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今天在XX咖啡組織的內部私董會群裡面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免費模式的互聯網似乎越走越窄了,特別是ToB模式的互聯網公司,免費似乎變成了一條求死之路。通過免費快速獲得用戶,隨後

“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析互聯網產品的變現路徑。之前有個大佬總結過,互聯網產品主要有五個方向:1.流量變現;2.硬件產品變現;3.服務變現;4.授權變現;5.會員積分變現。

傳統的流量變現指的是各大運營商從自己收到的寬帶費用中抽出來一部分按照不同互聯網產品的點擊量進行分割利益,瀏覽器,搜索引擎都是靠這個發家的,特別是百度。但是目前這塊兒的收益量太分散了,不可能成為主要互聯網公司的主要收入渠道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流量變現則是指因為有龐大的流量進而轉換成廣告收入。進而就有了一個概念是用戶留存時間長短的問題。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我們要做一款讓用戶用完就走的產品,於是,我們看到大量的軟件因為擔心大家用完就走,不斷去開發新的業務去將即時的活躍業務轉化為長時間駐留的業務。目前最好的讓用戶駐留的方式就是短視頻,這也是各大巨頭紛紛湧入短視頻的主要原因。

“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硬件產品變現,相對於其他的路徑,這條路是近年才開始用的,釘釘軟件利潤率很低,但是釘釘的打卡機卻可以成為大多數公司的選擇。網易悄悄上線了自己依託於音樂播放器而做出來的麥克風、耳機等等。小米發現自己的商城有點擊量,於是開啟了自己的貼牌大業,進而進軍物聯網生態產業鏈。總結一下他們的思路,一種是依託軟件的特性進行了初步的用戶篩選,就這部分推薦給用戶特定的產品作為一個較好的變現路徑。

“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服務變現,我這裡的服務主要指的是線下服務。線上引流,線下轉化,成交。這應該是O2O的主要思路。O2O的熱潮是2016年,雨後春筍般出現,然後在資本熱潮中紛紛倒下,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線上引流,做了很長時間之後,發現其實最重要的是產品本身,互聯網本身並不會衍生產業,就像虛擬經濟一樣,互聯網更像一個放大器,因為信息傳遞速度和高度的平等透明等特性,優點、缺點在互聯網的放大效應下,非常明顯。目前這一塊兒主要的方法是構建自媒體矩陣的辦法對線下服務進行宣傳,就比如西安的摔碗酒。互聯網上的信息太多了,所以可以預想到的未來,簡單純粹的垂直行業信息平臺會成為用戶的剛需。

“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授權變現,這種變現方式是比較少見的,但是也慢慢興起了,特別是人工智能企業。傳統企業可以通過授權獲得成熟算法的授權,進而通過硬件或者軟件進行變現,比如我們常見的人臉識別,二維碼技術等,一般意義上,這樣的企業多是高科技公司。

“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會員和積分變現應該是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主要問題。互聯網在初生之時,第一代網民,特別是中國網民,就被所謂的免費深深吸引,360首倡永久免費殺毒軟件,打破卡巴斯基等一眾殺毒軟件的收費格局,一躍成為殺毒軟件的行業巨頭。受這一思潮的影響,很大軟件在產品設計之初就開始思考如何先免費進而去賺錢的問題。像我們之前推薦過的Fotor設計等工具,免費的是入口,但是增值服務都是需要錢的,會員費不等,獲得的權限和服務也是不同的,然後就有積分機制進來。其實本質上學習的是遊戲軟件的套路。最早的遊戲軟件是可以不賺錢的,因為開發這些遊戲的公司本身是硬件生產公司,任天堂就是這樣,遊戲機是他們開發的,遊戲卡帶是他們開發的,所以想要獲得這款軟件就不得不購買產品才可以的。但是隨著網絡遊戲的盛行,完全依託互聯網的遊戲,從最初的需要購買光盤,進而需要購買點卡,進而需要買裝備,像STEAM公司現在還保持著購買入場券的傳統。

但是企業服務的軟件跟遊戲軟件是截然不同的,大致分為兩類軟件,一種是工具類軟件,這種軟件開發成本相對比較高,像之前聊過的釘釘、Fotor設計等,還有一類就是平臺性軟件,這類軟件像電商平臺這種的。遊戲軟件可以通過上癮性機制獲得更多的收益,但是企業服務類軟件就比較難通過這種方式去賺錢了,而且其他的賺錢路徑似乎也是格格不入的,畢竟釘釘打卡機這樣的新型硬件是少數,辦公室裡面的硬件推廣商就那麼幾家,真正成為剛需的產品也非常有限,硬件變現就變得不可能了。企業都是很討厭廣告的,所以這塊兒也很難,那麼剩下的好辦法就是會員制度了,有人分析說這樣的發展可能會發展比較慢,但是可以保證比較平穩,其實從格局上上來看,也就是把之前陌生人生意變成了熟人生意。推廣的成本變高了,所以會員的費用也就相應增加了。

“免費”的互聯網越來越貴了,付費時代要回來了嗎?

能不能找到一個博弈中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來破局呢?小編結合自己的所見,提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是企業軟件的定製化,但是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傳統行業的BOSS往往與互聯網外包公司很難真正達成互諒,個人覺得如果有中間商進來主導這種軟件設計的話,或許可以破解這樣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