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1885年,也就是光绪十一年,在7月27日,有一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在福州去世。闻讯,当时的慈禧太后心情竟颇为复杂。一方面,失去了左膀右臂,是极大的损失,而另一方面,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如他这般不识时务,敢顶撞自己的人了。

此人,就是清朝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

而历史上,对左宗棠的评价却是极度的毁誉参半。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在当时清庭腐败窝囊的统治下,是左宗棠力排众议,虎口夺食,从虎视眈眈的沙俄手中夺回了新疆,这一度维护了清庭近二十多年的颜面;

但在回人的眼中,左宗棠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人。在剿灭回人叛乱中,左宗棠不顾道义,坑杀了主动投降的回人近七千人,被回人成为“左屠夫”;

而在慈禧眼中,左宗棠更是个桀骜不驯,却又忠于朝廷的矛盾人物。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即便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有如此大的争议呢?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作为晚清的四大重臣之一,左宗棠的命运堪称传奇。

和曾国藩的早年愚钝不同,左宗棠打小就是乡里的“神童”。而其母,更是对左宗棠作出“老三宗棠则有万里封侯的希望”的评价。但左宗棠的仕途,却异常的不顺遂。

二十岁那年,左宗棠为了尽快考取举人,走了一条捷径——卖家产买功名,这样就可以参加本年度的乡试科举。不幸的是,左宗棠的文章虽然颇有见地,但当时清朝的科举制度,却极为死板,对文章的要求必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因为太有自己的想法,左宗棠的试卷被斥为“遗卷”。幸运的是当年是道光皇帝五十大寿,他特命考试官从遗作中挑一些好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左宗棠的作品从五千部中遗作脱颖而出,更是被挑选出来的六部作品之首。

在乡试中考取举人,这是左宗棠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最高成就了。此后,他有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但都纷纷落选。

此时的左宗棠,虽有才华,但功名一无所获,脚无立锥之地。更不幸的是,由于家徒四壁,他甚至连书都没得看,基本的学习欲望都无法满足。

我们都说,你只管努力,其他的都交给天意。但是左宗棠,却偏不信邪。左宗棠觉得,自己是块金子,缺的只是机会。既然传统的科举制度不适合自己,他便反其道而行之,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选择毛遂自荐。

其实早在十九岁那年,左宗棠就因为主动出击,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贺长龄为官二品,管辖江苏的财务和人事,对当时的左宗棠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佬”。

这一年,因为母亲去世,贺长龄回到湖南长沙。而早前,左宗棠就听过贺长龄,并因其“学术纯正,心地光明“而倾羡,一直盼望得见。

这次,恰逢贺长龄返乡,这对当时的左宗棠来说,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此时的左宗棠身无分文,更没有功名。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云泥之别,再说,贺老已经46岁了,会接见自己这个黄毛小子吗?这一度是左宗棠心中的挥之不去的疑虑。

但是,贺长龄不但接见了他,还和左宗棠相谈甚欢。由于早期的钻研,左宗棠对国事和财政分析的鞭辟入里,这更令贺老惊喜万分。毛遂自荐的结果,就是左宗棠被贺老收入门下,他读书难的问题,也因此迎刃而解。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贺老更是对左宗棠悉心调教。每次左宗棠来还书,贺老“必问其所得,互相考订,无稍倦厌”。而左宗棠的学识,也就是在贺老轮番的拷问中砥砺成长的。

一年后,贺长龄离开长沙,离别之际他更是把左宗棠推荐给自己的弟弟,时任长沙城南书院的院长,贺熙龄。

或许是这次的经历,更让左宗棠坚信,是金子,就不应该被动等待。在城南书院,左宗棠从当初的考取功名,开始转向研究民生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也结交了像罗泽南,丁叙忠这样的同窗好友。一段时间后,志向远大的左宗棠,想要寻求更大的发展。恰在此时,机会又悄然而至。

1836年,醴陵知县得知大名鼎鼎的两江总督——陶澍省亲将要路过当地,便为其安排了馆舍。为了讨陶澍的欢心,他邀请左宗棠为陶澍写幅对联。为两江总督写对联,左宗棠眼前一亮,决心再一次主动出击,但是他该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呢?

经过仔细搜罗,左宗棠发现,陶澍在任期间,兴修顺利,治理漕运,颁布了一列有利于民生的工程。且其祖上在主政期间,也颇受百姓好评。他打算拍拍陶澍的马屁,于是,便有了那副著名的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左宗棠的苦心经营没有白费,陶澍一见对联,大为欢喜,立即召见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教书先生。而在这之后,左宗棠更是主动“二顾陶澍”,最终与陶澍成为姻亲。左宗棠从一个落魄的举人,就这样直接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这一年,左宗棠二十六岁。

那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幸运的是,左宗棠没有一昧地被动等待,他从来都知道自己是一块金子。而他更明白,就算是金子,一昧地等待,最终只能被黄沙掩埋。所以,在不断沉淀自己的同时,他开始留意每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

机会往往留给最有准备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在一味准备的过程中,却丢掉了一闪而逝的机会?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狂傲自比诸葛亮

除了推销自己,左宗棠身上的另一特点,就是狂放,高傲。

早年的时候,他就常常自比诸葛亮。左宗棠认为自己的才华就像诸葛亮一样,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叫“阿亮”。身边的人都认为左宗棠太高傲,不够谦卑,甚至因此疏远他。但是这并不影响左宗棠,他甚至越来越自信。

对别人的溜须拍马,他也吃得沾沾自喜。

福建人林寿图曾在左宗棠麾下做幕僚。一日,两人正在商议要事,外面传来喜报。林寿图连忙拍左宗棠的马屁,“此诸葛所以为亮也”,意思是说左宗棠就是当今的诸葛亮。这让左宗棠很是受用,不住地点头微笑。

而左宗棠的狂放,不仅仅是在为人上。在戒律严明的清末,圆滑如李鸿章懂得虚与委蛇。但是这一套,左宗棠根本就不对付。

清末贪腐成风,慈禧太后脚上的一双袜子,都需要秀娘赶工半月。上梁不正下梁歪,宫中的太监也想着法子贪污。在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升迁回京的官员,都必须向守门太监缴纳“宫门费”。甚至连曾国潘,都不得不遵从。

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劳军归来。进京面见慈禧时,就被小太监挡在了门外,太监张口便要十四万的宫门费。

一生节俭的左宗棠哪里拿的出来,耿直的他大怒道“我是出入百万军中无人可拦之人,如今怎会巴结你这些鼠辈?”说罢,返身转回去。太监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时间都懵了。

最后,因为数天未见左宗棠,还是慈禧亲自过问,此事才得以解决。

奢靡成风的清朝,偌大帝国只剩下一副残躯。在那个年代,左宗棠的狂放,更是帝国仅存的烛光。在夜色降临时,用微光照亮巨人前行的道路。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他被梁启超称为500年来第一伟人,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最后的倔强,挽回帝国二十年的尊严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倔强,多多少少有点贬义。但是,因为左宗棠的倔强,晚清整整二十年的颜面得以维护,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873年,左宗棠以唇枪舌剑,战胜了政治对手李鸿章关于“海防优于西防”的言论。他奉命西征,夺取被沙俄侵占的新疆近150万公里的土地。但是,摆在眼前最大的困难不是敌人,而是资金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的西征,左宗棠粗略算了算,每年需要耗费的银子需要800万两。但是习惯了骄奢的清庭,国库已然告急,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银子,只能勉强拨出200万两银子。

一方面是捉襟见肘的资金,另一方面又是频频告急的军事,在如此两难的情况之下,该找谁借钱呢?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左宗棠反其道而行之,居然找洋人借钱。

而且利息可不低,年息最高达到了18%,这几乎是各国银行每年利息的2倍。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洋人在放高利贷。而且,左宗棠每次贷款的金额动辄得咎就是上百万两。这对当时财政紧张的清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两广总督劝左宗棠,不能这么干。战打赢了还好说,一旦输了,贷款赔都赔不起。而且,李鸿章又在虎视眈眈,谁又能保证,他不会趁机落井下石呢?

这一切,左宗棠难道不知道吗?他比谁都明白,可是他看的更远,左宗棠知道西防的意义之重大,不仅仅是为了那150万公里,更是为了震慑周边一直虎视眈眈的国家。他的倔强,是源于他能真正的审时度势,西征是必须之举,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坚持做正确的事,即使别人不会理解。而为了展现自己的决心,这个已经年入花甲的老人,在出征的时候,更是让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走在行伍中。在场的士兵,无不动容。最终,左宗棠将沙俄赶出新疆,收回了150万公里的土地。

这一次的倔强,左宗棠师出有名,他是为了国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左宗棠一直闪耀着星光。

他倔强,在别人囿于孔孟那些老一套的时候。科举中屡屡碰壁的左宗棠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推荐自己,结实名流。最终在不惑之年,大器晚成。

他也倔强地高傲,过份自信,相信自己就是诸葛亮。

而他最后一次的倔强,更是源于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祖国的一片赤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着成为千古罪人的危险向洋人借款,终为朝廷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心力。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的这句话,或许是自己一生最好的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