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語文:《飲酒(其五)》賞析題彙編

《飲酒 (其五)》賞析題彙編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請從這首詩中選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寫下來,並簡要分析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人雖身居鬧市,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表達了詩人內心寧靜,脫離塵俗的思想感情。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東籬採菊,抬頭見山,表現了他悠然自得,物我兩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通過黃昏中飛鳥結伴歸林的美好景色,表達了詩人擺脫束縛,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大自然中悟到了無法言說的人生真諦,表達了詩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2.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4.下面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敘一轉,寫出了一種鬧中取靜的閒適之美。

B.“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問一答,寫出了一種超塵脫俗的操守之美。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實一虛,寫出了一種超越時空的空靈之美。

D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靜一動,寫出了一種暮鳥飛還的溫馨之美。

5.下列對這首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

A.此詩是詩人歸隱田園後寫的一首抒情小詩,其中“心遠”二字指詩人心中遠離草廬。

B.“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詩人悠閒自得、與世無爭的情懷。

C.“山氣日夕佳”一句在詩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緊承上句,點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飛鳥結伴歸林。

D.此詩融情於景,情景渾然一體,表現出一種平淡而質樸的美。

6.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D )

A.詩歌首句的節奏停頓應該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B.“悠然見南山”的“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自由和愜意。

C.詩中的“心遠”、“悠然”表明了詩人的心境。

D.全詩熱情謳歌了閒適、寧靜的田園生活,而結句“欲辯已忘言”則表明了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

7.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

“心遠地自偏”。

8.“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悠然”寫出了詩人安逸、恬淡、閒適的心情。

9.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麼?

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

10.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是( B )

A.這首詩賦予菊以特殊的意蘊,以“採菊”表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渾然一體。

11.詩中表達詩人心境高遠、自由閒適、恬淡愜意的詞語是“( )”和“( )”。

心遠 ; 悠然。

12.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

太陽下山了,南山籠罩在漸漸升騰的雲氣之中,顯得非常美麗。外出覓食的鳥兒,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飛回巢穴。

13.選出下列對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欣賞有誤的一項是( D )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出了詩人沒有隱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鬧市,卻不受世俗煩擾。

B.“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方法,“心遠”一詞,回答了“無車馬喧”的原因,反映了詩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可謂渾然天成,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詩人面對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達出詩人因辭官歸隱後淡淡的憂傷。

14.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廬在人境(建造) 問君何能(這樣,如此)

B.心遠地自(偏僻) 採菊東下(籬笆)

C.山氣日佳(傍晚) 飛鳥相與還(結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實意) 欲已忘言(辨別)

答:D (“真”為真實人生的真正意義或人生真諦。)

15.選出下列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B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幽美平靜的田園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的厭倦。

B.三、四句採用問話的形式,借飲酒人之間的對話來表現作者對超塵脫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寫田園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表現出作者陶醉於其中的悠閒自得的心情。

D.全詩景、情、理融為一體,意境深遠含蓄,語言樸素自然。

16.陶淵明是_____________時代的山水田園詩人。這首詩寫作者隱退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東晉; 安貧樂道 ;悠然自得。

17.詩中的“心遠”一詞是什麼意思?在詩中有何作用?

心靈超脫塵世。是本詩的詩眼(關鍵)。

18.這首詩在藝術上情、景、理三者渾然交融,就這個特點作簡要的分析。

情:恬淡安寧與世無爭。景:菊、山、飛鳥、落日……理:要感受自然樂趣,必須心靈超脫世俗。

19.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

A.“而無車馬喧”意思是沒有那些人來人往的喧囂,沒有世俗的困擾。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隻要居所偏僻安靜,心就會遠離喧鬧的塵世。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心與自然的會意與親近,達到了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詩人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0.下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B ]

A.《飲酒(其五)》主要表達了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裡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這一內容。

B.“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與杜甫(望嶽)中“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句,都借歸鳥來寫詩人陶醉自然而不願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與《歸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句,都表達了詩人返樸歸真的人生理想。

D.陶淵明愛菊,菊花成了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象徵;周敦頤說蓮,蓮花象徵著君子美好的品德。他們都託物言志,寄託了一種高潔的情致。

21.詩中的“心遠”包含了哪三層內涵?

忘世;忘我;忘言。

22.從詩人所做的“( )”這件事可以看出其隱居生活的閒適自由。(限填兩字)

採菊。

23.請聯繫首句中的“人境”,說說“心遠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示例:這句詩道出了感覺(心境)與處境(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於居所是否荒遠,是否離開人群。只要心志高遠、心情閒適,超塵脫俗,身處“人境”也如同居於深山幽谷。

24.“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採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刻畫了一個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採菊”的動作不是一般人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25.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成“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

“見”是無意中看見,是不期而遇,把人與物融為一體,展現出作者的閒適心情。“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悠然”之態蕩然無存。

26.對本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B ]

A.“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B.開頭四句結構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遞進一步,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在不知不覺中把讀者的思路引到第四句上去。

C.“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中,“爾”的意思是“這樣”,“偏”是“僻靜”的意思。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寫出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答:B. 第二句轉折。

27.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C )。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融合。

28.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C )

A.詩歌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後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 “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9.對下面這首詩歌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身居鬧市,但門庭冷落,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指心遠離官場和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表現出了詩人悠然恬靜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與《歸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願”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30.下面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B

A.“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寫出了詩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狀況。

B.儘管沒有車馬的喧鬧嘈雜,但仍有“採菊東籬下”的勞作煩憂。

C.詩中四句寫景句子傳神的描繪了優美恬靜的田園風光。

D.全詩融說理、寫景、抒情為一體,表現了詩人細微的內心感受。

31.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 )

A.這首詩歌頌了熱鬧的田園生活,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見南山”一句中“見”字用的極好,表現出詩人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了眼簾。

C.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情、境、理三者的渾然融合。在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構成的境界中,蘊涵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與“忘言”的關係是說此情此境中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而這種“真意”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因而詩人“忘言”了。

3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這首詩敘寫寧靜閒適的田園生活樂趣,表現詩人歸隱田園後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詩在客觀景物的描寫中融合對人生哲理的領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遠地自偏”形象地道出這樣一個道理:環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人恬淡舒適。

D.詩人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來賦予特殊的意蘊。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脫俗、高傲純潔的象徵意義;而詩人“採菊”,則表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

33.對該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本詩是詩人棄官歸隱之前寫的一首詩。

B.“心遠地自偏”句用得極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時的心境,想要離開喧鬧的塵世,追求一種寧靜恬淡的氛圍。

C.“採菊東籬下”寫作者酷愛菊,常常在住處周圍種上菊花,頗為後人稱道。

D.全詩語言樸實含蓄,寫得很有特色,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

八上語文:《飲酒(其五)》賞析題彙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