居北京、山西、黑龍江)、縉脈(東馬廠遷居高唐)、綗脈(李寨遷居張伴屯)。

南倉上、瑤坡張氏

始祖子榮原籍未詳,或言山西洪洞,或言安徽,誥授指揮使,官於清源,始遷居臨清城南明德鄉倉上村。子榮公兄弟4 人,子榮為長,次子華遷居臨清城西倉上,後有自西倉上遷居龍凹者,三子富,四子貴,子榮公下傳20餘世。子榮公以下2-6 世名諱失考,至第7 世有名諱者19人,第8世有名諱者31人。第7世可艾於明萬曆間自南倉上村遷居館陶縣瑤坡村。

康莊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明天啟年間始祖張明玉字珠元、顯玉字宋臣兄弟遷居山東清平縣康王莊西關。明玉生1子思立字宋傑,思立生5 子:沛、玉、宗、旺、奇;顯玉生2子:思仁、思敬,皆無嗣,分別過思立四子、五子為嗣,後分為5 支。歷時370餘年,傳15 世,有350 餘人。

馬張、倉上張氏

馬張、倉上兩支張氏實為一脈相傳,兩莊張姓人均傳兩莊張氏始遷祖為親兄弟。馬張《張氏族譜》載: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兄弟3人,長剛、次梓、三強,自永樂年間,強公居於故土,剛、梓兄弟遷於山東東昌府清平縣張家莊,嗣後剛公遷於馬張,梓公遷於倉上。倉上《張氏族譜》載:祖籍山西忻州溝樂莊,張孜、張綱兄弟2 人,自大明洪武年間遷居山東清平縣,張孜居倉上集,二弟張綱“居張家莊並馬張”。“孜”與“梓”音同字不同,實為同一人;張“綱”即張“剛”亦為同一人,只是祖籍地址和遷移時間一方有誤。剛公居馬張, 第19世孫西林、東林、玉林、洪林、松林遷居梁莊村。已傳23 世。政(梓)公居倉上第14世孫廣試遷居夏津姜蔣寨、廣武定居臨清。

慄官屯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始祖張順於明季遷居清平縣慄官屯,已歷17 世。順生3 子:文選、文禮、文達,分為三支。長支文選脈傳至第12 世孫方芝、方義兄弟皆、遷居黑龍江省;第13 世振江遷居黑龍江省海林縣海林鎮模範村;第14 世慶福遷居海林新安村; .第15世孫守勤遷居陝西浦城縣黨木鎮,守儉、守喜居河南,守本、守義居牡丹江,守禮從海林新安村迴歸慄官屯,守群居臨清,守柱居長春,守明遷居李營子;第16 世寶旺遷居高唐陳井。次支文禮脈第8世孫張祜遷居高唐縣楊官屯鄉謝王莊; 第10 世孫張林、張淮遷居康莊鎮魏莊村;第11世孫秀嶺遷居張家口大三十家子。三支文達脈第15 世孫成林遷居黑龍江省。

林園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始祖永貴公,其父志學公,有子4 人,明初奉敕遷居山東堂邑,永貴與胞弟守臣徙居臨清。永貴有子2 人:乾、祝,乾為大宗,祝為小宗。大宗傳至5 世分為二支,小宗傳5 世分為三支大宗遷居張芳莊,大宗二支第6 世芹厚後裔遷居陳莊。小宗長支遷居南倉上,至12 世,此支又從南倉上遷居景福莊。二支遷居臨西路莊,三小支遷居黃官屯,又有兩支從黃官屯遷居石槽鄉路莊; 二支其恭遷居窯地頭,後裔樹立從窯地頭遷居胡八里,某公遷居東關。三支遷居林園,至第12 世某公從林園遷居大辛莊,某公遷居胡八里,某公遷居南倉上。

薛店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張恩。張愛兄第2人遷來山東,兄長恩公居於館陶縣東北45裡之薛店村(今屆臨清市),弟愛公定居臨清城南東白堌。長支第3世孫彤遷居四川省江津縣成為巨族;第9世孫德泰遷居臨清城裡;第11世孫曉波遷居南館陶鎮。次支第7 世孫海、湖、淋從東白堌遷居里官莊。湖之次子起讓從裡官莊又遷居萬家莊。

張堂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其讓公遷居臨清城南12 裡之張堂村,已傳13 世。其讓第4 世孫宗聖遷居西白堌;第5世孫大孝又從西白堌遷居館陶縣路莊村(今屬臨清市)大思遷居十里塢;第9世孫際昌遷居潘莊。

艾寨張氏

祖籍登州府福山縣高談莊,明洪武:十四年( 1391)始祖張九如偕表兄王公攜家遷居館陶縣城東北35 裡艾爾寨。歷時600 餘年,傳25 世。九如公第8 世孫文曾出任山西樂平縣巡檢遂落籍焉,文慈恩貢生任長安主薄未歸; 第9世孫其夏遷居瑤坡;第1世孫大超遷 居吊馬橋;;第14世孫志麟遷居堂邑張官寨; 第16世孫猷泰遷居北館陶北街,耀剛遷居冠縣清水鎮;第18 世孫紹孔遷天津楊柳青,紹忍遷北陶北街。

由莊張氏

始祖守位公系東昌府聊城縣人,明未清初,為避戰亂逃離原籍,於清平縣由莊相宅定居。至今憶已300 餘年,傳18 代。

柴莊、後丁張氏

祖籍膠州即墨縣。遠祖張玉林之子明於明朝洪武年間遷居臨清州東北柴莊村,後繁衍播遷於黑龍江、北京、河北的多個縣區及本市城鄉11個村莊。玉林公第8 世孫有兄弟6人:相、棟、松、桂、梧、桐,其中松桐絕嗣。永在之子一元從柴莊遷居後丁莊。一元之9 世孫( 第18世)年化遷居唐莊、年廣遷居金郝莊、樹茂遷居臨清;一元之10 世孫(第19 世)祥春、和春因工作而居臨清,年春遷居黑龍江省密山市。永平9世孫(第18世興家遷居臨清吉士口街。棟脈7世孫(第14 世)文玉遷居管辛莊。桂脈7 世孫( 第14 世)大勇遷居小屯,大勇之孫士慶從小屯遷居河西尖塚。梧脈7 世孫( 第14 世) 芬遷居大屯。

洛庵張莊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張家棗棵。始祖兄弟3人,長德新、次德志、三德成。明洪武六年(1373)德新、德志奉旨遷居,惟德成留守,德志遷居於平陰縣戴柳村,惟德新公卜居於清平縣張洛庵村。張德新字紹剛,遷居清乎縣張洛庵村600 餘年,傳25 世,播遷十餘村。長支信系壇脈第10世孫國師遷居康王莊;國師長子第11世孫元吉從康王莊遷居魏灣西頭;次子逢吉留居康王莊,三子翠吉遷居魏灣東頭,招吉( 改為來吉)從張莊東頭遷居康王莊(張樂支);第12 世孫恩榜遷居北賈莊;第13 世孫士傑遷居六里長屯;第14 世孫洛邦( 祿)遷居雙廟;第15 世孫浴山遷居周辛莊,正子、平子兄弟遷居西田莊;平子之子鴻都從西田莊遷居北丁莊絕。長支增脈第8 世孫敬業從張莊西頭遷居丁馬莊。

尚官營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張世敏後從軍落籍山東清平縣尚官營村。

臨清張氏:附張自忠家譜

姚樓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張昉於明永樂年間遷居夏津八屯,至5 世孫張文學又遷居清平縣姚樓村。第14 世孫林山居臺灣。

北關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某公遷居臨清北關,8世孫某公遷居冶莊。

海軍張張氏

祖籍山東即墨。始祖名諱失考,始祖母張老太君生3 子,長曰仲剛,次曰仲禮,三曰仲三於元末率長次2 子遷居諸城,明洪武四年(1371)又攜2子移居夏津城東南蘇王莊。後蘇、王兩家乏嗣而張氏則人丁興旺,遂將蘇王莊改名張家老莊,後又改為白楊張莊。仲三因思母念兄,辭別舊居尋母盡孝來到白楊張莊。兄弟分居,長兄仲剛奉母居白楊張莊,二弟仲禮遷居拐裡莊,仲三遷居野南莊,又遷西吳莊,後世遷居鄭保屯。已歷600 餘年,傳26世。

西丁積德堂張氏

遷自由集,祖籍、始遷祖及何時遷來,均無可考。僅以某公為一世祖,二世祖如富公,三世文化遷居大丁莊,人丁興旺,有人口近千人,而由集村本支張氏絕矣。

由集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老鴉窩大槐樹處。明初始遷祖某公由官吏派遣移居山東省臨清州吉士口街,以經商為業,人口繁衍,名諱、世次無考,僅以名諱可考者希曾為始祖。希曾生寧安,寧安生2 子:本善、元善,本善遷居清平蔡莊,而元善留居臨清州城。至6世孫佔整時,因家遭劫難,祖業破產,約手清嘉慶年回再遷由集外祖父家居住; 第8 世孫文公於清同治年間遷居常劉莊,民國31年重返由集定居,武遷居關外。

麻佛寺張氏

祖籍冠縣張莊。始祖天錫始來清平,數遷而後定居於沙河涯張莊。沙河涯張莊某於麻佛寺置田百畝,商與公易之,公因而徙麻佛寺,遂家焉。公有侄名珠,由冠來依,公為之授室,卒無嗣,公以己孫廷梅嗣之。已傳16世。

新集張氏

祖籍河南省,明中葉始祖張漢遷居清平縣城西北匙家莊。至3世孫玉春遷居西丁莊,玉冬隨祖母由太君移居其母家由家莊; 第4世孫永貴遷居薊莊; 第7 世孫思舜見新興集“冠蓋縱橫,人煙輻輳”,於是擇居於此。

東孔莊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文澤公攜弟武澤遷來山東,文澤止居於清平孔莊,武澤遷夏津張莊寄籍焉。文澤公生有3 子,分為3 支,再傳,第三支絕嗣而長次兩支則瓜瓞綿綿,方興未艾。至今已傳16 世。

馬虎寨( 西)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張有智遷居寺莊,2 世張明從寺莊遷居臨清州城大西門柳林堂水街,至5 世孫張立業遷居館陶縣東北馬虎寨西街,傳19 世。其第7 世孫張禮,遷居口外喇嘛廟;第10世孫張環遷居臨清城南辛莊 ;第14 世孫張善

道遷居重慶,善寧遷居成都,善教證居千 集,善立、善德、善臣遷居霍杏園。

馬虎寨( 東)張氏

祖籍京都城南150 裡永清縣居邑張家,始祖張承憲,2 世祖張我倫,清康熙中期3 世張堯賓與兄堯欽、弟堯佐遷居馬虎寨。後來堯佑還故里,堯欽絕嗣,馬虎寨東張人口皆堯之後。至今已傳16 世,繁衍350 餘人。其第8世孫張維盛遷居營子,維讓遷居焦莊。

務本堂張氏

祖籍山西洪洞縣,始遷祖於明永樂年間遷居臨清、威縣交界香城固一帶,數傳至張守貴又遷居堂邑縣城北司窪村。守貴第3 世孫生德遷居臨清王坊; 第5 世孫聖蓉遷居臨清城南姜莊; 第9 世孫義和由王坊遷居武城縣曹口村;第11世孫振華、振武遷居德州市和平區。

有幾支張氏因年代久遠,具體家譜、歷史不可考,因此簡單介紹,若有知情者請私信小編,進行完善。若有推送錯誤,歡迎指正!

附∶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唐園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他是抗日戰爭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軍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哪位朋友能夠幫助補齊一下張自忠家譜。

臨清張氏:附張自忠家譜
臨清張氏:附張自忠家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