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67):考试加分这种事,其实自古就有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67)

总体上李世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皇帝,不怎么爱折腾。一方面,隋炀帝这个超级折腾的典型就在眼前,大家心有余悸;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变化很小,在现有的框架内,尽可以把事情办到不错的水平。

当然,不折腾不代表不干事。李世民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顺应所处的时代,把各方面工作尽量做到最优。这里举几个算是比较重要的事情。

一是科举。一般认为科举制萌发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李世民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很多人把科举制和高考相提并论,其实有点区别。高考为了上大学,而科举为了选拔干部。科举制和之前的干部选拔,有两点最重要的不同:一是公开。放开报考条件,允许‘怀牒自列’——自己填好招生表格就可以来报名。不象从前,必须大人物给你打招呼、递条子,叫‘荐举’,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二是相对公正。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不再搞什么品德、名声之类的加分项。加分这东西,其实自古就有,只不过叫法不同。古代叫‘孝敬老人’、‘品行廉洁’、‘才华秀美’,现在叫‘三好学生’、‘体育特长’、‘科技创新’,等等。搞科举制一个进步,就是取消这些人为操作因素比较多的项目。象现在,减少各类高考加分项也成为一种趋势。

轻松读史之大唐(167):考试加分这种事,其实自古就有

以上两点,据专家考证在李渊手上基本成型。李世民的贡献,第一是扩招。唐朝科举考试有两个生源:中央办的几所学校,学生叫‘生徒’;地方各州县办的学校,学生叫‘乡贡’。这些学校都有编制,比方李渊刚建国时在长安办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所学校,分别招收部级、厅级和处级干部的子弟,三所学校总共员额三百人。现在李世民说:三百人太少。于是扩充院系,增加了法学系(律学)、书法系(书学)、数学系(算学),等等。还新办‘弘文馆’、‘崇贤馆’两所研究生院,专门招收高端人才,分别陪皇上和太子读书。同时,增盖教学楼、宿舍楼,使在校学生人数扩充到两千多人。

除了以上正规招收的学生,李世民还大搞培训班。一是招收外国委培生,‘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周边各国,纷纷把精英子弟送来深造,留学生多到五六千人。那时的长安,大概相当于现在哈佛剑桥牛津吧。二是在禁军中开办军人大讲堂,‘

自屯骑飞营,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战士们文化课学得好的,可以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看来李世民也明白这个道理。

李世民的第二个贡献,是推动各项章程的逐步规范。根据形势,不断调整报名和考试的时间、地点,并逐步规范考试大纲。唐代科举最重要的两个科叫‘进士’和‘明经’,其中的‘进士’科,在宋代以后成为科举中的唯一科目。

‘明经’就是明白经书的意思,出的题叫‘完形填空’:儒家几部经典,《诗经》、《礼记》,《春秋》、《周易》等等,随便抽一句话,中间贴住几个字让你来填空。然后再出一段话,叫你解释解释意思,这叫‘贴经墨义’。因为前代对经书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没个标准答案这卷子也没法改呀。李世民又安排一个著名的专家叫孔颖达,此人据说是孔子第31世孙,主持修订了一套标准教材。‘上以师说多门,章句繁杂,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疏,谓之正义,令学者习之。

’‘五经’就是刚才那四经再加一部《尚书》,‘正义’就是官方解释、标准答案的意思。这部《五经正义》从此成了全国统一教材,到今天还是权威读本。这里面李世民功不可没。

轻松读史之大唐(167):考试加分这种事,其实自古就有

《五经正义》-礼记正义

明经全凭死记硬背,进士就不一样了,除了能背书,还要会动脑。他也考经文,但更重要的是考时事政治,出几道题叫你写议论文,叫‘时务策’。现在中考高考,作文始终是占分最高的项,不知道是不是受这个影响。

其实抓这个抓那个,李世民开创性的工作并不多,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顺应形势、有力地推动了科举制这个事向前发展。

帝王体制,最怕有人夺权。谁敢向皇上抢权呢?最有可能就是世家大族:贵族啊高官啊这些人。李世民自己靠抢班夺权上的台,深知抢权最重要的是抢人。搞科举,老百姓可以自由报名,打破了原先高级干部独占荐举权、不经过他们就不能做官的局面。我在皇上那儿考试得来的官,和找领导要条子得来的官,感激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所以科举一开,皇权得到加强,而贵族大官们的权力是受到削弱的。

据说某次科考放榜后,李世民去现场探访,看见考中的进士们鱼贯而出,高兴地对身边人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

(gòu)中矣!”——天下有能耐的人都被我收罗来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