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林清玄

金刚经和林清玄

  •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62篇原創首發文章

最近的兩個熱點事件裡,我有兩個疑問:

  • 吳秀波和陳昱霖手拿同款《金剛經·心經》,為什麼依然滿是慾望和非分之想,諸多爭端,表面和內心都不得安寧?

  • 林清玄35歲入山修行寫成“身心安頓系列”,40歲完成“普提系列”,有佛性如他寬慰了自己,也讓一代又一代人獲得心靈滋養,但他65歲就走了。修身養性的人為什麼這般年輕就走了?

金刚经和林清玄

吳陳同款的這本《金剛經·心經》,中華書局出版,佛教界“北方南賴”之稱的知名教授賴永海先生主編。放在眾多奢侈品如愛馬仕Brikin、勞力士綠盤全金迪通拿、愛彼錶、私人飛機、勞斯萊斯等之中,初看非常突兀,後來也就慢慢覺得正常了。一本至上的自我修行之書,變成了炫富的調劑品、工具書。他們很想讓自己顯得特別,因為特別和稀缺是這個社會和經濟的籌碼,會引起別人的注意,獲得自己的片刻滿意,是“品味”和“生活方式”的展現。但無論如何,通常只看一本書或者一類書的人,怎麼都是狹隘的。真正要養成“大精神”的,胸有境界的,非要博覽群書、海納百川才行。

金刚经和林清玄

如今雅緻的美好商業生活裡,人們會去抄寫金剛經、心經之類的。歷代帝王將相、高僧大德、書法家、文學家,大多崇尚寫經,歐陽詢、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傅山等人,都有心經書法傳世。這種歷代貴族對內心修煉的推崇,本也是一股平衡財富和權力的清流。

無論別人看他們如何糟糕,至少他們很想過好自己的日子,並想再改善一點,所以將佛經引入生活中和精神中。歡樂的時候,模模糊糊覺得是精神上有所寄託;痛苦了,卻覺得是被控制和洗腦的手段。金剛經有什麼錯,修習佛法談何容易啊,擺脫人世間的煩惱談何容易啊?

曬一曬、聊一聊、聽一聽的水平,是根本入不了內心世界的。現在的國學境遇真是慘,淪落到只是一種修飾工具。在現實生活中的植入過於僵硬,比如孫楠夫婦最近讓孩子上的徐州華夏學宮,這個學校讓學生學習儒釋道經典,練習古琴、書法、繪畫、泥塑、茶藝、女紅、武術、音樂、舞蹈等傳統技藝。學費昂貴,與現實徹底脫節,被輿論批評。筆者認為怎麼過日子,是他們的自由,只要沒有很多複雜的目的,是私人選擇的事項。至於違法義務教育法,他們願意承擔相應的懲罰和代價便可。但另外一個層面,國學變成了一種僵硬和狹隘的形式和儀式感,讓我覺得悲哀。

我內心所信奉的國學,是社會的,更是身心靈的,是作為思維模式存在的,不在乎一技一巧,更不是爭一城一池,也不該只是中產階層如今最愛的儀式感和趨之若鶩的育兒經和家訓。我們不該如此對待我們的“魂”。

現當代對於國學的話語權和解釋流行權一直掌握在一些大師手上。從原來的南懷瑾到後來的于丹,講的好的,讓人舒服的,雅俗共賞的,總是少數,如今這個社會在這個領域也容納不了太多的人百花齊放。人們不該只是信眾和學生,而應該有自己獨立的信仰、志趣、理解和實踐。所以,物質和精神,錢權和理想,始終是人生亙古不變的問題。

在《金剛經》裡面,弟子問佛陀,要如何降服其心,如何安住其心。這不就是複雜世界裡浮躁的我們最關心的話題嗎?

金刚经和林清玄

筆者深深地覺得商業化和市場化的國學研究、西方心理學,甚至單純的宗教,都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心靈安頓問題。

我武斷地認為,在任何社會,物慾橫流都阻止不了,因為道德和規則一直是真正的稀缺品。在這個充滿交易的世界裡,隱居起來可能都要被驚動。中國人一向來只崇尚極致,我覺得要降低一些要求,就是人在物質之外,要有一個清醒的自己。所以,人們總在求平衡法,中庸道,但談何容易啊。平衡法則,始終不是適合大眾超脫煩惱的方法。人追求得過多,或者活得太清淡,都會受到約束和束縛。人只能在約束和束縛之中,讓自己活得不軟弱、不後悔,就大概夠了。

人是按照層次感活著的,物質慾望之上是文明文化,文明文化之上是靈性精神。不能只活在一個地方,老了,死了。

金刚经和林清玄

說到林清玄,他早就是一個活得很明白的人。據媒體報道,他是心肌梗塞去世的,也就是猝死。猝死有太多的因素引發。人們修煉了自己的心,健壯了自己的身體,但還是阻止不了意外來臨。他的內心清明安寧,但他的心臟卻出了問題。讓筆者很是困惑,人生,到底應該如何過?

金刚经和林清玄

在林清玄的書裡,我們知道他10歲就成為星雲的弟子。他的每篇文章,都是他的心得和覺悟,幾乎每篇文章都充滿了禪意。林清玄對問題的解釋總是那麼透徹,比如他說“覺悟”——覺,就是學習來看見,悟就是學習來看見我的心。比如他說禪——單純的心就是禪。承擔的心就是活在當下的心。什麼是當下?一秒鐘有三千六百個當下。禪,應該是多麼細密、極致的心理活動啊!

金剛經是對中國禪宗影響最深的佛經,在中國影響巨大,僅唐初即已有八百家注之說,由於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般若智慧,禪宗對之特別推崇,並以之印心。禪宗汲取金剛般若精髓,形成了超悟峻峭的機鋒公案,和睿智靈動的詩歌偈頌。比如,禪宗六祖惠能出家前不識一字,聽金剛經而悟道,後又作了《壇經》,幾乎是機緣深厚。

林清玄多篇文章也提到了《金剛經》,比如“好像一條清澈的溪流,流過了草木精華,也流過石畔落葉,它歡躍如瀑布時,不會被拘束,它平緩如湖泊時,也不會被侷限,這就是《金剛經》裡最動人心絃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筆者皺著眉頭思考著,是不是看的太明白,也許就活不長了?比如中國研究康波的第一人周金濤(參見筆者文章《人生與康波,財富與命運》),又比如林清玄?

我11歲看林清玄,一貫以來就在努力實踐他說的——人只要用細膩的心去體會萬象萬法,到處都有啟發的智慧。因為活著就是感受著,歷練著。這甚至成為我從小學習功課及其他的方法。

我喜歡他說的“清歡”(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求心靈的品味。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以及“柔軟心”(柔軟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軟心也是菩提心的種子,……從煩惱到菩提的開關,就是柔軟心。)

林清玄30歲就當了總編輯,每天煩惱、辛苦、頭疼,遂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最後的安頓的地方。於是他就進山了。真羨慕他的自由。但這個年代,即便是山上,也沒了自由。林清玄走了,這種隱居求志的方式也走到了盡頭了。

金刚经和林清玄

我們還是要勇敢地面對這個濁世,積極承擔和解決所有已經發生的問題,才能讓心靈真正放下來、沉下來。林清玄說的道理,能一直流傳,“偶爾我們也是和別人相同地生活著,可是我們讓自己的心平靜如無波之湖,我們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來照見這個無邊的複雜的世界,在一切的優美、敗壞、清明、汙濁之中找到智慧。”

說到底,人就是活個內心狀態。林清玄的一生內心接近完美了。人生都是獨立的,清清爽爽乾乾淨淨的一個獨特的作品。跟別人有關,其實也跟別人無關。說到底,誰也影響不了誰。終究是自己要活一個不後悔。儘量做到此生都從容、有情,這兩個詞被林清玄稱為“大國民品質”,從容就是步履雍容、識見高遠;有情就是乾坤朗朗、情趣盎然。

他的人生也類似他書裡引用的一個故事:

中國禪師對日本禪師說:日本的海水果然清澈,山景也美。可惜,這水如果再混濁一點就更好了。日本禪師聽了非常驚異,為什麼呢?水如果混濁一點,山就顯得更美了。像這麼清澈的水只能長出山葵花,如果混濁一點,就能長出最美麗的白蓮花了。

也許,他的人生過得太清澈了。越是美好的東西,越容易產生遺憾吧。

金剛經和林清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金刚经和林清玄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