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裡面蘊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除了大家在明面上看到的神話傳說故事外,在每個人物和情節的細節上都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文化的各種元素。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是小說中篇幅最多的重要角色,他們身上的元素便很充分的將這些方面表現出來。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這三個角色分別代表了三種佛教的元素,他們在故事劇情中的表現也是針對這三種佛教元素的修行。小說的作者吳承恩通過這種人物角色的描寫,將自己崇佛抑道的觀念全面在小說中體現出來。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從《西遊記》的整體劇情可以看出,作者吳承恩在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積澱方面頗有成就,而且對於佛教尤其偏愛。因此我們看到在小說中處處都體現這佛教的很多哲學思想,並通過其中角色的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而從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三人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行,其實就是這三個角色佛教修行的過程。在佛教的修行中,弟子們必須要完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斬卻"三毒"。所謂"三毒"便是指貪嗔痴,它們被佛教認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唐僧師徒的修煉也是從這個方面開始的,其過程都在表現在西天取經的故事中。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佛教認為,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痴三毒的存在。貪讓人永不滿足,嗔讓人產生惡意,痴讓人產生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又會導致貪慾、憎恨、愚痴。因此,佛教的修行就是教受弟子們斬卻三毒的方法。而唐僧師徒三人則分別代表了三毒的元素,這也是他們在故事中修行的重點。其中孫悟空代表的是"嗔",豬八戒代表的是"貪",而唐僧代表的是"痴"。從小說故事的結局看這三人中也並不是完全的解決了"三毒"的問題,只有孫悟空算得上是圓滿達到目標,唐僧和豬八戒都還有差距。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三毒的問題在孫悟空身上以"嗔"最為明顯,主要體現在孫悟空桀驁不馴的性格,尤其是在大鬧天宮的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惡的一面。在貪和痴的這兩個部分在西天取經前基本上就被解決了,因此西天取經的過程中孫悟空著重解決嗔的問題。在大鬧天宮的過程中孫悟空還是貪的,但在五行山下被鎮壓五百年,天天吃鐵丸喝銅汁,早就把孫悟空的貪慾磨沒了。因此大家看到孫悟空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吃飯的時候孫悟空多吃水果走走過場,而不像豬八戒那樣貪吃多吃。"痴"的問題孫悟空在拜菩提祖師的時候便已經解決,這點不是問題。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反而是"嗔"這個問題比較麻煩,即便在五行山下被壓了五百年,孫悟空的火爆脾氣一點都沒有改變。為了幫助孫悟空解決"嗔"這個問題,也是為了約束他的性格,觀音對他用上了如來所賜予的緊箍咒。觀音讓唐僧用緊箍咒約束孫悟空的言行,這不僅是為了唐僧管理取經隊伍的方便,也是引導孫悟空修行的關鍵所在。緊箍咒的載體金箍兒源自佛教修行者用的戒箍,這是用於提醒和管束佛教弟子的器具。他讓在野外修行的佛教弟子時刻銘記著寺廟內的清規戒律,對於他們斬卻三毒有著警示和引導作用。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孫悟空性格桀驁不馴,一言不合便大開殺戒,這是佛教弟子的大罪,所以需要時刻警醒和管束。唐僧沒有強大的神通壓制孫悟空,因此觀音給與瞭如來賜下的金箍兒,並通過誘騙的方式讓孫悟空帶上。在《西遊記》故事的最後,孫悟空成功的斬卻了自己惡的一面,完成了斬卻三毒的修行,所以他頭上的金箍就被取掉了。從這個方面看,孫悟空被如來封為鬥戰勝佛也是實至名歸的,他也是三人之中唯一一個徹底斬卻三毒的人。而唐僧和豬八戒在故事結束時都沒有完成這個修行,尤其是豬八戒就沒有戒貪的想法。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作為取經隊伍的領導者,唐僧在"痴"方面是有巨大確陷的。在三打白骨精、誤入盤絲洞、荊棘嶺夜宴等情節中,都體現出唐僧對於世界的認知度極低,這便是愚痴的主要現象。唐僧對於神話中的世界沒有充分的認識,容易被妖怪的變化所迷惑,甚至做出怪罪或趕走孫悟空的蠢事,這都是"痴"的緣故。在整個西天取經過程中,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洗禮,對世間的妖怪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卻也沒有完全的斬卻"痴"毒。這主要是唐僧並不會任何神通,即便是最後學會駕雲也是粗疏得很,遠遠比不了孫悟空和豬八戒。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故事其實對這方面是留有餘地的,故事的結尾其實是暗示唐僧需要通過取回的真經來解決"痴"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唐僧雖然被封為輪檀功德佛,但還算不上名副其實。只有他把真經的內容搞懂了,有了自己的法術和神通,才算得上斬卻"三毒",成就正果。對於另外兩毒的"貪"和"嗔"的方面,唐僧在取經路上一向表現很好。不論是四聖試禪心,還是女兒國、無底洞、荊棘嶺的情節,唐僧面對美色、財富的誘惑都表現出了足夠的定力。而他那種軟趴趴的性格,慈悲為懷的待人風格,想來也不會有嗔的問題。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豬八戒是三人中最不上進的一位,也是對於斬卻三毒最不傷心的。與唐僧主動學習佛法,孫悟空被逼學習佛法不同,豬八戒在這方面比較自由。豬八戒從他的前身天蓬元帥開始就體現了"貪"的元素,貪財、貪吃、貪圖美色等等伴隨著這個角色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因為在美色方面栽了跟頭,到了凡間後他依舊不吸取教訓,死不悔改。不論是在高老莊娶妻,還是四聖試禪心的表現,或者是取經路上貪圖各種享受、美食、財寶等等,都表現了豬八戒貪婪的一面。可是豬八戒並沒有改掉這個毛病的想法,一貫我行我素。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雖然在取經路上,孫悟空也有意識的督促豬八戒修煉自我,可最終收效甚微。豬八戒對於佛教的那套根本不感興趣,他更喜歡的是人間的逍遙自在。因此故事結束時如來給了他一個不倫不類的淨壇使者,也是對應於豬八戒貪吃的屬性。除此之外,豬八戒在"嗔"和"痴"的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作為天蓬元帥,他早就解決了痴的問題。而豬八戒在西天路上划水和藏拙的行為,也說明的嗔不是問題。能夠不要臉的偷懶,甚至將一些上不得檯面的舉動公開化,這樣的沒臉沒皮的角色也很難和"嗔"扯上關係。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西遊記》的故事中通過三個角色身上的變化,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於佛教修行的理解。這種將自己的佛學思想,蘊藏於故事情節和角色中的手法,在小說中到處都是。當我們細細的研讀這部小說,將自己融入其中的時候,得到的將不僅僅是一部神話小說,而是包羅萬象的人生百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吳承恩先生通過自己的學識和人生經歷豐富了小說中的內容,也反應了他對當時明朝社會的認識度。從一部神魔小說故事中折射出中國古代的民間百態,以及各種古典文化知識,這也許是《西遊記》被列入四大名著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