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是如何养老的?

在古代中国人是“以孝治天下”尊老敬老一直是我大中华的传统美德。当历史的齿轮转到唐代,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孝文化已积淀许久,而与养老相关的风气、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也都逐渐成熟和稳定。

唐代人是如何养老的?

唐朝时期的养老制度已经更加的完善,凡七十岁以上老人,赐予王杖,老人手持王杖,触犯刑法,只要不是首犯,免于起诉。太宗皇帝“即位赦文”中明确提到“凡八十岁以上老人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米四石,棉帛十段。”为了防止老人无人照看供养,法律规定,父母老人健在子孙不能远走他乡,否则依罪论处。在精神上也不能对父母不敬,和父母说话一定要和颜悦色。唐朝还推广了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养老院“孤独园”为老人养老提供了相当好的保障。

唐代人是如何养老的?

唐代主张以孝治天下,尊重和赡养老人是基本的孝行。在唐朝时有明文规定,凡是超过80岁的老人朝廷会派一个人前来照顾,超90岁派两人,超100岁派5个人。在责任承担方面,家庭承担养老的主要责任。国家则在宏观上进行向导,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国家也会监督地方官做好养老工作。礼仪方面,唐代延续了有悠久历史的养老礼和乡饮酒礼。前者是皇帝在仲秋吉辰亲自设宴,对年长者表示敬意和祝福。后者则是在地方上举行敬老、宾贤的礼仪活动。

唐代人是如何养老的?

总之,唐代人在养老上的举措是社会性的,较前代更为全面。而尊老养老的风气和举措也有利于唐代社会和谐地发展。当今社会,提到养老时,常说“养老问题”。人口的老龄化似乎难以避免。如果养老成为了社会问题,那么应该格外重视、妥善解决,万不能将老人视为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