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吃完饭放下一些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亲爱的读者们,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位大侠走进酒楼吃香喝辣,吃完后随手扔下一块碎银子,起身就走。店小二不仅没有拦住,反而喜笑颜开大喊:这位爷,您走好!


古人为何吃完饭放下一些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问题来了,为什么店小二当面清点一下这个钱数?难道不怕钱不够吗?虽然电视剧里会有夸大的成分,但是这种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我们合理探讨一下。

白银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只不过在汉唐时期它的使用不广泛,而且当时一两白银,它的价值比较高,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千块钱。你想普通人家也不会带这么多钱出门吃饭,加上当时物质匮乏,吃一顿饭大部分人只需要用到铜板。


古人为何吃完饭放下一些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每个朝代的繁荣程度不一样的,比较富足的算是唐朝,比较穷的是隋朝了。在唐朝的时候,物资是比较丰富的,贞观年间,米是比较便宜的,只需要五文钱就能够买上一斗米,那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就能够买到两百斗的米。


古人为何吃完饭放下一些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按照我们现在大米的价格来进行计算的话,那古代的一两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千块钱了。在宋朝的时候,战争是比较多的,所以没有那么多人种粮食,自然大米的价格就比较贵,在这个时候,一斗米的价格是三十文,但是在这个时候一两是有二千文的,那一两银子能够买到四担左右的大米,基本上是相当于一千五百块钱的。因为这其中老百姓的购买能力是不一样的。但是大米的价格还是一样的,后世的人记录就会用买米的方式。

当时的银子的生产量是很不高的,一两银子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因为每个朝代不一样,银子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两银子在明朝的时候,可以换800枚铜钱,而到了清朝就可以换成1000多枚了。知道这一两有多值钱了吧,所以一般人即使到酒楼里吃饭,扔下一粒碎银子就走,真的不用问价格的,即使再贵也没有1000个铜钱贵了。


古人为何吃完饭放下一些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但是如果你是土豪需要大量买买买,就需要我们题目中提到的银子。但是我们都知道店家是最英明的,他怎么可能允许随便人放下钱撒腿就跑?所以在古代茶馆或酒楼等一系列消费场所就会有专门的戥子,专门用来衡量银子的重量。这时候就有人提出,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你带一个小一点的元宝不就行了吗?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比如一个小元宝是一两(不同年代一两的价值不同,假设1两=1000铜板),然后你胡吃海喝,吃一顿最豪华的餐食顶多100铜板。店家再找你900个铜板,你是不是觉得这太麻烦了?再说了,这么多铜板,出门没雇个保镖或者带个小毛驴,多么没场面啊。


古人为何吃完饭放下一些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所以说老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碎银子出现后,不仅方便携带,而且购买力很强,方便不少行走江湖的大侠。这就完美解决了我们上面说到的问题。综上一块碎银子价格比饭菜高太多,所以店小二看到顾客扔下一块碎银子,不仅不会阻止,而且还会喜气洋洋地送走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