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願你喜事接二連三

大年初二|愿你喜事接二连三

請點“青島新聞網愛打折” 訂閱哦!

大年初二,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必須攜帶上禮品回孃家,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大年初二回孃家的習俗,給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創造了好機會,做上一桌子好菜,倒滿一杯杯好酒,敘敘舊,話話家常,莫過於最溫馨的時刻了。

回孃家

回孃家是大年初二最有特色的風俗之一。這一天對已經出嫁的女兒來說最為期待,封存在記憶中孃家的鞭炮聲、孃家的年夜飯、孃家的過年味在這一刻尤為濃烈,精心打扮、置辦禮品、攜夫帶子,回門團聚此刻更是頗具儀式感的歸寧。“暖意忽從心畔起,清芬何必嶺南新,輕車暢路如添翼,曉霧低雲權作鄰”,興奮欣喜的心情讓回家之路變成了最美的風景。

女兒回孃家,自然也會有很多講究。比如帶禮物一定要帶雙數,不能帶單數,一般是四份,其中少不了雞鴨魚肉之類,正如民歌《回孃家》中唱的那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同時還要準備一些餅乾、糖果之類,然後由母親分送給鄰里鄉親。各地回孃家的習俗大同小異,卻也各具特色。

01

山 東

山東的風俗是初二、初三回孃家。按照傳統習俗,女兒回孃家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女兒女婿要提前備下糕點、水果、菸酒等幾樣拿得出手的禮品。孃家要擺兩三桌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每桌都是八個碟子四個碗。

02

潮汕地區

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岳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03

山 西

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孃家,晉南多在初三。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孃家的城鄉景觀相映成趣。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

晉南的新絳,初二是孃家去看望出嫁的閨女的日子,去時抬著食籮,擔上食盒。一籮油食,一籮饃,禮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樣齊全,相當排場,一般是讓外人欣賞、讚揚的。婆家取禮極輕,如果沒有公婆就不取油餅,有則取。油餅表示敬老。回禮一般也是回饃,故有民諺道“河東人情薄,總是饃換饃”。

04

河 南

河南一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06

梅 州

梅州客家人,年初二起,婦人“轉外家”(回孃家),探望父母、兄弟。凡在上一年新婚的,夫妻同到岳父母家拜見岳父母及長輩,稱為“新姑丈上門”。 到了第二年以後都要一直延續下去。

祭財神

祭財神是初二傳統的節日習俗。北方各家各戶在這一天要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財神印刷畫焚燒掉。祭財神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財神爺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財神爺傾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寄託著安居樂業,大吉大利的美好心願。中國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分別是:中斌財神王亥(中)、文財神比干(東)、范蠡(南)、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

漢族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麵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漢族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

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叫花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後,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禱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花子,心裡想連香燭都捨不得點,還來求財?天下有那麼多窮叫花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

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發善心給這叫花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花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花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送家堂

在山東膠東半島,年三十要請家堂,寓意請先輩故人回家過年。大年三十,日剛偏午,人們就開始了請家堂的準備工作。在本家最大的正堂房間裡,擺上家堂桌子,寫有過世之親的牌位,擺在桌子裡面的中央處,桌面上要擺上寓意吉祥如意的雞、魚、豆腐、酒杯、筷子、茶水、水餃湯等供品。傍晚時分,人們帶著燈籠、香紙到祖墳焚燒,迎請祖先,此為請家堂。將祖先請回家之後用細長木棍攔在門口,俗稱“攔門棍”,意為擋住邪魔鬼怪不進家門搗亂。在古代,除夕晚上大人孩子是都不能睡覺的,俗稱

守家堂、“熬五更”。

等熱熱鬧鬧的年初一過去以後,到年初二下午就開始忙碌著送家堂了。送家堂之前還要吃水餃,意為團圓飯。送家堂的時候,把牌位子收拾起來,將桌上的部分水餃、水餃湯、茶水以及水果等倒在一個鐵桶裡,意為飲馬食。傳說,去世老人來的時候是騎馬來的,所以,也要把老人的馬喂好。等這些收拾停當,在面向祖墳的大路邊,每人準備一刀紙、一炷香,把牌位子和紙一字擺開,點燃燒掉。意為給每個老人香和錢,送他們回家。燒完紙香後,把鐵桶裡面的那些水、湯、果等,倒在燒的紙香前面,意為“飲馬”。然後,開始燃放鞭炮。等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過之後,送家堂圓滿結束,表示大年已過,新的一年正式開始,可以安排日常活動了,嫁出去的閨女也可以回家來了。

條條順順初二面

大年初二|愿你喜事接二连三

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初二吃麵,圖的是條條順順,意喻著一年順順當當。大年初二是要吃麵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滷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麵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面”的風俗。

發財好市開年飯

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 這一天要吃一頓豐盛的開年飯,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吃“開年飯”,要做得早,叫做“搶頭牙”。傳統上這天老人們都早早起來,殺雞拜祖宗,然後吃“開年”飯,此後才可掃地和免除過年的一些禁忌。傳統開年飯要準備的食物,不外乎是魚、生菜、燒肉和雞,最好是齊備九種開年菜式,象徵“發財好市”。做生意的人相信開年與新一年的運勢有很大關係,因此,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餚之外,有些家庭會做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或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

財旺福到品發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種獨特有趣的習俗“開年”:用一種叫作“發糕”的年糕,連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發糕,邊吃邊大喊:“開年吃發糕,財旺福又到!”

據介紹,廣東恩平人年初二吃發糕開年的習俗源於明朝,相傳當時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來臨仍在街邊行乞。年初二那天,一個好心的點心鋪老闆收留了他,並教他做點心的技術,學成後又資助他回老家開點心鋪。後來乞丐獨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賣,人們第一次看到這種食品,甚覺新奇,問是什麼東西,乞丐說是新年“發糕”,人們紛紛買來品嚐。後來乞丐賣發糕發了財,資助窮家子女上學讀書,一時傳為佳話。此後,恩平人吃“發糕”拜祖開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招財進寶“元寶湯”

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初二當天早晨的家宴必須是餛飩,也叫“元寶湯”。吃餛飩其實也是與“祭財神”有關。因為餛飩的形狀像元寶。吃餛飩就是招財進寶,取財源如湯水滾滾而來的意思。一般元寶湯的餡兒有兩種:一是以豬肉、菠菜、青韭為餡。一種是以羊肉、白菜為餡。

吉祥如意炒餌塊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騰衝最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昆明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製作餌塊需選取品質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做原料。春節前,先將泡過的米放到木甑裡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就可以放進碓窩裡舂了。在舊時,舂餌塊可是一景。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後,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後做成磚狀,這就是餌塊了。

餌塊的吃法有燒、煮、炒、滷、蒸、炸,風味各異,久食不厭。大年初二,昆明人的傳統是要炒餌塊吃。把餌塊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醃菜末、大蔥、韭菜、豌豆尖炒制,澆以甜、鹹醬油,拌以少許油辣椒,吃起來香甜濃厚,鹹辣醇正,色彩豐富,濃烈如油畫,集中體現了滇味的情致。

大年初二|愿你喜事接二连三

無論哪種習俗,無論哪種吃食,中國人的年,都離不開團聚和祝福兩個主題。熱熱鬧鬧的聊天,開開心心的吃飯,簡簡單單的陪伴,最美的年味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團聚的熱鬧。

本文據學校共青團等綜合整理

大年初二|愿你喜事接二连三

青島新聞網愛打折

有趣|好玩|優惠|打折|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