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用户66243619


明朝不能彻底遏制草原游牧民族在于战术错误,缺乏骑兵、士兵不适应野战,整体作战实力不够,补给困难无法深入漠北剿灭瓦剌各部根据地,汉武帝时期以举国之力多次出击匈奴,霍去病、卫青长途跋涉攻入今天的外蒙古杭爱山捣毁匈奴王庭才使其不敢南下中原远遁漠北,在“土木堡”之变前,瓦剌从阿尔泰山东进,势力逐步强盛,兵锋势不可挡,明朝仓促应战轻率出兵导致全线崩溃,自此后难以踏入漠北草原!

满清崛起于大明努尔干都司,位于苦寒之地,文化处于半农半牧状态,士兵体能与瓦剌各部不相上下,从此地出发西进可以直达蒙古最肥美的锡林郭勒草原,插入蒙古后院遏制其势力发展,拥有地缘优势,所以可以宰割蒙古!




君山自在游


其实清朝的管理机制还是相当完善的,帝王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就外部而言,从汉到明,一直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问题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主要是四点。

一是世缔国姻。 这个跟以前的和亲不同。和亲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缔国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儿,而是清朝贵族普遍跟蒙古贵族联姻,变两家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满清联姻是清朝贵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于蒙古部落。

所以,这是一种集体联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满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优待。清朝对蒙古部落的贵族是特别的优待,各种怀柔手段,要官给官,要地盘给地盘,可谓五金一险没风险。而且蒙古的亲王特别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为天子,蒙古为王公。这两家是共享天下。

第三是,进行分化管理。清朝对蒙古部落实行划片区管理,每个部落划好地方之后,就不能随便走动了,跟孙悟空跟唐僧划了一个圈是一样一样的。你要出来,就是违法,我们要打你,你要不出来,那就是好王爷,我要赏钱给你。这个圈也成了蒙古部落的舒适圈。

不但不让他们出来,还刻意让各部落分开,就算进京见皇帝,也必须有各自的路线,不要碰头搞串联。

这样一来,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盘散沙。也因为清朝的划分,搞得蒙古出现了内外蒙古。

最后一点就是推行黄教。

宗教一上,曾经踏遍欧亚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经过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摆平了北方的游牧部落。


脑洞历史观


清朝能这么好处理蒙古问题,明朝也起了很大作用的。

这么说没有明朝和蒙古的冲杀互斗,清朝也不可能把蒙古问题处理的这么好。

每个王朝都不可独立存在,都是承上起下的,我也不明白都是自家王朝,明吹清粉整日斗那样,吃多了撑的,没地发泄。

对于明朝和蒙古来说,他俩互为敌人。

元朝的余阴使蒙古不可能轻易臣服在中原王朝之下,即便是俺答封贡,事实上也是独立的存在。

而满人和蒙古就没这么多纠结的。

但,明朝虽然对西部无兴趣,但对甘肃进行大批移民,使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量不断增大。

所以明代崩溃后,甘肃仍然不必担心被准噶尔抢占,河套在手,清朝打准噶尔就容易许多了!

同时,俺答封贡事件后,蒙古对中原的威胁实质上己经不复存在。

明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马市,“自是约束诸部无入犯,岁来贡市,西塞以宁”。

蒙古诸部本来就各自为政,随着最强的俺答入贡,其他部落,如喀尔喀等一样从经济上己经从属中原。


林丹汗被后金击败,满族入关后对蒙古部落的优势愈发明显。

这不仅仅是清代时期军事胜利的成果,也是自隆庆高拱之后明朝百年的经济渗透,使中原王朝王朝具备了控制蒙古部落的优势。

对于清而言,蒙古是可以绕过山海关袭击关外满人老家的。

所以清必须控制好这片土地和蒙古诸部,有动力有力量,也和准噶尔持续干了近六十年。


明朝虽然击溃蒙古,却没有建立长效统治。

而清却完成了这一任务,盟旗制度彻底地控制了蒙古诸部,加上和蒙古上层的和亲,又毫不手软的抽打蒙古那些反叛的出头鸟,胡罗卜加大棒。

清朝明显棋高一着,奠定了中国东北部和西北疆域范围。

综上所述

清代时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一来是中原王朝对蒙古部落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蒙古人侍的地是鸟不拉s的苦寒之地,打不起精神去管理,但控制蒙古成是清廷的基本国策。

二是继承了明代俺答封贡后蒙古对内地依赖不断加深的优势。

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明清两朝的努力!


蓉儿是妹纸


清朝能处理好蒙古问题,主要靠三大政策:满蒙联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第一个是满蒙联姻

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时候,已经想到蒙古诸部对以后其对抗明朝的影响,所以早在明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各部就已经开始于蒙古各部通婚。随着努尔哈赤实力不断扩大,也逐渐扩大了与蒙古各部的联姻。满蒙在联姻关系下,也不断有蒙古诸部加入后金军队,最终形成了蒙古八旗。随着清朝的入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遵循了满蒙联姻的策略,来拉拢蒙古各部。以至在清朝前期,形成了蒙古嫔妃主持后宫、满族君臣把持前朝的满蒙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第二个是宗教治蒙

清朝时期,朝廷支持藏传佛教-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并册封其宗教领袖,据不完全统计,在漠南大小寺庙共1000余座,喇嘛20万以上。漠北喀尔喀从康熙朝起所兴建的大小寺庙约有700余座。这些寺庙共有喇嘛10万余人。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赋税负担,这一政策实际上鼓励了广大平民弃俗从僧,蒙古各地兴起建造庙宇的高潮,各庙宇念经修佛,极大地阻碍了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清朝近三百年中,朝廷规定一户蒙古人如有三到五个男子,就必须有二到三个出家当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长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所以蒙古从一个人口拥有近千
万、曾经纵横亚欧大陆数百年的游牧民族逐渐衰弱,到清末时期,蒙古人口已不足百万。

第三个是分旗制度

清廷又通过为其设置“盟旗制度”,将蒙古的各个部落被分割成若干个旗,每个旗的执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盘,然后,几个旗组成一个盟。没有朝廷的命令根本允许随意迁移,从而根本上杜绝了蒙古人宠信聚拢和发展的可能。而这种“盟旗制度”同样使得蒙古诸部抵御天灾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灾年,蒙古人只能在饥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赖于清廷。


虾果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直没有停止对蒙古各部的征剿,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也曾几近打的蒙古人全军覆没,后来明成祖朱棣也曾五征蒙古,但在明朝统治的200多年里,始终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在后来的土木堡之战中,蒙古还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

而清朝入主中原后,却同蒙古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清圣祖康熙曾三征葛尔丹,虽然葛尔丹也是蒙古贵族,但其他蒙古各部落却始终坚定的支持康熙。可见大清和蒙古有着坚不可摧的友谊。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清太祖努尔哈赤刚起兵的时候,强大的蒙古各部落对他也是个强大的威胁。但是,努尔哈赤的智慧则远远高于明朝的皇帝们,明朝的皇帝只懂得大兵征剿,而他却采用了软硬兼施的办法,即“逆者以兵临,顺者以德服”。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亲。

努尔哈赤主动向蒙古的首领们求亲。1612年,他娶了科尔沁部落首领明安的女儿为妻。1615年,努尔哈赤又娶科尔沁部落首领孔果尔之女为侧妃。除了他自己娶妻蒙古族外,努尔哈赤还要求自己的儿子们,也向蒙古各部落首领求亲。1614年,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娶蒙古扎鲁特首领钟嫩的女儿为妻,后又五子莽古尔泰娶扎鲁特部落首领内齐的妹妹为妻,八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落首领莽古思的女儿为妻,十子德格莫娶扎鲁部落首领额尔济格之女为妻。据统计,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年间,先后有四后、十三妃出自蒙古等部,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蒙古族。

通过和亲,努尔哈赤使满蒙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关系。1636年3月20日,蒙古24部49名首领在盛京共同推举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 。他们的支持,成为了努尔哈赤及其子孙们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历史长河中的鱼


清朝能处理好蒙古问题,主要靠三大政策:满蒙联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明朝初年,朱元璋八次派击伐北元,虽大大削弱了蒙古人的分裂,但始终无法控制或击溃这个游牧民族。明英宗时期,皇帝被俘,大明差点重蹈大宋的复辙。但大清除了平叛葛尔丹和准格尔部,没和蒙古人发生长久持续的战争。这其中和清朝的治蒙政策有很大关系。

一、政治联姻下,满蒙一家亲

明朝是汉人推翻元朝,恢复汉人江山的朝代,所以对蒙古人存在仇恨心理,以前朝和亲政策为耻。但清朝没有这个包袱,努尔哈赤有一半嫔妃来自蒙古部族的王公贵族家庭,清朝皇家的格格嫁入蒙古各部的比比皆是。为了拉拢蒙古各部落,清朝从建立开始,一直坚持与蒙古人的联姻政策。蒙古人在满清时期的地位也和满人无甚差别。这就形成了满族和蒙古族人的上层社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蒙古的各个部落看来,他们有着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又有许多实权派人物,又是皇亲国戚,而且受到了相当大的尊重和自治权。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反叛的必要。这种联姻关系就像一条绳子牢牢的把满蒙两家的政治利益捆在一起。比如,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



二、利用了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的特点,将蒙古的人口数量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对藏传佛教的推广,使其成为蒙古人主要的宗教信仰。蒙古人原本信仰萨满教,当十三世纪时,藏传佛教逐步普及。在明朝中后期,作为藏传佛教的黄教传入蒙古地区,从此成为唯一的合法宗教。以前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每个部落都可以驰骋在整个蒙古草原上,但清朝为了稳定这些蒙古人,大量为蒙古修建喇嘛庙,宗教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游牧部落开始以喇嘛没有为中心定居下来。朝廷支持蒙古人的每一个家庭只留一名男性传宗接代,而其他的都去了喇嘛庙出家为僧,完成一生虔诚的修行。明末时期蒙古族有近千万人,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族的人口只剩两百多万。而同时期汉族人的人口已经翻了四到五倍。蒙古人人口数量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也是这个民族无法在直接对抗朝廷。



三、清朝对蒙古人时时的分旗制度,将蒙古人分而治之。

清朝时,蒙古的各个部落被分割成若干个旗,每个旗的执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盘。然后,几个旗组成一个盟,每隔一段时间各旗首领聚会一次,但各盟的盟主并不是一级管理机构的领袖,他只负责调节各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蒙古地区即使同一个部落也被分成了多个旗,差点又充分利用了各旗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相互制衡。


清朝能够处理好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吸取了元朝民族矛盾的教训,另一方面和清朝合理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牧渔子


1.首先是政策

那么我们先说清朝政策,清朝政策

一.全国女性和蒙古互嫁,

二.清朝的强大,给他们划分了发展空间

三.做到恩威并施

那么明朝的政策么?那么我们看下明朝地图上有多大,在看下明朝主武器。再看下明朝从何人手上得到天下的。

一.明朝从地图上上看明朝是不大的一个国家

二.明朝主武器红衣大炮,是重武器。还有火枪。对于明朝来说这样的武器不利于游牧战争。

三.再者说朱元璋皇帝是从蒙古人得到的江山。可以说是宿敌。而且明朝历史上是被评为最有骨气的皇朝。怎么可能向蒙古人投降



TCV新闻频道


1,大明是汉族汉人建立的,有民族情愫,还有就是蒙元退居沙漠,你打他就跑,只有真正把他包圆把他打的元气大伤他就乖了,这显然有点费力,所以不好办,大明的国策也在那放着呢,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满清呢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对蒙元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只要蒙元不反抗,满清就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两族速来通婚,这样满清就能与蒙古各部和平相处。

有不足之处请补充!!!


王沫沫涵


为了应对蒙古,明朝的确花掉了太多精力,纵观整个明朝,几乎一直在和蒙古打打停停,纠缠不清。为了对付蒙古,明初洪武帝和永乐帝先后多次出兵北上,但收效甚微,到了后来便只能依托明长城和九边重镇严密防范。而到了清朝,朝廷与蒙古的关系却处理的非常好,除了评定准噶尔之外,清廷几乎没有对蒙古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其实倒谈不上清朝比明朝有多么先进和聪明,这其实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明朝与蒙古乃是天然敌对态势,清朝与蒙古则为天然友邻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在了敌对之中,大明毕竟是在推翻蒙古统治后建立的,自然而然便将其视为了敌寇,因此在大明建立之后,除了对已经投降的蒙古诸部采取笼络之外,洪武帝和永乐帝都选择了多次北伐,意图彻底摧毁蒙古残余势力,这种态势至少在明初的百年之内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大明和北元乃是天生的敌人

对于蒙古诸部来说,虽然他们元朝已经完蛋,且各部已经基本处于分裂态势,但黄金家族的后裔和有为的蒙古贵族却并没有忘记祖先的荣耀,仍然想要恢复曾经的辉煌,虚弱时期自然蛰伏于草原,可一旦强大起来便有南下的趋势,双方自然也就一直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

清朝则不同,寻求更多的入关机会和确保侧方、后方安全,从皇太极时期开始便对蒙古采取积极拉拢的政策,且采取的方式便是和亲,清朝皇帝的后宫嫔妃中便多有蒙古女子,而同样多有满清宗室女子嫁给蒙古贵族。双方以和亲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友好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之后的时期中,同样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入关之前清廷便已经和蒙古保持了友好关系

同样,蒙古方面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库图克图汗被清廷赶走并最终病逝,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开始,蒙古黄金家族便彻底失去了对草原的统治,除了康熙时期的准噶尔部之外,其他蒙古对于恢复祖先荣耀已经无从谈起,如此一来对清廷的敌视态度便也有所下降。

根源上的敌视和友好,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蒙古诸部的现实情况,这是造成明朝和蒙古天然敌视,而清朝和蒙古则天然友好的主要原因。

对蒙古不同态度导致的结果

这点基本上是上一条的延续,由于天然的敌对和友好,导致明朝和清朝对蒙古各部完全采取着不同的措施,明朝基本以打击和防范为主,而清朝则以拉拢和巩固为主。

△明初曾对北元多次发动进攻

由于明朝的单一民族政策,虽然北元黄金家族的统治已经瓦解,但却始终将其视为异族,加上双方一直以来的矛盾和冲突,不论是明初时期采取积极主动出击、打击摧毁为主的策略,还是明朝中期以后采取的严密防范策略,明朝和蒙古一直以来便视对方为敌人。即使后期双方矛盾有所弱化,也开启了一定层次的交流,但却极为有限,明朝仍然延续着防范的策略。再加上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以及以农为主的治国方式,明廷也很难重燃向北、向游牧为主的蒙古诸部扩张的动力,双方的这种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层次上,这种关系其实并不牢靠。

△清朝皇帝则是蒙古各部的“天可汗”

清廷则不同,由于一直以来的保持的良好关系,清廷对蒙古采取的措施则是以拉拢和巩固为主,由于民族政策的不同,清廷基本将蒙古作为了自家后院,双方的交流乃是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清朝的皇帝乃是蒙古的“天可汗”,如此一来便建立了相对巩固的君臣关系。而清廷又通过为其设置“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固定在了一定的区域,没有清朝皇帝的命令根本不允许随意迁移,从而根本上杜绝了蒙古人宠信聚拢和发展的可能,而这种“盟旗制度”同样使得蒙古诸部抵御天灾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灾年,蒙古人只能在饥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赖于清廷。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明清两朝,纵观中国历史,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总是扩张最快、最大的时期,而汉人政权统治时期即使有所扩张,也极为有限。这便源于双方治国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俄罗斯的东扩,导致蒙古周边形势复杂化

1582年,哥萨克骑兵越过乌拉尔山,开始了在西伯利亚的疯狂扩张;1600年,沙俄势力到达贝加尔湖一带,占据了贝加尔湖北部和西部地区;1639年,沙俄到达鄂霍次克海,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可以说,俄罗斯的东扩彻底搅乱了草原上的格局,此后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向北发展了,退路已经被完全堵住。


△俄罗斯东扩使得蒙古问题复杂化

而在准噶尔部发展起来之后,他们更是和沙俄沆瀣一气,意图从北部和西北部对大清施压,在分裂西域的基础上压缩清廷的影响范围。准噶尔东侵和沙俄的南下,使得喀尔喀蒙古各部危机重重,他们只能选择归顺更加友好的清朝,“多伦会盟”后,喀尔喀便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在清朝和沙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之后,双方基本划定了东北和中部的边界,双方的争夺重点开始集中于西域地区。此后,趁着准噶尔汗国内部爆发天灾、民不聊生之际,乾隆迅速出兵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征服天山南北,将其统治区域彻底纳入治下。

△喀尔喀归顺、准噶尔被灭

在明朝时期,蒙古的北方还没有出现俄罗斯这样的巨大威胁,他们的主要威胁仍然来自于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敌明廷,他们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无法、无力打击为止。而自从俄罗斯东扩之后,蒙古中部的喀尔喀部面对压力只能选择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而西北的准噶尔部和沙俄之间也很难说究竟谁利用了谁,敌对的他们最终也被清廷所消灭。


香茗史馆


从中国版图扩张的历史中,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中国每一次版图的扩张几乎都是由少数民族完成的。自西汉以后,汉族就似乎失去了疆域的扩张性,这很可能与汉族的儒家思想统治有关。

明朝时期,汉人的侵略性相对较小,也很少通过武力手段向少数民族开疆拓土,这一点和满清这种游牧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历史学界一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学术论断。



明朝只是能赶跑蒙古人,但却灭不掉蒙古。这就是汉族历代王朝都无法摆脱和解决的北部边患问题;哪怕汉族的实力比北方游牧民族强大N倍,也一直无法解决。
满清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而且满人在解决蒙古问题的时候,正赶上蒙古人各部几乎都位于西亚、东亚和北亚的中间,成了四战之地,并已经失去了军事优势。再加上,人家满人很会玩弄蒙古人,同时,满蒙是姻亲的一家子,更何况满族人一向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