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隆中对》为发展纲领,有诸葛亮辅佐,为什么蜀汉会第一个被灭?

五月_殇


《隆中对》几乎是完美的作战方阵(只有一个小瑕疵,会在文章最后分析),在此之前400年,韩信曾经提出了《汉中对》,都是提前对未来的天下格局做出预判,指出自身的优劣和对手的优劣,从而提出了未来的纲领和战争方针。但是结局不同的是,刘邦凭借韩信的《汉中对》开启了两汉400年,诸葛亮《汉中对》下的蜀汉,正如题主所言,成为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然而,蜀汉第一个被灭,与诸葛亮以及《隆中对》是没有关系的。要知道,关羽在水淹七军的那段时间,完全是忽视了《隆中对》的指导,不仅拒绝了东吴的联姻,,而且还与东吴军队多有摩擦,烧掉了人家的粮草。关羽死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是脱离了《隆中对》的教训,而曹操死后,本来依据《隆中对》,是蜀国和吴国共同灭亡魏国的最佳时机,然而却因为夷陵之败,导致吴蜀两国关系紧张,蜀国自身元气大伤,魏国平安度过虚弱期。

照理说,蜀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界,曹操在时,曾经在夺取汉中后企图直接攻打在益州立足未稳的刘备,但是刘备依据有利地形,把曹操耗的坚持不住了,许都甚至因为曹操长期不在,发生了汉献帝联合太医的叛变。曹操不得已返回首都,刘备从汉中反推出去,力斩夏侯渊。这极大的证明,《隆中对》中的军事策略是没有问题的。

诸葛亮五次北伐,如果从一个整体去看,每次都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绝非五次失败。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描述,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蜀国军队在边境屯田,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状态,根本不拖累蜀国内地,甚至军队不用老百姓供养,给了蜀国同时开战与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观魏国,战线拉得很长,第四次北伐,30万大军被诸葛亮8万击退,张颌被斩杀。第五次北伐,魏国粮草运输线拉得很长,国家崩溃在即,然而诸葛亮与司马懿对耗1年后却死了,他比司马懿大两岁,却比司马懿早死17年。成事在天,并非没有道理。

至于后来姜维时期,表现与诸葛亮完全是天壤之变,与《隆中对》没有任何关系,无休止的北伐耗尽民力,用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的话,直接可以评价“呜呼!姜维天水一匹夫!”本来蜀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轻易攻破艰险地势下的防御的,然而姜维居然撤出防御,天真的幻想把对方引进蜀地消灭,结果魏军进来之后,蜀人大乱。

如果说诸葛亮有什么遗漏,那么临死前没有带走姜维,算是最大的失误;《隆中对》也有一点点瑕疵,就是这个方案建立在吴国会为了大局着想的基础上,却忽视了人的思维是不稳定的,照理说两个弱者共同对付强者魏国,这是情理中的,但是孙权这个精神病,从他晚年滥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会做出损人不利己事情的人。诸葛亮千算万算,也不知道孙权是这样的人。


村中无人对局


《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曹操占据北方而且势力强大,东吴经过孙氏家族三代经营牢不可破,此两者暂时不可与之为敌也,唯有先占有荆州,后再取益州和汉中,拥有此两州便可进取中原,恢复汉室江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最后诸葛亮还是失败了


1.先失荆州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有军事战略要地荆南四郡,后为了与曹操集团夺取汉中,率领大部分部队与曹氏集团争夺汉中,刘备出发前命令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不可妄动,谁知关羽在刘备取得汉中后私自出兵攻打曹操,导致东吴趁荆州兵力空虚之际出兵袭取荆州,关羽也被杀害,荆州七郡全部落入东吴之手

2.夷陵大败,大伤元气

刘备在登基称帝后,为了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为替关羽报仇为名尽出蜀中能战善战的8万多将士。

虽然刘备在初期取得很多胜利,但后来由于制定的战略方针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被东吴大将陆逊打败,刘备逃往白帝城。至此蜀汉集团原先较强于东吴,但经此一役后,蜀汉变成三国里最弱的一方。


内部派系争斗

刘备集团共有三个派系,分别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派、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本土派。刘备在世前,尚能平衡压制住三派,但刘备在白帝城病故后,三派之间的矛盾就激发出来,尤其是益州派李严与荆州派诸葛亮的争斗最激烈。

刘备病故前,让李严和诸葛亮齐心协力辅助后主刘禅。李严为了独掌朝政,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但后来诸葛亮通过打压和拉拢益州派,渐渐地“事无巨细,咸绝与亮”独掌朝政。

而且蜀汉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难以管制,经常起兵反抗蜀汉朝廷,所以这也是一大隐患。

最后总结:通过以上种种分析,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都没能收复中原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蜀汉集团失去了荆州这个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无法两边出兵进取中原

第二,夷陵一役大败丧失了很多精锐的将士,而且损失了刘备集团多年积攒的钱粮,至此刘备集团失去绝对的优势。

第三,蜀汉集团内部派系之间不和,而且益州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时常叛乱,内部不稳定也是主要原因。

第四,曹魏和东吴的人口、经济发展均比蜀汉要多、要好。

综合以上四个原因,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还能维持蜀汉暂时没有被吞噬,还能进行六出祁山的战役,已经实属不易,还要他收复中原真的很难办到。

以上观点如有不好之处,还请在评论区留言,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各位也在评论区留言,码字不易,麻烦各位点赞、关注、转发。谢谢阅读!


小小历史显微镜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起兵之初得到曹家、夏侯家的全力支持,开局就是地方实力派。后来接连战胜袁绍等对手统一中原,开创曹魏基业。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保有江东,选贤用能,善于制衡,后来更是夺取荆州虎视天下。

刘备不过卖草鞋出身,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靠着一股子兄弟义气和汉室招牌奋斗半生也不过只有新野弹丸之地,就这弹丸还是借别人的。他能想到十年之后坐拥益州、荆州即位汉中王?翻遍史书还有比《隆中对》更神的战略规划么?一副烂牌打成这样,已经非常成功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助幼主勠力北伐,打得曹魏雍凉日夜胆战心惊,只敢被动防守。如果不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持续攻伐、步步蚕食搞不好真能北定中原也未可知。到二十九年后,景耀六年(263年)年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父子战死,蜀汉共存续42年。

实力远超蜀汉的曹魏也不过多了4年国祚。

对比三国,唯有蜀汉朝堂无宗室之杀戮,无奸佞之篡逆,不闻狡兔死走狗烹之事。有为弟报仇舍弃天下的大哥,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要逆天改命的丞相,有着一帮怀揣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理想的英雄豪杰。

其国破之时,这股子英雄义气又在蜀国名将之子孙身上显现。

赵云之子赵广官拜牙门将,为掩护姜维主力退回剑阁,于沓中战死。

蜀汉驸马、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邓艾偷渡阴平后,死守绵竹,最终战死,时年三十七岁。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当时为蜀汉先锋,曾两番冲锋陷阵,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勇创敌军,后听闻其父诸葛瞻败亡后,叹气说:“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于是诸葛尚策马冲入魏军阵中战死,时年仅十九岁。

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张遵绵竹之战随诸葛尚作战,诸葛尚战死后,继续与魏军交战,最终力战而死。

傅彤之子傅佥与蒋舒防守阳安关,结果蒋舒投降胡烈,胡烈趁防守空虚攻袭阳安关,傅佥奋勇力战,手下将士差不多都战死了,仰天叹道:“我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最终战斗至死。

黄权之子黄崇跟随诸葛瞻抗击邓艾。大军到达涪县,诸葛瞻止步不前,黄崇多次劝他应快速向前行军,占领险要地势,不让敌军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邓艾得以长驱直入。诸葛瞻退守绵竹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决心战斗到死,死于乱军之中。

李恢之侄李球,随诸葛瞻守绵竹战邓艾,曾向诸葛瞻建议分兵出城扼守险要隘口,未被瞻采纳。随诸葛瞻出城迎战,最终阵亡。

刘备之孙,刘禅第五子刘谌,在听闻举国投降的消息后到昭烈庙中痛哭,杀死妻子、儿子后自杀殉国。

蜀汉的朝堂闪现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这英雄的史诗仿佛有着穿越千年的力量。一代一代的传唱中这些忠勇、情义变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印在了民族血脉的深处。


建宁李俊阳


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后面的历史走向,正如诸葛亮隆中对之言,先取荆州在图益州,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可以说诸葛亮在战略制定上还是很成功的,只可叹在战术上隆中对只完成第一步,取下荆益两州富国安民等待时机,接下来的第二步,两州并进共取天下,却因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孙刘联盟破裂,关羽兵败身亡,刘备复仇在败,蜀国就此彻底丢失了隆中对中,最重要的支点荆州,到此隆中对计划没有实现在战略上的成功,后面诸葛亮姜维,只有凭蜀国一己之力翻越秦川北伐这一条路可走,蜀国在三国中,属于是最弱的,更可悲的是后面没有人才接任,不然也不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所以蜀国第一个被灭是必然的,只有北伐成功,才能续命,不然诸葛亮也不会竭尽全力北伐,无奈于魏蜀之间的差距,导致北伐很难成功。


小颖說


哈喽,我是“翻皇帝棺材板”喜欢历史的理工生,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别忘了点击关注哦。

《隆中对》中,孔明为刘备作的规划是正确的,但到后期却没了实行的条件了,所以造成了汉室未兴,蜀汉己亡的局面。

刘备三顾茅庐,终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个三步走20年安天下的战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作者陈寿在《隆中对》一文中这样描述了诸葛亮的战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

第一、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不可图伐江东。

第二、荆益两州是将军成大事的根据地。

第三、得两州之地后应该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静待天下之变。

可见,可见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可谓有理有据,但在实践的路上则至少犯了两个大的错误,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其一,关羽失荆州,关羽失了荆州不仅导致刘备集团实力大减,还直接导致了孔明战略中,天下有变后,命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的战略无法实施。

其二、刘备称帝后攻伐江东,这一事件明显与当时制定的战略不符,最后彝林之败又使实力更加变弱。

经历了这两次矢败,诸葛亮的战略己没有了实现的基础了,后来又发动了5次北伐,导致国力又一次严重亏损,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蜀汉最先灭亡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哦。


海马历史


隆中对确定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这一点不容怀疑!只所以造成蜀未灭吴魏,而自己先灭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刘备得两川兼荊襄之地,为蜀鼎盛时期!本应养精蓄锐,视天下形势而动!不料云长气傲不听司马王甫之言,失地陷城,全军覆没,元气受伤,失去出兵中原的战略要地!②刘备穷头命,以私废公,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苦谏,兵败托孤白帝,使蜀国元气几乎损伤殆尽!曹魏发五路大兵伐蜀,幸亏诸葛亮凭几万兵力安居平五路方保无虞,此诸葛莫大之功!③后主刘禅软弱无能吃喝玩乐,一切军政全由孔明操持,决非聪明之主,此为蜀国先灭亡之根本原因!④孔明,姜维出歧山,伐中原皆是魏国不毛之地,人烟稀少。粮草千里转运艰难,每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犯了兵家之大忌!⑤对手强大,魏国兵多将广,交通运粮都方便,蜀是以弱征强,劳民伤财,焉能不败?


张永科38


隆中对的方案可以说是对刘备成就大事的指路明灯,诸葛亮的一切行动都是以隆中对为指导的。但蜀国第一个被灭与隆中对并无直接关系。相反,如果事情真的如隆中对设想的那样,那刘备真的会成就大事!

首先我们看看隆中对的主要发展路线。隆中对的中心思想是南抚夷越,东结孙权,北拒曹操。具体布置是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荆州由诸葛亮亲自把守,益州则由刘备把守,这一设想在刘备收了凤雏后就变为了由庞统辅佐刘备把守益州,并在占领成都后南伐孟获,诸葛亮则据守荆州并与孙权搞好关系,等到时机成熟诸葛率领荆州之兵北上,刘备率益州之兵东进,对曹操进行两面夹击,则大事可定,霸业可成。无奈,诸葛亮没想到他的计划败给了刘备的假仁假义,因为刘备不愿夺刘璋的益州,使的凤雏之计未能成行,最终死于张任之手。刘备以此为借口才占据了益州。以一人换名正言顺占领一座城池,鼠目寸光的刘备并没有看到庞统对于其成就大事的作用。庞统的死使得诸葛亮只能动身前往益州,这样荆州之地便不再安稳,虽然最终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但离诸葛亮心中完美的计划还相去甚远。

事实证明,隆中对的计划是不能更改的,虽然现状并没有诸葛亮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但我们依然看到了隆中对的威力,关羽北伐曹操,水淹七军捉于禁,围攻樊城困曹仁,以至于曹操都要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可见隆重对的威力,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在荆州,庞统在益州。那天下便唾手可得。

因此,隆重对是成功的,但所辅佐的并非明君,如果刘备完全按照隆重对的方案来又怎么会有白帝城托孤这悲剧的一幕呢。


情1殇


蜀汉在三国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原因是多方的。最重要的是综合国力不如魏、吴。魏,拥有两都l故土,挟带天子,属正统之后,更兼当时拥有以中原为中心的西、北大片领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军需(粮草、冶铁、马匹等)来源极广,仓库充盈,文官百人,列将千员…可谓足够强大。东吴则拥有长江下游富庶的大片土地,航运、桑蚕、盐铁、商贸非常发达,又经孙氏三代领导人苦心经营,手下文武众多…更兼拥有长江天险、荆襄为屏…实力仅次于魏。反观蜀国,领土、居民只是魏的三分一、吴的二分一左右,名为天府之国,实是人贫地脊,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仅靠农业,些许牧业,赋税收入甚微;人才凋零,文臣武将远不如魏、吴两国众多,且有断层之象;更兼连年征战(南征、北伐),粮草从何而来?兵员从何而来?政府公务员开支、将士优抚(金)从何而来?一切都来自民间,沉重的赋税和兵役,必然会使本来就不富裕的民众产生厌战情绪,更兼有本土、外来两派的微秒相争。战略上也有很大失误,该守的不守,给邓艾钻了空子,魏延又被斩杀、黄皓又蛊惑后主……诸葛亮是人,又不是神,怎能扭转这种大不利的局面呢?被第一个灭掉就是必然的了。


汉强2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跟刘备出山后,水镜先生说了一句台词: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包含了很多内容,孔明虽然遇到了一个真正赏识他的伯乐,但是却没有站在最强大的曹操这边,水镜算准孔明出山后肯定助刘备夺取西川,依靠地理优势与曹魏、江东形成三分天下,然而以弱敌强,且遇到曹操这样的枭雄终难成大业。


迷途小书童HUA安


隆中对其实并没有过人之处,中心思想就是联吴抗魏而己,这在三国时期,鲁肃曾比诸葛先生先提出了这种建议,凡弱小的国家和个人为了生存都会有此办法,非奇谋,无奇谋之人,不可造就伟业也。纵观武侯一生,忠勇、缕败缕战,其忠心可赞,精神可嘉,而并非奇才,治国、治军才能一般,所以才有蜀国越来越弱的结果。中国历史没有神人和伟人,夸大神化一个人是非常错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