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滅元朝,2次有機會抓住對方頭目,可為何每次都將他放走?

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建立了明朝。不過,此時雖然元朝失去了中原和江南等地區,卻他們還控制著北方的草原,以及川陝、山西、雲貴等地區。

1368年7月,明朝大軍在徐達的率領下,一路攻克河北通州,距離元順帝所在的大都(北京)已經是一步之遙。但就當眾將士以為他們將一鼓作氣,拿下大都、生擒元順帝時,徐達卻不走了。

朱元璋滅元朝,2次有機會抓住對方頭目,可為何每次都將他放走?

為了消除這些威脅,朱元璋決定北伐,消滅蒙古的殘餘勢力,穩定北部邊疆。不過,有一件事情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朱元璋想消滅元朝,而且一生多達8次北伐,為何明軍2次將元朝皇帝元順帝圍困,又2次將他放走了呢?

歷史到這裡,出現了一點點爭議,一種說法是:當有人提出想要追擊時,徐達卻以“窮寇莫追”為由,命令全軍就此收兵,並且嚴令任何人不得追趕,等於是白白放走了元順帝。另一種說法是:徐達在第二天派出了追兵,可是追擊的方向卻與元順帝逃跑的路線背道而馳,結果當然是撲了個空。

朱元璋滅元朝,2次有機會抓住對方頭目,可為何每次都將他放走?

徐達首先命令全軍就地紮營,修建溝塹營寨,眾將以為,主帥這是以備與元軍主力決戰之用。畢竟,前面就是元朝首都,元軍必會拼死一搏。於是,他們在通州整整呆了7天,除了修營挖溝,什麼都沒幹。

可誰知,就在他們拿下通州的當晚,元順帝就帶著主力放棄大都,向北逃走了。等到徐達慢悠悠的領兵趕到時,只有少量元軍抵抗了一下,明軍輕鬆攻佔了大都。

徐達拿下大都時,元順帝已經逃跑多日,而且“窮寇莫追”也符合兵法,部將們對此沒有多大怨言,可是,第二回,常遇春再一次讓元順帝走脫了。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打開平,一舉攻破了這個元朝的“上都”,這次戰鬥,明軍雖然大勝,取得了“開平”這個戰略要地,但元順帝還是順利逃脫了,據說仍然是因為明軍的“網開一面”。

明軍為何兩次放走元順帝呢?首先一點可以肯定,徐達、常遇春肯定沒有這個膽子,私自放走敵國的皇帝,唯一敢這麼幹的人,只有朱元璋。所以,這兩次放走元順帝,都是朱元璋授意的,這種說法有歷史依據嗎?

朱元璋滅元朝,2次有機會抓住對方頭目,可為何每次都將他放走?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在汴梁時,徐達專門就是否擒拿元順帝,向朱元璋做了請示。朱元璋說:元朝氣數已盡,把他們趕出塞外就可以了。

而且,不光朱元璋授意徐達、常遇春不要俘虜元朝皇帝,他自己還把俘虜的元朝皇帝皇孫送到蒙古去。明朝人的野史還記載,朱元璋曾經對著元世祖忽必烈的畫像說:於汝子孫不加殺戮,但驅還北!這也表明了他不願意俘虜元朝皇帝的態度。可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知道,隋煬帝再殘暴,李淵等人還為他披麻戴孝;崇禎丟了江山,多爾袞也要為他痛哭流涕。“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句話對於古代的皇帝們來說,也一樣非常適用。舊有的秩序,是不允許任何人打破,這樣新的秩序才更有說服力。所以,朱元璋寧可2次放走元順帝,也不願意抓住他

朱元璋滅元朝,2次有機會抓住對方頭目,可為何每次都將他放走?

。因為抓住元順帝,如何處理,也是個難題。而沒了元順帝,蒙古草原還會選出新的“大汗”,留著他也沒有什麼用處。古人有著非常深重的君臣觀念,雖然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但也自稱皇帝,坐了百年的中原江山。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打下了明朝江山,但他們也都曾是元朝的臣子,如果臣子不尊重皇帝,天下就會出亂子。朱元璋雖然是舊朝臣子、新朝天子,但他也要表現出對原來皇帝的尊重,這不僅是做給全天下的人看的,也是做給子孫後代們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