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67):考試加分這種事,其實自古就有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67)

總體上李世民是一個循規蹈矩的皇帝,不怎麼愛折騰。一方面,隋煬帝這個超級折騰的典型就在眼前,大家心有餘悸;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社會變化很小,在現有的框架內,儘可以把事情辦到不錯的水平。

當然,不折騰不代表不幹事。李世民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順應所處的時代,把各方面工作儘量做到最優。這裡舉幾個算是比較重要的事情。

一是科舉。一般認為科舉制萌發於隋朝,成型於唐朝,李世民有比較突出的貢獻。

很多人把科舉制和高考相提並論,其實有點區別。高考為了上大學,而科舉為了選拔幹部。科舉制和之前的幹部選拔,有兩點最重要的不同:一是公開。放開報考條件,允許‘懷牒自列’——自己填好招生表格就可以來報名。不象從前,必須大人物給你打招呼、遞條子,叫‘薦舉’,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二是相對公正。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不再搞什麼品德、名聲之類的加分項。加分這東西,其實自古就有,只不過叫法不同。古代叫‘孝敬老人’、‘品行廉潔’、‘才華秀美’,現在叫‘三好學生’、‘體育特長’、‘科技創新’,等等。搞科舉制一個進步,就是取消這些人為操作因素比較多的項目。象現在,減少各類高考加分項也成為一種趨勢。

輕鬆讀史之大唐(167):考試加分這種事,其實自古就有

以上兩點,據專家考證在李淵手上基本成型。李世民的貢獻,第一是擴招。唐朝科舉考試有兩個生源:中央辦的幾所學校,學生叫‘生徒’;地方各州縣辦的學校,學生叫‘鄉貢’。這些學校都有編制,比方李淵剛建國時在長安辦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所學校,分別招收部級、廳級和處級幹部的子弟,三所學校總共員額三百人。現在李世民說:三百人太少。於是擴充院系,增加了法學系(律學)、書法系(書學)、數學系(算學),等等。還新辦‘弘文館’、‘崇賢館’兩所研究生院,專門招收高端人才,分別陪皇上和太子讀書。同時,增蓋教學樓、宿舍樓,使在校學生人數擴充到兩千多人。

除了以上正規招收的學生,李世民還大搞培訓班。一是招收外國委培生,‘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遂至八千餘人。’周邊各國,紛紛把精英子弟送來深造,留學生多到五六千人。那時的長安,大概相當於現在哈佛劍橋牛津吧。二是在禁軍中開辦軍人大講堂,‘

自屯騎飛營,亦給博士,使授以經,有能通經者,聽得貢舉。’戰士們文化課學得好的,可以去參加公務員考試。毛主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看來李世民也明白這個道理。

李世民的第二個貢獻,是推動各項章程的逐步規範。根據形勢,不斷調整報名和考試的時間、地點,並逐步規範考試大綱。唐代科舉最重要的兩個科叫‘進士’和‘明經’,其中的‘進士’科,在宋代以後成為科舉中的唯一科目。

‘明經’就是明白經書的意思,出的題叫‘完形填空’:儒家幾部經典,《詩經》、《禮記》,《春秋》、《周易》等等,隨便抽一句話,中間貼住幾個字讓你來填空。然後再出一段話,叫你解釋解釋意思,這叫‘貼經墨義’。因為前代對經書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沒個標準答案這卷子也沒法改呀。李世民又安排一個著名的專家叫孔穎達,此人據說是孔子第31世孫,主持修訂了一套標準教材。‘上以師說多門,章句繁雜,命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疏,謂之正義,令學者習之。

’‘五經’就是剛才那四經再加一部《尚書》,‘正義’就是官方解釋、標準答案的意思。這部《五經正義》從此成了全國統一教材,到今天還是權威讀本。這裡面李世民功不可沒。

輕鬆讀史之大唐(167):考試加分這種事,其實自古就有

《五經正義》-禮記正義

明經全憑死記硬背,進士就不一樣了,除了能背書,還要會動腦。他也考經文,但更重要的是考時事政治,出幾道題叫你寫議論文,叫‘時務策’。現在中考高考,作文始終是佔分最高的項,不知道是不是受這個影響。

其實抓這個抓那個,李世民開創性的工作並不多,他最主要的貢獻,還是順應形勢、有力地推動了科舉制這個事向前發展。

帝王體制,最怕有人奪權。誰敢向皇上搶權呢?最有可能就是世家大族:貴族啊高官啊這些人。李世民自己靠搶班奪權上的臺,深知搶權最重要的是搶人。搞科舉,老百姓可以自由報名,打破了原先高級幹部獨佔薦舉權、不經過他們就不能做官的局面。我在皇上那兒考試得來的官,和找領導要條子得來的官,感激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所以科舉一開,皇權得到加強,而貴族大官們的權力是受到削弱的。

據說某次科考放榜後,李世民去現場探訪,看見考中的進士們魚貫而出,高興地對身邊人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

(gòu)中矣!”——天下有能耐的人都被我收羅來了!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