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在前兩期“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徵集中,我們邀請到20位來自不同行業領域的朋友,一起在這個“臨時地帶”中,將他們此時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藝術作品傳遞出來。通過分享,將身處不同地域的人們,連同他們的所思所想,串聯在一起。希望在此特殊時期可以引發大家思考,傳遞共情,彼此安慰。


本期

我們邀請到11位朋友

持續與大家分享藝術作品

將每一座“孤島”連接成整片陸地


Q & A


01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殷智賢

作家

曾任《時尚先生》《時尚家居》主編

生活方式研究者


Q: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張洹2000年的作品《家譜》。為了製作這組照片,張洹一邊講述他的人生,一邊請3位書法家在他的臉上從早到晚書寫下他的講述。他的臉逐漸被墨色掩蓋直到最後完全變為黑色。


他說:“我不能說我是誰。我的身份已經消失了。”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張洹,《家譜》,2000年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

一方面,我們看到在災難面前,曾經執著的身份毫無意義,人們努力製造的差異瞬間就灰飛煙滅,死亡不是隻挑老人或窮人下手,所有自以為了不起的身份符號在死亡面前變得荒誕不經。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是獨一無二的,張洹自己的臉寫不下他自己的故事,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是宇宙的奇蹟。沒有人是無足輕重的。


有些人在這場災難中離開了世界,可能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有些人在為這個社會默默奉獻,即使在疫情肆虐期間也未停止,他們的名字和事蹟可能不會被傳頌,甚至無人提起,可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書寫過這樣的故事。


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很多這樣沒有“身份”的人守護、成全。希望我們能知道這件事。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去啟發良知。而不是煽動情緒譁眾取寵。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去做許多基本而紮實的努力。


02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蔡志偉

威富集團中國市場營銷負責人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想分享的是美國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 1982年創作的“Untitle”《無題》。我原本對Basquiat的瞭解比較淺薄,只知道他出身於街頭,最後成為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但直到有次機緣巧合,我去了他的一個作品特展,我被他作品的衝擊力和短暫一生的旺盛創作力感染了。他那些原始不羈的作品會讓你直接感受到並讚歎他與生俱來的天分。在他的作品中,作為人的各種自身慾望,被不拘一格地展現了出來。同時藝術家似乎又希望藉由這些強有力的創作方式揭示出一些真相,渴望打破教條的束縛和秩序。相信每個看到他作品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聯想和體會,而這幅“Untitle”《無題》便是他獨特表達方式的代表作。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J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無題》,1982年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

可能是對於當我們面對很多複雜嚴峻的情況時產生的思考吧,我們會怎麼樣去思考我們的存在。Basquiat的作品是藝術領域多樣性和多元化的體現,與我們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多元文化相似,既有衝突但也有共性,有著抽象和對抗的表現。如同前面提到,每個人都會對於這個作品有自己的解讀,但或許可以帶給大家更多的思考與感受,作為個體也好,群體也好,得以在困境時擁有更多思考。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藝術可以給很多處在災難之中的人帶來慰藉,無論是什麼樣的形式。也有很多藝術家在災難時期投身於創作中去表達,藉由他們的創作來發聲,傳遞真實和美好。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相信會去更多感受生活,珍惜生活,經過這段時間的自我獨處還有對於各類信息的接收,我擁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同時也有了更多對於自我的認識。


03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李大鈞

勢象空間創始人

藝術品經紀人、收藏家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知識分子的天職推翻成見”。這是吳冠中先生的一件手稿,可以稱為書法作品,也可以稱作一個藝術文獻。是他2006年10月在和我的一次談話中,寫給我的紀念。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吳冠中先生手稿,“知識分子的天職推翻成見”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這幅作品一直掛在我的書房,總是能抬頭看見。它提出了兩個問題,其一,你是知識分子嗎?其二,知識分子何為?


知識分子不是普通的人,也不是指一般掌握知識的人。是指有獨立思考能力,以闡發或者運用知識為工作的腦力勞動者。是中國古代類似被稱其為“君子”和“士”、“大夫”的群體。甚至是魯迅先生所說的這樣一些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君子和士、大丈夫的品格很多。《易經》:“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引用這些是說,面對這迅猛的疫情,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一個艱難的時刻,需要我們發揮人的價值,發揮知識分子的價值,相信科學,相信未來。在我看來,鍾南山先生是當代知識分子的一個楷模。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藝術是和人的道德,人的品格揉在一起的,在對人生的要求中,可以看到藝術的力量,它不是表現為具體的什麼。一個國家的國民修養裡有藝術的修養在,現在要看到的是人面對災難所展現出的力量。藝術讓我們更相信科學,尊重自然,才更有信心戰勝這次疫情。藝術界不是要去膚淺表面地畫宣傳畫,而是要帶頭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開放自由的重要性,給人以清新和希望。冷靜、不慌亂、自信、不諂媚就是藝術的力量。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相信這次疫情會對每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它會促使我們進行全面反思,重新思考一切。


04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宋沛然

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

天禹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推薦宋畫小品中的《出水芙蓉》,僅二十幾釐米見方的作品,描繪得卻十分精緻生動。佈局、設色端莊大氣,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畫面充滿了高貴、聖潔之氣又極其雅緻脫俗。作品出自南宋畫家吳炳,作者藉此來表達自己高潔脫俗的精神品格。我在大學時期曾經臨摹過這幅作品,非常喜愛,但一直都限於在出版物或印刷品上欣賞。有幸在去年故宮舉辦的“萬紫千紅”特展中第一次欣賞到了原作,激動不已!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吳炳(南宋),《出水芙蓉》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在面對疫情的危難時刻,往往最容易暴露出各色人等的真實品質。這段時間裡讓我們看到太多的人間百態,奮不顧身、捨己為人者有之;卑劣無恥、趁火打劫者有之。當人們的本性在這特殊時期無法掩飾而暴露出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更容易懂得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品格呢?在當下來欣賞這件作品真的很應景,我們預防病毒的侵害要保持清潔,避免感染,但真正要讓我們免受侵害的,是高潔的品格,懂得在面對災難的情況下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人們面對災難需要精神上的撫慰,沒有比藝術更能觸動和治癒心靈的良藥,在精神層面上給予人們引導與關懷,是藝術最大的價值。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本次疫情將給人們帶來太多的轉變,從生活到工作方式都會由此發生變化。曾經的“非典”讓我記憶深刻,但似乎我們卻忘記了總結經驗與教訓。當災難再次降臨,我們才意識到曾經的教訓不僅被淡忘,甚至沒留下任何經驗可以讓我們進行有效應對。更多的是,我們要學會反思,反思自我的意識和行為,應當保持獨立思考的狀態,應當堅持追求真理的信念。


05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趙寂蕙

CIDA分支機構管理辦主任

ADCC創始秘書長

“書院中國”基金會理事長

故宮文化傳播公司前總經理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武明中的《愛》 !在看這幅作品的時候,我內心對愛最美好的想象和最悲傷的絕望都被擊中!我待著、心中一直在問:“水與火可以相愛嗎?陰與陽可以相愛嗎?過去與未來可以相愛嗎?男與女可以相愛嗎?一切都可以相愛嗎?”處在自問中的我是那麼的“愛”那麼的“悲傷”。瞬間,我已把武明中先生歸類於有宇宙和自然觀的藝術家,情深至極的畫家!然而,情深者不壽,武先生2019年離世。幸有《金剛經》言 :“無壽者相 ”!武先生人間一趟的使命或許正是為了留下“人間”這一系列作品吧!其實,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能憾動人心如此,真的夠了!希望今日美術館可以把更多武先生的優秀作品推給更多的人!(聲明一下,我還沒有來得及認識畫家本人。)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武明中,《愛》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

受今日美術館感召,突然想起!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藝術是能喚醒人們真情和反省的,和災難一樣卻遠比災難善良!你說藝術有多重要?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我會更珍愛大自然,對我認識的人更善意;如果他們是憂傷的,我希望他們快樂;如果他們是殘忍的,我希望他們善良起來;如果他們是美好快樂的,我和他們一起唱歌跳舞!


06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鍾華

知名設計師

故宮文化珠寶首席設計顧問

湖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央美術學院首飾設計系客座導師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疫情讓每個人的心情像過山車一樣起起落落,所以看作品的情緒難免會夾雜個人色彩,有些暗淡。所以我推薦了孩子的兩件作品:一件是漫畫《貓貓日記之抗病記》,表達了孩子對病毒影響的切身感受和對醫療工作者的敬佩;另一件作品是畫了她眼中的鐘南山爺爺,做成護身符,和援助物資一起寄給武漢的朋友們。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貓貓日記之抗病記》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孩子筆下的“鍾南山爺爺護身符”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孩子居家隔離了二十多天,從作品上直接反應出他們最單純的感受和生活改變對他們影響。


Q: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我想藝術會讓人反思,也會帶給人希望,就像畢加索筆下的和平鴿,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作了一首詩:


畢加索的和平鴿展開翅膀,

翱翔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

任何力量也無法,

阻止它的翱翔。


藝術家通過作品給予人們精神和心靈上的安慰,讓大家攜手同行,共度難關。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首先是鍛鍊身體,從這次疫情來看,只有強健的身體才能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疫情的突發讓人感到迷茫和憤怒,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偉大,讓我們更加敬畏自然與生命,珍惜彼此。在未來的創作中繼續關注愛與自然的主題,詮釋生命的力量,把愛傳播出去。


07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王小曼

新媒體創業人/電影節策展人

MONO CEO / HiShorts!總策劃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謝德慶的《籠子》。這件作品是謝德慶在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裡,建造了一個3.5×2.7×2立方米的木籠子,他將自己監禁其中一年。在此期間,從不交談、閱讀、寫作、聽收音機和看電視。木籠的門由公證人貼上封條,確保他在一年的時間內從未踏足籠外。籠內有盥洗臺、燈、馬桶和單人床。這件作品的主題是時間,時間本沒有意義,純屬數字。但自從人發明了計時工具,時間彷彿成了可控對象。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謝德慶,《籠子》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藝術家這件四十年前的作品很符合當下人們被“困”住的語境,在全民隔離的基礎上這個作品延展出了新的意義:當社會群體分化,我們面對一個固定的空間,如何與自我重新構建鏈接,如何在紛雜的網絡信息中如困獸般去解決問題和重構生活中的一切。在這一棟棟高樓裡,一個個城市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開始變得微妙,我們身邊密度最大的不再是空間、物質和時間,而是對於自我和世界的審視。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藝術家負責提出問題,不負責解決問題,面對災難藝術可以提出更多面對未來的問題,當我們生活優渥的時候不要忘記這些災難,又或者藝術可以往回追溯,思考到底是什麼釀成了災難,找到形成災難的端倪。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對於一個文化工作者而言,疫情衝擊了整個行業,面對這樣的變動,我想每一個人都會重新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審視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災難降臨的時刻,如何去思考並保持內心的平靜力量,以及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也讓我更多思考了:自己為何來到這個世界,要過怎樣的生活,這些年到底在追逐什麼,到底想要什麼,是什麼讓自己感覺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什麼樣的人和事物值得珍惜,什麼樣的回憶最值得紀念。


08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陳柯伊

塗思美育創始人兼CEO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特別喜歡這張日本藝術家東山魁夷的作品《綠響》。東山魁夷,是日本昭和時代最偉大的藝術代表之一,是日本最負盛名的風景畫家,同時也是一位散文家。這張《綠響》是他的代表作品,畫面中層層疊疊的藍綠色與動感的白色,如鏡的湖面將綠樹與白馬完全複製。看到它,就彷彿看到了夢境裡與童話裡的唯美畫面。看他的畫作也像讀一篇優美的散文,給人身心放鬆的感覺。疫情期間大家都不能出門和旅行,通過看風景畫作感受大自然的治癒作用吧。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東山魁夷,《綠響》,1982年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 今年的春節,大家心都揪在了一起。無數的負面消息和有限的活動空間,讓人們感到壓抑與煩躁,甚至讓很多人與企業都走進了低谷。為什麼要分析這張作品呢?因為這件夢幻作品的作者東山魁夷也曾經歷過人生低谷。

東山魁夷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赴德國留學,後又在戰爭中應召入伍,並接連失去了數位親人。經歷了種種苦難磨鍊後,他甚至做好了接受死亡的心理準備,但是,當他開始藝術寫生,將所見到的平凡的日常風景創作出來,他漸漸地感受到生命的光輝。從那以後,東山魁夷走出低谷,悟到風景之美,並由此活躍於戰後日本畫壇,終成一代大師。

因此,我分享這件作品,希望為“戰疫期”的我們帶來平靜而堅韌的藝術力量。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奧斯卡·王爾德曾說“生活的奧秘存在於藝術之中。”面對災難,藝術是一種能矯正或彌補一系列心理弱點的工具。藝術讓我們記住美好愉悅的事物,通過欣賞、創作藝術作品,能夠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藝術也能夠將內心的情緒,那些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或者不願用言語表達的情感恰當地釋放出來。災難面前,感到不安與孤獨,藝術可以給我們力量與陪伴。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需要經歷的戰爭,疫情或許就是我們這代人要打的仗。困難與問題每天都在發生,當我們認清它時,就也有了更多勇氣去面對危險與迎接機遇。我從事的是美育行業,疫情直接影響到線下業務的進行,但也促進了線上業務的發展。業務的調整,讓我們更加專注思考家庭美育的本質需求,思考如何在分享知識的同時,給孩子傳遞理性的力量、情感的溫暖還有內心的善良,從而帶領更多孩子和家庭透過博物館中的文物與作品,發現美、感知美和創造美。因為,我們人類總在明知風險的時候,仍然選擇做我們該做的事情!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09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譚麗萍

從事傳媒行業

公司合夥人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這幅畫我是在巴黎街頭開車閒逛時看到的,當時只是被作品的一滴淚目和繽紛色彩吸引,臨時下車買的,問了下店家老闆,說這是他的一個黑人藝術家NOUROU THIAM朋友的作品,很獨特,因為語言不通,我並沒有瞭解太多這幅作品的背景,但是不影響它對我的吸引。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居家隔離,這幅作品掛在家裡的小轉廊牆上,之前就是考慮想要有一個小空間駐足,就掛於此!因為疫情,我對這幅出自黑人藝術家之手的作品又多了一層瞭解,也瞭解到更多關於立體主義中分解解析和重組畫面的相關知識。因為“禁足”,我們渴望更多的空間,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溝通交流。畫面裡繽紛的天空是渴望,平靜的湖面划著小船是嚮往。平靜與淚目的縫合,是強硬的縫合?還是和諧地融合?可能有更多分解和重組,有更多的可能性。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每一個特殊的時期,都有別樣浪漫,藝術就是浪漫的詮釋!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被奪去的時間與自由,終將別樣綻放!


10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樊葦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美術教研員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推薦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佛蘭德斯(今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部分地區)畫家昆汀·馬西斯的一幅代表作《銀行家和他的妻子》,也被譯為《放貸者和他的妻子》。1514年做,木板油畫,71×61釐米,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作品反映了十六世紀時的世俗生活場景。畫中,安特衛普的錢鋪掌櫃正在稱量金幣,神情非常專注,而他的妻子停下正在翻看的書籍注視著丈夫的工作,好像在提醒丈夫別稱錯了。人物的動態、神情平靜而剋制,隱含著世俗的物質獲取和精神信仰之間平衡的哲學反思。放貸人和他妻子的面部表情極其相似,穿著樸素卻很雅緻,柔和的光線下,女人耀眼的白色頭巾和紅色長袍讓整幅畫熠熠生輝。畫面優美,色彩鮮明而又調和,對細節的處理近乎完美,充分顯現了當時自然處境下畫家個人所具有的人文主義情懷。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桌上的一面凸鏡,透過這面凸鏡我們可以看到長方形的窗和畫家本人的形象,還能看到街上的房子和樹林,表現出極為精湛的觀察和表現力,這樣的處理顯然是受到楊·凡·艾克的影響和啟發。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昆汀·馬西斯,《銀行家和他的妻子》,1514年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銀行家和他的妻子》局部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局部中的凸鏡


最初昆汀·馬西斯是安特衛普的金屬工藝品工匠,因他的愛人討厭和金屬工藝品匠人結婚,他堅持改變自己,成為了一名不錯的畫家,他個人尤其推崇萊昂納多·達·芬奇。可以說,他的畫作顯示了從15世紀的宗教精神到16世紀人文主義之間的過渡,同時也表現了從佛蘭德斯的哥特式向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之間的風格轉變。馬西斯也是一位詩人、音樂家,他的作品影響了包括自己兩個兒子在內的整整一代佛蘭德斯畫家,並且還引領了眾多現實主義流派畫家出現在後來的荷蘭畫派中。


藝術的意義絕不是對現實的簡單模仿,而是對人生的表達和對時代及生活的深刻揭示。所以,才使得馬西斯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也極具現實意義。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也許是畫作中的溫情和親人間微妙而又默契的關係吸引了我。在這次疫情中,封閉的空間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和轉變的新樣態。以往被忙碌、娛樂、碎片化的生活裹挾著,很少去思考如何改善和不同人之間的相處,怎樣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個人如何對社會有更大的責任和使命這樣的問題,在鼠年的大雪中終於可以安靜地思考了。而在物質極大豐富後,如何使精神更加彰顯和飽滿,做更有意義和有趣的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正如這張畫中的人一樣,有所節制,以滿足和平靜的態度來看待生活,有準則、有底線,又不失溫度。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其實藝術能做的很有限,遠不如新聞攝影給人的衝擊力強。但它就在我們覺得重要的東西之間縈繞,充盈在其間,當你停下來時,你又真切的感受得到它,讓你覺得自己是完整的,是有豐富情感的,覺得是人應該有的樣子。而在災難面前,藝術讓我們有所期盼,不至沉淪。


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給學生介紹過去的經典及其所包含的思想,為未來做好準備,並身體力行起到示範作用,是我們想要達到的。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已經真切地感到巨大改變了!集中湧現的線上展廳、線上學習平臺讓藝術工作者向“主播”轉變,身份多元了,要求也高了,終身學習的基礎和需求才更迫切。也許,“疫情後時代”會成為社會更健全發展的開始。


迎接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


11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方宇辰

藝術行業

今日美術館展覽中心副主任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畫面中一個清晨陽光中的女人在眺望窗外。稀鬆平常的視角,質樸而細膩的光線表達使得《清晨的太陽》(“Morning Sun”)成為愛德華·霍普城市生活主題繪畫中的代表作之一。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愛德華·霍普,《清晨的太陽》, 1952年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霍普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位藝術家,作品的主題平凡質樸,而表現出的形式好似隱喻著某種平靜與疏離,當觀看作品時會使人產生極強的代入感,這是藝術可以使人共情的能力所在。想在當下分享他的作品,確是因為這種代入感的緣由,如今的城市變得如此安靜,時間彷彿也變得很慢,空蕩的城市,照進房間的陽光,眺望窗外的一個人,時常讓我想到霍普畫中的世界。都說從霍普的畫中可以感受孤獨,現今疫情當前,再看霍普的畫,卻又生出新的感悟,在這沉默的孤獨之中,看到了等待,卻又在平凡的世界裡生出希望。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藝術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但卻是黑暗中引人反思、照進希望的火把。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疫情當前,這句話很有意義,看到各行各業的人以自己所能去支持救助,或者關愛他人,是這種力量讓人們相信明天。疫情終會過去,在這之後,一切又會恢復如常,回到從前平常的生活,但是這平常的生活確是來之不易,我想我會跟大家一樣懷著感恩,更加珍惜平常。


圖片來自受訪者

部分來自網絡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三)|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