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廢棄的舊木板、泡沫搭成的簡陋棚屋。

這是華友根的家。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在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漕橋村,人人都認識老華,今年69歲的他對自己很“摳門”,住著自搭的棚屋,晚上幾乎不開燈。然而,每月養老金只有1000多元的他省吃儉用,錢基本上都用在了幫助失學兒童和病弱鄉鄰上,4年捐給雲南山區2.8萬元!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身居棚屋,心繫雲南山區兒童,動員鄉鄰捐獻遺體,他說,要把好事做到身後去。

助學

孩子們的明信片記錄了他的愛心之路


華友根1969年參軍,曾經駐守內蒙邊防,退伍後回到漕橋,在工廠工作一段時間後自謀職業,不久便開始了“學雷鋒”之路。

在有些人眼中,老華有點“痴”,明明自己日子過得苦哈哈,還在拼命向外捐錢。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舉國襄助。當時,他手頭沒有錢,就跑去打工,每天賺30塊錢,10天后就把賺來的300塊錢全部捐給了地震災區。

2014年,華友根從廣播裡聽到了雲南地震的消息,一些孩子因為父母去世或家庭貧困無法繼續讀書。他心疼了:“雲南大山裡那些小孩,可憐得不得了,一個雞蛋都沒得吃,他們都還小呢,不念書不吃飯怎麼行?”

第二天,他就跑到郵局,把手頭的餘錢都拿了出來,給災區的孩子捐了900元。當時,他每月的養老金也不過1300多元。從那時開始,這11名雲南貧困山區的孩子成了他的牽掛。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感謝您對我的幫助和支持,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這些都是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中心完小的孩子們寄來的明信片。山區孩子們用鉛筆、圓珠筆寫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跡,是他最大的欣慰。老華把這些一直裝裱在玻璃框裡,放在了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華友根粗略算了一下,4年多來,一共給雲南山區和震區的孩子捐助2.8萬元。如今,他每月養老金僅1900元,省吃儉用盡量把錢攢下來,方便手頭有錢及時幫助別人。最近一次是2018年春節,他趕在孩子們開學前匯去了1100元。他說,原本計劃下半年再給雲南的孩子們寄點錢去,因為老伴突然生病,只好暫時中斷。

“1000元,西藏抗震救災”

“500元,貴州抗震救災”

“500元,雲南抗震救災”……

一張張明信片,一張張匯款收據,

一份份愛心證明,記錄了他的愛心之路。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助人

自己住棚屋省吃儉用,卻掏錢幫別人租房子


“我很少帶人來我家,你們看了不要笑啊”,走在鄉間小路上,華友根一邊走,一邊說。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每次捐款時出手大方的老人,一直蝸居在雪堰鎮漕橋村邊的棚屋裡。第一次來他家的同鄉俞伯年也很驚訝,“你給雲南的孩子捐好多錢,你就住這樣的房子啊?”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眼前,這個用廢舊的廣告牌、木板、鐵皮、泡沫板搭起來的屋子就是他居住5年多的家。舊屋拆遷之後,華友根自己四處蒐羅板材和磚塊,搭起了爐灶和煙囪,拼拼湊湊搭成簡易棚屋。有時棚屋漏風,就用塑料膜修補,屋裡只有簡單的床、桌和櫃子。水泥地上鋪著一層涼蓆,塑料臉盆修修補補還在用。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平時吃的大米是別人送的,吃的菜是自己種的,門口放著撿拾回來的柴火。外人看來,日子過得很拮据,華友根自己卻說得自在:“我自己搭的房子,住得舒服得很,還有的人比我過得更辛苦。”為了省錢,他多年不買新衣服,頭髮都是自己學著剃,晚上舍不得開燈,一年只用了11塊錢電費。

“我們社區看不下去了,就提出來幫他租一個平房住住,老華說什麼都不肯,他就是怕給別人添麻煩。”漕橋社區副主任張琴婭說。

雖然對自己的居住條件要求很低,華友根對別人卻大方。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10多年前,有一位四川務工人員來漕橋,因為工作難找,一時也找不到住處。華友根得知後,熱心的他馬上自己掏錢給他租房子。當時,他還住在平房裡,還把自家的煤氣灶拿出來給人用。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勸捐

登記捐獻遺體,還動員了8位鄉鄰


義務巡河、幫生病的鄰居種田、照顧身邊孤老病患、傾盡所能資助困難家庭……華友根的義行義舉也感染了了不少鄉鄰。

更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的一件事。當年4月28日,華友根在常州市紅十字會交上了自己的遺體捐獻登記表。從此,他又多了一個身份——遺體捐獻志願者。

說到捐獻遺體的初衷,華友根說,這其實跟戰友的遭遇有關。20多年前,他有個關係很鐵的戰友因為尿毒症去世。“如果當時有腎臟可以移植,他或許就不會走得那麼早,但是苦等了好多年,一直沒有等到捐獻者,最後帶著遺憾離開。”從那時候起,他就想要把自己的“零件”捐給有用的人和機構。“只要對社會有用,全部都拿去!”

雖然在鄉間,入土為安的觀念還是主流,但有的鄉鄰聽說老華要捐遺體,也受到了感染。有老人也有捐獻的意願,但不知道手續怎麼辦。華友根聽說後,就坐了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到常州市紅十字會,取了一些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向鄰里科普遺體捐贈知識、幫有意向的老人跑腿實現心願。

2018年年底,劉阿坤和馮美大夫妻倆交上了遺體捐贈登記表。“看到老華這樣熱心,我們也想像他一樣,家裡人也支持,但是不清楚手續,大家都說,‘去找老華啊,他都知道!’”最後,在老華的幫助下登記成功,並收到了常州市紅十字會寄回來的感謝信。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電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元


根據常州市紅十字會的統計,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常州市遺體捐獻登記在冊的共有496例,其中47例成功完成捐獻。如今,華友根已經動員了8位鄉鄰登記捐獻遺體,是常州動員登記捐獻遺體最多的志願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常州“遺體勸捐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