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大家對現在的文化氛圍怎麼看?文化真的沒落了嗎?

瑾竹閣少主


很高興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說起來文化,這個概念很大,也很模糊。象今日頭條開了一個文化欄目,以本人的概念,其他的欄目都應歸屬到他的名下,象汽車,歷史,軍事,科技,旅遊,娛樂等等,都能納入文化的範疇。這無可辨駁。

學術上說,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人類所有的生活離不開文化,文化服務於生活。擁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知識是文化的一個小部分。

生活中我們常抱怨說某某人沒文化,辦事沒品位。某某人以有文化自居,瞧不起其他人。其實,這些人根本就不懂文化的內涵。有故事,有傳承,有創造,有發展,這才是文化的精髓。

文化可以細分成很多的種類,比如我們常說的餐飲文化,戲劇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軍事文化,藝術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羅不勝舉。而這下名詞下又可以細分更細的分支,如把餐飲文化細分為麵食文化,湯文化,菜系文化,層出不窮,每一個領域都能有故事,有傳承,有創造,有發展,而最終這些都為生活所用。所以大的文化氛圍始終是向前發展,沒發展,就形不成文化。

文化只所以成為文化,是因為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只要生活不斷,所以文化也不會沒落。有人會說,象瑪雅文化,古巴比倫文化等等好多文化不都消失了嗎?其實他們的文化並未消失,而是被傳承,創造成了其它文化。

文化是靠傳承,靠創造的,有了這些,文化才能發展。同一文化體系內,有人會創立新的文化體系。比如盛行網絡文化的今日,有人就給它分成不同的文化體系。如網絡音樂文化,網絡視頻文化,網絡高雅文化,網絡低俗文化等等。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分支呢?因為生活的需要呀。你想聽音樂,他想看視頻,他想發文章……所以說文化鮮爛多彩。多姿多樣。

我不知道這樣說,解答了你的問題沒有?我記得有位作家說了這樣四句來對大家說什麼叫文化。

1,文化是根殖於內心的修養。

2,文化是無需提醒的自覺。

3,文化是以約來為前提的自由。

4,文化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懂這四句,才算是半個文化人,扏行了,才算一個完整的文化人。


老劉爆品會


文化氛圍真的在沒落,自媒體人,都是奔著收益來的,進入的門檻低,以至氾濫,我只是個高中生,也擠入了頭條,因為一直喜歡寫寫弄弄,但都上不了檯面,跟那些作家比是牛毛不及,我能寫出什麼好的東西來呢,只是來湊湊熱鬧而已,不怕大家笑話,平臺倒是稱呼我為創作者了。在物慾橫流的時代,飯後茶餘,k歌跳舞成為人們的消遣,有幾個人去看書寫作,發抖音視頻純粹是推銷自己,有那麼多人單身嗎,想象不透。繁華的背後只不過是撐撐門面而已。

真的文化氛圍,是讀好書,寫好文,年輕時喜歡讀唐詩宋詞,背下來不少,但自己寫下來的卻不成樣子,所以一直沒投稿,寫過二首百行的長詩,放在那裡好多年了,以後有機會發在頭條上。我現在的生活中,看不到一個看書讀書的人,文化氛圍從何而來。在頭條上,寫得好的,才有人看,就是那些爆文,也是趣味性的東西,純文學的有那幾篇成為爆文呢。我喜歡文學,常給那些吸引人的詩作寫評論,如此而已。


用戶歲月靜好5588


文化沒有沒落!也不會沒落!

首先,我們要明晰的一點是——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

即,只要人類存在一天,活動一天,那麼文化就會存在,就會發展。

日光之下無所新也!

這句話出自《聖經》,全句是“已有的是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你所說的不識知網事件,和低俗小視頻古已有之。

不信?且往下看。

雖然,我不想舉這個例子,我其實滿喜歡司馬衷的,但是......誰叫他最貼切呢?!

不識“知網”對應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晉書·惠帝紀》中記載,有一年,天降災荒,百姓吃不上飯,餓殍遍野。

當時,有官員將災情稟報給司馬衷,我們的皇上回了一句,“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低俗小視頻對應“丑角”。

這個“丑角”,不是專指京劇裡的丑角,而是一種泛指。

例如,川劇裡的“丑角”,解放前的相聲段子(現在聽得到,都經過“美化”)......

自古以來,便有“審醜”文化。

傳承

我知道你想說的,其實就是“美好”,“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她從未沒落。

譬如,漢服復興,“非遺”扶持......

具體一點,你可以去B站搜搜“嗩吶”,再去搜搜“李子柒”.......

你會根據系統給你的推薦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著,傳承著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

結語

新聞之所以是新聞,是因為稀缺性。

就像白衣服粘上泥漬,你一眼瞧去,被汙漬吸引,而忽略了——那大片,大片的潔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