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謙的功績究竟為何?

冬郎乎

于謙出生於1398年,這一年,大明王朝送走了它的建立者,卻迎來了它的拯救者,這就是于謙最大的一個功績——救國於危難之中。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永樂十九年(1421年)中進士,此後于謙歷經明仁宗和明宣宗兩朝,眨眼就到了明英宗,因為仁宣之治的兩位締造者在位時間加起來都不足十一年。

于謙曾參與平定造反大王朱高煦叛亂,不過是跟著明宣宗去的,只是見見世面。朱高煦很快就戰敗被擒,明宣宗就讓于謙去數落他的罪行,結果於謙竟然把朱高煦罵得瑟瑟發抖,明宣宗龍心大悅,升于謙為巡按江西。

明英宗幼年即位,跟宮裡的宦官們玩的很好,於是明朝的第一位權閹出現了,那就是王振。王振權傾朝野,說話比皇帝都管用,因為大多數時候,皇帝都聽他的。

既然掌權,王振又不是什麼清官,收錢是必須的,誰敢不給,就往死裡整,比如於謙。于謙是出了名的兩袖清風,根本沒錢孝敬,就算有,于謙也不會給,於是在正統十一年(1446年)于謙進京覲見後,很快就被誣陷下獄,差點被搞死,好在有兩省百姓官吏和藩王求情,這才出獄。

王振是很會折騰的,最後把自己折騰死了,他死了不要緊,要命的是他差點把國家也整死了,幸好于謙沒死。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部南侵,明英宗在王振是勸說下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大敗,明英宗被俘,二十幾萬明軍精銳損失殆盡。

明英宗帶走的就是拱衛京師的軍隊,他這一敗,北京防衛極度空虛,從外地調兵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於是朝廷上下掀起一股遷都浪潮。

但于謙力排眾議,否決遷都,堅請固守。之後為了防止也先拿明英宗做文章,又立了朱祁鈺為帝。

立了新皇帝后,于謙整頓兵備,召集民兵,部署在要害地方,並親自督戰,最終成功擋住了瓦剌軍隊,保住了北京城。

也先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以明英宗為籌碼索要贖金,于謙不上當搖頭。也先見無隙可乘,就放了明英宗,省得浪費糧食。

明英宗南歸後,明朝還有很多善後只是要做,毫無疑問,都是于謙負責,如訓練新的精銳保衛京師、派兵出關屯守等。經過於謙的一番運作,朝廷漸漸安定下來。

在一起憂國忘身的輔政治理下,明朝逐漸安穩,但政權隱患的陰霾依舊籠罩在北京上空。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于謙遭誣陷被殺。

于謙的一生,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平沙趣說歷史

于謙的功績大抵上最卓著的時候表現在土木之變以後 直至南宮之變這段時間 主持朝政時期 尤其以北京保衛戰為最 于謙自幼便生了救國安民的志向 其在十五歲便因為仰慕文天祥的為人而寫了讚詞:“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於忠肅集·卷十二·文山先生像贊》) 並以文天祥為人自勉 激勵其為國為民 至土木之變 果然如此 其之生而以身許國 至為官清廉 後受命於危難之間 決計抗敵保國

英廟十四年九月 帝陷土木堡 謙時充兵部左侍郎 尚書鄺埜已死難土木堡 明制尚左 故謙代之 其時侍講徐珵以天異請南遷 于謙力言不可 且雲南遷者斬 閣臣陳循 太監金英等助之 謙等又請太后立長君郕王監國 而《明史紀事本末》言英宗北征時已命王總百官 監國 而立皇太子見深為儲君 彼時朝廷多倚重於謙 謙亦以國家為重 上言:“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請飭諸邊守臣協力防遏。京營兵械且盡,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繕器甲。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兵守九門要地,列營郭外。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文臣如軒輗者,宜用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王深納其言 會應天巡撫周忱言倉米數百萬 可當京軍一歲之餉 令自往取之 謙納其言 奏上 遂令都御史陳鎰督此事 令京官及軍有能運糧至京師者 政府以腳直給之(事在《大明英宗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 亡何 廷臣請立王為皇帝 太后許之 王驚 趨避之 謙等力言 為社稷 為四民 會都指揮嶽謙自衛拉特還朝 言英廟令立王 王遂受命 乃令戰守計

先是 喜寧附也先為間諜 告中國虛實 言挾帝叩關入 可得大志 也先稱善 遂薄大同 總兵郭登弗聽 以王已立也 十月初五 從於謙所請詔諸王遣兵入衛 初八 以于謙總戎政 《大明英宗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言調備倭軍四千五百及運糧軍三萬六千入衛 又分遣諸將兵二十萬列陣九門外 令諸將士死戰 閉九門 至十一日 也先薄京師 列陣西直門 京師戒嚴已於十月初一 時廷臣有言和議者 問于謙 謙力言死戰 已而也先以萬騎攻德勝門 為火器敗 又居民鼓譟吶喊助威 動天地 僉都御史王竑亦提兵至 也先兵遂敗去 凡相持五日之間 其別部攻居庸關者五萬 以天寒不得志 遁去 為羅通遣兵大敗 也先氣奪 又聞勤王軍將至 遂泱泱去 朝廷以功加於謙少保銜 總戎政



于謙《題公中塔圖贊》


《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城平面圖》

而也先之所以不能對明朝採取一系列的戰爭 或者說擴大戰爭 包括在對待英宗的態度上 很大程度上即在於其瓦剌的利益不在於對明朝土地的征服 而是需要與明朝重新建立起有利的經濟關係——朝貢貿易 其之發難 是起於朝貢 其之結束 也是因為朝貢 並且瓦剌當時也沒有能夠征服明朝的實力 這從瓦剌當時內部的虛弱與其分裂可見一斑 北京防禦戰以後的以于謙 興安為首的外朝內廷的新政體並沒有保持長期穩定的的統一 隨著英宗還都 南宮之變而改變 于謙也因政治鬥爭做了犧牲品


張洵美

 于謙(1398—1457年),字廷宜,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宣德初年授御史。後在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中立功,於是被明宣宗朱高熾升任江西巡按。由於于謙在江西任職期間,政治清明,關心民生,所以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于謙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坐鎮河南、山西兩省。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刺部也先首領率領大軍進犯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誰知在土木堡遭遇大敗,軍隊死傷慘重,連明英宗也被瓦剌俘獲。消息傳回到京城,國家無主,一時間人心惶惶。當時絕大部分的大臣要求朝廷南遷南京,因為明朝是雙首都制,所以很容就可以完成遷都工作。

  在景泰帝即位後,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也先用英宗來要挾于謙,于謙這樣回也先:“社稷為重,君為輕”。也先見無可乘之機,只能是與明軍大戰一場,最終被于謙打敗,帶著英宗退回草原。景泰帝甚喜,於是給於謙加封少保,總督軍務。

也先回到草原後,見大明朝已經立新天子,英宗已經沒有價值,不如用明英宗和明朝交換財物。就這樣明英宗就被放回來了,明英宗回來後,被景泰帝囚禁南宮。這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再也無暇顧及明英宗了。於是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趁景泰帝病重之機,突然發動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明英宗復辟之後,首先面臨的就是如何給自己正名的問題。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明英宗復辟的首件事就是恢復朱祁鈺郕王的身份,把年號改為天順。當然啦,還有重新整頓朝廷,鞏固自己的皇位。

  但是以于謙為首的抵抗派,在孫太后的支持下,力排南遷之議。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二十一日,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把備戰禦敵的重任交付給了于謙。九月,在眾臣請求下,孫太后同意朱祁鈺繼承皇帝位,史稱“景泰帝”。


博博三一六

謝冬郎乎提問!關於明代于謙功績問題已有8位網友作答。都比較好。但于謙功在國家、人民,得罪了前皇帝英宗朱祁鎮含冤而死論述不多,這題主的問題。于謙案重點不在於功勞大小,而在於該不該被殺,這是焦點。我想就於謙功績和含冤被殺兩方面作些解讀。

一、歷事四朝

于謙,浙江錢塘塘(今杭州)人。永樂19年進士。少年即寫詩抒懷:"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隨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宣德三年巡按江西,嚴懲汙吏,審理冤案,頌聲滿道。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調節糧價,賑濟貧苦。又興修水利,加固黃河堤岸,深獲朝野稱道。英宗正統六年遭太監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經兩省百姓及藩王們力請免死,並官復原職。明英宗土木之變被俘,他擁立景帝,拒絕割地換英宗,拒絕南遷厲主抗戰。升為兵部尚書。他整飾兵備,親臨督戰,帥師22萬在北京九門外大敗瓦刺軍隊後加少保頭銜,總理軍務。後來蒙人也先以人質皇帝逼迫議和。于謙力排眾議,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拒絕要挾式談判議和。也先無計可施,只得放回英宗。

二、清廉為官

宣德二年,明代始設巡撫。于謙在江西巡按期間,不避權貴和宗室藩王,官民一體按法辦事,平反冤案數百件。因此被任命為首批巡撫。任河南、山西巡撫19年。期間深入民間,訪貧問苦,嚴厲肅貪。興辦水利促進農業生產。創立平糴法儲糧備荒,開辦"平倉"、"義倉",設"惠民藥局",救苦濟病。19年巡撫始終清廉為民。不阿權貴,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宦官得寵。軍國大計皆仰宦官王振搭理,滿朝野貪汙成風。地方大員進京辦事,皆重賄上司。而於謙進京"室囊以入"。正統六年遭王振誣告下獄論死。幸賴兩省百姓及諸王上書力辨方得復職。

正統十年,山東、山西、陝西饑民20萬流入河南,照明制應遣返故鄉追交糧稅。而於謙公然違法,開倉放賑80多萬石救濟2O萬饑民,並予分散安置於裡甲,撥給耕地、種子和耕牛農具等。讓災民生產自救。民呼之"於青天"。

三、救國冤死

,明景帝景泰八年正月初,景帝朱祁鈺重病不起。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貞等太上皇英宗舊臣策劃"奪門之變",十七日破曉。太上皇朱祁鎮復辟登極,改號天順。朱祁鎮念念不忘于謙舍自已不顧而擁立弟弟朱祁鈺之事,正午即捕于謙等下獄。誣陷於等謀逆罪。本欲凌遲,後朱祁鎮自覺理虧,改為斬殺。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二在北京東市殺于謙,妻、子流放邊疆。抄家時發現于謙"家無餘資,蕭然僅書籍而已"。"公被刑之日,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行路嗟嘆,天下冤之"。

左說春秋評議:孟子曰,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朱祁鎮狹窄之極也。置國家社稷和億萬蒼生而不顧,置江北大片河山於不顧,唯一已性命苟活為是,枉殺為民為國為江山而輕君的于謙,明室祖宗何忍?國家、社稷何忍?億萬民眾何忍?如此貪生怕死的小人,亦何顏面復辟,連天子死社稷的崇禎皇帝都不如。


左說春秋

明朝明英宗在位期間,被太監王振忽悠,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明朝皇帝丟了,首腦沒了,距離亡國可以說一步之遙——就算是不亡國,丟失半壁江山也不是沒可能。

是于謙挺身而出,擁立明代宗繼位,然後打退瓦剌進攻,改變了歷史走向。


辰州觀海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當明英宗受王振蠱惑,御駕親征瓦刺,行軍打仗如同兒戲,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累朝元老英國公張輔不得預軍事,也隨軍陣亡。舉朝大恐,有謂南遷者,有謂棄守者,當此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以身為天下之任,說服郕王(明景帝),選將調兵,堅守北京,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並迫使瓦刺釋放英宗,可以說于謙有社稷之功。于謙以社稷為重,擁立景帝,既受帝倚重,拜少保、兵部尚書,雖不居內閣,但與議軍國事,被稱“救時宰相”。居重位,益廉謹,不受四方之饋,不貪美色美味,每有恩賞,輒推恩眾人,不為己之功。及受誣被殺,皇太后嘆息良久,天下共知其冤。于謙為國之偉器,有保國衛家之功,可謂國之柱石,邦之盛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