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希·弗羅姆|愛的藝術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埃裡希·弗羅姆(1900- 1980)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畢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人的精神處境,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此外,在德國時弗洛姆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移居美國後仍和該學派保持聯繫。《愛的藝術》是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於1956年。該書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被譽為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我們已討論過愛的藝術理論方面的問題。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即愛術的實踐問題。對一門藝術的實踐,除了對它躬行實踐外,還有其它什麼辦法呢?

這個問題的難度之所以大,是因為今天大多數的人,當然包括本書的許多讀者在內都希望給他們提供“你們自己如何進行愛的實踐”的靈丹妙藥,都想從我們的事例中得到如何愛人的忠告。作者擔心會使那些帶著這樣的心境來閱讀最後一章的人,大失所望。愛是每個人具有的、並只能為他自己所實踐的一種親身體驗。至少可以這麼說,幾乎沒有任何人,在他是一個小孩時,還是一個年輕人或是一個成年人時,未以一種基本的方式體驗過這種情感。討論愛的實踐,其目的就是要討論愛的藝術的前提,可以說,是討論掌握這門藝術的方法以及對這些前提和方法的實踐。要達到這個目標,其措施是,只能由個人親自實踐;討論將結束於採取決定性的措施之前。但是,作者相信,方法上的討論,也許對這門藝術的掌握是有裨益的——至少對那些讓自己不期望得到“靈丹妙藥”的人來說,是有神益的。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任何藝術的實踐,都有一些一般的要求,不管我們所討論的是木工藝術也好,醫療藝術也好,還是愛的藝術也好。首先,對一門藝術的實踐,需要有約束感。如果我不是以一種約束的方式來實踐這門藝術,我決不會學好任何東西。只有當“我心情愉快”時,我所做的任何事情,也許才會成為一種美好的或令人愜意的消遣,但是我決不會成為那門藝術中的大師。然而,這個問題,不僅是在特殊的藝術實踐中的約束感的問題(例如,每天實踐一定的時間),而是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中的約束感的問題。一個人也許認為,對現代人來說,再沒有任何東西比約束感更容易學會的了。現代人不是以一種極力約束的方式在嚴格地規定化的工作上每天花上八個小時嗎?可是,這個事實是,現代人除了八小時的工作時間以外,就極少有自我約束感。他一不工作,就會變得懶散或無精打彩,若用一個較體面的詞兒來表達的話,則是“放鬆一下”。這種懶散的慾望,主要是對常規化的生活的一種反作用。人被迫一天花八小時來消磨自己的精力,他並不是出於自己的目的、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而是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安排和控制人的生活目的和方式。正因為如此,他才反抗;並且,他所採取的反抗形式,往往是嬰兒時期的一種自我滿足。此外,在反對專斷主義的鬥爭中,他對一切約束感,包括非理性的權威所強加的約束感以及他給自己所規定的約束感,慢慢不相信了。然而,生活如果沒有這樣的約束感,就會變得松馳散漫、毫無秩序、缺少專注感。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專注感( concentration),是掌握一門藝術的一個必要條件,這幾乎是不證自明的。任何一個曾試圖學會一門藝術的人,是瞭解這一點的。但是,專注感更有甚於自我約束感,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很少見的。相反,我們的文化卻鼓勵一種分心而彌散的生活方式,在其他任何地方,這種方式是無與倫比的,你一下子做很多事情,諸如閱讀書報、聽收音機、聊天、抽菸、吃飯,飲酒、喝茶。你是有一個寬大嘴巴的消費者,你渴望,同時也樂於吞嚥一切東西——畫片、飲料和知識。這種專注感的缺乏,在我們自已寂寞和孤獨的困頓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坐著不動、不說話、不抽菸、不閱讀、不飲酒、不喝茶,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就會坐立不安,一定要使用手或嘴做點什麼事情(抽菸就是專注感缺乏的症狀之一它佔用了手、嘴、眼和鼻)。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第三個因素是忍耐性( patience)。再則,任何曾試圖掌握一門藝術的人會知道,如果你要想取得任何成就,忍耐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想追求快速的成果,他決不會學會一門藝術。可是,對現代人來說,忍耐性像約束感和專注感一樣,難於實踐。我們的整個工業體系,正好提倡其反面:“快”。我們所有的機器,是為快而設計的,汽車和飛機很快地把我們載到目的地——越快越好。設計製造的機器,以一半的時間,生產出與較舊較慢的機器所生產的一樣多的東西;況且,在質量上要好一倍。當然,這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濟原因。但是,正如在其他多方面一樣,人的價值,是由經濟價值決定的。對機器有用的東西,對人一定也有用——這就是邏輯。現代人認為,他會失去某種東西——時間——假如他辦事不很快的話;然而——除消磨時間外,他不知道怎樣度過他所得到的時間。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最後,學會任何藝術的一個條件,是對掌握這門藝術的高度關心。如果說,藝術不是具有高度重要性的某種東西的話,那麼,學徒們永遠學不會它。充其量,他只不過會成為一個不錯的藝術愛好者罷了,但決不能成為一位藝術大師。這一條件,無論是對愛的藝術來說,還是對其他藝術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看起來象是這麼回事:如果權衡大師與愛好者之間的差異,那麼愛的藝術,其愛好者的比例,比其他任何藝術愛好者的比例都要大得多。

根據學會一門藝術的一般條件,作者就必須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現點。人並不是一開始就能輕而易舉地學會一門藝術的,但是,可以這麼說他是慢慢地學會的。一個人在著手一門藝術本身之前,就必須學會許多其它的——並且常常看起來不很連貫的事情。一位木工徒弟一開始先要學會怎樣放好水樣;鋼琴演奏藝術的新手,一開始就得練習指法;合掌坐禪藝術( the Zen art of archery)的弟子,開始時就得進行呼氣吸氣的練習。如果一個人,想要成為藝術中的大師,他就必須把整個一生致身於這門藝術之中,或者至少同它有關係。一個人的身體,在藝術實踐中成為一種工具。同時,根據它所達到的特殊功能,他必須保持健康。就愛的藝術而言,任何一個渴望成為這門藝術中的大師的人,開始就必須實踐約束感、專注感、忍耐性,乃至他一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這樣做。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