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的遊戲:蘋果期貨瘋狂VS蘋果現貨不為所動

兩個世界的遊戲:蘋果期貨瘋狂VS蘋果現貨不為所動

林根/製表 周靖宇/製圖

蘋果期貨調研組

瘋狂的蘋果期貨正在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話題。一個蘋果期貨的成交資金,能達到整個商品期貨市場25%,可謂火爆異常,熱錢趨之若鶩。但是,對許多果農以及一些批發商而言,他們對這個“黃金蘋果”幾乎聞所未聞。

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被巨大的“無知”分割成了兩個世界。投機資金的瘋狂和現貨市場的不為所動,給各方敲響了警鐘——期貨市場不能脫離現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才能讓期貨找到發展的空間。

蘋果期貨

為何被資金熱炒?

從數據統計來看,蘋果期貨4月底以來,市場從偏熱走向瘋狂,從蘋果期貨價格和成交情況分析,這一過程非常明顯。

統計顯示,從4月23日到5月18日的4周時間內,蘋果期貨總持倉量從27萬手快速攀升到75萬手,而總成交量更是從121萬手,飆升至上週末的495萬手。特別是5月14日~5月18日的一週,整個市場到達瘋狂頂點。當週上漲14%,成交量達到2424.1萬手,環比幾乎翻倍。尤其在5月16日,蘋果期貨成交資金在整個商品期貨市場佔比超過25%,成交持倉比達11.03倍。

但是,面對這種幾近失控的狀態,監管政策開始行動。除了兩次調整7月交割合約保證金到15%之外,其他月份保證金仍然沒有調整;手續費方面,兩次提高了當天平倉交易手續費,但是隔日交易手續費仍然保持不變。

從調控結果來看,蘋果期貨市場成交量大幅下滑——從最高成交量661萬手,降低到了311萬手。不過,總持倉仍在繼續攀升。5月23日下午收盤後上升到了98.8萬手,相當於現貨蘋果1000萬噸規模。

為什麼蘋果期貨在4周內被持續爆炒?在短時間內,出現如此龐大資金炒作,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市場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瞭解。

有多少熱錢在快炒?

當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磊聽到上述龐大的交易數據之後,頗感意外,“蘋果期貨上市以來,我最大的擔憂,就是因為期貨平臺有槓桿,會把市場利多利空消息最大化,造成市場波動,反而進一步推動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更大、更猛烈。這是我最擔心的”。

“主力資金究竟是由於蘋果主產區減產,還是因為看到交割方面有問題才敢大規模入場做多?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監管部門可以做一些調查;另外,是否有資金用關聯賬戶聯合炒作?也是一個應當警惕的問題。”上海一家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期貨界人士對蘋果期貨目前的情況普遍擔憂。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現在蘋果期貨和現貨沒有打通,合約設計和交割環節存在漏洞,而一些大資金正在利用這些漏洞。”另一位人士稱:“在這輪蘋果期貨上漲中,我們看到有些遊資主力利用互聯網造勢和渲染。在過往的期貨熱點炒作行情中,經常有資金利用信息操縱,蘋果是否有這樣的情況也值得調查。”

對於5月16日蘋果期貨成交資金額在整個商品期市中佔比超過25%,市場人士質疑蘋果期貨太瘋狂太投機了,揶揄蘋果期貨是“黃金蘋果”、“瘋狂小蘋果”。

到底有多少熱錢在快炒蘋果期貨?這是輿情高度關注的話題,也是巨資建設的市場監控系統發揮作用的最佳時刻。記者調查中發現,許多期貨人士都建議,有關監管當局應該儘快調查並公佈相關數據。比如法人戶和個人戶的開戶數和交易情況、資金大戶是否有操縱市場行為等等。此外,是否對有嫌疑的關聯賬戶進行排查?排查結果能否公佈?他們也希望這些市場關注的問題能及時得到回應。

到底有多少蘋果

可供交割?

蘋果期貨作為全球第一個鮮果類品種,中國率先嚐試,不失為創新之舉。但是,鮮果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更多,形勢更為複雜,防風險的任務更加艱鉅。從蘋果期貨本身而言,實物交割正是蘋果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兩大功能得到正常發揮的制度保障。業內人士表示,期貨是風箏,要靠現貨市場調節它飛翔的高度,牽連二者的線就是交割需求。沒有了實物交割的支撐,交易標的就成為投機熱錢炒作的標的,期貨風箏就會脫離現實,絕塵而上。

4月1日,蘋果期貨開放註冊倉單以來,遲遲沒有註冊倉單。證券時報記者調研中獲悉,許多投資者對於交割制度莫衷一是,摸不著頭腦,即便在交割倉庫,許多人對於基本流程也缺乏瞭解。直到5月交割結束,倉單註冊才6張,加上車板交割才一共交易了300噸蘋果,摺合市價不到300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個交割僅300噸的蘋果期貨,怎麼去抑制市場操縱行為,防止惡性炒作,甚至預防逼倉呢?

蘋果期貨交割標準問題成為倉單註冊的核心問題。在證券時報記者調研中,發現即便是交割倉庫,對於註冊流程和價格成本仍有明顯的認知差異。就交易的標的物來看,現貨市場的標的是2017年收穫的蘋果,冷藏至今,期貨市場的標的是2018年新上市的蘋果,受限於蘋果的物理儲存極限,現貨標的與期貨標的是截然不同的。

陝西的一位蘋果貿易商告訴記者,山東蘋果糖分不如陝西,在蘋果銷售季節前期,價格往往不如陝西蘋果,但山東蘋果硬度較高、更耐儲存,因而在蘋果銷售季節後期更容易賣出高價。此外,銷售地的價格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在海南市場,陝西蘋果更適合當地市場的口味,銷路也更佳。

顯然,現貨的定價標準有一套歷史悠久的“慣例”。這套價格體系來自於貿易商多年的銷售經驗,產地和售地,蘋果的品相和硬度,甚至不同時間段的銷售,都會形成定價差異,但期貨市場卻需要“英雄不問出處”的標準產品。例如,有時候品相不好,但糖分高的蘋果未必低價,形狀不夠端正的蘋果也可能價格不錯,但作為標準的蘋果期貨標的物來說,這些卻是不及格的非標準品。另外,期貨產品要求的可儲存性,與現貨蘋果不耐儲存之間,天然存在較大的矛盾。

一位期貨行業專家表示:“類似於蘋果的這類鮮活農產品,肯定要考慮擴大交割標的物的覆蓋面。”一些鮮活農產品有地域限制,但期貨品種交割標的設置要考慮平衡區域性品種和全國市場的關係。按照慣例,期貨交割必須符合現貨流通的實際情況,農產品地域限制比工業品更復雜,流通限制條件更多。“期貨價格發現,需要發現全市場價格,而不是為某一個區域服務,甚至只為某些企業服務。上個世紀90年代,有些交易所喜歡把大品種在交割時候做成小品種,因為這樣好控制,但最終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蘋果期貨必須要面對這樣的現貨實際情況,5月23日收盤後持倉量上升到了98.8萬手,市場在交割環節的博弈已經躍然紙上,市場潛在危機顯現。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較為關心的問題來了:有關方面為防控市場風險有哪些預案?中國年產量4300萬噸的蘋果,到底有多少蘋果可成為交割品,是否有過預估?未來是否會對相關環節——如交割做出調整?如果調整,將從哪些合約開始?這些關係到資金安全和順利交割的問題,都亟待有關方面的回應。從維護正常的期貨市場秩序考慮,應儘可能要避免資金對壘,出現惡性後果。

“扶貧水果”

的扶貧創新之路在哪裡?

蘋果期貨曾被作為期貨業精準扶貧項目的“扶貧水果”,但這個被寄予厚望的期貨產品能否達到扶貧效果呢?選擇蘋果期貨的初心,是真心希望為中國廣大果農及交易商提供價值發現和避險功能,幫助他們通過套期保值,實現價格風險的轉移,以此提升中國蘋果產業鏈抵抗市場的風險能力。

從證券時報記者多地調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果農對於期貨都是兩眼一抹黑,聽都沒有聽說過。而且果農普遍生產規模太小,平均3畝,規模大的不過100畝~300畝,他們普遍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幾乎沒有期貨套期保值的意願,也缺乏瞭解期貨的渠道。

而國內蘋果現貨批發商大都有冷藏庫,可自行調節12個月的市場供應,價格高低還可以靠進口調節供求關係,不過,他們往往缺乏期貨知識,更缺乏通過期貨對沖價格風險的動力。

在證券時報記者走訪陝西、山東等蘋果重要產區時,發現在鄉鎮數量最多的“水果合作社”、城鎮的水果批發商、水果生產加工商以及果農對蘋果期貨所知甚少,更難談規避價格風險。目前已開展的部分蘋果“保險+期貨”項目,覆蓋地區和果農數量相當有限。對於發展蘋果期貨而言,普及相關知識更應成為首要任務。

山東一家大型貿易商告訴記者:“與工業品和其他農產品不同的是,蘋果最長只能儲存一年,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手中不會有10月份的蘋果現貨,即使價格漲到1萬元,我們也不會大量參與套保。原因如下:一是今年實際的減產數量難以預測;二是交割標準太高,很難計算實際上能準備出來的倉單量。所以,即使看對行情,資金也可以在10月到來之前,就把我們賬上的保證金拉爆。”據他所知,蘋果上市以來,產業客戶參與期貨套保的不多。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人看期貨與實體參與人看期貨,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手握現金、可以隨時買入賣出,他們把蘋果當作一個交易產品;而後者卻是實實在在地勞動,投資果園、種植蘋果、購買化肥和農藥,參與收購、存儲、賣出、水果加工等工作,他們知道水果之間的價格比,基本不認可水果會有“天價”。

從記者調查情況看,蘋果期貨作為“扶貧水果”——作為扶貧和服務三農重點品種,投資者宣傳教育工作和市場創新仍然還有巨大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