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一開始你深信不疑,後來又“打死不信”的歷史故事?

我見青史多嫵媚


嫪毐轉車輪

史記裡記載了一個奇人,嫪毐。他是呂不韋無暇分身,給太后趙姬找的男寵。史記原文是這麼說的,“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我以前對此深信不疑,覺得這哥們真是千古第一人。

現在想想都覺得加,古代的車輪可是實木製作的,那麼沉,一般人一隻手未必舉起來,兩手一塊抬說不定抬得起。

不得不說司馬遷想象力太豐富了,把史書寫的跟小說一樣,怪不得好多人愛看。

雍正是被呂四娘所殺

民間傳說,呂四娘為報復仇,潛入紫禁城,將雍正殺死,割下頭顱,雍正下葬的時候都用金的頭顱。

那時候覺得呂四娘真是武功高強,那麼多大內高手,都不是對手。

然而細細推敲,便看出其中不合理之處。

紫禁城那麼大,總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九千餘間,進去就迷向了,再說你知道雍正住在哪兒?不說皇宮,方向感不好的人,逛個商場,或者在坐車轉幾次彎,就不知道東西南北了。我喜歡玩遊戲,有時候進入一個場景,房屋多一點,繞上幾分鐘,暈了,不知道自己所在。讓你盡情的去找,恐怕是天明瞭也找不到。

再者皇城守衛森嚴,每個大的宮殿正門都有人把守,路上官兵穿梭不停,你能混的過去?我輕功好,躥房越脊,得了吧,故宮的外城牆,有十米高,你什麼輕功能過去,兩三米的那些練過的翻過去倒有可能。

有些人說呂四娘是通過選秀混進去的。<strong>

不可能。清代哪怕是宮女,都選擇旗人,漢人是沒機會的,呂四娘一個漢人,不管她用錢賄賂,還是託關係,都沒人敢冒險,把她冒充成旗人送進宮,沒人嫌命長來欺君玩。

康熙和乾隆是聖君

歷史書裡就是這麼教的,電視劇裡也把兩個皇帝演得很愛民,還抓貪官。每每有人貶低他們把大清搞垮了,我都不信,畢竟文治武功有目共睹的,收復臺灣,平三番,平葛爾丹,平定新疆回部。

可是這兩年,我的想法變了,康熙在位後期,放縱吏治,導致大小官員貪汙腐敗,挪用公家銀子,搞得國庫空虛,大清都在崩潰邊緣了。雍正上臺以後,勤勤懇懇,實行一系列行政,把國庫充實了。結果乾隆一上臺就充好人,把利國的政策都給廢除了,還放縱貪官,搞得吏治腐敗,民怨沸騰。


嘉慶上臺之後,各種起義,搞得好像是嘉慶的問題一樣,其實都是乾隆時期積弊所致,在嘉慶時期集中爆發了,嘉慶才能平庸,沒有雍正的魄力,把滿清搞衰了。


西堤君


首先就是越南戰爭中美軍扔下M16撿起AK47的故事了,這個故事至今還在流傳甚至被不斷添油加醋,而很多人也是一度深信不疑。M16在越南戰爭中最初確實表現不好,但是這和美國軍方有著很大的關係。美國軍方最初認為M16只是一款過渡性的武器,很快就會有新的步槍裝備,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重視後勤保障、維護等工作。

當時美軍裝備的M16步槍普遍沒有維護保養工具,而且美國軍方還擅自更改了配套的彈藥,結果不同型號的發射藥又導致M16這種氣吹式設計的步槍出現了更多問題,所以才會表現不佳。但是到了後來,美軍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M16得到了交戰雙方的認可,是一款不錯的武器。而即使在戰爭初期表現不好,考慮到敵我識別、彈藥補充等問題,除非是無法使用了,否則很少會有人扔下手中的M16去撿起AK47。

然後就是三稜軍刺威力太大不夠人道而被禁用。三稜刺刀的優點是結構結實耐用,但是功能單一,只能刺不能劈砍割,是一種比較落後的刀具,自然被後來的多用途刺刀取代了。至於其傷口太大無法縫合也是無稽之談,連更難處理的槍傷、內傷都能處理,區區一把刺刀怎會難以處理。


戰爭之王


第一、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20多年前,上中小學時期,我們接受的歷史教育是“農民起義至上”。當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者在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長期宣揚“官逼民反”的理論。於是,很多歷史學家更是長久的把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冠以“革命”的稱號,認為只要是農民起義就是正義的。特別是近代以來把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中盲目的排外行動美化為反帝愛國運動。

事實上,在深入瞭解中國歷史後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農民運動因為領導者思維觀念的侷限性使之除了能夠造成舊有的封建王朝更替,對於生產發展推動社會的作用實際上少之又少,甚至有倒退。設想,如果是太平天國推翻了清王朝統一全中國,中國社會很有可能倒退回到中世紀西方那種黑暗的政教合一、君權神授的時代,並且洪秀全所接受的基督教過於畸形和狹隘引發西方以宗教為幌子發動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第二、紅軍長征

以前總以為紅軍長征是從江西走到陝西,只要走完全程就算勝利。

實際上,紅軍長征的路線完全是在行進途中根據戰略目標不斷調整的,並且其中很多關鍵的節點更多的是集體的作用並非是個人的作用,好幾次紅軍實際都處在絕境之中。

1956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主席曾經坦言他一生指揮過四次敗仗,其中有兩次是發生在長征時期的四渡赤水時期。遵義會議結束後中央紅軍總兵力約3.7萬餘人,在毛澤東指揮下發起了土城戰役,結果因為敵情不明吃了虧,未能達到殲滅川軍的目的,被迫放棄遵義會議確定的北渡長江計劃轉而向西渡過赤水河進入雲貴川交界處雲南一側的扎西。當國民黨軍重兵逼來時,毛澤東指揮紅軍向東再渡赤水河重新進入遵義地區。後來被人津津樂道的遵義戰役是長征以來最為揚眉吐氣的一仗,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當時並不是毛澤東直接指揮,而是紅軍兩個主力軍團紅一、三軍團根據戰場情況主動配合完成的,一開始誰也沒想過要打大仗。重佔遵義後,還是毛澤東力排眾議堅決要求消滅盤踞在貴州的敵周渾元所部,但是仍然沒有成功,只好再次西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烏江、西渡金沙江,這也是毛澤東在充分了解戰場實情並且綜合了前方各級指揮員的意見,這才把紅軍帶出了困境。渡過金沙江後的紅軍人數由先前的3.7萬人減少到了2萬餘人。

所以,中國革命的勝利、偉大領袖的行程,都是經歷了大量的探索實踐,一步步掌握了社會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並且經過無數血與火的考驗和苦難才鑄就了最後的輝煌!


大將軍威武K


小時候,有一天聚精匯神的看電視,電視上播的是《穆桂英掛帥》。我爸看我如此痴迷這部電視劇就問我:“穆桂英那麼厲害,她的師傅是誰?”

我:“是梨山老母”

我爸:“那樊梨花的師傅是誰?”

我:“也是梨山老母”

我爸:“樊梨花是唐朝人,穆桂英是宋朝人,兩個相差幾百年,怎麼會是一個師傅呢?”

我:……

沉默良久,我突然想到了,趕緊說:“因為梨山老母是神仙,活的時間長,幾百年不在話下。”

我爸笑了笑,又問我:“真有穆桂英、樊梨花這些人嗎?”

我想了想說:“穆桂英這個人肯定有,樊梨花就不知道了!”

我爸說:“那你可以去查一查。”

我隨口哦了一聲,就置之腦後了。

很多年以後,我都已經成年了,有一次看電視,百無聊賴的調著臺,看到一個衛視在播新版的《穆桂英掛帥》,突然就想起了我跟爸爸的這段對話,於是拿起手機去查,結果卻讓我感到很意外。

穆桂英這個人應該是不存在的。她是明代小說中的人物,因為小說被編成了戲劇被人們口碑相傳,現在又被編成電影、電視劇播放,可謂是家喻戶曉。《穆桂英掛帥》講的是穆柯寨穆羽的女兒穆桂英聰明機智、武藝高強,嫁給了楊宗保,她和楊家將一塊為國出征,屢建奇功,是一位了不起的巾幗英雄。

但是沒有任何史書上提及穆桂英,《宋史.楊業傳》中說楊延昭之子就是楊文廣,沒有楊宗保這一輩,小說中楊宗保的人物原型應該就是楊文廣。這連楊宗保都沒了,哪還有穆桂英呢!而《燼餘錄》中記載了楊延昭的兒子叫楊宗保,仍然沒有穆桂英。所以穆桂英只是小說為了豐富情節,展現楊家將的風采而虛擬出的人物。

樊梨花卻是真有其人。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電影講的樊梨花的故事,大概都是說樊梨花是一個愛情至上的人,她一身本領,文武雙全且貌美如花,卻為了丈夫薛丁山甘願忍辱負重。她幫助薛丁山打了不少勝仗,最終平定了西涼。事實也和這個大致相同,樊梨花是唐貞觀年間的人,嫁給薛丁山為妻,並陪著薛丁山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被封為威寧侯,一品誥命鎮國夫人。在我國的地方史記和 掌故俾史中都有對樊梨花的記載。


我後來又問過很多人關於“樊梨花和穆桂英誰是真實存在的”這個問題,答案是大部人也和我當初一樣,認為穆桂英真實存在,樊梨花是虛構的。為什麼大多數人會有這種認識呢?應該有一下三個原因:

第一,現在戲劇和電視裡,太過神化樊梨花了。裡面說樊梨花非常了得,他父親和兩個哥哥加一塊都不是她的對手,而且她還會法術,會移山倒海,感覺太虛幻。而對穆桂英的描寫則比較靠譜,武藝雖超群但還不是戰無不勝的,比較玄幻的就是擺陣、破陣,相對對樊梨花的描寫更務實。

第二,穆桂英和楊宗保的愛情是美好的,純潔的。兩人同心同德克服困難,並肩作戰,是一對恩愛有加、互相扶持的神仙眷侶,他們的愛情是人們都向往的。樊梨花與薛丁山則很狗血。首先,樊梨花為嫁薛丁山失手殺死了自己的父兄,獻出了寒江關,嫁給了薛丁山。這是讓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的。後來又被薛丁山三休三請,而且薛丁山還有其他老婆。給人的印象就是樊梨花無論怎樣都要跟著薛丁山,這種忍辱負重不符合現代人的人生觀。

第三,穆桂英的大破天門陣和楊家女將的故事太精彩,名氣上比樊梨花大。人們習慣地認為更廣為人知的才是真的。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歡迎指證,我是知亦之乎,謝謝!


孔六十三


1946年3月17日,軍統局長戴笠從北平經青島飛往上海,在南京附近岱山飛機失事身亡。據說三個月前,戴笠曾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說他三年之內必有水火之災,若過了這關則前途無量。

戴笠之所以急吼吼飛往上海,坊間多傳他是要去與影后胡蝶幽會,這個咋一聽很容易讓人相信,畢竟戴的好色之名幾乎人盡皆知。

事實上,戴笠的飛往上海非但不是貪圖美色,箇中可能還隱藏著他的真實死因。

影星胡蝶

他飛去上海要見的不是美色,而是美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

陳紹寬主持的閩系海軍已經在蔣介石面前完全失去信任的信號,被抗戰勝利後對自己前途也比較迷茫的戴笠敏銳捕捉到了,他想謀取海軍部長或者海軍總司令這一要職。

原來戴笠早就通過美國海軍負責情報的官員梅樂斯上校的關係,搭上了第七艦隊司令柯克。1945年底,美國方面同意支援國民政府一批戰艦,由戴笠全面負責重新組建的強大海軍。

1946年3月中旬,柯克到了上海,他和戴笠越好見面詳談計劃。

更為關鍵的是,美軍還建議可以將戴笠掌握的忠義救國軍,改編為海軍陸戰隊

如果這一方案能夠得到執行,戴笠的實力將雄厚的嚇人。

此舉不但避免了數萬的忠義救國軍被裁撤,還將極大強化戴笠在軍界是話語權,這正是素來野心勃勃的戴笠所夢寐以求的。

就在方案由計劃到落地實施的節骨眼上,戴笠“及時”地飛機失事身亡,巧合的不得不讓人猜測背後的故事。

從李宗仁、傅作義、孫立人等人的遭遇經歷看,私下與美國軍方接觸是蔣介石最為忌憚的事情

給你的才是你的,不給,你不能搶,更不能與美國人一起聯手“製造”。這可能就是蔣介石對部下尤其是高級軍事將領設定的底線,誰碰誰觸黴頭。

戴笠此舉正是撞在了蔣介石心中最堅硬之處,戴要謀取的位置,恰恰要通過美國軍方倒過來給蔣施壓來實現。你說這樣能會有好嗎?

川島芳子

非但戴笠飛上海幽會胡蝶不可信,諸如什麼軍統北平站長、川島芳子、九龍寶劍之類與戴笠之死有關的傳聞都顯得過分輕佻了。戴笠之死,其實就是必然,你懂的


敬請交流指正,關注@司馬砸光


司馬砸光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羅布泊地區失蹤,開始說失蹤,還真是沒什麼懷疑的,畢竟作為一個聽眾一個看客,聽著熱鬧聽著舒服也就那樣了,倒不會去深究事情的根本原委,但聽得多了看的多了就發現這事,至少是所有的猜測以及解釋都不成立,“打死不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現在吧很多人都說彭加木是遇害了,是考察隊的人自己內訌,最後殺死了他這個考察隊隊長,就羅布泊的流沙來說,埋個人埋得無影無蹤一點問題沒有,但是事情乍一聽是那麼回事,但仔細深究的話,其實就這種大多數人覺著是那麼個意思的事情也不靠譜。

如果說彭加木是被害的,那麼他就不可能留下一張“我往東去找水井的紙條,”首先彭加木本人不會,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會遇害,也就沒有比要提前寫一張紙條,為殺他的人脫罪,再一個說“遇害論”的關鍵就是“提前”,彭加木不是神仙,怎麼可能提前知道有人要害他。

這樣的一張字條等於為殺害彭加木的所有人開脫了,把問題引向了未知,這就是彭加木失蹤其他猜測的出現,比如說神乎其神的“雙魚玉佩”事件,什麼把人傳到王莽的新朝去了,這話聽著都嚇人。


再說彭加木找水這事本身,一次有軍事背景的考察活動,所有的補濟都是軍隊後勤保障的水準,其實相對於民間組織的考察活動,彭加木帶隊的科學考察,風險已經是最低的了,至少說“缺水”這樣的問題,不應該發生在他們的考察隊身上。

再說到彭加木的身份問題――生物學家,雖然說彭加木是最瞭解羅布泊的人,但是讓一個生物學家去找什麼礦物質真的合適嗎?因此也就延伸出了對彭加木考察隊目的的猜測,那就是彭加木是去找古生物細菌,而彭加木則是感染了這種細菌,被特殊處理掉了,怕引起社會恐慌,也就把相關信息掩蓋了下來。

分析了一圈,其實就是官方的消息“失蹤論”最不靠譜,屬於“打死不信”的範疇!


歷史三日談


閒話少敘,直接上乾貨!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典故,我相信很多人一直都深信不疑,當時周瑜為了為難諸葛亮,提出讓諸葛亮十天造出10萬支箭,而諸葛亮卻說只需要三天,最後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只用幾十艘草船便借來了10萬支箭。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顯然不是,這個曾經深信不疑的歷史故事,在我瞭解正史之後,怕是打死我也不會相信。

正史《魏略》中記載,草船借箭是孫權所為,當時在濡須之戰時,孫權屢次向曹操宣戰,而曹操始終堅守不出,孫權不得已親自坐船前往曹操水軍營寨前,曹操一看孫權親自前來,便下令射箭,結果孫權的船因為一側受箭導致傾斜,隨後便下令掉頭,換另一側,在船隻平衡之後便回到自己營寨。

顯然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智慧如神,增強可讀性,這才有了赤壁之戰前諸葛亮一手導演的“草船借箭”,看了這個,你還相信這個歷史典故嗎?

大文豪郭沫若

很多人在小時候對郭沫若的印象應該是非常好的,甚至一口一個先生、一口一個老師,對於他,很多人都是非常尊敬的,甚至認為他是一個完人。

郭沫若確實算得上是文豪,然而在這個文豪的背後,也有無數學者在揭露他的行為,首先是郭沫若的感情生活,郭沫若的兒子曾說“對於家庭,他就是個罪人!”他妻妾成親,郭一生當中有過三次正式婚姻,先是原配夫人張瓊華,但是沒有多久就將其拋棄,再者是安娜,一名日本女子,之後同樣被拋棄,這名日本女子曾親自到中國看望郭,然而郭始終未和她和好。

最後就是於立群,這個被稱為抗戰夫人的她最後卻自縊身亡,其中緣由撲朔迷離,不僅如此他的婚外情人也多達數人,他的感情生活也一直被後世文人詬病。

除此之外,我們一直都認為郭沫若是個讀書人,大文豪,他雖有文采,尤其是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以及眾多的文學作品,但是他最熱衷的竟然是考古工作,也一直因為挖掘定陵被後人指責,如果仔細瞭解他之後,你絕對不會再相信他只是一個單純的文豪。

好皇帝乾隆

小時候看《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乾隆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絕對是個好皇帝,英明神武,愛民如子,康乾盛世一番繁華景象,倘若不是個好皇帝又怎麼能使得清朝達到頂峰?正如他評價自己一樣,是個“十全老人”。

那麼實際上在瞭解過乾隆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乾隆絕對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明君,甚至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罪人,乾隆在位初期,注重民生髮展,然而後期老年昏庸,誤國誤民。

首先就是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公元1757年,乾隆頒佈禁海令,停止對外貿易,這一做法直接關閉了清朝對外經濟發展的大門;其次就是吏治腐敗、重用貪官,乾隆六次下江南,損耗銀兩驚人,導致清朝國庫銀兩減少,貪汙腐敗更加嚴重,最後就是好大喜功,他認為自己應該在軍事上也要有說作為,在位期間,大小戰爭不斷,有耀武揚兵、小題大做嫌疑。而正是這樣的“好皇帝”,在被人們瞭解之後,可以說幾乎沒有人再去相信他的偉大。

其實這樣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還是有很多的,比如隋煬帝並不是人們在劇中看到的那樣、桃園三結義也只是個演義,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需要重新瞭解。


羽評郡主


當然是李紳酷愛吃雞舌了,我堅信了十來年,還用它舉了不少例子,知道真相後,我覺得我的臉被打腫了。

小時候家裡訂了一份《讀者》,每期必看。至今記得有一篇文章,寫的是《憫農》的作者李紳,說他酷愛吃雞舌,來旁證他生活奢靡無度。

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李紳當官之後,心中對百姓的憐憫逐漸消失,生活也越來越奢侈。尤其是他愛吃雞舌,一頓飯要吃300多個。所以每當他吃飯的時候,院子裡宰殺的雞就堆積如山。

為了增加可信度,最後還加了一句: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都因此鄙視他。

憫農

一直到前一段時間,我還堅信著這個故事。還想把這個分享給大家。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卻發現了尷尬的事情——這故事壓根就是偽造的。

小編個習慣,引典論籍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出處。但是怎麼也找不到,甚至在李紳的個人百科裡,都找不到這件軼事,不禁產生了懷疑。

不得不說網絡真的是個神奇的東西,小編很快弄清楚了來龍去脈。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情況下,歷史故事都不會空穴來風。李紳本人當官的人品不咋地,還弄過冤假錯案,本人也背了個酷吏的名聲。所以被黑也是不足為奇。

但是吃雞舌這個故事,是移花接木來的。

移花接木來也就算了,但是連移花接木的故事都是虛構的。吃雞舌最初來自《隋唐演義》的作者褚人獲(清朝)的另一本書裡,汙衊宋朝的呂蒙正愛吃雞舌。故事差不多是這樣:

宋朝的呂蒙正小時候窮,後來發達了,生活非常奢侈——喜歡吃雞舌湯,每頓飯必有。一次他在後花園散步的時候,發現一座小山,便問手底下人:“此為何物”。答:”此相公所殺雞也。”問:“我每天也沒吃多少。”答:“你天天吃心裡沒點(A和C之間)數麼。

呂蒙正

說實話,這個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就算呂蒙正只吃雞舌,那些雞也絕不會就堆在院子裡,還日久天長,堆成一座小山,屍體不會發臭的麼?

清朝某些文人真的是道德低下,比如說我們今天常說的蒙古保長(摔死第一個出生的嬰兒)就是來自清朝的《燼餘錄》,非常多的匪夷所思的假典故,假故事都來於這個時期。這真的是一個造假成風,胡亂考據的朝代。

再回來說說李紳

本來李紳跟這個也扯不上關係,甚至是八竿子都打不著。但是確實出乎意料,吃雞舌彷彿一夜之間就被套在了李紳頭上。

這個故事一開始出現在地方的報紙上,隨後各大雜誌報刊上更是屢見不鮮。從此這個故事甚至慢慢的成了典故,寫到李紳的時候,都要提一下,彰顯李紳的兩面派。

然後當記者採訪這位最初在地方日報發表此文章的作者時,對方竟然表示也是從網上看來的,而且居然找到了出處。

想不到什麼好配圖了,隨意

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出處居然也是偽造的,這個新偽造故事分別講述了陳子昂,李紳,蘇軾的軼事,吃雞舌也出自於此。但是,沒有人知道,這篇文章又是出自何處。

這就慢慢的變成了無頭公案,令人唏噓。

李紳本人和我們期望的好官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是真的冤枉他了。所以我們在讀到驚奇的故事的時候,先別忙著驚奇,不如去找找出處典故(小編以前做長平之戰的時候,發現不少打著出自《史記》的引用,居然全是假的,汗顏)。

【本文轉自我自己的頭條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商紂王:酒池肉林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夏桀,商紂,周幽,上學時歷史課本上欽定的三大昏君。

一、當說商紂王第一個想到的是妲己,第二個就是酒池肉林。

太敗類了,太殘暴了,別人飯都吃不上,紂王你竟然搞酒池搞肉林,難道不怕天打雷劈麼? 年少的我,很是氣憤。

現在靜下心來,細想想,這個事太不對路了。

毫無疑問肉是吃的,酒是喝的,那麼多的肉肯定吃不完,吃不完就得剩,剩下的肉能好吃?剩肉不會有異味?好吧,我不吃,我看,那就更不對了,實在是想不出,肉有什麼好看的。酒肯定是喝的,弄一大池子酒,酒在土裡指不定摻雜什麼呢,堂堂一紂王,能下得去嘴,不吐就好不錯了。

二、周幽王

為博美人一笑,幽王烽火戲諸侯。幽王,你怎麼能這樣,為了一個人的笑,竟然做出這種蠢事,這智商還不如我。

長大之後,看了一些資料,詳細的瞭解當時的政治地理情況後,恍然大悟,哦,這事可操作性幾乎為零。以那個時候的交通,諸侯趕到那裡至少也得幾天,難道幽王和褒姒一直在那裡等著?,即使等到了,都等了好幾天那還笑個屁啊,黃瓜菜都涼了。


春秋那些事兒


明朝末年,張獻忠屠川,這個是正史、野史、外國傳教士記述、民間口口相傳都在說的事,似乎是板上釘釘、無懈可擊的歷史。不過,越到後面,越發現其中的問題越大,開始不敢再相信。

關於張獻忠屠川的歷史,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事件之一。該事件導致蜀中人口十室不存一,到了清朝中期以後,經過湖廣填川移民的充實,蜀中人口才慢慢復甦。

明末清初,巴蜀人口銳減是真實的,湖廣填川也是真實的。因為在元朝以前,無論是兩漢,還是唐宋,蜀中在歷史上都是非常繁華富庶之處,名震華夏。而到了清朝中前期,蜀中的影響開始大肆降低,並且接近了偃旗息聲的地步,只有到了清末才開始重新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這種情況的變化,肯定是和人口的興衰有著直接關係的。而現在各地的地方誌,以及各家的族譜,更是直接說明了這個問題。

但是,蜀中人口銳減是真,製造這個破壞的就一定是張獻忠嗎?顯然難以有說服力。張獻忠從公元1644年入川,並很快進入成都稱帝,以張獻忠這樣快速推進的時間來看,根本來不及對沿途進行屠戮。而張獻忠稱帝以後,其大西朝僅存在兩年的時間,就被南明和清軍擊敗,大西朝殘部南遁雲南。

大西朝在蜀中僅存在兩年多,能否屠盡川人呢?想想也不可能。其一,張獻忠建大西朝時,川南在南明控制之中,川北在清朝的窮追猛打之下。如此情況,張獻忠如何能屠?再則,張獻忠1646年死於西充,其殘部迅速潰散。而如果如歷史所說,川人已盡屠的話,那麼1673年吳三桂反清的時候,蜀中也是最早響應的地區之一,那麼支持吳三桂的川人是從哪裡來的?不可能這個時候就有移民從湖廣填過來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