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北京的禮數講究

北京人很講究禮數,在外人看來似乎有些世故。都說北京人好個面兒、禮多,可誰讓這裡是北京呢,這裡有那麼多朝代作為都城,宮廷和官場上的禮節,市井平民的講究,還有外鄉的、文化人的、少數民族的各種各樣的“禮”,造就了北京人的性格和社會風俗。老北京有句話:“禮多人不怪”,在北京人看來,這是生活的藝術,是北京特有的人情味。比方說,逛街遛彎兒遇見了熟人,都要請安問個好:“老沒見了,您哪!”說完話道別:“回見了您哪!”託人辦完事回說:“多謝了您哪!”服務生問顧客會說:“您來點什麼?”“您需要點什麼?”話裡顯出對對方的尊重,透著那麼的親熱,讓人聽了舒服受用。


《芝麻胡同》熱播 - 看老北京的禮數講究


講究禮數是北京人骨子裡的東西,用文人的詞語說,那是由北京人的人生哲學確定了的,用平民百姓的話講,那叫混人緣。這首先表現在禮貌的稱呼上面。

北京人的禮貌教育從古時候就很講究,打小就開始培育如何識別大人的年齡,一般三四歲就能正確地叫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叔叔嬸子阿姨。這種教育培養了一種意識:正宗的北京人是不能不講禮貌的;沒大沒小就是不懂得禮貌,就是不會做人,也就會很沒人緣。

北京人在與年齡相仿的朋友、鄰居或同事交往時都是平等相待的,從不自稱大輩,“肩膀齊為兄弟”,很有些江湖義氣的味道。知道了對方的名字,還要了解對方在家中的排行,於是在朋友之間到處聽到三哥六弟的稱呼,如果是小輩的就會叫二大爺、三叔、四大媽、五嬸等等,多了會排列出七姑八大姨,這有時候會成為一條衚衕,甚至一片地區的尊稱。


《芝麻胡同》熱播 - 看老北京的禮數講究


在親戚裡的稱呼也有好多講究,比如管父親的姐姐叫姑媽,而管父親的妹妹叫“孃兒”,娘後面這個兒音絕對不能省嘍,那樣就合生身母親混了,這叫法大概是從旗人那來的。比如管父親的弟弟叫叔,也有叫叔爸的;牛街回回裡則叫“伯”(bai),這不能念bo,對父親最小的弟弟不按排序,而叫老伯。對於父親的姑姑稱姑奶奶,如果姑奶奶終身未嫁,到了一定歲數,孩子們要改稱姑爺爺,輩分上絕對不差,聽著還舒服。

老北京早前的家庭相當的龐大,當兩家中的男女結婚後,則雙方的家長就成了親(qin)家,夫妻兩人的兄弟姐妹則稱對方的家長為親爹親孃。兄弟的妻子互為妯娌,姐妹的丈夫互為連襟。丈夫對妻子的孃家人在稱謂前加個內字,如內兄、內弟、內侄等。早前老北京人對夫妻兩個稱為“公母倆”,現在從老人那兒還能聽到,年輕人當中已沒這樣說的了。


《芝麻胡同》熱播 - 看老北京的禮數講究


京城原都是衚衕四合院,所以都講究“處街坊”。街里街坊的,誰家要是有個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的,都要隨上個份子;自家要是有什麼好吃的新鮮玩意兒,也會送給街坊鄰里嘗上一口,這就是個禮數,也是個心意。


《芝麻胡同》熱播 - 看老北京的禮數講究


如果要與人交流,稱謂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老北京人最忌諱用“咳”,一般用您、大爺、大媽、叔叔、阿姨、先生,顯得特有禮貌;“先生”多是對文化人的稱謂,早前在中學校園裡的老師也稱先生;還有“師傅”一詞,歷史上北京人只對僧人和廚師稱師傅,解放後,這個詞特別輝煌過一段,以至於除教育口、官口普遍稱師傅;“老師”一詞本來只在學校,但北京棉毛紡行業對女師傅則稱老師,在“老師”前面加上對方的姓氏,至今還有這樣稱呼的。

當與陌生人交流,特別是問個路或臨時找人幫個忙什麼的,有時候很難一時選擇合適正確的稱呼,會用“勞駕”、“勞您駕”,透著禮貌。而求人那就更要講究個分寸,比如“費心”、“借光”、“破費”。

這都只是做為北京人最基本的禮數,而這已經讓北京老城,特別是衚衕大雜院裡一團和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