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億P2P不良資產處置困局:千分之八賤賣壞賬,AMC為何拒絕接盤?

数千亿P2P不良资产处置困局:千分之八贱卖坏账,AMC为何拒绝接盘?

数千亿P2P不良资产处置困局:千分之八贱卖坏账,AMC为何拒绝接盘?
数千亿P2P不良资产处置困局:千分之八贱卖坏账,AMC为何拒绝接盘?

距離銀保監會召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研討如何處置P2P不良資產已經過去了半年多,除了2018年9月東方資產等價接手信融財富2000萬不良資產的交易,似乎再無成功案例公開傳出。

對於上述首單由AMC化解網貸風險的清償案例,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實質上是AMC對於上市公司進行的資產重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複製性。

現實也是如此。

P2P的不良資產處置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相比起政治任務下的"接盤俠",行業更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可以成為標杆的市場化案例。

零壹財經近期從多方瞭解到,P2P不良資產處置確實存在諸多客觀限制,而解決辦法正在逐漸清晰。

千分之八賤價處理,P2P不良資產少人問津

近日,零壹財經從某地方AMC相關人士處得知,有頭部的P2P平臺欲以約1.2%的價格出手近億元的債權資產包。據悉,該資產包底層資產為P2P個人信貸不良資產,借款人平均年齡在35歲,貸款金額件均4萬。

該AMC在打款前最終放棄了這筆交易,即便後期該資產包降價至0.8%,即千分之八。

資產處理服務提供商資易通的一位聯合創始人表示:這是目前P2P不良資產轉讓的正常價格,低價的原因是無抵押,小額分散,雖然看絕對金額是有處置的意義的,但實際很難落地。

低價背後是不確定的風險和交易雙方不對等的地位。

"雖然價格的確合算",在諮詢了多位律師後,該AMC認為這項交易存在"法律上的瑕疵"。而他們原本的處置計劃正是"法催",通過起訴、拉徵信、限制消費、限制子女入學等方式促使欠款人"老老實實還錢"。畢竟這個資產包裡的欠款人都很年輕。

而另一方面,依照"以時間換空間"的資產處置思路,該AMC人士表示"哪怕按十年處置,每年的回報率也達到十倍"。而時間對於一些急需解決資金流動性的平臺而言就是最大的催命符。

在這樣的行情下,也有業內人士不看好P2P的債權轉讓,認為"買賣雙方實際上的利益考量是不一樣,乃至背道而馳的"。為睿資產創始人劉波對零壹財經表示,"P2P有些債權事實上是很優質的,尤其是對於年輕群體的一些借貸。而賣幾十萬並不能解決實質上的流動性問題。"

零壹財經詢問多位行業人士,均表示沒有聽說AMC處置P2P個人信貸不良資產的成功案例。倒是由於一些頭部P2P需要"出表",將不良資產轉移到體外,降低不良率,一些AMC做起了通道業務,通道費可達百分之五。也有個人或者第三方主體出於對未來法律政策的看好,藉助AMC增信購買相關資產。

P2P不良資產轉讓的歷史遺留問題

AMC處置P2P個人信貸不良資產標杆尚未出現,或者很難出現,本身就說明了一些問題。

上述地方AMC的案例雖然無法代表整個行業的現狀,但窺一斑而見全豹。

據劉波介紹,對於P2P個人信貸不良資產的轉讓,所謂"法律上的瑕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難以確認債權關係,二是難以提供資金流水證明。

在監管新規出來之前,不少P2P平臺採用超級放款人的模式,即一對一形成債權,然後再一對多轉,這種轉讓甚至可能發生多次。最後的結果是一個借款人可能對應多個債權人。

而這種一對多在電子合同上卻可能沒體現出來。很多平臺通過電子合同簽約實現轉讓,往往可能在做法上遺留了隱患。為了避免落款處同時出現一個借款人和幾百個出借人的狀況影響用戶體驗,很多平臺沒有將一對多的債權關係落實在合同上,在落款的電子合同蓋章的時候,可能只有一個借款人的簽章和一個出借人的簽章。當這個合同拿到法院或者去仲裁的時候,就可能被認定為有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借款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借貸關係在法律上的成立,不止需要合同還需要資金流水,證明賬戶之間的資金往來。而對於P2P平臺而言,經過一個第三方的大賬戶打款,無法明確錢是誰付出去、付到哪兒的,證據鏈是斷的。

不過劉波補充道,"其實法院後來退了一步,就是隻要第三方支付能夠出證明,證明這筆錢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出借到了借款人,一般也予以認可。"

而無法在法律上確認債權關係,就無法進行催收,無論是法催還是電催。

前述AMC相關人士表示,最終放棄那筆合算交易的原因正在於此,"沒人做過,也不太確定法院支不支持這個東西。"他表示還是希望立法的人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業,"畢竟2018年鬧出這麼大事情,而且從目前中國的信貸市場來看,P2P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需要好好的規範,同時解決這個(確權處置的)問題,不但要保護借錢的人,也得保護出借方。"

向何處去:科技、合規、效率

根據零壹數據,截止2019年2月,P2P網貸行業的借貸餘額是8330億。以平均不良率為10%計算,P2P不良資產規模達到833億。如果算上已經出現的壞賬,估計P2P不良資產將達到幾千億的規模。

幾乎所有行業人士都同意:只要法律上的問題解決了,這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存量問題的解決還有待探討。而在增量上,劉波表示,"對於P2P而言,如果1.0時代靠IT驅動,2.0時代靠DT(數據處理技術)驅動,3.0時代則是靠合規驅動。"

他認為解決合規的方式中有一個是電子合同,"通過電子合同再加一些仲裁條款去確權。並且以後P2P所有的合同都可以標準化,而不是以前一個平臺一個。包括經營解決條款、送達條款,還包括如果逾期了,第一時間把逾期、催收的信息通過郵件發給借款人就是送達了,不管事實上找不找得到。如果借貸雙方約定了明確的仲裁條款,直接適用仲裁條款。"

相比傳統的打官司,找不到借款人要公告三個月,判決還要公告幾個月,一個案子拖下來可能差不多一年;新的方式最快15天就可以出仲裁裁決,直接走到執行環節,可謂高效。

電子合同在P2P行業早已是標配,2017年上海、深圳先後提出關於網絡借貸第三方電子合同存證的規定。以電子存證公司安存科技為例,平臺接入的P2P數量達到六七百家,保全了上千萬人次的電子合同及相關數據。

據安存科技副總裁馮保龍向零壹財經介紹,去年雷潮時,一個月就有6000名個人用戶來調用數據維權。安存也配合公安和法院調取了問題平臺的數據。

解決電子存證的真實性是一個問題,大量小額分散的個人信貸案件,對於法院的效率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以某大行的杭州分行為例,一年的信用卡案件數達到1.8萬件,而一個法官平均一年能審判400個案件。這意味著400個法官一年才能服務一家銀行。這個效率顯然跟不上當前借貸互聯網化的趨勢。

安存科技針對案件的兩端都提供瞭解決方案,為金融機構和法院分別搭建電子證據平臺,並應用區塊鏈技術將它們鏈接到一起。

比如,無憂智審平臺可幫助法院從立案到排期再到文書的自動生產,實現所有類型化、批量化案件的"一站式處理",且每分鐘立案可達600件,大幅提升審判質效。依據安存官微,目前全國已經有760多家法院採用安存產品進行日常辦公。

馮保龍表示目前無憂智審針對的主要領域是借貸關係明確的信用卡小額借貸,未來會往整個互聯網金融案件的方向去發展。

另一方面,法催與電催相結合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在電催領域,機器人催收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減少道德風險、提升催收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種種好處不一而足。然而催收機器人的難點不在於聲音好聽而在於電話那一頭的人根本不想接聽,這就需要"戳到痛點"且邏輯不能掉線,因為對方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這背後是大量催收場景語料的積累。以資易通推出的雲電貓為例,其推出催收雲平臺兩年來、500多家催收公司客戶的所有電話錄音支撐起了這個目前日均新增30萬條短信、電話的語料庫。目前市面上的很多第三方風控公司會將智能催收納入貸後風險管理的閉環。但這部分的語料來源值得思考。

通過催收機器人以短信和電話的方式判斷還款意願的高低,同時整合第三方數據綜合判斷債務人的狀況調整話術。最後的清收還是由催收員來完成。上述資易通聯合創始人表示,"催收機器人的目的不是代替人工,而是讓人在最有價值的地方發揮作用。"

不過,深耕催收行業15年,前述聯合創始人對P2P不良資產處置的未來依然是審慎的。"目前還沒有所謂的成功案例可以套用,我覺得也不可能會有"。他補充道,"因為它的複雜性決定了,而且是小額分散且數量多的,也不可能會有。"

技術永遠提升的是效率,至於人性的複雜恐怕得交給上帝。

筆者也曾嘗試聯繫相關P2P頭部平臺,但聽到是關於"不良資產處置"的採訪,相關平臺拒絕了我們的採訪。

在此零壹財經也徵集相關業務人士與我們聯繫,共同探討P2P不良資產處置的可能性。

請掃碼添加作者,歡迎交流與討論

--/ END /--

零壹財經·精彩往期回顧

1 重磅報告 | 中小型商業銀行數字化的現狀、挑戰和趨勢

2 富途證券PK老虎證券:一個月內先後上市,誰的競爭力更強?

3 零壹財經創始人柏亮:決策風險和決策成本是造成銀行數字化轉型困難的主要原因

4 十年老牌平臺紅嶺創投宣佈清盤,旗下億錢貸繼續保留爭取備案

5 第四屆亞太銀行數字化轉型暨風控創新峰會:科技助力銀行數字化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