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中國還不至於面臨明斯基時刻,不會馬上發生金融危機

余永定:中国还不至于面临明斯基时刻,不会马上发生金融危机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微 北京報道

12月5日,以“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為主題的首屆北京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舉辦,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餘永定做主題演講時表示,從11年開始每年都有人預言中國將出現金融危機,但是這些預言都沒有實現,考慮到中國的制度特點,我們也有足夠的手段和空間防止金融和經濟危機。“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還不至於面臨明斯基時刻,我們現在還沒有馬上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刻。”

餘永定說,去年10月份周小川行長提出了“要警惕明斯基時刻”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從2011年開始,在國際上和國內很多學者開始提示中國可能存在著種種的金融風險,像12年初國際上出現了中國可能會爆發金融危機的說法,現在回頭看是誇大其詞了。但從11年開始每年都有新的說法。

餘永定說,總結起來基本上是這麼幾種說法:一個是房地產價格暴跌;第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違約;第三影子銀行業務風險集中爆發;第四企業違約率急劇上升。第五股災,第六貨幣危機,即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和貨幣危機相聯繫的是資本出現大量外逃。

“金融危機怎麼爆發的觸發點,確定了觸發點之後我們要問一個問題,一旦出現了危機,那麼這個危機會怎麼演進?由於觸發點可能不同,那麼危機演進的過程可能也不同。”

餘永定以房地產價格暴跌引發金融危機為例: 第一步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跌,下跌之後土地價格大幅度下跌,銀行按揭違約率上升,地方房地產相關行業盈利惡化,影子銀行出現問題。

“要想截斷這個金融危機,要想辦法使危機不會進一步的發展或者把它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一個國家的整個金融系統簡單看成由資產、負債和資本金這三個環節構成的,如果危機是由資產方觸發的,政府要干預,防止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下跌。當資產和負債這兩方面形成惡性循環之後,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要倒臺了,這時候政府就要採取措施,比如鼓勵債轉股或者國有化等,總之政府從三個方面對金融機構進行干預,政府要通過這樣的措施阻斷了它的過程,使金融危機不至於爆發或者儘管爆發了它的範圍可以得到控制。”

中國近期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餘永定說,這是非常有爭論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忘掉歷史的話,從11年每年都有人預言中國將出現金融危機,但是這些預言都沒有實現,這是一個事實。

“從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資本金這三個方面來看,我覺得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儘管問題相當嚴重,但是我們還並沒有面臨明斯基時刻。今年我們有擔心,今年由於股災也有擔心,由於房地產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跌,我們也會擔心,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因為我預言經濟可能出現危機已經不知道多少次了,每次都失敗了,所以越到後來越不敢預言金融危機不可避免,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餘永定說,就中國目前的情況,我們不要輕易下結論,不要太悲觀,認為某種危機是不可避免的,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考慮到中國的制度特點,即便我剛才說的這三個方面有一方面出了問題,我們也有足夠的手段和空間防止三方面的問題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並最終導致金融和經濟危機。”

餘永定說,只要我們自己不犯下不必要的錯,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還不至於面臨明斯基時刻,我們現在還沒有馬上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刻。

“得出這樣的觀點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不能忽視,實體經濟的問題是長期的,我們長期的經濟指標一直在惡化,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勞動生產率在下降,全要素生產率在下降,資本產出率在上升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多,有制度的原因、有結構的原因。餘永定說,非常重要一點是中國經濟可以稱為房地產投資驅動,過去這十幾二十年,在房地產投資方面我覺得我們的投資是過多了,“經濟增長不可能建立在鋼筋水泥和鋼鐵的基礎上,我無法判斷中國房地產有無泡沫,一般來講我傾向認為是有泡沫的,多嚴重很難說。我也很難說房地產泡沫如果崩潰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過去20年中,中國蓋房子佔用了太多的資源,同時我們在2003年已經把房地產業確立為中國的支柱產業,所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中國的經濟結構是圍繞著房地產而發展的,我覺得這樣一種結構應該是有很大問題的。”

餘永定說,中國不應該對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掉以輕心,即便這種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並不是十分巨大,而且我們有足夠的手段戰而勝之,在防範金融危機和維持經濟的必要增長速度時,不應該忘記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

“我們在談金融危機這是比較短期的,但是我們在談論的過程中不要忘掉,我們需要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否則即便在短期內避免了金融危機或者中長期內維持了經濟增長,但在更長期,中國經濟將難以避免陷入停滯或衰退。”

餘永定說,這是一個我們應該非常非常注意的可能性。具體來說,中國經濟應該逐步擺脫對房地產投資的過渡依賴,把更多的資源投向研發創新產業、高端製造業等等。經濟結構的調整應該依靠科學家、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的創造精神,依靠市場力量,但政府也應該為結構調整提供必要的制度、法律法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