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大平調簡介之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

大平調(又稱大梆戲),始於明朝初期,源於開州(今河南濮陽),世稱開州平,主要流行於豫、魯、冀、晉、皖地區,是深受群眾喜愛的稀有古老劇種。

大平調具有唱腔渾厚高亢、婉轉優美,表演粗獷細膩、豪放高雅相結合等特點,常用她獨特的大弦、二絃、三絃、大鐃、大鑔,大梆子、尖子號來伴奏和表現各種場面。

濮陽大平調歷史悠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地方官僚將幾個平調科班合併,稱謂大公團(濮陽大平調前身),一九四三年,黨接管了大公團,自此成為黨的一支強有力的藝術隊伍,在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九六零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濮陽、清豐、南樂、內黃、滑縣、浚縣、延津合併為濮陽縣大平調劇團,名演薈萃,前所未有。

濮陽大平調劇目豐富、特點眾多,是濮陽地區戲曲優秀文化珍品,亦是中華戲劇寶典。在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促進濮陽地區及豫、魯、冀、晉、皖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濮陽大平調業績輝煌、威震中原。一九五八年著名演員翟德貴(仰脖紅臉)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受到了毛澤東、 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接見和讚揚。一九八三年,赴京演出(包公碑》,先後在長安劇院、中和劇院、吉祥劇院、中直禮堂、中科禮堂演出,得到首都人民的歡迎,受到段君毅、王從吾、劉漢生、田漢、朱穆芝、袁世海、新鳳霞等中央領導及藝術家接見和合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研究院、各大報社及電視臺等三十多家單位召開了座談會,並發表評論報道,《一曲大平調,聲譽滿京華》。

近幾年來本團獲省、市、縣級獎三十餘項,參加省、市、縣級大賽、晚會等大項活動三十餘次。常年送戲下鄉,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零零四年九月,濮陽大平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河南省民間民族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二零零六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二零零七年二月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枯樹逢春吐新芽,精心澆灌開新花,濮陽縣大平調這個優秀文化遺產,經各級政府的搶救保護,已初取成果,我們緊信,在不久的將來,濮陽縣大平調這樽枯樹定會怒放出更美麗的新花。

濮陽縣大平調簡介之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

濮陽縣大平調簡介之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

大平調非遺牌

濮陽縣大平調簡介之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

大平調--收姜維

濮陽縣大平調簡介之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

大平調--殷蛟下山

張相彬 河南省濮陽縣人,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系中國演出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濮陽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濮陽縣政協委員。

張相彬於1979年考入濮陽縣大平調戲校,1981年正式登臺演出,並主演了《姜子牙釣魚》、《轅門斬子》、《寇準背靴》等幾部大戲,受到了安陽地區和濮陽縣委鈔書記等領導人的一致好評,被觀眾譽為“小紅臉”的美稱;

1982年他主演的《雁門關》1-5部赴河南省彙報演出受到了省領導和藝術家們的高度讚揚,併合影留念,河南省廣播電臺為該團錄音,並在全省播放,同年參加了河南青年演員戲劇匯演,獲優秀表演獎;

1983年進京演出受到中紀委書記王從吾,北京市委書記、中顧委常委段君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準,戲劇家中國京劇院副院長袁世海、中國評劇院院長新鳳霞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及藝術界名人的接見和讚揚,併合影留念。中國劇協、北京劇協、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青年報社等十七個單位參加了本團赴京演出的記者招待會,並錄音、留影存檔。《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戲劇電視報》、《中國青年報》等十餘家新聞媒體給予了報道。《新觀察》頭版頭條《一曲大平調聲譽滿京華》。同年十月二十四日,赴鄭州人民劇院演出,《河南日報》、《鄭州晚報》分別發表評論,省委書記劉傑、副書記韓勁草,鄭州市市委書記牛萬里以及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負責同志以及藝術家常香玉、李斯忠、王善樸、楊華瑞等觀看了演出,登臺接見了全體演員,並給予高度評價和合影留念,省文聯主持召開了編劇、導演、演員、領導座談會。中國戲劇出版社向全國出版發行了該團演出的一百五十多個畫面的戲劇連環畫《包公碑》。

1984年該同志主演的《續諫篇》、《海瑞告狀》特聘請省市專家為音樂設計和導演,把平調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往前推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5年考入濮陽市戲校(原安陽藝專),畢業後回團任副團長;

1988年該同志參演的大型新編歷史劇《鳳落西川》一舉奪得濮陽市戲劇匯演八項一等獎;

1990年參加了河南省電視臺《90第一春》春節文藝晚會;

1992年任濮陽縣大平調劇團團長,在任團長期間,該同志任勞任怨,吃苦在前,為平調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先後二批培養學員共100餘名,為大平調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995年因工作需要調入文化局劇管組任組長,在文化局工作期間,參加了河南省電視臺《梨園春》欄目的助興演出,曾多次代表市、縣直有關單位赴省城演出,為濮陽人民爭得了榮譽。

2005年5月28日他精心組織大平調歷屆團長,成功舉辦了豫、魯、冀大平調同仁研討會,各路大平調精英匯聚濮陽共商平調事業發展大計,為大平調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在近兩年裡他和大平調班子成員一起,多方蒐集資料,認真整理,及時上報,2006年濮陽大平調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多年來,通過學習與研究大平調這一古老的唱腔藝術和獨特的表演藝術,集各流派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濮陽縣大平調簡介之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

大平調《收姜維》劇照中國大平調網


2000年參加了濮陽市第一屆戲劇匯演《收姜維》獲一等獎;

2003年3月濮陽市統戰部系統專業戲劇匯演獲一等獎;

2003年7月與縣電視臺合作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出;

2004年4月濮陽市少數劇種展演《包公碑》獲一等獎;

2004年12月濮陽市小戲小品大賽《包公碑》獲一等獎;

2004年11月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獲金鼎獎,表演金獎;

2005年7月河南省第四屆青年演員會演,中國戲劇紅梅獎,河南選拔賽《三傳令》獲銅獎;

2003、2004、2005、2006、2007、連續五年參加了濮陽市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

2005年由該同志策劃並出版發行了濮陽大平調“經典唱段”集錦;

2006年5月該同志參加了首屆中原文化藝術節《名家名段》專場演出,與四省十三市的藝術家們同臺獻藝受到了領導和專家們的高度讚揚,河北晚報、邯鄲日報、邯鄲晚報相繼做出了報道,《鑼鼓笙鑔兩古劇,彰顯晉豫中原風》主要介紹了山西上黨落子梅花獎獲得者張愛珍和濮陽大平調張相彬;邯鄲電視臺做了3分鐘的名家專訪。並榮獲表演一等獎。2006年6月參加了河南省慶祝第一個全國“文化遺產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地方戲展演的演出,受到了省領導和省城觀眾的好評,2006年11月濮陽縣電視臺為該同志做了一週專題報道《張相彬與大平調的不解之緣》,2006年11月參加了河南省第九屆小戲小品大賽,榮獲二等獎,同年被評為濮陽縣十佳傑出藝術人才。

2006年12月,《青年導報》2863期專題報道“紅臉揚龍城 梨園享聲譽”。

2008年2月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4月《河南科技報》報道“張相彬今生難捨大平調”同月《河南日報》走近非遺傳承人。

2008年6月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9月10日中央電視臺11頻道《戲劇採風》欄目,137期《走進濮陽大平調》對傳承人張相彬進行了專題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