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太差怎么办?看作家路遥是如何破解的


原生家庭太差怎么办?看作家路遥是如何破解的


01

在生活中见到太多的人,总是把自己差劲的人生状态归结于失败的原生家庭。他们总是觉得别人现在比自己过得好,全是仰仗有一个好家庭。

这似乎是安慰自己最好的理由,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理由,反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我曾在亲密关系课程上,看到有女士泪流满面的控诉,声称自己原生家庭的伤痛,直接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婚姻,把自己现在的不幸都归结于原生家庭。

可那些天天嚷嚷着原生家庭伤害了自己的人,似乎大多又是生活的平庸者。他们根本不可能有强大的自制力,做事情得过且过,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老了。

而真正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人,往往疼得说不出口,宁可只在记忆中,留下过滤过的美好。

曾听说原生家庭不幸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容易成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自强,一种是极度自卑。

可那些既不自强也不自卑的大多数,真的应该把自己不成功的原罪全都推给原生家庭来背锅吗?

我一直都特别敬佩作家路遥,敬佩他他在文学道路上下的那些苦功夫,敬佩他既使成名却依然那么贫穷,但在这样的生活里,又能保持着高贵的人格。

尽管我们现在与他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现在大多数人成长环境都不会那么恶劣,不会像他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没法解决。

但我相信,一定也还有很多人,过着我们难以想像的艰苦生活。这个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他们尽管尝遍了生活的苦,却始终用最原始最诚挚的生命底色,展现着人性的光辉。

看厚夫的《路遥传》,我看的异常仔细。有的时甚至难过的常常停下来,需要平复一下情绪再继续看。

我深信,路遥带给我们的力量,不仅仅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段时间闪闪发光,我坚信,他的作品还会在更长久的时间里,有更深刻的价值。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国度,用这种方式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传承,这种深厚的根基根本不会轻易动摇。不信你往上数三代,大多数人根基在农村,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路遥的作品基本都是围绕陕北农村生活的写实,尽管那样的生活,看似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我相信一旦你翻开《平凡的世界》,就会被那些不屈的灵魂深深震撼,当你和剧中的人物同频呼吸,所有的场景都不会陌生了。

我第一次读他的小说是在初中,十几年过去了,我还能想起,里面那些戳中人心的细节。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孙少平给奶奶买阿司匹林止疼片,帮奶奶减轻身体的疼痛。奶奶知道这是孙子花了大价钱买给她的,孙子的孝心,又怎么舍得吃呢?

奶奶用一个小瓶子像宝贝一样装着,直到有一次,孙少平看到药片都变黑了,奶奶都没舍得吃。那个场景,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善良的奶奶,非常有代入感,特别温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感觉路遥和沈从文有相似的精神家园,尽管他们文字的感觉不同,但是阅读后给人的感受有相似的。

路遥用平实的语言,为你剖开一个残酷的世界,但你一定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善意和力量。沈从文则把苦难化成生活的诗意,似乎是一种高浓缩提炼后的清新。

他们都在用笔书写着对足下土地的热爱,对人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的敬意。只是从选材和表达方面上来看,路遥更有野心,他的选材纵横历史时间轴的感觉特别强烈。

原生家庭太差怎么办?看作家路遥是如何破解的


02

话说路遥的原生家庭,是很复杂的。生于1949年的他,是家中的长子。他的亲生父母,一共生养了九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中途夭折,家里有八个孩子需要抚养。

路遥刚满一岁的时候,就因为母亲再次怀孕,转由奶奶抚养,路遥和奶奶的感情是很亲近的。

多年以后,他也把自己对奶奶的爱,写到了小说里,小说里孙少平的奶奶,就是路遥记忆中的奶奶。

路遥一直到四岁以后,才回到家里和父母亲一起生活。但是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不仅照顾起弟弟妹妹,小小年纪就帮着料理很多家务,常常干着外出砍柴的活,有一次还差点掉在山下,真的算是死里逃生了。那时候,他才第一次对死亡有了恐惧,朦胧中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未来的岁月中,他总不愿意虚度年华和浪费时间,多半也和小时候这种经历有所关联。

据路遥的生母说,路遥从小出去砍柴都比其他孩子捆得漂亮,做事情特别用心。以至于每一次母亲都舍不得先用他砍回来的柴,摆在那里像艺术品一样,真好看,让人心里高兴。

一晃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路遥家里,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供他读书。

为了读书,爸妈想到了让路遥“过门”到大伯门下。大伯和大娘的孩子总是夭折,身边缺孩子。虽然大伯家里也不富裕,但养一个孩子的能力还是有的。

当时已经七岁的路遥,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他就没有机会走入学堂,他是多么想读书啊。

出发前,路遥的母亲给他做了一双新鞋,算作孩子离家远行的纪念。走在路上,新鞋磨破了脚,他把新鞋子脱下来抱着怀里,光着脚继续走。路上,父亲还捡了一双旧鞋给他穿,等走到大伯家的时候,旧鞋都已经磨烂了。

走了一百多华里路,路遥终于到了大伯家,正式开始了成为大伯养子的童年生活。

到了和父亲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假装说出去办事,先把路遥留在大伯这儿。其实这一切,路遥都看着眼里,他躲在一棵大树后面,目送着父亲的背影,如果他忍不住喊住父亲要和父亲回自己家,“过门”这个事可能就结束了。

可只有七岁的路遥,忍住了这份分离之痛,他清楚自己的使命,必须要读书。

从此,他就在养父养母的山村里生活成长,几乎在青少年时期,再也没有回到过他曾出发时那个山村。

原生家庭太差怎么办?看作家路遥是如何破解的


03

路遥读书很争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非常优秀。他性格开朗活泼,很容易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可上了高小,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里的孩子,贫穷让他一度时间感到过自卑,但他很快地找到了一条让自己保持自信的路径,那就是一头扎进书海。

图书馆、书店是路遥最常去的地方。渐渐的,因为阅读,他成了同学中最有见识的人,很快就成了一班之长,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

等家里历经千辛万苦,供他读中学,他才发现有些东西不是只阅读就能感受到的,比如说电影。

对于看电影这件事,城里学生很容易实现,对路遥来说,却比登天还难。

他太渴望看看电影了,就和几个贫穷孩子爬下水管道,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去看看电影。黑糊糊的井壁上,常常会抓到狗屎,全身臭不可闻,好不容易到了洞口来到电影院,又常被检票员出现,一把拎出去。

成名后的路遥,有一次在母校文学讲座上,曾无比感慨地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像是在爬下水道。”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特别难过。一个人在年少时,本该更多的得到父母的宠爱,却需要很多时候独自承受生活的重担,还常常因为贫穷,饥饿的无法入。可即使这样,他依然很努力很努力的向上攀爬。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仿佛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譬如每一位作家最感人至深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像是他的传记。”

苦难本身不是好事,但路遥却把这份苦难化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动力,极度自强。

他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都有相似的性格特征,原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武志红老师讲的,的确很有道理。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还提出过“人生脚本”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个“人生脚本”,像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

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很深地去认识自己的话,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脚本是什么,只有当它真实发生了、展开了以后,我们才会知道。”

而路遥的性格与人格,也许正是这样,一步步塑造出来。

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拼尽全力从下水道里爬出重获自由时,电影里好友瑞德评价他的那句话直击人心:“有的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攀爬下水道的路遥,用自己那么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我想,这个世上,哪怕是在下水道,再黑暗的地方,也是井盖关不住的。正如在人的内心里,有任何人都夺不走的东西是属于你的,这个东西叫做希望。

致敬路遥。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