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之前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讓我很受觸動:

萌芽你好,我家大寶快5歲,是個女孩兒,每天早上去幼兒園都

軟磨硬泡不起床,各種方法用兩天就不起效了;

吃飯、出門,每一件事都要提醒好幾遍,家裡人也都催得不耐煩了;

而且現在不光在家,在幼兒園也是做什麼都磨蹭,老師說她每次寫作業都是倒數後三名……

導致這半年不是被嚷就是被打,也包括我,我覺得自己都有些輕度抑鬱了,感覺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孩子怎麼都改不了。

這個留言,讓我想起朋友和我聊過的,一年級小學生學習壓力的事情:

現在最怕就是陪孩子寫作業,每次寫作業就感覺得毀掉彼此的“親子關係”。
因為孩子天天不配合,比如每寫五分鐘就要上個廁所,要個水果,喝杯水,各種藉口都要找一遍;
而陪在孩子旁邊的朋友也痛苦,因為即便孩子坐在那裡,也非常不專心,這個題目看錯了,那個字寫歪了,姿勢不正確,筆畫又很慢等,真的是在旁邊
陪著都成了“煎熬”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雖然一個是學前班,一個是小學生,但這兩件事情其實有很多的共性,所以今天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和大家談談在學業和行為習慣培養的路上,我所體悟到的的思考和想法。

01 學齡前,我們可以為孩子學業做什麼準備?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在我心裡,我特別看重孩子內驅力的啟發,因為這是孩子自主學習、熱情不減的最強的、最有價值的動機。

前面案例中所描述的孩子,共性其實都在於內驅力不足。很多時候,也只有內驅力的力量在後面支撐著,我們才能看到孩子自動波一樣,主動地學習、做作業、應對挑戰,並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內驅力就像一顆種子,萌發於孩子的內心,但非常依賴環境和水土,對於父母來說,我們需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培育這份能力。

不干擾,也不打岔,這個過程其實很難,很多時候起碼得花上整個學齡前階段,整個家庭的合力。

一個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他需要在學齡前階段能夠體驗到下面這三點的熱忱,他才能夠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氣,去邁進小學階段的更高一層的學業和生活挑戰。

1.孩子需要有感受“好奇心渦輪”的機會

-“孩子,你在想什麼?”-

好奇心渦輪的定義,是我在德國一本專著《FOCUS》(專注力)上學到的。我很贊同的一點是,好奇心雖然是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是孩子學習樂趣的基礎,但是隻有將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緊密結合起來,孩子才能最終形成渦輪連接感,把學習到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這裡反映的是孩子有沒有機會,去學習更多的擴展思維,生活中有沒有機會,讓他更多地去探究和討論思維。

一些小的思維工具,能夠幫助我們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可比如思維導圖。你會發現,其實每一次的學習、活動,都可以成為孩子探究鍛鍊思維能力的機會。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 Joshua 現在很喜歡思維導圖,幫助自己開拓腦子裡想到的東西

2. 孩子需要體驗興趣變成落地項目的機會

-“孩子,我們一起試一試?”-

如果孩子的求知慾只停留在表層信息,那孩子的熱情很快就會被動消退,最好的辦法是我們可以巧妙利用一些方法,激發孩子的執行力,讓孩子把熱情持續下去。

我也分享過我自己的例子。比如在孩子的宇宙啟蒙層面,我曾經自制過星空燈,也和孩子一起深度解讀繪本,圍繞一個宇宙的興趣,我們甚至可以畫上三個月來集中做項目,從頭腦風暴行星的居住環境,到演繹行星的兒歌等,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延續熱情和執行力的“項目執行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我曾經寫過的這篇文章《 》,也是反映了這個理念,將興趣更好地落地成項目。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 我和哥哥講解過的太陽系大家庭

3.孩子要感受我們身體力行的內驅力契機

-“孩子,我也在學習,我們一起學習吧”-

孩子第一個模仿對象是我們,所以他理解一件事情最初的價值觀、和方向標來自於我們。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是自律、自控並且能夠有良性的學習動力的人,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他想要效仿的那份熱忱自然是更高的。

其實要做到這點並不難,只要我們能夠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也讓孩子明白我們是有持續在學習和進步的。

我之前分享過Eric專注力並不夠,所以每次堅持的時間都不長,於是我們就約定了週末大家都有各自的“學習”時間,一起像上課一樣,排排坐,各自讀書、學習,相互交流故事,這些都是最簡單、但是又可行的“示範方法”。

02 為什麼我們會把孩子的內驅力摧毀掉?

內驅力不足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呢?

最簡單的,就是在學習和生活作息上顯得非常被動。在孩子的眼中,學習是一個過載的壓力,是一個被動的、必須得去做的事情。

如果成績並不理想的話,會自尊心受損、在周圍人的眼光和壓力下,很難找到走下去的勇氣。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迴歸到導致這個局面出現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不僅沒有做到前面的三點,還走向了另外一個對立方向,就是“控制感”。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因為太著急,讓孩子內驅力“水土不服”了,可以看看我們平時有沒有不自覺地做過下面這三點:

1.孩子感覺自己被控制

“我強你弱,你當然得聽我的”

生活裡,我們不自覺地以為爸爸媽媽是孩子規劃的主導者,輔食吃飯靠的是多哄、多喂;穿衣打扮、睡覺作息也是我們說了算,甚至由我們為孩子精挑細選興趣班,孩子只要出席就好……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雖然這些都是生活裡的瑣碎的事務,算不上什麼大事情,但當它們累積在一起時,就成了孩子世界的全部形態:控制。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便是深入討論這個難題的破解之道。

2.孩子始終感覺父母很“焦慮”

“我天天都在為你操心,你怎麼就是長不大”

其實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我經常意識到,父母所擔心的東西,往往和孩子所擔心的東西,不一致。

比如我們認為孩子應該為“遲到早退”等負起責任,但是孩子可能更看重“早上起床的體驗舒不舒服”,而這種差異,是由孩子的認知程度決定的。

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更多是符號記憶,他們更關注的是此時此刻的感覺體驗,但因為和孩子的不同頻,我們的焦慮對孩子來說其實成了一份很大的壓力。就好像一直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做了錯事,哪怕這個錯事孩子也不知道是什麼。

3.孩子感覺父母“言行不一”

“大人是大人,你才是小孩子,哪能一樣”

這個現象很常見,比如我們會認為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但是孩子又很少在家裡看到爸爸媽媽在學習和閱讀,更多時候就是拿著手機坐在旁邊“督促”自己。

而,人在心不在的那份缺席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鮮明的排斥感:原來我做什麼事情,對父母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原來父母所說的道理,只是針對我適用。

而這種違和感,也會加大了孩子內心的不適。

我們如何改善,從何開始改善?

其實很多時候教養中的看似表面的問題,背後的原因往往錯綜複雜。但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不管孩子是多少歲,實際上,你何時意識到這些方法,開始做起來都不會晚。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六個要點,回到文章最開始的那兩個案例,其實還有兩個辦法還可以輔助大家去攻破內驅力的難題:

1.陪伴孩子一起去經歷”重複的練習”

-“孩子,學習的確是一件苦事”-

在Joshua學鋼琴前,我和他認真地討論過一件事情:“學琴很開心,但是有件事情我必須要告訴你,學琴其實很苦,他需要你每天都得堅持練習,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並且保持上課的頻率,才能學好琴。”

Joshua第一次聽到這段話,根本沒有概念,我就真的帶他去體驗什麼叫做“重複的練習”。

我給了Joshua一本練習冊,我和他說,“重複的練習”的感覺就是,“你覺得你總是在做類似的題,重複一樣的做法,但是每個題之前的難度不一樣,你可能前面沒遇到問題,後面又遇到問題了。”

在孩子找到對的興趣之前,會有很多錯誤的嘗試很正常,但是讓孩子明白,學習一定是一個苦差事,需要韌性和重複,這對於彼此都是很好的心態的調整。

內驅力不足,孩子學習拖拉:這很有可能是家長釀成的錯!

△ 現在Joshua的興趣也包括自己編琴譜

2.和孩子一起拆解問題,把目標小模塊化

-“孩子,我們一起想辦法”-

簡單來說,這一步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問題拆解。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具體遇到了什麼問題,明確問題核心 ,把遇到的困難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的目標,重新練習。

在練習中,我們可以給到孩子積極具體的反饋,讓孩子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更具有針對性。除此此外,我們需要同時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到小技能的提升的成就感,通過鼓勵孩子積累量,從而影響目標的質變。

這也是挫折教育的核心:用積極的態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和困難,並且做出行動的過程。具體大家也可以回看這篇文章: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來進行查缺補漏。


孩子學習拖拉,面對挫折大發脾氣,不願意自己吃飯,這些學習和習慣養成的問題背後,都有著相似的本質,關於我們給到孩子的支持和挑戰之間的度,是讓孩子享受自主的快樂呢,還是壓垮了孩子的內驅力。

強勢的溝通方式,比如“我強你弱,你聽我的就對了”,嘮叨的溝通方式,比如“我天天都在為你操心,你怎麼就是長不大”,都容易讓孩子產生被動配合的狀態,親子關係越來越遊離,我們自己也會在養育中,產生許多無助感。

我覺得成為父母,養育一個孩子本身是有危機感的。只有恰當的引導方式,彼此舒服的合力,才能真正的拉起那根挑戰和支持並行的繩索,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可以想清楚,做哪些事情能讓自己充滿熱情,原來堅持的過程也可以循序漸進。

讓孩子知道,原來學習是一個“支持和挑戰”可以齊頭並進的過程。

空有快樂的迷惑感會讓孩子失去渴望,空有壓力的挫敗感也同樣會讓孩子失去動力,支持與挑戰並行,這才是孩子內驅力的基礎。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