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慘敗是趙括的錯嗎?

乄黑客薩斯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軍在長平已相持三年,勝負未分,秦王用計使趙王調走了老成持重的廉頗,而用輕躁的馬服子趙括為主將,背地裡秦王換武安君白起為將,並嚴密隱蔽了換將計謀,趙括不知實情,全軍出動進攻,白起詐敗,以驕趙括,趙軍追擊取勝,但追至長壁遭到秦軍抵抗,一支兩萬五千人的秦軍切斷趙軍後路,形成對趙軍的包圍,白起面對被包圍的趙軍不急強攻,四十六天後趙軍糧絕,飢疲不堪,軍中自柤殺食,萬般無奈趙括親自上陣拚殺突韋,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失主將大潰亂,卒四十萬降武安君,白起怕降卒謀反,趁夜悉數坑之,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幼卒放回邯鄲,讓他們宣揚秦國的威風,做好滅趙準備。


文舀


長平之戰,趙軍慘敗,罪魁禍首當然是趙括。

近些年來,流行翻案,為趙括洗白的聲音甚囂塵上。可是,幾千年來,那麼多軍事家,怎麼就沒有一人留下文章書籍,為趙括鳴冤叫屈呢?難道歷史發展到今天,現代軍事學飛躍發展,已經可以推翻古代各個時期的軍事理論了嗎?

很多人從國力對比上為趙括洗白,認為秦國勢大,物資豐富,依照廉頗的戰法,趙國堅持不下去,最終必敗。可是,有一個問題:既然秦國必勝,那麼,秦國又何必花費重金,浪費精力,派眾多間諜潛入邯鄲,拉攏趙國權貴,散播“秦軍不懼廉頗,專怕趙括”的彌天大謠言呢?

要知道,戰爭的勝負在於誰能堅持最後五分鐘。記得電視劇《亮劍》裡,大掃蕩之後,陳賡跟他的參謀長有段對話,原句記不清了,大意是:中國弱,日本強,但中日雙方都在堅持,都在苦熬,看誰能熬過誰。中國不怕艱苦,一定能戰勝小日本。

當時看《亮劍》,這段話讓我熱血沸騰,激揚難耐。

現在看,長平之戰時,趙國的國力難道還不如抗戰時的中國嗎?只要遵守廉頗的戰法,堅守下去,秦軍慢慢就疲憊了。六國之間的外交形勢也會隨戰局的發展態勢而變化。更何況趙國尚有李牧的邊防軍這樣能夠痛擊匈奴的生力軍沒有參戰呢。

退一步說,即使為了避免長久對峙,耗空國力,決心與秦軍決戰,那也不能把四十萬擅長野戰對決的趙軍騎兵帶到山谷中,去避長揚短吧。另外,既然決戰了,為何不與李牧等將領協商,在防範匈奴進攻的基礎上,從邊軍中抽調一支騎兵精銳,從西北側翼攻入秦國境內呢。秦國的軍隊可是全都調到長平一帶了啊。

總之,趙括是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只是跟趙王關係不錯,背兵書過目不忘,論戰爭誇誇其談,誰也說不過他。但是,他的父母自小把他拉扯大,因此,把他看得最透。

說到這,忽然想跑題一下。前段時間看了一篇史料,抗日戰爭開始後,國共合作了,王明奉斯大林之命從蘇聯回國了,要通過抗日統一戰線,一舉打垮日本帝國主義。當時他在延安開會演講,讓勤務兵抱一摞書,都是馬列典籍著作,他演講中間大段大段地背原文,然後說在哪本書第幾頁第幾行,當時讓延安的幹部們、青年們崇拜得不得了,都聽他的。毛主席的話沒人聽了,氣得他老人家躲進窯洞一心一意寫出了《論持久戰》這一著名軍事戰略著作。

說來說去,紙上談兵的趙括,是永遠也抵不上百戰老將廉頗的。

當然,如果舉行兵法考試,書面答卷,廉頗肯定比不過趙括。


一葉孤舟向天涯


長平之戰的故事告訴我們:第一,天上不會掉餡餅,貪便宜吃大虧;第二,領導永遠不背鍋。

一直以來,很多人把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歸咎於趙括,這觀點是很片面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其實,人們把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歸咎於趙括是從戰爭結果來說的,但看歷史不能僅僅從一個點來看,把長平之戰前前後後的事情仔細梳理一下,我們會發現,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不應該歸咎於趙括,而應該歸咎於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韓國野王邑(今河南沁陽),上黨郡(十七座城池)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完全截斷。為了求和,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決定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但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決定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想利用趙國來抗擊秦國,於是就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把這件事告訴給平陽君趙豹,趙豹不主張接受上黨郡,他覺得馮亭此舉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上黨郡對趙國來說是弊大於利。趙王又找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量,兩人勸趙王接受上黨郡,還分析得頭頭是道,最終說服了趙王。

到嘴的肥肉沒了,秦國肯定不滿,便出兵攻趙。長平之戰的序幕拉開。如果不接受,就沒有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了。

公元前260年初,秦國派王齕率軍攻佔上黨,不久又攻打趙國的長平,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打不過,數次戰敗所以才堅壁不出。戰爭一開始趙國失利,趙王不顧大臣反對與秦國議和,在外交上陷於被動。同時,趙王求勝心切,對廉頗這種堅壁不出久拖不決的戰法非常不滿,多次派人責備廉頗,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最後,趙王又不顧趙括他媽的反對,換下廉頗任用趙括為主帥,趙括率軍突圍死於亂箭之下,趙國慘敗,喪失四十五萬精銳,從此一蹶不振,秦統一中國的步伐加快了。

要接受上黨郡的是趙孝成王,要和秦國議和的是趙孝成王,要任用趙括的是趙孝成王;趙孝成王要接受上黨郡時有人反對;趙孝成王要和秦國議和時有人反對,趙孝成王要任用趙括有人反對。那麼多人反對趙孝成王的做法,趙孝成王還要一條路走到底,那麼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這個鍋為啥要趙括來背?趙括接盤的時候已經沒有戰機了,已經必敗無疑了,連廉頗都抵擋不住,何況是趙括呢?廉頗的戰法後來證明也是錯誤的!(廉頗令趙軍憑藉山險,築起森嚴壁壘,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然而沒想到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


一句話:一開始,你趙孝成王就不該接受上黨郡。但根據趙國的德行,趙國要不是不要上黨郡,那就不是趙國了。想當年為了一塊和氏璧,都不惜要得罪秦國!現在看來,不是完璧歸趙,而是完趙歸秦!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趙括的“紙上談兵”和白起的血腥殘暴導致了長平之戰趙國的敗與慘,卻忽略了馮亭的禍水東引,趙孝成王的利令智昏,才是真正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最重要的原因。

記住:第一,天上不會掉餡餅,貪便宜吃大虧;第二,領導永遠不背鍋。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一場戰爭是國家軍事、外交、經濟、決心、謀略的較量,所以不能把關係國家命運的戰爭全部歸功於或歸罪於一個統帥。



軍事上的原因,趙國並不會輸給秦國。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戰力大增,騎兵戰力在七雄中最強。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後,軍功制極大刺激了秦軍的戰力,戰場上的秦軍如虎狼一般,六國的軍隊很難擋住秦軍的衝擊。兩國戰力各有優勢,秦趙的幾次交鋒也都互有勝負。



但最終結果,趙國慘敗,究其原因,在於外交、經濟、戰略、決心、戰術上。

1.外交上,趙秦兩國曾在澠池會盟,秦攻韓後,韓國的上黨已經成為了一塊飛地,趙國接受上黨是理虧的行為。其次,當兩國相持的時候,趙國使者到秦國談判,秦國隆重接待了趙國使者,造成了秦趙和解的假象。所以當趙國向其他國家尋求支援的時候,其他國家無動於衷。

2.經濟上,趙國地處河北山西,土地較為貧瘠,人口密度較低,錢糧兵源無法支撐戰爭帶來的長期消耗。而秦國佔據關中富饒之地,更兼有巴蜀大後方,錢糧兵源可以源源不斷運往前線。最後趙國被迫出擊,急於決戰,就是糧草不繼。

3.戰略上,一開始名將廉頗可能就錯了,他採取的是堅守,並堅持了兩年。一方面,趙國國力根本經不住長期消耗;另一方面,趙軍騎兵擅長的應該是野戰,堅守,確實沒有發揮自己的長處。

4.在決心上,趙國對秦國的態度搖擺不定,一開始對於戰與和,沒有形成共識,才會讓秦國使了障眼法。而秦國則上下一心,秦昭王親臨前線督戰,讓關東一帶能用上的男丁,全部投入戰場。

5.在戰術上,秦軍暗中換上白起,趙括出擊,白起退後佈置口袋,圍困趙軍,並且還切斷了趙軍與趙國之間的聯繫,援軍糧草皆不能到達,最後被圍困四十多天被迫投降。



所以回到題目,長平慘敗不能歸罪於趙括一人。如果趙括的首秀不是在長平,碰到的第一個對手不是白起這樣的神級人物,有可能他也會成為歷史名將。


追風202592852


戰國末期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應該從綜合性因素去考慮不能已一將之敗而論

從歷史發展潮流來講秦滅六國必先滅趙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是一個出生牛犢的趙括所能改變的事實。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趙將廉頗兵敗,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七月趙軍在敗古北口廉頗被迫沿著百里石長城修建工事固守秦軍久攻不下在三年的長平攻防戰中廉頗認為秦軍遠征時間一久糧草必然無法供應但秦國卻利用疏通溝渠用水路運輸更加方便快捷,而趙國此時戰爭準備不足舉國面臨斷糧的危機,趙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不出頗有不滿,幾經催促廉頗任不出戰趙國被迫換下廉頗有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主帥。



而秦軍暗中用白起換下王乾次日趙奢舉兵十萬渡丹水大舉進攻秦壁壘秦假裝敗退趙軍盲目追擊而後秦軍堅守不出,同時白起命一萬五千騎兵渡丹至水只取故關包抄百里石長城另一路騎兵和駟馬戰車水道只取大涼山將趙軍包圍之玄石河谷,不久趙軍斷糧趙括分兵出擊自己也被亂箭射死,趙軍大敗。

這次的趙軍統帥趙括嚴重低估了對手導致四十五萬趙軍遭到屠殺,趙國遭到毀滅性的損失國勢大衰。


國史論壇


把長平之戰的責任完全推卸給趙括是不恰當的,第一責任人應是趙孝成王,他犯了以下錯誤。

1,敵我雙方實力判斷錯誤,利令智昏。趙國雖靈魂“胡服騎射”改革,戰鬥力迅速提升,但整體勢力上遠不如秦。接收上黨郡必然惹怒秦國。

2,明知接收上黨郡會引秦來犯,卻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接收上黨後,被秦迅速擊潰,不但丟了上黨,還直接導致秦大軍壓境,得不償失。

3,外交失敗,兩國開戰,想以合縱之策拉攏楚、韓、魏聯合抗秦,卻又單方面想與秦苟合,是秦大做文章,導致合縱之策的破產。無一國支援趙

4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起初用廉頗以防守的策略應對秦的進攻,在戰略上是妥當的。廉頗以壁壘戰術抗秦,壁壘被連續攻破,但秦也損失慘重。趙國後勤困難,糧草不濟。秦同樣杯水車薪,長此下去,與秦不利,而利於趙。但趙孝成王經受不住壓力,轉而棄守而攻,以己之短擊敵之長。

但趙括作為戰役指揮官對長平之戰的慘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接替主將,沒有做好全方位交接,沒有徵詢老將廉頗的意見,沒有了解為何廉頗為何只守不攻。

2,上任後,沒有充分了解敵我態勢,急功近利,貿然發動進攻。

3,保密工作沒好,既然要發動進攻,必須做到突襲,攻其不備。但自己的策略完全暴露,讓敵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4,進攻雜亂無章,沒有突出重點。


失去航線的孤舟


長平之敗作為統帥者趙括當然是有推卸不掉的嚴重錯誤。但是,作為高層領導趙王也有極其重大的錯誤。我們首先要分清國王與統帥之間各負的責任,該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該是誰的問題就是誰的問題,該是誰的黑鍋就是誰的黑鍋,絕不能張冠李戴,混為一談。趙王的錯誤不能代替趙括的錯誤,趙括的問題也不能頂替趙王的問題。

首先說趙王的錯誤,趙王犯的錯是戰略上的錯誤。第一,他不該聽信了秦國的反間計臨陣換將,而是堅持使用廉頗。第二,他不該換上毫無經驗的趙括擔此大任。如果趙王不犯這個錯誤,很可能是徹底避免了長平之戰的慘敗。

其次說趙括的錯誤,趙括犯的是戰術上的錯誤。第一,他不該主觀盲動,輕易改變廉頗那套防守戰術,而是繼續遵循廉頗那套經過實戰證明已經是行之有效的防守戰術,然後冷靜觀察,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觀敵料陣,等待時機。第二,他應該堅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格言,排除趙王急進盲動的干擾指令,哪怕被趙王解除他的統帥職務也在所不惜。然後根據戰場敵我雙方的動態變化,在制定和採取下一步的方略,這才是一個真正合格將領的做法。因為趙王派遣趙括你統率軍隊的最終目的,是讓趙括你戰勝秦國軍隊,得勝回朝的,而不是讓你趙括打敗仗送死最後讓人坑殺幾十萬士卒的,最起碼也是禦敵國門之外,讓對方無勝而退。這個責任不是趙王來負,而是由趙括來承擔的。


李渝泉1


趙括作為趙軍主將,身死兵敗,當然要承擔主要責任。但是實話實說,長平之戰即便換了李牧,樂毅,或者仍然讓廉頗為主帥,想要戰勝秦國也是希望不大的。但是遭受如此慘敗,一方面趙括當然罪責難逃,另一方面以趙孝成王為首的趙國最高軍事決策層也難辭其咎。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掉廉頗,至少不會敗得這麼慘,傷亡這麼大。廉頗與秦將王齕交戰後連敗數陣,隨後堅守不出,想以此拖垮秦軍,沒想到秦軍糧道通暢,反倒將趙軍拖入防守戰和持久戰。這下子趙孝成王急了,急忙派人去秦國求和,結果人家大搞假親善,反而弄得其他國家不願也不敢來救趙國。另外趙王自己也很惱怒廉頗老是防守不戰,再加上又中了秦相范雎的反間計,錯誤的啟用了實戰經驗不強的趙括,意在主動出擊,秦國計策得手後,立馬換上了名將白起,此刻趙軍已經完全落入秦軍的圈套,後面就是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了。白起有備而來,趙括少謀寡斷,可以這麼說,趙國決策層的失誤導致長平之戰必敗,而啟用趙括導致此戰敗得更慘!


水木仙長


長平之戰,主將為趙括,趙國失敗,趙括肯定要負主要責任。

在之前說過,雖然趙括不是歷史所說的無能之人,紙上談兵的評價也有失偏頗。長平之戰失敗,其因素有許多,如趙王要求主動出擊,齊楚不與救援,秦陰使白起為將等等。

為將者,當智、信、仁、勇、嚴也。且不管怎麼說,趙括為主將,對峙秦國,輕率冒進,結果身死而氏族俱降被坑殺,成就白起一代殺神、人屠之名。

所以,即使趙括非無能,到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責任要歸結於他。


我是一個存在483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你從帶兵打仗看當然是趙刮錯。怎麼救,這趙王當然也有債任?在這種情況下,六國應該明白產生多米諾效應!這是明擺的事,一旦趙國滅亡,那麼下一個就一定是另一個國家。在這種事前的情況下,趙王應該攤牌了!就是講請楚,趙國一旦滅亡那麼下一個就是你/。因此必需讓六個國家各個出兵救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平衡軍事實力,不知趙國有沒有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