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太差怎麼辦?看作家路遙是如何破解的


原生家庭太差怎麼辦?看作家路遙是如何破解的


01

在生活中見到太多的人,總是把自己差勁的人生狀態歸結於失敗的原生家庭。他們總是覺得別人現在比自己過得好,全是仰仗有一個好家庭。

這似乎是安慰自己最好的理由,但也正因為這樣的理由,反而失去了奮鬥的動力。

我曾在親密關係課程上,看到有女士淚流滿面的控訴,聲稱自己原生家庭的傷痛,直接影響到自己現在的婚姻,把自己現在的不幸都歸結於原生家庭。

可那些天天嚷嚷著原生家庭傷害了自己的人,似乎大多又是生活的平庸者。他們根本不可能有強大的自制力,做事情得過且過,還沒有長大就已經老了。

而真正在原生家庭受過傷的人,往往疼得說不出口,寧可只在記憶中,留下過濾過的美好。

曾聽說原生家庭不幸會對一個人的人格產生巨大的影響,很容易成為兩個極端,一種是極度自強,一種是極度自卑。

可那些既不自強也不自卑的大多數,真的應該把自己不成功的原罪全都推給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我一直都特別敬佩作家路遙,敬佩他他在文學道路上下的那些苦功夫,敬佩他既使成名卻依然那麼貧窮,但在這樣的生活裡,又能保持著高貴的人格。

儘管我們現在與他生活的時代完全不同,現在大多數人成長環境都不會那麼惡劣,不會像他連最基本的吃飯問題都沒法解決。

但我相信,一定也還有很多人,過著我們難以想像的艱苦生活。這個時代,我們同樣需要像路遙這樣的作家。他們儘管嚐遍了生活的苦,卻始終用最原始最誠摯的生命底色,展現著人性的光輝。

看厚夫的《路遙傳》,我看的異常仔細。有的時甚至難過的常常停下來,需要平復一下情緒再繼續看。

我深信,路遙帶給我們的力量,不僅僅是改革開放四十年這段時間閃閃發光,我堅信,他的作品還會在更長久的時間裡,有更深刻的價值。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耕文化的國度,用這種方式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深厚的根基根本不會輕易動搖。不信你往上數三代,大多數人根基在農村,其實一點都不意外。

路遙的作品基本都是圍繞陝北農村生活的寫實,儘管那樣的生活,看似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但我相信一旦你翻開《平凡的世界》,就會被那些不屈的靈魂深深震撼,當你和劇中的人物同頻呼吸,所有的場景都不會陌生了。

我第一次讀他的小說是在初中,十幾年過去了,我還能想起,裡面那些戳中人心的細節。

我記得有一次讀到孫少平給奶奶買阿司匹林止疼片,幫奶奶減輕身體的疼痛。奶奶知道這是孫子花了大價錢買給她的,孫子的孝心,又怎麼捨得吃呢?

奶奶用一個小瓶子像寶貝一樣裝著,直到有一次,孫少平看到藥片都變黑了,奶奶都沒捨得吃。那個場景,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善良的奶奶,非常有代入感,特別溫暖。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感覺路遙和沈從文有相似的精神家園,儘管他們文字的感覺不同,但是閱讀後給人的感受有相似的。

路遙用平實的語言,為你剖開一個殘酷的世界,但你一定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善意和力量。沈從文則把苦難化成生活的詩意,似乎是一種高濃縮提煉後的清新。

他們都在用筆書寫著對足下土地的熱愛,對人在逆境中堅持奮鬥的敬意。只是從選材和表達方面上來看,路遙更有野心,他的選材縱橫歷史時間軸的感覺特別強烈。

原生家庭太差怎麼辦?看作家路遙是如何破解的


02

話說路遙的原生家庭,是很複雜的。生於1949年的他,是家中的長子。他的親生父母,一共生養了九個孩子,其中有一個孩子中途夭折,家裡有八個孩子需要撫養。

路遙剛滿一歲的時候,就因為母親再次懷孕,轉由奶奶撫養,路遙和奶奶的感情是很親近的。

多年以後,他也把自己對奶奶的愛,寫到了小說裡,小說裡孫少平的奶奶,就是路遙記憶中的奶奶。

路遙一直到四歲以後,才回到家裡和父母親一起生活。但是他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不僅照顧起弟弟妹妹,小小年紀就幫著料理很多家務,常常幹著外出砍柴的活,有一次還差點掉在山下,真的算是死裡逃生了。那時候,他才第一次對死亡有了恐懼,朦朧中有了對生命的敬畏,所以未來的歲月中,他總不願意虛度年華和浪費時間,多半也和小時候這種經歷有所關聯。

據路遙的生母說,路遙從小出去砍柴都比其他孩子捆得漂亮,做事情特別用心。以至於每一次母親都捨不得先用他砍回來的柴,擺在那裡像藝術品一樣,真好看,讓人心裡高興。

一晃到了上學的年紀,可是路遙家裡,無論如何也沒有能力供他讀書。

為了讀書,爸媽想到了讓路遙“過門”到大伯門下。大伯和大娘的孩子總是夭折,身邊缺孩子。雖然大伯家裡也不富裕,但養一個孩子的能力還是有的。

當時已經七歲的路遙,知道如果不這樣做,他就沒有機會走入學堂,他是多麼想讀書啊。

出發前,路遙的母親給他做了一雙新鞋,算作孩子離家遠行的紀念。走在路上,新鞋磨破了腳,他把新鞋子脫下來抱著懷裡,光著腳繼續走。路上,父親還撿了一雙舊鞋給他穿,等走到大伯家的時候,舊鞋都已經磨爛了。

走了一百多華里路,路遙終於到了大伯家,正式開始了成為大伯養子的童年生活。

到了和父親分別的那一天,父親假裝說出去辦事,先把路遙留在大伯這兒。其實這一切,路遙都看著眼裡,他躲在一棵大樹後面,目送著父親的背影,如果他忍不住喊住父親要和父親回自己家,“過門”這個事可能就結束了。

可只有七歲的路遙,忍住了這份分離之痛,他清楚自己的使命,必須要讀書。

從此,他就在養父養母的山村裡生活成長,幾乎在青少年時期,再也沒有回到過他曾出發時那個山村。

原生家庭太差怎麼辦?看作家路遙是如何破解的


03

路遙讀書很爭氣,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非常優秀。他性格開朗活潑,很容易和同學們打成一片。

可上了高小,周圍的同學幾乎都是縣城裡的孩子,貧窮讓他一度時間感到過自卑,但他很快地找到了一條讓自己保持自信的路徑,那就是一頭扎進書海。

圖書館、書店是路遙最常去的地方。漸漸的,因為閱讀,他成了同學中最有見識的人,很快就成了一班之長,表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

等家裡歷經千辛萬苦,供他讀中學,他才發現有些東西不是隻閱讀就能感受到的,比如說電影。

對於看電影這件事,城裡學生很容易實現,對路遙來說,卻比登天還難。

他太渴望看看電影了,就和幾個貧窮孩子爬下水管道,希望能夠用這種方式去看看電影。黑糊糊的井壁上,常常會抓到狗屎,全身臭不可聞,好不容易到了洞口來到電影院,又常被檢票員出現,一把拎出去。

成名後的路遙,有一次在母校文學講座上,曾無比感慨地說:“我的整個少年時代,都像是在爬下水道。”

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特別難過。一個人在年少時,本該更多的得到父母的寵愛,卻需要很多時候獨自承受生活的重擔,還常常因為貧窮,飢餓的無法入。可即使這樣,他依然很努力很努力的向上攀爬。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彷彿每個人講的故事,都是在說他自己。譬如每一位作家最感人至深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都像是他的傳記。”

苦難本身不是好事,但路遙卻把這份苦難化作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動力,極度自強。

他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都有相似的性格特徵,原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武志紅老師講的,的確很有道理。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伯恩還提出過“人生腳本”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在童年時代形成了個“人生腳本”,像是一個人的人生劇本一樣,會有開始、展開、高潮、結束和尾聲。

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很深地去認識自己的話,我們並不知道這個腳本是什麼,只有當它真實發生了、展開了以後,我們才會知道。”

而路遙的性格與人格,也許正是這樣,一步步塑造出來。

我想起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角安迪拼盡全力從下水道里爬出重獲自由時,電影裡好友瑞德評價他的那句話直擊人心:“有的鳥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羽翼太光輝了。”

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攀爬下水道的路遙,用自己那麼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改寫自己的人生腳本。

我想,這個世上,哪怕是在下水道,再黑暗的地方,也是井蓋關不住的。正如在人的內心裡,有任何人都奪不走的東西是屬於你的,這個東西叫做希望。

致敬路遙。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