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星巴克,連咖啡底氣何在?

過去一年,關於咖啡的“戰爭”引起了眾人的目光。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咖啡行業從之前的一家獨大,到現在的

“群雄爭霸”,競爭激烈,好不熱鬧。


叫板星巴克,連咖啡底氣何在?

前有星巴克加速擴張步伐,聯合餓了麼推出外送服務,試水外賣平臺。

後有瑞星咖啡強勢崛起,以九個月虧損8億的代價,瘋狂燒錢,快速擴張,在引發質疑的同時,躋身成為中國互聯網咖啡界的“獨角獸”。

與此同時,在市場久未發聲的連咖啡,高調對外宣稱將在京、滬、杭、穗、深等地開設50家形象店。這一舉動引起了業界的關注。按照相關負責人的說法,開設形象店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多的人看見,這是公司戰略的一部分。

叫板星巴克的連咖啡,底氣何在?


一.早期的連咖啡

公開資料顯示,連咖啡這一品牌成立於2012年,早期是有微信公眾號為接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咖啡外送平臺,通過服務星巴克、COSTA等品牌咖啡,積累了自己的種子用戶。2015年8月,連咖啡開始轉型,製作自有品牌咖啡,憑藉著互聯網思維和O2O戰略打法,連咖啡打開了局面,並獲得資本青睞。據統計,連咖啡累計共獲得兩輪,融資金額為2.08億元。

2015年開始經營自有品牌,主打互聯網概念的連咖啡,沒有APP,沒有門店銷售,全靠外賣,一切功能交易全部在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上完成。

相比瑞幸,連咖啡飲品種類更多,更加豐富,新品上線的速度也更快,產品中不僅有常規的美式拿鐵、摩卡,還有一些精品和口味新奇的咖啡與玫瑰,拿鐵醇香、精品豆咖啡等,除了咖啡產品之外,還有椰子水等產品。

根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3月,連咖啡實現全面實現盈利。單店配送量日均千杯,核心會員從80萬到300萬,2017年雙12會場上,更是給創下了日均40萬杯的神話。從數據上來說,連咖啡已經實現良好的開局。

二. 連咖啡的初心

張洪基是連咖啡的CMO,這個與連咖啡創始人王江從航班管家一路打拼過來的資深移動互聯網人。在接受採訪時,卻把“連咖啡”定義為一個咖啡公司、一個面向未來的食品公司。

2014年的時候,外賣市場尚處於成長期,對於許多人而言還僅僅只是一個選項,遠沒有成為今天上班族的“剛需”。那一年,連咖啡創始人王江給項目組開了一天的會議。這個會議的核心議題,就是對連咖啡的定位-專業的咖啡外送平臺。

按照張洪基的說法:“把外送做專業了,並驗證它是不是個大趨勢、大品類。我們的設想是,咖啡外送應該並行於咖啡館那條線,至少是不小於那個市場的。”


叫板星巴克,連咖啡底氣何在?


驗證這一觀念的事實,顯而易見就是咖啡館形態的典型代表-星巴克。無出其右的品牌勢能、廣袤的門店佈局、超高的顧客忠誠度、高標準化的產品。這一切就是最好的驗證,而後來的事實發展也證明,連咖啡的決策是正確的。

而當瑞幸、星巴克、麥當勞開始入局,表示這個大方向賭對了

自立門戶

在星巴克還沒有正式進入外賣市場之前,市面上外送星巴克的,基本上都是純粹以代購星巴克為主的“散戶”群體。而在去年8月,星巴克和餓了麼合作開始推出官方的“專星送”,並以每月進多城市開數十個點位的速度發散,而上述的那些代購“散戶”;毋庸置疑,他們將面臨毀滅性的打擊。

其實,早在2016年的一份報道中就顯示。純碎代購業務對代購方來說,

最好不過與收支平衡,很難說有什麼利潤。因此,想要持久可續生存,發展自己的品牌是一個必需的選擇。

於是乎,連咖啡摒棄了“專業咖啡外送平臺“的定位,而是自立門戶,創建了大家幾天所熟知的coffee-box。


叫板星巴克,連咖啡底氣何在?

連咖啡的COFFEE-BOX

三.商業邏輯和品牌定位

社交支撐的商業邏輯

連咖啡的商業邏輯,用兩個字開概括就是“咖啡”+“社交”。咖啡已經有過分析,這裡主要分析一下社交打法。

和瑞幸一樣,在給用戶優惠和補貼上面,連咖啡可謂是誠意十足,一點也不套路。有全場滿兩杯減20元、優惠拼團等耳熟能詳的活動。

但是,這不是重點。連咖啡的特色不在於“便宜”,而是其對社交屬性的深度挖掘與開發。買過連咖啡的人都知道,除了拼團,咖啡福袋、心願咖啡等玩法都基於社交和微信群。

在連咖啡的微信公眾平臺-個人中心一欄,你可以看到一個連咖啡的“咖啡庫”,這個功能允許用戶把已經購買的咖啡存在虛擬的咖啡庫中。接下來,用戶可以選擇自己消費或者是送給別人。

一次典型的購買流程是這樣的,當你在辦公室或者是聚會群中發起一個拼團,那麼這個拼團的小程序鏈接會轉到工作群后,很快便拼團成功。類似於拼多多一樣,這杯1元買來的冰美式存入到的咖啡庫內,你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者改天在井陘兌換。與其同時,你還可以順帶幫其他朋友和同時購買其他非咖啡類的飲品。

叫板星巴克,連咖啡底氣何在?

交易完成後,會收到來自連咖啡的福袋。把鏈接分享到微信群,群裡成員通過分享的福袋下單後,分享者就會得到相應的咖啡獎勵,每次0.1-0.2杯,積累成一杯後即可兌換咖啡。

正是這種社交和分享的打法,讓連咖啡能夠所向披靡。

連咖啡的定位

所謂定位,就是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的某一個詞彙。這是定位理論的對於定位的定義,而連咖啡的成功,離不開自身的定位。

要知道,國內咖啡文化和咖啡社交的基礎,基本上是星巴克通過十幾年的深耕建立起來的。所以,連咖啡轉型做自有品牌,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此。

可以說,連咖啡過去幾年完成的最大任務,就是“不叫星巴克”。

品牌定位, 對於一個初創公司而言特別重要,尤其是在當下消費升級的年代。無論是做業務,還是案例亦或是一個運營目標,很多企業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無法精準地說出來,我們要到底是什麼。”

連咖啡在這一點上,做的很有意思;它沒有說清楚自己是什麼,但是它成功的說清楚了自己不是什麼:連咖啡的定位,就是不是星巴克。這個七喜何其相似,七喜的定位就是非可樂;而今天連咖啡就是不是星巴克(略拗口)。


叫板星巴克,連咖啡底氣何在?

四.好戲還在後頭

說到咖啡,作為行業標杆星巴克一定是繞不過去的話題。瑞幸以超越星巴克為目標,連咖啡定位則僅僅關聯星巴克。在星巴克2017年Q4財報,在全球同店銷售額增速僅為3%的情況下,中國市場卻創出高達8%的增速。由此可見,國內咖啡市場還存在著很大的爆發空間。

所有後來成立的咖啡品牌,市場也要感謝星巴克在深耕國內市場數十年的時間裡,是星巴克教會幾代中國人如何品嚐咖啡、什麼是咖啡文化,也奠定了咖啡店社交的基礎。

2018年,星巴克動作頻頻。一邊是開出各類特色店鋪旗艦店、社區店,在第三空間的探索從未停止;另一邊則是與餓了麼聯合,進軍外賣市場。

相比國外的人均年咖啡銷量,國內咖啡市場依然處於特色的“初級階段”。但是,星巴克對國人“咖啡文化”的初級教育依然是成功的。而這,也從某個側面驗證了,國內消費者對於咖啡飲品背後所蘊藏的深厚內涵有著極大興趣。

寫在最後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空間、時間邊界均已被打破,所謂“服務”已經無處不在。在這種大背景下,為商務洽談、好友會面、內容創作提供物理場所的咖啡服務,逐漸由線下向線上發生轉移。

而90後、00後日漸成為主力消費群體,這一代人自帶安全感,不再存在裹腹危機,他們更是品質生活的擁躉者,追求健康營養、有調性又自帶社交屬性的消費體驗,在此驅動下,咖啡零售也將迎來新的增長。

因此雪坡很長,機會很多。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如何保持工匠精神、如何做好在擴張的同時保證質量,同時善用技術進步,將零售產業與新市場需求相結合,才是以連咖啡為代表的新晉咖啡品牌加速超越的關鍵所在。

連咖啡的未來,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