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教授說的把英語“踢出高考”,你們怎麼看?

麻花饊子


先說我的看法:中國英語教育的確存在較大弊端,鄭強教授在抨擊弊端時言語激烈,網友進一步過分解讀,形成了這個網絡話題。中國的英語教育需要改進,但仍有其必要性。

鄭教授到底說了什麼?

回看鄭教授的視頻,他所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英語只是一個工具”“英語教育耗費了中國青年人過多的精力”。這種說法對嗎?完全正確。

至於其餘的“學英語是民族不自信的表現”“學好語文,走遍全天下”等論述,其實有點過於激烈了。學英語,就像重公曆輕農曆,重握手輕作揖一樣,並非是廢祖忘宗的不自信行為。相反,是中國自信地走出去,融入國際文明的體現。

中國人到底需不需要學英語?

我認為,需要學。

如果你是一個結果導向的人,你會告訴我很多人活了幾十年也沒怎麼用過英語。但當你的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多種可能性的時候,你願意告訴他:“孩子,放棄英語吧,你以後就做個用不到英語的人”嗎?高中化學學了反應方程式,物理學了電磁定律,這些東西很多人在高中畢業後就再也沒用到過,但我們還是要學。因為你無法在一個孩子高中的時候,就給他限定好一個確定的未來。高中時候什麼都學一些,等到了大學,再慢慢找到你的方向,這才是人才培養的正解。

有人說,隨著中國地位的上升,漢語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們應該讓漢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我想說,這也是我的願望,但我認為太難了。

為什麼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第一,因為說英語的國家數量遠遠超過其他語言。第二,英語非常簡單易學,尤其對於拉丁語系母語的國家,比如德國,法國,英語更是非常的簡單。第三,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歷史已久,且至今未有什麼缺陷,其他語言很難取而代之,就像你很難推翻一個好皇帝一樣。這幾個優勢,中文都不具備。也許越來越多的人會學習中文,越來越多的場合會出現中文,但中文代替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遙遙無期。

所以,最新的科技文獻是英文的,很多優秀的書刊是英文的,很多網上的技術交流是英文的。在這個背景下,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不懂英文,實在難以進步。所以將英文納入高考當中,是最合理不過的了。

中國英語教育之痛

學習英文既然有這麼多的必然性,為什麼鄭教授要對其嚴厲抨擊呢?因為中國的英語教育,的確有很多缺點,甚至是“畸形”的。

我非常贊同鄭教授的一個觀點,就是“英語只是一個工具”。也許對於語言學家來說,英語是藝術,是文化,是文明。但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它只是一個工具,一個用來溝通的工具。

但中國的英語教育,很多時候背離了這個宗旨。主要有三個方面:

忽視其“溝通”的目的。既然是溝通工具,只要我說的對方聽得懂,對方說的我聽得懂,不就可以了嗎?而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大量的聽說練習,而這正是中國英語教育所缺失的。與之相反,過分強調“背單詞”“背語法”耗費了中國學生大量的精力和對英語的熱情。相信很多同學都背過一個單詞“abandon”,因為它是眾多單詞書裡的第一個單詞,可之後這個詞你又用了多少次呢?花費大量精力學到的東西,卻沒提升我的溝通能力。

英語考試大多以篩選為目的

。很多英語考試的真正目的,不是考核一個人的英語水平,而是想從100個人裡篩選出10個人出來。這就使得很多的英語考試題非常的“無厘頭”,比如在完形填空中,很多時候你隨便選一個答案填進去,丟給老外,他們都能正確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那我們為何還要那麼錙銖必較呢?這個現在最為嚴重的就是考研英語,眾所周知,考研英語滿分100,如果你能得70分,那你就是大神了。很多老外都倒在了考研英語上。很多考研英語的試題解析,只會告訴你選項C為啥是正確的,卻不會告訴你ABD為啥是錯的,因為它自己也講不通。為了通過這樣的考試,中國學生要付出多少無用的努力,可想而知。

過分強調語法細節。過分地摳細節,也是中國英語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Maybe”“Perhaps”“Possible”這三個詞哪個代表的可能性更大一點?“Always”“Often”“Usually”這三個詞哪個代表的頻率更高一點?類似的知識點屢見不鮮,可真的有意義嗎?作為一箇中國人,“興奮”“高興”“快樂”這三個詞哪個代表的情緒更開心一些?意義很大嗎?

中國人應該怎麼學英語?

任何能夠讓英語迴歸其“工具性”的改革,都應該被大力推廣。

提高“聽”“說”的學習。中國學生有太多的啞巴英語了!聽不懂,說不來,是很多中國學生的痛。背了那麼多的單詞,最後開不了口,就好比一個士兵準備了充足的彈藥,卻不懂如何開槍一樣。所以中國的教育,應該提高“聽”和“說”的教育投入。這裡的“說”不是背課文,而是讓孩子真的用英語來表達自己所想,說自己想說的東西,學習工具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它。“聽”也類似,要加大實際場景的聽力練習。

重視發音學習。中國人的英語口音太重了,因為在傳統的英語教育中,從來沒有將發音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考核,所以中國學生對此總是疏於練習。而正確的發音,在對話時會起到非常大的正向作用。好的發音甚至比專業的用詞更為重要。想象一下,一個老外用蹩腳的中文發音問你“請問這個航班的目的地是哪裡?”而另一個老外用非常地道的中文發音問你“這飛機往哪飛啊?”哪個你會覺得更舒適?

高考英語參考其他能力型考試。上面我們說了高考英語和考研英語是篩選型考試,那正確的英語考試應該是什麼呢?答案是能力型考試。能力型的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從100個人中篩出10個人。而是考核這100個人的能力,如果100個人能力都合格,那100個人都通過,如果沒人合格,那通過率就是0。典型的能力型考試,國內有四六級,國外有託福雅思。這都是非常好的榜樣,高考英語應當從中借鑑,讓高考英語真正成為高中生英語能力的試金石。

拒絕神化少兒編程,抵制機構販賣焦慮,讓少兒編程迴歸簡單快樂的本質。我是和小朋友一起快樂編程的王休休。歡迎您在今日頭條以及西瓜視頻關注“我是王休休”。


我是王休休


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人的寶貴20年,我們過分的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

鄭教授此話一語中的,英語成為高考必考科目已近三十年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英語的重要性實際上誇大了,生活中的實際用處與所花費的精力嚴重不成比例。

去年日本已經將英語踢出了高考必考內容,我們雖然響應者眾,但願望仍然遙遙無期

自1977年恢復高考,近二十年間高考內容裡只說外語,可以是英語德語法語日語俄語等。這本來是極好的,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外語種類,以利於將來的發展。而自從英語成了必考,說是與世界接軌,實際上是自我矮化的表現。

幾十年來,英美通過全世界人民學習英語,獲取了武力無法達成的目標,將其軟實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今後的世界,我希望全世界人民都來學習漢語!

總的說,我不反對學習英語,但反對高考必考英語!


聖哲同學


問題:鄭強教授說“把英語踢出高考”,你們怎麼看?

先說大槐樹傳人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客觀事實|英語曾扼殺了很多理科天才

15年前,我高考。

班級有幾個理科特別好的同學,起碼比我好很多!對他們來說,歷年高考真題快能倒背如流了,可偏偏英語差的很,經常在60-90分之間徘徊。優點很突出,缺點也很突出!

終於,高考出分了,這幾個小夥,沒有一個跨過二本提檔線的。於是,天才的理科生只能去讀了個專科學校——警官學校、衛校……

多年後,我陸續攻讀了碩士、博士,而我的同學們漸漸成長為五大三粗的大漢,每次見面不是在煙霧繚繞的麻將桌上,就是在煙霧繚繞的網吧機房。

回頭想想,如果他們當初英語能考過及格線,沒準也能讀個大本,碩士,博士……

從這個角度看,英語確實在高考中發揮了消極的作用。

2.實用性|普通老百姓用不到英語

對比學英語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長大後人們對英語的需求,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不對稱

如果按60%的人可以上大學算,沒上大學的40%這輩子基本上已經與英語徹底拜拜了,他們此生大概率用不上英語,卻花費了6年的寶貴時間去學習一門自己這輩子根本用不上的課程。這基本上沒有什麼性價比可言。

3.外語的世界裡,英語不應該一枝獨秀

如果說,高考非要考一門外語,為什麼必須是英語呢?

英語比法語、德語、西語……更高級嗎?更普適嗎?

為什麼孩子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一門自己喜歡的外語呢?

所以說,高考不一定非要剔除一門外語,也可以是任選一門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