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孫安佐是臺灣藝人狄鶯的兒子,因在美國持武、涉恐被逮捕261天,於12月11日獲釋回到臺灣。

剛下飛機他還一度小跑,引得媒體跟著快速移動,看到記者接近後又停下來緩步前進,看到媒體跟著停下,還嘴角上揚面露得意之色。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遙想當年,狄鶯曾在一個節目中,自信滿滿的說:“我兒子,將來是要當棟樑的人!”

生活中,她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格:考試成績必須80分以上;學校必須考重點;每頓吃幾碗飯,吃哪些東西……

她甚至對孩子規定:18歲之後,你才能單獨走出家門。

可是這樣事無鉅細的育兒方式,並沒有讓孩子按照她既定的軌跡成長,反而變得愈發叛逆。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其實,生活中像狄鶯這樣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他們想要給孩子制定細緻的規劃,出謀劃策,左右孩子的選擇。

初心雖是為孩子著想,但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曾任斯坦福大學的新生主任,也是關於青少年成長的暢銷書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 在TED論壇上曾經討論過,是什麼家庭教養問題,導致了這些孩子在大學甚至工作了之後,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她將導致這些問題的教育方式稱之為“清單式育兒”。

所謂的“清單式”育兒,就是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學習、運動、娛樂早早地計劃清楚,好似一張清單一樣。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而孩子基本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他們所有的生活重心,只是圍繞著列出的“清單”而行。

家長只需要照著這份清單去督促、暗示、嘮叨、幫忙,甚至哄騙孩子,直到把孩子打磨到極致,變成他們心目中完美的樣子

前段時間,上海一位五歲男孩的簡歷火遍全網。

根據簡歷中的描述,這個男孩不僅性格完美,聰明、自信、勇敢、堅強、善良又貼心而且識字量和閱讀量驚人,一年時間僅英文書籍的閱讀數量就高達500本。

家庭教育也非常細緻,文史、數理、藝術、運動都有涉及,每天放學後的課程安排精確到分。

從兩歲半開始,父母就堅持每天兩個半小時的有效陪伴。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看到這份簡歷,很多成年人的第一反應是“我好像這輩子都比不過這個孩子了”。

但也有人說,這麼小的孩子,每天的日程就排得那麼滿,他還有時間玩兒嗎,家長是不是有點兒太嚴苛了。

那麼您看到這個孩子的簡歷時,是一種什麼感覺?

小U覺得這就是典型的“清單式育兒”。

這個小男孩的所有時間都被父母好好規劃起來,或用來學習,或用來培養特長,反正所學的一切都以“能進入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拿到最好的成績”為目標。

在演講中,Julie也還提到: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會被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筋疲力盡。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很多時候,家長都用盡心思,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為孩子規劃好一切。

甚至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把他的人生都規劃過半,並希望他們能按照規劃不折不扣地成長。

可是,這些家長卻沒有想到,當孩子慢慢地實現我們的計劃時,卻漸漸地失去了他自己

小U認為最好的親子狀態莫過於“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成立十週年,成員竟高達12萬。

而其中最常見的一類的抱怨,是“父母試圖操控我的人生”。

到底什麼樣的育兒環境,最終造成了這樣一種認為父母是禍害的普遍現象?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我想原因之一是家長認為只有在自己的幫助和管理下,孩子才可能成功。

一旦家長產生這種想法,就一定會去過度幫助、過度保護、以及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給他們設定目標和未來,讓他們走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掌控的時候,家長依舊無法擺脫這個習慣。而那些嘗試自己掌控人生的孩子,也因為家長事無鉅細的幫助,而失去了生活的基本能力。

他們剩下的只有無助和對“禍害”自己人生的家長的憤怒。

今年年初,寫萬字長信,控訴父母的北大畢業、留美研究生王猛,在信中說:從小到大,自己就是在父母的意願之下生活與學習,無論是學習,還是交友,甚至穿著。

北大畢業後,王猛進入對口專業機構上班,但因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問題,自卑的心理導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最後出國讀研。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最後,在他從美國讀研回來後,12年沒有回家過年,不主動聯繫父母,甚至拉黑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很多在“清單式育兒”中長大的孩子,會像王猛一樣在長大後對社會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因為在他們清單式的童年生活中,父母只是讓他們一心一意地學習,按著既定的清單而行,這是被動的。

於是,在他們長大後,一旦進入社會或職場裡,他們的潛意識裡,還在等待一個清單。

在“清單”中長大的孩子,會被壓得喘不過氣,要麼心理脆弱,失去自我;要麼叛逆偏激、走上歧途。

那些被高要求捆綁的孩子,當他們拿不到好成績的時候,他們會被壓得喘不過氣,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

孩子一直在期待著你關心他飛得累不累,而你卻一直問他怎麼飛得沒有別人高。

有的孩子甚至會思考,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謹防“清單式育兒”控制孩子的人生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在強調,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當然,這是對的。

但與此同時,不能忽略的是,對孩子教育投入過度的家長,同樣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人生是多變、有趣、豐富的,再詳細的清單都無法列出人生百味,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美好,所以才會為他們做“人生規劃”。

但要注意的是,家長不應該讓自己做的規劃變成孩子成長的限制,而是該做好引導,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