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废弃的旧木板、泡沫搭成的简陋棚屋。

这是华友根的家。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在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村,人人都认识老华,今年69岁的他对自己很“抠门”,住着自搭的棚屋,晚上几乎不开灯。然而,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的他省吃俭用,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帮助失学儿童和病弱乡邻上,4年捐给云南山区2.8万元!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身居棚屋,心系云南山区儿童,动员乡邻捐献遗体,他说,要把好事做到身后去。

助学

孩子们的明信片记录了他的爱心之路


华友根1969年参军,曾经驻守内蒙边防,退伍后回到漕桥,在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后自谋职业,不久便开始了“学雷锋”之路。

在有些人眼中,老华有点“痴”,明明自己日子过得苦哈哈,还在拼命向外捐钱。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举国襄助。当时,他手头没有钱,就跑去打工,每天赚30块钱,10天后就把赚来的300块钱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

2014年,华友根从广播里听到了云南地震的消息,一些孩子因为父母去世或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他心疼了:“云南大山里那些小孩,可怜得不得了,一个鸡蛋都没得吃,他们都还小呢,不念书不吃饭怎么行?”

第二天,他就跑到邮局,把手头的余钱都拿了出来,给灾区的孩子捐了900元。当时,他每月的养老金也不过1300多元。从那时开始,这11名云南贫困山区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感谢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些都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中心完小的孩子们寄来的明信片。山区孩子们用铅笔、圆珠笔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是他最大的欣慰。老华把这些一直装裱在玻璃框里,放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华友根粗略算了一下,4年多来,一共给云南山区和震区的孩子捐助2.8万元。如今,他每月养老金仅1900元,省吃俭用尽量把钱攒下来,方便手头有钱及时帮助别人。最近一次是2018年春节,他赶在孩子们开学前汇去了1100元。他说,原本计划下半年再给云南的孩子们寄点钱去,因为老伴突然生病,只好暂时中断。

“1000元,西藏抗震救灾”

“500元,贵州抗震救灾”

“500元,云南抗震救灾”……

一张张明信片,一张张汇款收据,

一份份爱心证明,记录了他的爱心之路。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助人

自己住棚屋省吃俭用,却掏钱帮别人租房子


“我很少带人来我家,你们看了不要笑啊”,走在乡间小路上,华友根一边走,一边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每次捐款时出手大方的老人,一直蜗居在雪堰镇漕桥村边的棚屋里。第一次来他家的同乡俞伯年也很惊讶,“你给云南的孩子捐好多钱,你就住这样的房子啊?”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眼前,这个用废旧的广告牌、木板、铁皮、泡沫板搭起来的屋子就是他居住5年多的家。旧屋拆迁之后,华友根自己四处搜罗板材和砖块,搭起了炉灶和烟囱,拼拼凑凑搭成简易棚屋。有时棚屋漏风,就用塑料膜修补,屋里只有简单的床、桌和柜子。水泥地上铺着一层凉席,塑料脸盆修修补补还在用。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平时吃的大米是别人送的,吃的菜是自己种的,门口放着捡拾回来的柴火。外人看来,日子过得很拮据,华友根自己却说得自在:“我自己搭的房子,住得舒服得很,还有的人比我过得更辛苦。”为了省钱,他多年不买新衣服,头发都是自己学着剃,晚上舍不得开灯,一年只用了11块钱电费。

“我们社区看不下去了,就提出来帮他租一个平房住住,老华说什么都不肯,他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漕桥社区副主任张琴娅说。

虽然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要求很低,华友根对别人却大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0多年前,有一位四川务工人员来漕桥,因为工作难找,一时也找不到住处。华友根得知后,热心的他马上自己掏钱给他租房子。当时,他还住在平房里,还把自家的煤气灶拿出来给人用。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劝捐

登记捐献遗体,还动员了8位乡邻


义务巡河、帮生病的邻居种田、照顾身边孤老病患、倾尽所能资助困难家庭……华友根的义行义举也感染了了不少乡邻。

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的一件事。当年4月28日,华友根在常州市红十字会交上了自己的遗体捐献登记表。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遗体捐献志愿者。

说到捐献遗体的初衷,华友根说,这其实跟战友的遭遇有关。20多年前,他有个关系很铁的战友因为尿毒症去世。“如果当时有肾脏可以移植,他或许就不会走得那么早,但是苦等了好多年,一直没有等到捐献者,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从那时候起,他就想要把自己的“零件”捐给有用的人和机构。“只要对社会有用,全部都拿去!”

虽然在乡间,入土为安的观念还是主流,但有的乡邻听说老华要捐遗体,也受到了感染。有老人也有捐献的意愿,但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华友根听说后,就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常州市红十字会,取了一些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向邻里科普遗体捐赠知识、帮有意向的老人跑腿实现心愿。

2018年年底,刘阿坤和冯美大夫妻俩交上了遗体捐赠登记表。“看到老华这样热心,我们也想像他一样,家里人也支持,但是不清楚手续,大家都说,‘去找老华啊,他都知道!’”最后,在老华的帮助下登记成功,并收到了常州市红十字会寄回来的感谢信。

常州“棚屋老人”一年用电11元!却给山区孩子4年捐了2.8万元


根据常州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常州市遗体捐献登记在册的共有496例,其中47例成功完成捐献。如今,华友根已经动员了8位乡邻登记捐献遗体,是常州动员登记捐献遗体最多的志愿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常州“遗体劝捐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