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多罗克勤郡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与另一家铁帽子郡王多罗顺承郡王同出礼烈亲王代善门下。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代善嫡长子,也是为满清建国创立军功无数的著名将领。岳托幼年丧母(代善嫡福晋李佳氏),并不受代善和继母的待见,太祖大妃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受命将其与皇太极一同抚养,岳托小皇太极7岁,幼年的成长经历却是十分坎坷。岳托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有大局观,在四大贝勒争夺汗位时,他没有选择支持父亲代善,而是劝其一道拥立皇太极。尽管岳托有拥立之功,但他的王爵还是以军功累升的。同时又因为岳托生性耿直,屡屡激怒皇太极,屡屡遭贬,最后降爵为贝勒,并在崇德三年(1638)病逝于济南。岳托死后,皇太极感念其功,复追封为克勤郡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岳托得配享太庙,克勤郡王爵得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岳托身后,克勤郡王又传13代14位郡王。

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2011年初,在怀柔区桥梓镇峪口村发现一处清代古墓,经专家论证后证实此为大清第六代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的陵墓。雅朗阿是清初著名将领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的三世孙,为克勤郡王府第6代人,第8位郡王。克勤郡王爵传袭至雅朗阿已经到了乾隆后期,雅朗阿薨后,其子恒谨袭封,但于嘉靖四年(1799)坐事削爵。铁帽子王爵改由雅朗阿孙、恒谨侄子尚格承袭,也就是后来的克勤简郡王。而尚格的父亲是雅朗阿另一子恒元,生前仅为三等侍卫。一般来说,后世子孙承袭王爵,本人往往会得到追封为王,但笔者查阅史册,并未看到恒元被追封为克勤郡王的记载。这里仍根据冯其利先生记载,认定恒元为追封克勤郡王。

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由于恒元生前并非郡王,不属于克勤郡王家族直系,所以也没有随其父雅朗阿归葬怀柔区峪口村坟地,而是另起坟于今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邓家坡一带,到克勤简郡王尚格薨后,又随葬其父恒元身旁,由此形成了克勤郡王家族的门头沟区冯村坟地。纵观克勤郡王家族直系13代14位郡王的传袭关系,有多次改由旁支进封袭爵的经历。所以这也造成了克勤郡王家族坟地众多的事实,据统计克勤郡王直系家族墓共五处,分别为:西城区木樨地,门头沟区冯村、怀柔区峪口、海淀四季青、房山北上万。其中门头沟区冯村园寝始自第七代人三等侍卫恒元,止于第十代人克勤敏郡王庆惠。至庆惠子克勤诚郡王晋祺薨后,又选择今房山区上万村一带建立新园寝。所以,冯村园寝共历4代人3位郡王(或含一位追王)。

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克勤郡王冯村园寝以追封郡王恒元立祖,但生前仅以三等侍卫规格下葬的恒元,在追封王爵后坟地并没有得到改建。据记载:占地二亩的恒元墓位于山坡上,这一带名邓家坡。恒元墓建有宫门一座,墙圈内月台之上立有一座宝顶。墙圈内外广植松柏,有看坟户史家,住在宫门东侧。此后,恒元子尚格、孙承硕、曾孙庆惠亦葬于邓家坡。但祖孙三代人同葬一处园寝,该园寝占地30亩,有月河神桥,宫门等建筑。月台之上有三座大宝顶,高近4米。祖孙三代王爷葬于同茔,这在清代王爷坟中并非孤例,但似乎也说明克勤郡王家族至此已经衰落。再联想到克勤郡王墓俗称“车王坟”的名字,相传至克勤郡王府末代王爷晏森时,大清亡国,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无以维生,沦落成拉车夫。大清国破,末代王爷各有各的宿命,不禁让人感慨人世的无情。

门头沟冯村有一中间开裂宝顶,曾是克勤郡王家族墓地

原本冯村的这处园寝有松柏古树上万株,但至1917年和1919年府上陆续卖树,上万株古树被砍伐殆尽。再到1939年,冯村园寝遭到盗掘,克勤郡王府上卖掉了遗存的古树和建筑构件,仅余下宝顶和神桥。至文革时期,宝顶也被平毁。2006年周莎女士重访清代王爷坟时,访问村民称王爷坟宝顶在文革时期全部平毁,无一遗存。但后人走访发现,追封克勤郡王恒元的宝顶尚在。笔者上周寻访了恒元宝顶,由于时间紧迫,路线规划错误,至冯村邓家坡时已经晚上八点钟。在夜幕下,笔者两次迷路,所幸有前人标记在手。终于在村子北头,民房背后找到了这座宝顶,依然如前几年照片所示。宝顶整体下沉,有裂缝,上端长满杂草。但该宝顶现被村民圈进了自家菜园,菜园外有铁门,外人并不得进。趁着夜色,笔者端起相机拍下了数张不清晰的照片。(2016.10 本文是笔者《三访北京境内清代王爷坟》系列的第25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