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亮仔學史


祖大壽降清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算得上銷聲匿跡,主要的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祖大壽並不情願降清。

祖大壽在明朝貴為總兵官,有權勢有地位,生活安逸富足。如果投降清朝,可以參考此前的李永芳,雖然混了個額駙的身份,但在八旗子弟眼裡,還是跟狗一樣,打仗要拼命衝鋒在前,有了好處根本輪不上他。而且在入關之前,清政權也窮得要命,物質和文化都非常落後,好一點的東西都是從明朝那邊搶的。

所以,明朝的武將除非到了絕境,極少投降的。

祖大壽先後兩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禎四年十月大淩河之戰,第二次是在松錦大戰時的崇禎十五年,兩次都是在走投無路時投降。

崇禎皇帝對祖大壽不薄,甚至明知道他曾經降清,也不追究。雖然袁崇煥的下場讓祖大壽寒心,他依然選擇為明朝效力。所以說,他是明朝的忠臣,比其他許多總兵官強多了。

第二,皇太極、多爾袞也不想用他。

祖大壽第一次投降皇太極,原本約好裡應外合,幫助奪下錦州。但逃回錦州之後,他並沒有踐約。

英雄愛英雄,皇太極很欣賞祖大壽,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容,沒有難為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兒子祖澤洪、養子祖可法等人,賜給他們宅子,並給予官職。而且多次派人通告祖大壽,自己不會介意他背信之事。

但祖大壽兩次被迫降清,很不情願,皇太極肯定不會再重用他,也不會讓他的地位超過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或者超過石廷柱這些人。

另一方面,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已經是漢軍正黃旗的固山額真,祖大壽的地位如果太低,也不合適。

所以皇太極安排祖大壽隸屬於漢軍正黃旗,仍然是總兵官。這是給漢人的一個職務,耿仲明、石廷柱都做過總兵官。

後來祖大壽跟著清軍進了北京,最終死在順治十三年。

第三,祖大壽實力強大,充實了清軍的力量。

崇禎皇帝和皇太極對祖大壽這麼客氣,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實力強大,祖氏家族控制的武裝在遼東舉足輕重。

皇太極時代,建立了一支漢軍軍隊,名為烏真超哈,由佟養性指揮,佟養性死後,由石廷柱接管。

松錦大戰勝利之後,祖大壽帶來大批將士,加上此前大淩河之戰投降的祖大壽部下,數量相當大,而且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再算上三順王、石廷柱等人的漢軍,力量可觀。

於是,皇太極把烏真超哈改成了漢軍八旗,讓祖澤潤做了正黃旗的都統,祖可法、祖澤洪、祖澤遠等人做了各旗的副都統。

所以,雖然祖大壽本人被掛起來,他的子弟和部下卻成為清軍的骨幹,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且,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以總兵官的身份據守山海關,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做過總兵官,正在北京,祖大壽曾幾次勸說吳家人降清,這對吳三桂後來的選擇還是很有影響的。


於左


明末最出名的降將當非吳三桂莫屬,而他的舅舅祖大壽也曾投降過清軍,還是兩次。那為什麼祖大壽投降清廷後消失人間,不為熟知?下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次投降

祖大壽是遼東寧遠人,他是一個開掛般的存在。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城,祖大壽用火炮把他轟傷。不久努爾哈赤因傷勢太重,卒。其子皇太極繼位。

崇禎元年(1628年),祖大壽奉命鎮守錦州。

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祖大壽在大淩河一戰失利,終因彈盡糧絕被迫投降。皇太極終於抓到殺父仇人,大喜。祖大壽表明投降的誠意,願意為皇太極效命。然而沒過多久,祖大壽以妻子在錦州可幫助皇太極趁機奪取城池為藉口,請求返回錦州。皇太極深思熟慮好幾天,他打算賭一把大的,於是答應了祖大壽。然而祖大壽回到錦州後,立馬翻臉不認人,幹掉隨身帶來監視的清軍,繼續打著明朝的旗號抗擊清軍。

第二次投降

接上面說,被騙的皇太極惱羞成怒,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但都無功而返。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

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全國兵力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再次投降。意外的是皇太極仍然沒有殺他,不僅原諒了祖大壽,而且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當然這次皇太極沒有那麼傻了,自然不會放祖大壽再回明朝那邊了。

祖大壽第一次投降是詐降,後來繼續抗擊清軍,為人民群眾歌頌。第二次投降後沒有攻打明朝城池,而是退居二線,在清軍入關後病死。祖大壽投降不像吳三桂、洪承疇之流,他被世人“接受”,所以人們對他日後的關注點也少了,他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就是銷聲匿跡了。


我是平常,如果覺得滿意請順手點波關注,謝謝!


平常雜說歷史


歲數大了

祖大壽1579年生,1642年第二次降清,時年64歲。在那個時代,64歲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再在戰場上廝殺顯然不合適了。



手下無兵了

祖大壽堅守錦州,城中無糧,向崇禎求救。崇禎派洪承疇率十幾萬大軍解錦州之圍,結果兵敗,祖大壽沒得到一粒糧食。

祖大壽幾次突圍,沒有成功,損兵折將。城中糧食吃光了,出現了人吃人現象,老弱病殘士兵被殺死吃掉,祖大壽開城投降時,已經沒有多少兵了。


失信皇太極了

祖大壽之前守大淩河時曾經投降過後金,他欺騙皇太極說,放他回錦州,後金進攻大明時他可以做內應。結果到了錦州,祖大壽殺了隨行後金兵,堅守錦州,和後金對抗。祖大壽出爾反爾,皇太極上了一次當,不會再上第二次當,不可能把後金兵分給他一部分,讓他帶。



祖大壽年齡大了,手下沒兵,皇太極不十分相信他,不願給他撥兵,沒有兵的將軍還算什麼將軍。

一個武將不能在戰場上叱詫風雲,也就失去了作用,當然也就銷聲匿跡了。

互關互動 ,互利共贏!


豫有得


祖大壽,明末著名抗清將領,當時關寧鐵騎的領袖級人物。他曾是袁崇煥得力的部下,也是吳山桂的舅舅。1642年被皇太極兵圍錦州一年多後,二次降清。

明末降清比較著名的人物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吳三桂、毛文龍的兩舊部尚可喜、耿仲明(耿精忠的爺爺),他們都被封王封侯。吳被封平西王,尚被封平南王,耿被封靖南王。這三人都是清兵入關後,率部隨清軍南征北戰,對自己的同胞作戰非常兇猛,很快就肅清了大明殘部和農民起義軍,為大清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被封王封侯。

而祖大壽降清後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作為,好像是銷聲匿跡了,在降清15年後因病去世。這15年關於他的記載很少。那麼,為什麼名氣更大的祖大壽降清後沒有像上述三人一樣為大清建立“不世之功”呢,我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廷方面不敢用他。要知道,祖大壽第一次降清反悔逃走後,又足足和皇太極對抗了十年,這十年也是讓皇太極吃了不少苦頭。皇太極再次接受他投降後,不敢再給他擁兵的機會。

第二,祖大壽已沒有軍隊,價值大打折扣。在錦州被圍一年後才投降,手裡已沒有多少兵馬,他僅剩下大明著名降將這面旗的價值。

第三,或許他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矛盾,或許他不忍心親手屠殺大明殘部和大明的子民,也或許他已被大明的悲劇折磨的麻木了。

總之,祖大壽降清後,沒有像上述三王及洪承疇一樣調轉槍頭以屠殺同胞,也沒有再次謀反,最終也壽終正寢。


艾瑞澤學歷史


在我看來,“移民”加拿大的祖大壽簡直就是幸運神獸,死了死了還能漂洋過海去旅遊,最後“定居”在加拿大才安生下來。其一生多少次遇難成祥,當真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崇禎絕不是個大度的人,但他偏能忍祖大壽,袁崇煥第三次平臺召會被抓,祖大壽大軍開拔,走了!崇禎被嚇得肝顫,這也讓袁崇煥在大牢裡都不得清靜,一個人來勸不行就一群人來勸,最後袁崇煥煩的不行,也是礙於面子終於修書一封把祖大壽調回來了。

捋一捋,皇太極兵臨城下,祖大壽“臨陣脫逃”,沒事......這算是把崇禎擺了一道。

首次降清跑回來,崇禎還信任他,就像這事從來沒發生過一樣,不僅沒有降罪,反而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崇禎真的那麼幼稚麼?當然不是,我覺得所謂的升官其實就是打消祖大壽的戒備之心,所以才有了後面的三次京師召會,祖大壽自帶幸運神獸的光環,不去!

再說皇太極,祖大壽初次投降,皇太極高興瘋了,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並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對其十分信重,哪怕祖大壽假意內應,返回錦州,皇太極還就同意了,祖大壽剛到錦州反手就把監督他的清兵殺了,直接擼起袖子,一如既往的大戰清軍。

皇太極不太急,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寫信給祖大壽,讓他守諾,祖大壽嘴上還找著藉口,手裡可沒閒著,大刀猛砍清軍,即便這樣......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不單沒事,一群人還被以禮相待。

皇太極真的奈何不了祖大壽?當然不是,大明式頽,不是一兩個名將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明崇禎十五年,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

再度重演。祖大壽無奈開城出降。

祖大壽被抓後,自己還沒找藉口,皇太極就找了一大堆漂漂亮亮的光鮮理由給他:

“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真不知道明清這兩個皇帝到底欠了祖大壽什麼^_^

曾經有一句很矛盾的話:祖大壽既對得起大明,也對得起大清。

歷史上最不象漢奸的漢奸,雖然不能擺脫漢奸的定位,但如果排名漢奸捱罵榜的話,如無意外,祖大壽鐵定墊底,連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兩次降清的祖大壽捱罵真的比較少,我是說比較......大多數人對他抱以同情的態度,祖大壽真盡力了。

出於什麼原因只是投降,而沒有殉節,這我們不知道,他本人也沒深入剖析過自己的心理歷程,但作為降將,至少他不似洪承疇、吳三桂這類超級漢奸。您想吧,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都能混個王爺噹噹,憑祖大壽的能力,真的盡心當奴才會比這三塊料差?

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因為銷聲匿跡才能少缺德。皇太極那麼器重祖大壽,祖大壽降清後沒有任何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

大明頹勢已不可逆、崇禎傻瘋了也不會再相信他第二次、器重、照顧自己的袁崇煥“無辜”被殺、等待支援錦州?援軍覆滅、親人充當人質留在敵營、城內的一切資源殆盡,兩次降清都是錦州城內已經開吃人肉的時候,他才開城投降,他是漢奸,這沒錯,但他保全城內絕大多數人,為了全己名節犧牲全城真的好麼,而城都沒了,尋死於事無補,殉節何益?已然不能為國,那便為家吧。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葬於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大約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後,克羅夫茨掘墓後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

本文並不是祖大壽的翻案文,對他持基本同情和有限程度理解的同時,我們要知道,他的降將身份並沒有變,而其後來也曾寫信給吳三桂,勸其投降,同時也獻計方略,議計攻取關外四城。

不單祖大壽,他的兄弟祖大樂、祖大弼,在滿清入關後,也基本都銷聲匿跡了。


古今通史


祖大壽兩次投清,雖然投降了清朝,但他仍然心繫大明,身在清營心在明,祖大壽從未替清軍出謀劃策、調過頭來幫助清軍打明軍這種事,就更沒幹過了,所以就銷聲匿跡了。


貝貝127554956


芒芒人海中,知道了你是誰,向祖大壽這樣的位高權重名將悍將,深受皇恩豈會甘心臣服於後金勢力,他那是被迫的,無奈的,但凡有一點希望和明王朝援救,他決不會屈辱的投降,是一傳身在賊營心向明的良心發現之人,他侄子吳三桂是個罪大惡極的民族罪人二臣,還有尚可喜,耿精忠,洪承疇之流皆多行不義必自斃。


94310417小云


祖韃獸二級戰犯吧,他雖然沒有南下,但是他作為漢族人,還受到明朝的恩典,功成身退也就完了。主動要求內奸難道不和范文程一樣可恥嗎?

吳三跪,孔無德,洪哼九,犯文程之輩一樣認賊作父,為了自身的烏紗帽用漢族人的鮮血澆灌。這個肯定一級戰犯逃不掉的。

至於孫之獬,尚可洗,這已經不是人類了,這是哪個人和狗雜交的產物。

至於黃宗羲,錢謙益這種,要是明軍贏了,頂多判三五年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雖然後來將功補過,但是影響太惡劣。


放學後的teatime


祖大壽明朝末年人

曾經三次向清軍投降,最後一次留守錦州,在守城無望之際,投降清軍,於投降的五年後去世,沒有像吳三桂等人受到封賞。


真的很有意思


祖大壽屬於遼東集團中第一梯隊,本來就是遼東將門的領袖,投降清軍後如何還是那麼高調並立戰功的話就很容易受到猜忌。與其這樣還不如主動讓位給第二梯隊的吳三桂,袁立三,此外祖大壽的兒子們和侄子們後來也在軍隊中擔任要職。祖大壽一人退全家進,這個是聰明人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