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習慣性“拖拉”,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做事習慣性“拖拉”,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拖拉”呢?

1.我們應該理解孩子,降低對孩子的標準,並預留好時間。

通過平日的觀察和孩子的發展特點,我們可以對孩子做一件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心裡有個大概的預估,並且把預估的時間提前留出來。

如我們通過一段時間觀察,預估到孩子起床大概需要10分鐘,那麼我們就需要早起10-15分鐘,把這段時間留給孩子。

提前有了心理準備之後,自己就不會那麼焦躁和慌亂,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成長髮育特點,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信心,降低對孩子的標準,不要過分苛責孩子。

2.教孩子一些技能,多陪他練習,進行動作拆分等。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從開始到完成看似很簡單,其實對於孩子來講,每個動作都如行進中遇到的攔路虎,都是新的挑戰。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把這個渾然的整體拆分為許多個小動作,並把每個動作按“暫停”按鈕,讓孩子加深印象並反覆練習。

孩子做事习惯性“拖拉”,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以“穿鞋”為例,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區分左右腳,再教孩子通過怎樣的動作把腳套進鞋子裡,然後再怎麼繫鞋帶等。

事實上,光繫鞋帶這一個動作步驟,孩子就需要反覆練習很多次才能掌握。另外,再說“穿衣”這件事,我們有時早上都趕著上班,孩子在床上磨蹭半天穿不上,與其這樣看著著急,索性直接替孩子代勞了。

其實,穿衣也是需要很多動作的。國外的老師們教孩子穿衣有一個技巧:先把衣服鋪地上,讓孩子再把手撐到衣袖裡,把衣服一翻就穿上了。重要的是家長要教給孩子這些技能,並多陪孩子反覆練習才會熟能生巧。

3.發出指令時,把長指令切分成短指令。

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會自己判斷一下你給的指令對他來說難不難,然後決定是否去做。急性子的家長總愛對孩子一股腦地發出指令:“快去刷牙洗臉上床睡覺!”

這麼一連串的動作無疑會令他望而卻步,而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往往只能聽到第一個。如果我們把長指令截成短的指令,一次只說一件事,至多兩件事(最好用連詞連接起來),那就很容易讓他們理解並接受。如“寶寶,你刷牙的時間到咯”“該換上睡衣,然後去睡覺了”。

4.我們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

孩子做事习惯性“拖拉”,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小一點的孩子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

如設置3分鐘的鬧鈴,讓他感受時間的長度;出門之前多提醒孩子幾次,讓他有時間意識等。

另外,很多時候拖拉都跟生活習慣、家庭制定的時間計劃表有關係。我們也要反思自己制定的時間表是否科學,是否契合孩子的發展特點。

當您瞭解了拖延症和拖拉的區別後,您是不是沒有那麼焦慮了呢?當家長放鬆下來的時候,孩子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圖文綜合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