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世时为何不敢废了汉献帝来称帝?

历史零距离


我的观点是曹操不是不敢,而是不想这么做。理由如下:

一、曹操本人没必要称帝,汉献帝在他手中运用自如,他就是一个不冕之王,他的权威足以控制整个朝庭和压制朝天里的反对者。有人说曹操是怕向心大汉的士族和刘备、孙权的反对和攻击,但是后来曹丕代汉称帝时这些人也没能怎么着。反而是刘备自立为帝,孙权向曹丕称臣纳贡九年时间,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形成。况且曹操比曹丕厉害多了,所以他根本不害怕这一点。再者曹操一向以汉臣汉相标榜自己(虽然刘备、孙权一向骂他是汉贼),他没必要自己毁掉自己一世清名。

二、他更多的是想留给后继者去做代汉称帝的事,因为他的后代必须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他的家族一定会被灭的(西汉的霍光家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摆在哪呢)。曹操是靠自己打下的功业,他在世时他的部下在他手下建工立业,如果他自己称帝了,活的又不够长,他的后继者因为没有什么丰功伟业压住这帮老臣,这些老臣是不会服从他的后继者的,再加上外面的刘备和孙权两只老虎,弄不好会身死国灭的。如果给后继者做代汉称帝的好处是,后继者能让那帮老臣加官进爵,从他的后继者手上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后继者也就有恩威并施的资本了!后来曹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曹不是不敢称帝,他是不想做。做了也未必会失败,以曹操的智慧只要他寿命够长即使他称帝了也能把后世安排好!


楚客云中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我还是回答一下吧!


先说一下,曹丕是怎么废掉了汉献帝


魏文帝曹丕是以一种极其惨痛的代价才废掉了汉献帝,登上了帝位。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曹丕那时候大权在手,想要废掉汉献帝还是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其实,古代的登上帝位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曹丕登上帝位之前,曹丕在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采纳了陈群所首创的“九品中正制”,当时在汉朝盛行的“察举制”被取代,有更多的寒门子弟有了当官的机会,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曹丕和朝中的大臣进行的一场政治阴谋。


什么样的政治阴谋?


曹丕毕竟是汉朝的属官,想要登上帝位,名不正言不顺,但是有一点只要赢得天下士族的心,那么他登上帝位就会名正言顺很多,因为有天下的士族去支持他,“九品中正制”能够让寒门子弟进入官场,这样一来,为曹丕的登上帝位创造了良好的人心和条件。


终于,曹丕在做作了几次后,欣然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


可是,天下的士族却没有想到,这场政治阴谋,几乎毁了他们士族的一生。陈群当初做九品中正制是有着自己的私心在里面的,同时也有着曹丕的私心。


陈群,想要维护自己世家大族的利益。

曹丕,想要用新政赢得天下士族的人心。


可是天下的士族不会想到,这项制度最基本的弊端。选官的权限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手中,寒门子弟是可以做官了,但是他们永远进入不了朝廷的核心中央圈,而仅仅能够做基层的小官,由此产生了影响300多年的门阀制度,这种贵族官僚制度直到唐朝贞观年间才彻底根除。


所以,名不正言不顺的登上帝位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曹丕如此,曹操也一样,他同样也要为自己的登上帝位付出惨痛的代价的。看《三国志》之后,你其实能够感受出来,曹操是个具有复杂感情的权臣,他曾经的梦想是“汉征西将军”,他一生匡扶天下,统一北方,为这名存实亡的大汉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只能说称帝的野心是有的。


至于,何时称帝,却是一件让他绞尽脑汁的大事。


因为,毕竟东汉王朝的君主姓刘不姓曹,与其让自己背上千古骂名,还不如将这一问题交给后人,他曹孟德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历史总探长


其实用后来孔明的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了:“曹操虽不敢篡汉自立,但是汉朝天子在他手里却运用自如,不做皇帝胜似皇帝。”

我分为以下两点给大家分析:

一.

当时汉朝虽然摇摇欲坠,名存实亡,可是大汉立朝400年,有如“百足大虫死而不僵”,天下人心仍然向汉,在天下士大夫眼里,汉朝任然是正统,这也是后来刘备能够屡败屡战最后仍能称霸一方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姓刘,就是再落魄,天下人也知道他是大汉皇叔。

君不见,刘备落脚于新野,曹操使用阴谋诡计骗得徐庶来到曹营,徐母教训他的话吗:“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意思就是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为刘皇叔效命就是为大汉尽忠,这点道理你都不明白?徐庶的母亲就是当时老百姓的一个缩影。所以曹操既然能掌握实权,何苦篡汉自立失天下人心呢?

二.

汉献帝在位时,天下尚未一统,如果曹操篡汉自立,那这个国贼的骂名就坐实了,有道是枪打出头鸟,自古以来,打仗都是需要师出有名,就算到了近代,希特勒入侵波兰,都要玩个用死囚犯假装被波兰杀害的把戏大举入侵,曹操一旦篡逆,刘备孙权等人就可以汉朝地方诸侯的名义号召天下共讨曹贼,就像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一样,有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言顺,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曹操不废除汉献帝,虽然内里是汉贼,可是对外显示的是汉朝的栋梁啊,有汉献帝在手里,刘备就算具有了和曹操一样的实力,前来讨伐时候也会投鼠忌器,你不是要讨伐汉贼吗?可是我曹操对汉献帝礼遇有嘉,严格遵守君臣之礼,你要领兵前来,那你丫就是叛逆!我就可以奉天子诏剿灭你。


我是啃书菌


在曹操称魏王之前,孙权和曹操就已经开始勾搭了,暗送秋波,眉来眼去。之所以这样,根本的原因当然是曹操连续六次主动进攻孙权,只要有空就去打孙权,孙权确实是消耗不起了,需要喘息一下。所以,孙权派去的使节名义上是向汉献帝进贡去的,因为这对孙权来说没什么障碍,反正他是向汉献帝称臣纳贡,不是向曹操称臣纳贡。

之前,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偷袭,走投无路的时候去投奔曹操,其实也是这样,虽然他是向曹操求援,但表面上他只是入朝汉献帝,同样在大义名分上没什么障碍。他入朝之后,虽然也是曹操举荐,被加官进爵,封宜城亭侯,拜左将军,领豫州牧,但这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给他的,只要不在曹操的丞相府兼职,他就并不是吃曹操的饭,当曹操的官,和曹操不存在主仆关系。

还有曹操在孙策还在的时候,也就是官渡之战前不久,孙策遣使向汉献帝进贡,想求个更高的官职和名义。孙策当然很清楚,他这样做就等于承认曹操的地位,但他要的也是这个目的,就是要和曹操结盟,因为他在江东站住脚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向荆州刘表的辖区进攻,而曹操和刘表是死敌,曹操这时候要对付袁绍,最担心的就是被刘表偷袭后方。所以,孙策一说,曹操就同意了。

这就是汉献帝对曹操的意义所在。因为汉献帝在他手里,所以虽然他表面上是所有人的敌人,但同时他也可以和所有人都毫无障碍的结盟,反正你是向汉献帝称臣,这是应该的,只要不像袁术那样二到直接自己称帝,就没问题。所以说,汉献帝的存在,对曹操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资源,是可以随时加以利用的,政治上弹性空间比较大。进攻别人的时候,曹操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讨伐,要停战的时候只要你向汉献帝称臣就可以。

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给他之后,这个弹性空间就没有了。曹操死后,刘备曾经派人去曹魏致祭。致祭只是一方面,实际上的意图显然不是吊丧,而是因为这时候刘备正在为伐吴做准备,所以需要稳住曹魏,以免遭到曹魏和孙吴双方的夹击,那样刘备就比较危险了。这显然是发生在曹操已死、曹丕尚未篡位的时候,才有这个空间。但曹丕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受禅称帝,所以没有接受刘备的好意。

刘备遣使应当还有一个意图,就是想劝曹丕不要篡位。因为在曹操进位为魏王之后,篡位就已经是早晚的事了,刘备也马上在汉中进位为汉中王,显然是把自己放在汉献帝备胎的位置上。只要曹丕不称帝,刘备就还有机会和曹魏结盟,共同对付孙权,但如果曹丕称帝,那再结盟就只有刘备向曹丕称臣了,刘备显然不可能接受这个要求。而曹丕当时已经下决心受禅,就是已经决心放弃这个可以进退有余的政治空间了,显然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死去,蜀汉的形势比较险恶,大败之后元气大伤,又同时与孙吴和曹魏双方结仇,如果曹魏和孙吴两面夹击,蜀汉一时之间是难以抵御的。也是因为看准了这个机会,所以曹丕一度让王朗、华歆等元老以各种名义向蜀汉朝廷的故旧如许靖、诸葛亮等人写信,劝他们向曹魏称臣。但诸葛亮都没有理会,先忙于安定国内,国内形势稳定下来之后才公开答复,断然拒绝了曹丕的这个要求,在舆论上为北伐做准备。

不过,要说曹操不想称帝,这也不是事实。如果不想称帝,他进位为魏王干什么?汉朝从刘邦就有明确规定,非刘氏不得王,如果有,就要天下共击之。进封魏王之后,就等于实际上已经建国了,王朗、华歆、钟繇等汉末名士也纷纷在魏国的朝廷兼任职务,就已经是在代汉做准备了。只不过,曹操原本想的是先统一全国,再代汉,却没想到赤壁之战后又在汉中之战中失败,灭吴灭蜀都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了,所以转而称王,为代汉做准备。

刘备进位汉中王是群臣共举,法理上程序其实是违规的,因为没有天子之命,但又有故事可循,就是因为刘邦称帝也是这样做的,是诸侯和群臣共同推举的。但孙权的情况不太一样。孙权在曹操称王之后,和曹操结盟,曹操就把孙权的爵位进封为吴侯。曹丕称帝之后,又进而进封孙权为吴王,并且赐九锡。所以,曹丕在的时候,如果孙权称帝,在法理上也只能算是曹魏的附属国,还是存在向曹魏称臣的可能。一直到曹丕死后,孙权才称帝,就是因为要避开这个尴尬。


萧武


非不敢,不想而是不能也!皇帝这个名号谁都想拥有,曹操也不例外,不过他早年做了一件事注定了他不能取汉献帝而代之,那就是他的成名发家绝技,挟天子以令诸侯。



想当初董卓之乱后,汉室名存实亡,曹操当时的实力还不如四世三公的袁绍等勋贵,为了扩大实力,曹操迎汉献帝入许,从此开始了自己以汉室名义为自己谋福利的时代。


汉室虽然名存实亡,但影响力尤在,民心也在。曹操是个聪明人物,若是他直接取汉献帝而代之,后果就是与天下为帝,与心向汉室的百姓为帝,民心尽失,这是其一。

其二当时曹操并没有一统天下,若是称帝必然会给刘备,孙权讨伐他的借口,称帝带来的后果曹操承受不起,时机不成熟。

其三称帝坏处一堆,不称帝的话,既可以掌握实权,又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无冕之王带来的好处比名义上的皇帝好的多,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自然会选择不称帝。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方圆论坛观点!

曹操之所以不废了汉献帝自己称帝原因有三:

第一点,时机没到。称帝的最好时机就是当天下人都不知道还有汉室的时候就是汉室灭亡的时候,也是曹操称帝的时候。但这个前提是忠于汉室的臣子必须全部死光。而曹操阵营忠于汉室的力量也还不小。光表面上暴露出来的荀彧就够让曹操害怕了。所以曹操在没有解决掉所有汉室血脉和所有忠于汉室的人之前,曹操是不会称帝的。


第二点,不愿称帝。汉室毕竟存在了好几百年,百姓对于汉室始终存有遵从之心。而且结局一直不明朗,贸然称帝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袁术的前车之鉴不远。而且内部就有相当大一部分忠于汉室的臣子。只有这些人死光或者认为汉室没救了转投曹操,才可以消除内部隐患。而对外曹操也不愿被众人针对防止出现意外。再说了曹操的实际权利和皇帝没什么两样。皇帝只是虚名而已。

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对于汉室一直都是有感情。不愿自己亲手毁掉汉朝。在汉室还没有天下大乱之前,曹操的愿望就是死后,他的墓碑上可以刻着大汉征西将军之墓。因为曹操想替朝廷出力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这是他的梦想。后来不知道为何曹操也成为了逐鹿中原的诸侯之一。或许是对汉室失望了吧。而且曹操一直以来只想控制汉献帝,没想过杀他,甚至连自己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曹丕之所以会称帝,是因为曹操已经把所用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但始终没称帝,就是他自己不愿亲手终结汉室,所以他在做好准备在他死后让儿子曹丕称帝。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曹操为何不称帝,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机未到,那个时候,虽然经过黄巾起义,大汉衰弱不已。但是四百年大汉深入人心,百姓还是人心思汉的。更重要的是,周围还有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大敌未能除去,称帝显然不是上策。

第二,恐怕和曹操自己也是有一定的关系,曹操恐怕不是不能称帝,而是不愿称帝。因为曹操一开始是抱着匡扶汉室的信念起兵的,曹操自己也说过,惟愿死后,立一碑,上书:汉征西将军操,即可。



雁西月


因为当时时局需要,西有刘备,南有孙权。而此时朝代还是汉,曹操是汉献帝封的汉丞,所以他忌讳弒主之名,让天下人不服。刘备自称是皇帝宗亲,各方霸主此时都承认刘备是汉室宗亲,如果此时作为汉丞的曹操废了献帝,那么刘备自然可以以汉室皇孙接替汉献帝登基,而且是名正言顺!那曹操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使刘备不称帝,刘备也可以名正言顺和孙权联手向曹操发动正义的讨阀之战,那举全国之力讨曹,曹必输无疑啊!正是曹操看中其中厉害关系不废帝不称帝,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自己终成一方霸主!


记忆的复苏


曹操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样的标签基本公认,是其他对手们所不具备,因此不称帝很好理解。

1.政治手段高明。董卓和曹操都挟持刘协,一个下场悲惨,一个却风生水起,足以显示曹操政治才干出众,首先董卓废先帝立幼帝祸乱朝纲,曹操迎接流离的献帝占政治先机;再者董卓滥杀忠良,任用小人残酷无比,曹操唯才是举,任人为贤,便于管理;再者董卓一莽夫完全没有礼数,曹操对献帝君臣相称丞相自居。名为丞相实际摄政的曹操绝对不因虚的帝位而大失民心,董卓就是一例子。

2.战略眼光深远。在当时群雄逐鹿,拥有献帝这一王牌,身为丞相的曹魏自然比其他势力正统,倍受瞩目,如若称帝,必群起而攻之腹背受敌下场比董卓还惨,东征西讨壮大实力比称帝重要有意义。

3诗人的气节。带兵打仗厉害又是治世能臣同时把四言诗写得登峰造极雄壮的,起码三国绝无仅有,古代文人雅士特别注重名节,不失政治抱负诗传千古又不遗臭万年这是最精彩的人生。

4.情怀。曹腾、曹嵩、曹操三代为汉臣的身世经历,儒家文化忠君思想的影响,废除汉献帝称帝就是大不敬乱臣贼子,这事由他后辈作比较合适,司马懿和曹操一样聪明清醒。


大海之洲42234


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个老辣的政治家,他不做皇帝是有一番深思熟虑的。

第一,为儿子接班做好铺垫,对曹操来说,他的统治根基已经牢固,威望日重,有自己的亲信和班底。而曹丕呢,这些全部是他所欠缺的,所以他留着让曹丕代汉自立以后,就可以大封功臣,拉拢人心,稳固自己的位置。自己一想就会发现,曹操已经把称帝的障碍基本扫除了,曹丕就是个摘桃子的,这皇位是曹操留给他的。

第二,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很清楚,他平生的志向是做个周文王,就很满足了,绝对不会登基做皇帝。如果他称帝了,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么。

第三,根本没有必要,曹操自己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号以外,其他的地位,礼仪,权势,已经跟皇帝一样了。

第四,留着汉献帝还有用处,刘备和孙权都还是自称汉朝的臣子,现在皇帝在我手里,他们尽管不情愿,还是要俯首称臣的。另外,皇帝在我这,我这就是朝廷,就是中央,能够吸引人才,毕竟就跟现在一样,人才都希望留在首都做事嘛,所以后期曹魏人才多于吴蜀,不是没有道理。

第五,既然刘备孙权自称汉朝的臣子,皇帝的命令你听不听呢,曹操还可以以皇帝的名义挑拨离间,事实上曹操还真这么干过,他把孙权属下任命到刘备那去当官,孙权也不客气,直接派人去上任,结果被赶了回来。孙权不干了,双方剑拔弩张,最后谈判,刘备割给了孙权三个郡。

第六,亏本的买卖不能做,曹操心想,要是废了汉献帝自己当皇帝,那谋逆的罪名不就是我曹操的了,然后你刘备孙权也跟着称帝,还不用担恶名,真是美滋滋,想的美,我曹操不做皇帝,你们也做不成,气死你俩。所以孙权多次写信忽悠曹操说,您赶紧称帝吧,我肯定支持您。曹操笑骂了一句,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炉上烤啊。

第七,皇帝在手,就立于政治上的制高点,刘备孙权要封什么重要官职,有个什么重要仪式,要办什么大事,都要写奏表到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