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與孫悟空:寂寥與悲情,英雄的宿命?

引言

前幾天看到一篇評水滸人物武松很有深度的文章,受此啟發,突然聯想到同樣為行者的孫悟空,發現《水滸傳》和《西遊記》這兩部鉅著的作者,竟然不約而同地創作出了諸多方面都很相似的兩位寂寞行者和悲情英雄的形象。武松和孫悟空,表面看起來似乎不搭界的兩個人物,經過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還真值得好好品味一番。

看點

#武松的個性與打虎的必然 #水滸裡的"套路" #蟠桃會"遺漏"的請柬與"大鬧天宮" #英雄的"性冷感" #"體制"與英雄的歸宿

武松與孫悟空:寂寥與悲情,英雄的宿命?

[插圖1] 武松打虎圖

正文

(一)英雄莫問出處

從出身上看,武松出身寒微,自小父母雙亡,與哥哥武大相依為命。武大是個侏儒,在武松長大成人之前自然保護不了他,武松因此受了不少欺負,嚐盡世間冷暖。小時候的特殊經歷也養成了他過於自尊、自負又多疑和暴躁的個性。

武松這種個性,從他景陽岡打虎的故事情節裡便可看出端倪。山下店家警告他山上有猛虎傷人,武松卻不相信人家真有這份好心,直到他見了官府的印信榜文,才相信真的有虎。他欲待轉身再回酒店,又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

自尊又自負的他寧可與老虎死磕,也不願遭人恥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固然彰顯了武松的英雄氣概,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高度的戒備與自尊心——他防人之心多於防虎。景陽岡打虎是武松命中註定的,成就了他,也是他無奈選擇的一條與命運抗爭之路。

再說孫悟空,是受了日精月華,"靈根育孕源流出"的石猴,純粹的自然之子。其渴望自由、不受約束、追求平等的觀念也是天性。當上猴王后,雖然過的無拘無束,但暗中仍然有閻王老子管著。為躲過閻君之難,追求長生不老,孫悟空開始了拜師學藝,後來又鬧龍宮、闖地府,開始了他離經叛道、世所不容的反抗之路。

從出身和個性上對比看,武松和孫悟空都是草根階層,崇尚自由,不喜約束,極具反抗精神。在他們所處的"體制"內,這種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個性也是他們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

武松與孫悟空:寂寥與悲情,英雄的宿命?

[插圖2] 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

無論是武松還是孫悟空,在對壓迫他們的體制徹底說"不"之前,都還曾對"招安"和融入主流社會抱有幻想,甚至曾經一度還覺得"體制"接納了他們。

武松在幫施恩黑吃黑幹掉了蔣門神、奪回快活林之後,又被張都監看上了,做了帳前親隨。武松待價而沽,認為威武雄壯如己,不愁遇不到買家。豈不知世事如局,大城市的官員套路更深。武松在識破了騙局後,血濺鴛鴦樓,快意恩仇,一洗被愚弄的恥辱,也終於和主流社會徹底決裂。

有意思的是,在武松自己都認為"遇赦不宥"、不得不去二龍山落草為寇時,他對還沒有上梁山的宋江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第一個提出了"招安"這個概念。可見,武松骨子裡還是認同憑本事吃飯、依附於某個強權這個普世規則的。

孫悟空在鬧龍宮、闖地府後,玉帝很生氣,本欲擒拿,還好太白金星獻策招安。孫悟空心想終於在天庭也有官職了,不妄辜負了一身好本領,樂得屁顛屁顛的前去赴任。誰想玉帝竟然只封了一個不入流的"弼馬溫"小官,明白真相的孫悟空勃然大怒,遂離開天庭。

後來孫悟空憑真本事戰勝了李天王的天兵天將,逼迫天庭封其為"齊天大聖":一個只有榮譽沒有實權的虛職。但孫悟空就此滿足了,在天庭整日和諸路神仙稱兄道弟,呼朋喚友,倒也逍遙自在。如果不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發請柬時的"疏忽",沒有邀請孫悟空,導致他內心"很受傷",從而大鬧天宮,和天庭正式鬧掰,說不定孫悟空還依舊沉浸在"齊天大聖"的美夢裡不肯醒來呢。

武松與孫悟空:寂寥與悲情,英雄的宿命?

[插圖3] 《水滸傳》劇照

(三)英雄"冷"過美人關

武松和孫悟空的生命裡都曾出現了一位(或數位)對其有較大影響的女性,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但兩位英雄面對誘惑都表現出了"性冷感",並沒有"英雄氣短"和兒女情長。

這也難怪,一位是天傷星下凡,一位是天生石猴,似乎對情慾都不感冒,都是帶著純粹的英雄使命而來,自然不肯因兒女私情而壞了英雄名節。當然,這是官話。

武松之所以不近女色,一是因為他缺乏安全感,二是他有道德潔癖。潘金蓮撩撥他,在那個火爐溫酒的雪天,幾碟小菜,美人如玉,笑臉盈盈的時刻,一般的男人很容易就意亂情迷。

但武松不是一般男人。他漂泊許久,有了都頭這樣的穩定工作,有了哥嫂飲食起居的照顧,他不想也不願破壞這溫馨的一切。況且江湖道義、加上對自己英雄豪氣的自愛、自戀,已然決定了潘金蓮自取其辱的結果。

武松與孫悟空:寂寥與悲情,英雄的宿命?

[插圖4]《大話西遊》劇照

《西遊記》正書裡並沒有描寫孫悟空緋聞的橋段,倒是後世文人把諸如紫霞仙子啊、白晶晶啊、仙女阿瑤、玉面狐狸呀之類的美女狐妖強行和孫悟空般配,還據此編排出了孫悟空為情所困才大鬧天宮的故事。當然,把孫悟空人性化,符合大眾的心理和審美需求,也讓孫大聖的英雄形象更接地氣。

(四)英雄的歸宿

<strong>武松和孫悟空兩位英雄都是渾然一身正氣,天罡地煞一般,為自由而生而戰。但兩人最終還是落入了皇權和"體制"的俗套,其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武松曾想倚仗神勇,光耀門楣,卻每為造化所弄,心事都成空。徵方臘之後,失去一臂的武松隨魯智深在六合寺出家,魯智深聽潮而開悟,坐化前寫了一首名偈:"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人生如大潮,起落一瞬間。目睹魯智深的圓寂,讓武松有醍醐灌頂之感。做了多年假頭陀的他,到此真的皈依佛門,被封為"清忠祖師",尋找到了他內心的歸宿,活了八十歲而善終。

武松與孫悟空:寂寥與悲情,英雄的宿命?

[插圖5] 靈山勝景

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歷盡滄桑,飽受苦寂。為換取有限的自由,桀驁不馴的孫悟空終於向天庭皇權低頭,屈辱地接受了佛祖的安排——戴上緊箍,助唐僧西天取經。從此,世間再無自由自在的孫大聖。

從一個天性自由、不喜約束的自然之子,到歷經八十一難,修成"正果"的"鬥戰勝佛",花果山到靈山的距離,孫悟空用了五百多年才走完。孤獨的孫行者,用一生的戰鬥,詮釋了他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自古英雄多寂寥。武松也好,孫悟空也好,曾經叱吒風雲,歸宿都是佛門。喜哉,悲哉?

細想生活亦如是。年少輕狂時的生猛,隨著年紀、閱歷的增長,都會慢慢消散,直至無影無蹤。英雄總有謝幕後的落寂,輝煌過後,一切都歸於平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