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為解決蒙古問題耗費了巨大精力,為何清朝時卻處理的很好?

用戶66243619


明朝不能徹底遏制草原遊牧民族在於戰術錯誤,缺乏騎兵、士兵不適應野戰,整體作戰實力不夠,補給困難無法深入漠北剿滅瓦剌各部根據地,漢武帝時期以舉國之力多次出擊匈奴,霍去病、衛青長途跋涉攻入今天的外蒙古杭愛山搗毀匈奴王庭才使其不敢南下中原遠遁漠北,在“土木堡”之變前,瓦剌從阿爾泰山東進,勢力逐步強盛,兵鋒勢不可擋,明朝倉促應戰輕率出兵導致全線崩潰,自此後難以踏入漠北草原!

滿清崛起於大明努爾幹都司,位於苦寒之地,文化處於半農半牧狀態,士兵體能與瓦剌各部不相上下,從此地出發西進可以直達蒙古最肥美的錫林郭勒草原,插入蒙古後院遏制其勢力發展,擁有地緣優勢,所以可以宰割蒙古!




君山自在遊


其實清朝的管理機制還是相當完善的,帝王專制在清朝達到了頂峰。

就外部而言,從漢到明,一直影響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的問題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清朝是怎麼解決的呢?主要是四點。

一是世締國姻。 這個跟以前的和親不同。和親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締國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兒,而是清朝貴族普遍跟蒙古貴族聯姻,變兩家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滿清聯姻是清朝貴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於蒙古部落。

所以,這是一種集體聯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滿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優待。清朝對蒙古部落的貴族是特別的優待,各種懷柔手段,要官給官,要地盤給地盤,可謂五金一險沒風險。而且蒙古的親王特別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為天子,蒙古為王公。這兩家是共享天下。

第三是,進行分化管理。清朝對蒙古部落實行劃片區管理,每個部落劃好地方之後,就不能隨便走動了,跟孫悟空跟唐僧劃了一個圈是一樣一樣的。你要出來,就是違法,我們要打你,你要不出來,那就是好王爺,我要賞錢給你。這個圈也成了蒙古部落的舒適圈。

不但不讓他們出來,還刻意讓各部落分開,就算進京見皇帝,也必須有各自的路線,不要碰頭搞串聯。

這樣一來,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盤散沙。也因為清朝的劃分,搞得蒙古出現了內外蒙古。

最後一點就是推行黃教。

宗教一上,曾經踏遍歐亞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經過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擺平了北方的遊牧部落。


腦洞歷史觀


清朝能這麼好處理蒙古問題,明朝也起了很大作用的。

這麼說沒有明朝和蒙古的衝殺互鬥,清朝也不可能把蒙古問題處理的這麼好。

每個王朝都不可獨立存在,都是承上起下的,我也不明白都是自家王朝,明吹清粉整日鬥那樣,吃多了撐的,沒地發洩。

對於明朝和蒙古來說,他倆互為敵人。

元朝的餘陰使蒙古不可能輕易臣服在中原王朝之下,即便是俺答封貢,事實上也是獨立的存在。

而滿人和蒙古就沒這麼多糾結的。

但,明朝雖然對西部無興趣,但對甘肅進行大批移民,使朝廷對邊疆的控制力量不斷增大。

所以明代崩潰後,甘肅仍然不必擔心被準噶爾搶佔,河套在手,清朝打準噶爾就容易許多了!

同時,俺答封貢事件後,蒙古對中原的威脅實質上己經不復存在。

明對蒙古開放了十一處馬市,“自是約束諸部無入犯,歲來貢市,西塞以寧”。

蒙古諸部本來就各自為政,隨著最強的俺答入貢,其他部落,如喀爾喀等一樣從經濟上己經從屬中原。


林丹汗被後金擊敗,滿族入關後對蒙古部落的優勢愈發明顯。

這不僅僅是清代時期軍事勝利的成果,也是自隆慶高拱之後明朝百年的經濟滲透,使中原王朝王朝具備了控制蒙古部落的優勢。

對於清而言,蒙古是可以繞過山海關襲擊關外滿人老家的。

所以清必須控制好這片土地和蒙古諸部,有動力有力量,也和準噶爾持續幹了近六十年。


明朝雖然擊潰蒙古,卻沒有建立長效統治。

而清卻完成了這一任務,盟旗制度徹底地控制了蒙古諸部,加上和蒙古上層的和親,又毫不手軟的抽打蒙古那些反叛的出頭鳥,胡羅卜加大棒。

清朝明顯棋高一著,奠定了中國東北部和西北疆域範圍。

綜上所述

清代時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

一來是中原王朝對蒙古部落的態度發生重大變化,原來的中原王朝一直認為蒙古人侍的地是鳥不拉s的苦寒之地,打不起精神去管理,但控制蒙古成是清廷的基本國策。

二是繼承了明代俺答封貢後蒙古對內地依賴不斷加深的優勢。

蒙古問題的解決是明清兩朝的努力!


蓉兒是妹紙


清朝能處理好蒙古問題,主要靠三大政策:滿蒙聯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第一個是滿蒙聯姻

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時候,已經想到蒙古諸部對以後其對抗明朝的影響,所以早在明萬曆四十年即1612年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各部就已經開始於蒙古各部通婚。隨著努爾哈赤實力不斷擴大,也逐漸擴大了與蒙古各部的聯姻。滿蒙在聯姻關係下,也不斷有蒙古諸部加入後金軍隊,最終形成了蒙古八旗。隨著清朝的入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遵循了滿蒙聯姻的策略,來拉攏蒙古各部。以至在清朝前期,形成了蒙古嬪妃主持後宮、滿族君臣把持前朝的滿蒙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第二個是宗教治蒙

清朝時期,朝廷支持藏傳佛教-黃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並冊封其宗教領袖,據不完全統計,在漠南大小寺廟共1000餘座,喇嘛20萬以上。漠北喀爾喀從康熙朝起所興建的大小寺廟約有700餘座。這些寺廟共有喇嘛10萬餘人。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賦稅負擔,這一政策實際上鼓勵了廣大平民棄俗從僧,蒙古各地興起建造廟宇的高潮,各廟宇唸經修佛,極大地阻礙了蒙古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清朝近三百年中,朝廷規定一戶蒙古人如有三到五個男子,就必須有二到三個出家當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長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所以蒙古從一個人口擁有近千
萬、曾經縱橫亞歐大陸數百年的遊牧民族逐漸衰弱,到清末時期,蒙古人口已不足百萬。

第三個是分旗制度

清廷又通過為其設置“盟旗制度”,將蒙古的各個部落被分割成若干個旗,每個旗的執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盤,然後,幾個旗組成一個盟。沒有朝廷的命令根本允許隨意遷移,從而根本上杜絕了蒙古人寵信聚攏和發展的可能。而這種“盟旗制度”同樣使得蒙古諸部抵禦天災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災年,蒙古人只能在飢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賴於清廷。


蝦果仁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一直沒有停止對蒙古各部的征剿,大將徐達和常遇春也曾幾近打的蒙古人全軍覆沒,後來明成祖朱棣也曾五徵蒙古,但在明朝統治的200多年裡,始終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在後來的土木堡之戰中,蒙古還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

而清朝入主中原後,卻同蒙古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清聖祖康熙曾三徵葛爾丹,雖然葛爾丹也是蒙古貴族,但其他蒙古各部落卻始終堅定的支持康熙。可見大清和蒙古有著堅不可摧的友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清太祖努爾哈赤剛起兵的時候,強大的蒙古各部落對他也是個強大的威脅。但是,努爾哈赤的智慧則遠遠高於明朝的皇帝們,明朝的皇帝只懂得大兵征剿,而他卻採用了軟硬兼施的辦法,即“逆者以兵臨,順者以德服”。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親。

努爾哈赤主動向蒙古的首領們求親。1612年,他娶了科爾沁部落首領明安的女兒為妻。1615年,努爾哈赤又娶科爾沁部落首領孔果爾之女為側妃。除了他自己娶妻蒙古族外,努爾哈赤還要求自己的兒子們,也向蒙古各部落首領求親。1614年,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娶蒙古扎魯特首領鍾嫩的女兒為妻,後又五子莽古爾泰娶扎魯特部落首領內齊的妹妹為妻,八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落首領莽古思的女兒為妻,十子德格莫娶扎魯部落首領額爾濟格之女為妻。據統計,從努爾哈赤到康熙年間,先後有四後、十三妃出自蒙古等部,康熙的奶奶孝莊太后就是蒙古族。

通過和親,努爾哈赤使滿蒙關係化干戈為玉帛,形成了血濃於水的關係。1636年3月20日,蒙古24部49名首領在盛京共同推舉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 。他們的支持,成為了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們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歷史長河中的魚


清朝能處理好蒙古問題,主要靠三大政策:滿蒙聯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明朝初年,朱元璋八次派擊伐北元,雖大大削弱了蒙古人的分裂,但始終無法控制或擊潰這個遊牧民族。明英宗時期,皇帝被俘,大明差點重蹈大宋的覆轍。但大清除了平叛葛爾丹和準格爾部,沒和蒙古人發生長久持續的戰爭。這其中和清朝的治蒙政策有很大關係。

一、政治聯姻下,滿蒙一家親

明朝是漢人推翻元朝,恢復漢人江山的朝代,所以對蒙古人存在仇恨心理,以前朝和親政策為恥。但清朝沒有這個包袱,努爾哈赤有一半嬪妃來自蒙古部族的王公貴族家庭,清朝皇家的格格嫁入蒙古各部的比比皆是。為了拉攏蒙古各部落,清朝從建立開始,一直堅持與蒙古人的聯姻政策。蒙古人在滿清時期的地位也和滿人無甚差別。這就形成了滿族和蒙古族人的上層社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蒙古的各個部落看來,他們有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又有許多實權派人物,又是皇親國戚,而且受到了相當大的尊重和自治權。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反叛的必要。這種聯姻關係就像一條繩子牢牢的把滿蒙兩家的政治利益捆在一起。比如,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



二、利用了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的特點,將蒙古的人口數量控制在極低的水平。

對藏傳佛教的推廣,使其成為蒙古人主要的宗教信仰。蒙古人原本信仰薩滿教,當十三世紀時,藏傳佛教逐步普及。在明朝中後期,作為藏傳佛教的黃教傳入蒙古地區,從此成為唯一的合法宗教。以前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每個部落都可以馳騁在整個蒙古草原上,但清朝為了穩定這些蒙古人,大量為蒙古修建喇嘛廟,宗教的力量是無窮的,許多遊牧部落開始以喇嘛沒有為中心定居下來。朝廷支持蒙古人的每一個家庭只留一名男性傳宗接代,而其他的都去了喇嘛廟出家為僧,完成一生虔誠的修行。明末時期蒙古族有近千萬人,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族的人口只剩兩百多萬。而同時期漢族人的人口已經翻了四到五倍。蒙古人人口數量直處於一個較低水平,這也是這個民族無法在直接對抗朝廷。



三、清朝對蒙古人時時的分旗制度,將蒙古人分而治之。

清朝時,蒙古的各個部落被分割成若干個旗,每個旗的執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盤。然後,幾個旗組成一個盟,每隔一段時間各旗首領聚會一次,但各盟的盟主並不是一級管理機構的領袖,他只負責調節各旗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蒙古地區即使同一個部落也被分成了多個旗,差點又充分利用了各旗之間的矛盾,實現了相互制衡。


清朝能夠處理好和蒙古族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吸取了元朝民族矛盾的教訓,另一方面和清朝合理的政策有很大關係。


牧漁子


1.首先是政策

那麼我們先說清朝政策,清朝政策

一.全國女性和蒙古互嫁,

二.清朝的強大,給他們劃分了發展空間

三.做到恩威並施

那麼明朝的政策麼?那麼我們看下明朝地圖上有多大,在看下明朝主武器。再看下明朝從何人手上得到天下的。

一.明朝從地圖上上看明朝是不大的一個國家

二.明朝主武器紅衣大炮,是重武器。還有火槍。對於明朝來說這樣的武器不利於遊牧戰爭。

三.再者說朱元璋皇帝是從蒙古人得到的江山。可以說是宿敵。而且明朝歷史上是被評為最有骨氣的皇朝。怎麼可能向蒙古人投降



TCV新聞頻道


1,大明是漢族漢人建立的,有民族情愫,還有就是蒙元退居沙漠,你打他就跑,只有真正把他包圓把他打的元氣大傷他就乖了,這顯然有點費力,所以不好辦,大明的國策也在那放著呢,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而滿清呢本身就是少數民族,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對蒙元採取的是懷柔政策,只要蒙元不反抗,滿清就睜隻眼閉隻眼就過去了,兩族速來通婚,這樣滿清就能與蒙古各部和平相處。

有不足之處請補充!!!


王沫沫涵


為了應對蒙古,明朝的確花掉了太多精力,縱觀整個明朝,幾乎一直在和蒙古打打停停,糾纏不清。為了對付蒙古,明初洪武帝和永樂帝先後多次出兵北上,但收效甚微,到了後來便只能依託明長城和九邊重鎮嚴密防範。而到了清朝,朝廷與蒙古的關係卻處理的非常好,除了評定準噶爾之外,清廷幾乎沒有對蒙古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其實倒談不上清朝比明朝有多麼先進和聰明,這其實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明朝與蒙古乃是天然敵對態勢,清朝與蒙古則為天然友鄰

明朝與蒙古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處在了敵對之中,大明畢竟是在推翻蒙古統治後建立的,自然而然便將其視為了敵寇,因此在大明建立之後,除了對已經投降的蒙古諸部採取籠絡之外,洪武帝和永樂帝都選擇了多次北伐,意圖徹底摧毀蒙古殘餘勢力,這種態勢至少在明初的百年之內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大明和北元乃是天生的敵人

對於蒙古諸部來說,雖然他們元朝已經完蛋,且各部已經基本處於分裂態勢,但黃金家族的後裔和有為的蒙古貴族卻並沒有忘記祖先的榮耀,仍然想要恢復曾經的輝煌,虛弱時期自然蟄伏於草原,可一旦強大起來便有南下的趨勢,雙方自然也就一直處於水火不容的狀態。

清朝則不同,尋求更多的入關機會和確保側方、後方安全,從皇太極時期開始便對蒙古採取積極拉攏的政策,且採取的方式便是和親,清朝皇帝的後宮嬪妃中便多有蒙古女子,而同樣多有滿清宗室女子嫁給蒙古貴族。雙方以和親為基礎,建立了較為友好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在之後的時期中,同樣得到了較好的貫徹。

△入關之前清廷便已經和蒙古保持了友好關係

同樣,蒙古方面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在庫圖克圖汗被清廷趕走並最終病逝,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開始,蒙古黃金家族便徹底失去了對草原的統治,除了康熙時期的準噶爾部之外,其他蒙古對於恢復祖先榮耀已經無從談起,如此一來對清廷的敵視態度便也有所下降。

根源上的敵視和友好,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蒙古諸部的現實情況,這是造成明朝和蒙古天然敵視,而清朝和蒙古則天然友好的主要原因。

對蒙古不同態度導致的結果

這點基本上是上一條的延續,由於天然的敵對和友好,導致明朝和清朝對蒙古各部完全採取著不同的措施,明朝基本以打擊和防範為主,而清朝則以拉攏和鞏固為主。

△明初曾對北元多次發動進攻

由於明朝的單一民族政策,雖然北元黃金家族的統治已經瓦解,但卻始終將其視為異族,加上雙方一直以來的矛盾和衝突,不論是明初時期採取積極主動出擊、打擊摧毀為主的策略,還是明朝中期以後採取的嚴密防範策略,明朝和蒙古一直以來便視對方為敵人。即使後期雙方矛盾有所弱化,也開啟了一定層次的交流,但卻極為有限,明朝仍然延續著防範的策略。再加上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以及以農為主的治國方式,明廷也很難重燃向北、向遊牧為主的蒙古諸部擴張的動力,雙方的這種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屬國與宗主國的層次上,這種關係其實並不牢靠。

△清朝皇帝則是蒙古各部的“天可汗”

清廷則不同,由於一直以來的保持的良好關係,清廷對蒙古採取的措施則是以拉攏和鞏固為主,由於民族政策的不同,清廷基本將蒙古作為了自家後院,雙方的交流乃是上下級之間的交流,清朝的皇帝乃是蒙古的“天可汗”,如此一來便建立了相對鞏固的君臣關係。而清廷又通過為其設置“盟旗制度”,將蒙古各部固定在了一定的區域,沒有清朝皇帝的命令根本不允許隨意遷移,從而根本上杜絕了蒙古人寵信聚攏和發展的可能,而這種“盟旗制度”同樣使得蒙古諸部抵禦天災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災年,蒙古人只能在飢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賴於清廷。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明清兩朝,縱觀中國歷史,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期總是擴張最快、最大的時期,而漢人政權統治時期即使有所擴張,也極為有限。這便源於雙方治國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俄羅斯的東擴,導致蒙古周邊形勢複雜化

1582年,哥薩克騎兵越過烏拉爾山,開始了在西伯利亞的瘋狂擴張;1600年,沙俄勢力到達貝加爾湖一帶,佔據了貝加爾湖北部和西部地區;1639年,沙俄到達鄂霍次克海,勢力抵達太平洋沿岸。可以說,俄羅斯的東擴徹底攪亂了草原上的格局,此後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向北發展了,退路已經被完全堵住。


△俄羅斯東擴使得蒙古問題複雜化

而在準噶爾部發展起來之後,他們更是和沙俄沆瀣一氣,意圖從北部和西北部對大清施壓,在分裂西域的基礎上壓縮清廷的影響範圍。準噶爾東侵和沙俄的南下,使得喀爾喀蒙古各部危機重重,他們只能選擇歸順更加友好的清朝,“多倫會盟”後,喀爾喀便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在清朝和沙俄先後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之後,雙方基本劃定了東北和中部的邊界,雙方的爭奪重點開始集中於西域地區。此後,趁著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天災、民不聊生之際,乾隆迅速出兵徹底消滅準噶爾部,征服天山南北,將其統治區域徹底納入治下。

△喀爾喀歸順、準噶爾被滅

在明朝時期,蒙古的北方還沒有出現俄羅斯這樣的巨大威脅,他們的主要威脅仍然來自於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敵明廷,他們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無法、無力打擊為止。而自從俄羅斯東擴之後,蒙古中部的喀爾喀部面對壓力只能選擇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而西北的準噶爾部和沙俄之間也很難說究竟誰利用了誰,敵對的他們最終也被清廷所消滅。


香茗史館


從中國版圖擴張的歷史中,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規律的現象:那就是中國每一次版圖的擴張幾乎都是由少數民族完成的。自西漢以後,漢族就似乎失去了疆域的擴張性,這很可能與漢族的儒家思想統治有關。

明朝時期,漢人的侵略性相對較小,也很少通過武力手段向少數民族開疆拓土,這一點和滿清這種遊牧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歷史學界一直有:“明修長城清修廟”的學術論斷。



明朝只是能趕跑蒙古人,但卻滅不掉蒙古。這就是漢族歷代王朝都無法擺脫和解決的北部邊患問題;哪怕漢族的實力比北方遊牧民族強大N倍,也一直無法解決。
滿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而且滿人在解決蒙古問題的時候,正趕上蒙古人各部幾乎都位於西亞、東亞和北亞的中間,成了四戰之地,並已經失去了軍事優勢。再加上,人家滿人很會玩弄蒙古人,同時,滿蒙是姻親的一家子,更何況滿族人一向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