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憲:書法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貌

《一期一會·蒯憲旅日藝術交流彙報展》將於2月18日在中百美術館開展

蒯憲:書法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貌

人物檔案——

蒯憲,字白巖,齋號不言齋,1954年生於山東濰坊,1990年畢業於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師從清代著名金石家陳介祺後人陳君藻先生,擅長書法和篆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篆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西冷印社社員,山東印社副社長,濰坊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萬印樓印社社長,濰坊市文化館研究館員。曾擔任全國第四屆刻字藝術展、全國第五屆篆刻展、全國首屆書畫展等展覽賽事評委。書法作品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獎,篆刻作品參加中國當代篆刻藝術大展。多次赴日本舉辦個人書法篆刻作品巡迴展。


2月18日,在中百美術館,將舉辦一場特別的展覽。這場展覽將用攝影圖片、書法篆刻作品、平尺小品等形式,向市民展示一位濰坊著名書法家數次旅日後的藝術創作與感悟。這位書法家就是蒯憲,幾十年來精研書法、篆刻藝術,潛心創作、深耕不輟。近日,記者對蒯憲進行了專訪。

“家族文脈”為他播下文化的種子

2月12日,記者見到蒯憲的時候,他正在家中為即將開辦的《旅日藝術交流彙報展》做最後的準備。雖然辦個展早已不是第一次,但蒯憲告訴記者,這次有點“特別”,“從1987年到現在,我先後近20次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這極大地豐富了我的書法表現形式。這次辦展,就是想把這些東西分享給大家。”

1961年,蒯憲6歲,姥姥將一支毛筆遞到他手裡,叮囑他“好好寫字”。而這支毛筆,就是濰縣金石學家陳介祺的“文房中物”。原來,蒯憲母親的祖上陳官僑和陳介祺之父陳官俊是同胞兄弟,母親的爺爺又是濰縣著名書法家陳柏巖。蒯憲從小得到的不少書法“寶物”,都來源於家族的“分享”,而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在年幼的蒯憲心中播下了熱愛書法的種子。

“可以算是耳濡目染吧,從小就看他們的書法作品。”蒯憲告訴記者,自己最開始寫毛筆字,是從臨摹開始的,那時候每天都要練習,但從沒覺得苦,“墨香味是我最喜歡也是最親切的味道。”

雖然每天堅持練字,但最初,蒯憲並沒有走專業書法之路。1971年,蒯憲進入濰坊市第二建築公司,成為一名建築工人。本以為自己與書法的緣分會越走越遠,可沒想到,1976年,蒯憲的作品入選了首屆山東省書法展,與他一同入選的還有陳君藻、張鏡遠等老一代書法名家。“這次獲獎給我的鼓勵很大,讓我再次堅定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蒯憲說。

1984年,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蒯憲從濰坊市第二建築公司調到濰坊市藝術館,專門負責聯繫濰坊市老一代的書法家,為他們“搞服務”。也是這一年,濰坊市書法家協會成立,蒯憲當選為書法家協會的第一任秘書長。這是他藝術人生中尤為重要的一年,用蒯憲自己的話說,“這一年,改變了我的一生。”

從1997年到2014年,蒯憲連續三屆當選濰坊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在這期間,他的書法創作風格逐漸成熟、鮮明起來。

蒯憲:書法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貌

《思無邪》

蒯憲:書法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貌

《夢遊商周》

近20次訪日進行書法探索、創新

米芾曾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而這麼多年來,蒯憲一日不書便覺心中空蕩,每日練字是他多年來堅持的習慣。靠著這份堅持、勤勉,加上自身不凡的才華和靈性,蒯憲以甲骨文、隸書及篆刻名揚海外,成為影響當代書壇的著名書法家,作品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獎。

“當時拿獎的作品叫《東渡雜詠》,是我根據自己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時的感受創作了一首詩,又把這首詩用甲骨文的形式表現了出來。”蒯憲說,這幅作品之所以能拿獎,得益於形式的創新,“上世紀九十年代,甲骨文發現還不到百年時間,能使用的不過千餘字,用這樣的形式來進行書法創作,難度可想而知。”

“創作思路來源於我多次和日本友好團體‘習字研究社’的文化交流以及多次書法訪日活動。”蒯憲告訴記者,從1987年起,他近20次訪問日本進行書法文化交流,日本當代書法的發展之路引發了他不少思考,“其中包括中國的書法發展應該走什麼路子,自己的藝術風格該形成什麼面貌等。”

“2018年11月份,我受好友邀請再次去往日本,辦了以‘一期一會’為主題的作品展,展覽結束後,與當地的書法代表人物進行了交流。”蒯憲說,這次展覽也讓他感觸頗深,“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藝術特色,作為一名中國的書法家,無論走到哪兒,我都是有文化自信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學習和借鑑。”蒯憲認為,在當代中國人審美髮生大幅度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書法樣式該怎樣進行探索、創新和豐富,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蒯憲:書法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貌

《爵》

蒯憲:書法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貌

《而無車馬喧》

書法的底線是用毛筆書寫漢字

“藝術形式的探索和藝術思想的活躍絕不是一味地求新求異。”對於最近社會上有流行之勢的“醜書”,蒯憲就有點“不理解”。蒯憲認為,書法之所以為“書法”,有兩點基礎:一是以漢字為書寫表現對象,漢字“象形”的基本特質為書法提供了無限的表現空間和解讀空間,正如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所講的“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脫離了漢字,無所謂書法”;二是以毛筆為書寫工具,即蔡邕所謂“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所以,書法的底線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因此,在他看來,書法作品一定要“合大道”“合正道”,以光怪陸離的手法寫出的作品,並不能算是書法,而是對書法藝術的褻瀆和誤讀。

那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才算得上好作品呢?蒯憲說,荀子云:“善學者盡其理”。學書法要與古為徒,要研究取法對象的書理。不能滿足於臨得像,寫得像,而應當力求尋根溯源。“寫字要有自己的風格,要形成自己的藝術風貌,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有可能成為經典。”

“經典和大家是書法藝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何為書法家?蒯憲認為,一定是“雜家”“綜合性大家”,“書家首先要有文化素養,有專業基礎知識,如果連專業領域常識性的東西都沒有掌握好,那就不能稱之為‘家’;其次要有現代文化藝術觀念和過硬的藝術功底;最後還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文化擔當,要能讓自己的藝術成果惠民,推動城市文化的發展。”

(本報記者 王曉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