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東莞教師招聘考試面試真題(本地專場,結構化面試)

2018年11月東莞教師招聘考試面試真題(本地專場,結構化面試)

題目

芬蘭教育是‘從林到樹’,中國的教育是‘從樹到林。’你是怎麼理解的?

一一師達教育陳國良老師

各位考生,這是今年七月份東莞考編的一道結構化題,當時很多考生被懵了。但有些考生卻從題目入手,脫險逃生,緊抓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思考回答,且得了高分。下面就這道題,給大家作些解析。

出題的老師是深圳某區教研員,從芬蘭教育考察剛回國,適逢東莞邀請其出結構化題,於是就誕生了這道題。

從‘結構化’的結構上來講,層次已定好,兩個方面。關鍵是如何理解,如何戴帽子,如何展開。

以下是師達學員的答題。

謝謝考官的提問,考生略作思考,考生開始答題。

至於題目中的‘從林到樹’和‘從樹到林’。我認為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林指的是很多種技能,樹指的是某一種具體的方法。從教育的角度講二者各有優勢和弊端,要辯證地看待。

第一芬蘭教育的‘從林到樹,’指的是讓教師先讓學生從多種方法和技巧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種,而教師每一種教會教給學生,而不是固定某一種,學生根據自已的興趣和愛好和優勢而確定下來,作為自己的專業,併為之奮鬥。然後老師再把其中的方法具體化,把這一種方法做到標準,完美,極致。優點是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容易培養學生長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創造性,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創造能力。弊端是難以在短時間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不能產生立杆見影的效果。

芬蘭的這種教育方法與其國情有關,它是一個發達國家,教育資源豐富且均衡發展,每個人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個性發展的教育,並且沒有就業壓力。

第二中國教育的‘從樹到林。’指的是教師先教一種具體的方法和技巧(知識的灌輸)當學生熟練掌握後,完美后再教另一種,如此機械迭加。形成‘先見樹’的教育模式。其優點能讓學生在短期的競爭中取勝,但沒有創造性(高分低能)。這與中國從古至今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思想密切相關,教育目的就是選拔人才。但大多數學生在反覆機械操練中喪失了學習興趣,無趣的煎熬讓他們喪失的鬥志和創新能力。從而放棄了對某一項科目與課程的愛好,進入大學就拼命地玩,混日子。形成今天的中學是拼命的,大學是快樂的奇特現象。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和經濟基礎遠低於發達國家,就業壓力大,‘從樹到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不適應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的需要。這一現象還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教育的改革,不斷探索適合國情的新思路,新創造,教育的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

師達教育,專注華南教師招聘考試,通過率遙遙領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