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導讀

《西遊記》一書從物性、神性、人性三個方面來刻畫行者形象。

首先,孫悟空是一隻石猴,具有一般猴子的特徵,它紅屁股、有尾巴、好動、喜好攀爬等;其次,他會奇特的法術變化,有獨特的非凡本領,具有神性;最後,他又有著人的喜怒哀樂、無私無畏、爭強好勝、堅忍不拔、孝道仁義等性格,可見其有著人性的特點。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作者吳承恩作為封建士大夫,也要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禮,封建社會主流的忠、孝、義,以及天、地、君、親、師思想必然會對其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他在《西遊記》中塑造孫悟空的形象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孝道思想。

一、 孫悟空孝道之原因

何為孝道?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

作者在刻畫孫悟空時,也必然會將孝道之思想移植到悟空身上,成為其性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縱觀整部《西遊記》,作者將孫悟空塑造為一個孝子的形象,在西行路上始終謹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教誨。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1、 表面原因

五百年前的孫悟空鬧天宮、下地府、闖龍宮、偷蟠桃、盜仙丹,可謂是“壞事”做盡。從五行山下被救出,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服管教,視生命如草芥。小說第十四回中,悟空打死幾個強盜被唐僧責罵時,一氣之下跑到東海龍王那裡,見後壁上掛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龍王以張良圯橋三進履的故事勸道:

“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

看似不經意的一幕,卻引起了孫悟空的反思,正如龍王所說,不保唐僧求取真經,終究是個妖怪,不能修成正果。此時的悟空就如《水滸傳》裡的宋江一樣,要為自己的前程著想,不能一輩子都處在朝廷的通緝之中。

因此悟空接受了玄奘的“招安”,甘心唯唐僧馬首是瞻,盡心盡責地保護師父,盡徒弟應盡的孝道與責任。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2、 深層原因

《西遊記》第一回是這樣介紹孫悟空的出身的: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胎,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衝斗府。”

這一大段的描寫說出了岩石生出石卵,石卵又因受風生成石猴的場景,花果山的岩石給了孫悟空第一次生命。而在《西遊記》第七回中,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的岩石縫中,從而給天宮帶來了和平,令天宮的神仙們特別高興。

於是,他們設宴召開“安天大會”載歌載舞。席間,壽星吟詩兩句“洞裡乾坤任自由,壺中日月隨成就”。根據壽星這兩句詩,洞也好,壺也好,那入口狹窄、內部寬敞的封閉空間,在任何民族中都具有子宮即母胎的象徵意義。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顯然,以岩石為母胎降生入世的孫悟空,若要在做過各種壞事之後獲得重生,就必須重新投入母胎(岩石)中洗心革面。所以,五行山的岩石縫就是他的第二個母胎,那裡是一個既狹小又痛苦的地方。小說第七回這樣描寫:

“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正是:妖猴大膽反天宮,卻被如來伏手降。渴飲溶銅捱歲月,飢餐鐵彈度時光。天災苦困遭磨折,人事淒涼喜命長。若得英雄重展掙,他年奉佛上西方。”

就是在這樣一個既狹小又痛苦的地方,孫悟空待了整整五百年,直到玄奘經菩薩點化到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下山上“唵、嘛、呢、叭、咪、吽”六個金字,才從五指山下逃出,獲得重生。

因此可以這樣說,傲來國的岩石給了孫悟空第一次生命,玄奘將悟空從五行山石縫中救出,則是給了孫悟空第二次生命,是其再生父母。按中國傳統道德來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且悟空還認玄奘為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作為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吳承恩,忠孝思想也必然對其塑造孫悟空這一形象有重大影響。這一系列的因素便是悟空對師父報以孝道的根源。

二、 孫悟空孝道之表現

孫悟空對唐僧報以孝道的根源在於唐僧救了其性命,是其再生父母,且悟空始終恪守“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因此,他在西行路上降妖除魔、風餐露宿,且無微不至地照顧師父唐僧而毫無怨言。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來看《西遊記》一書是如何表現悟空的孝道觀的。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1、 為保師父,甘願受苦

西行路上坎坷重重,九九八十一難在等著師徒四人克服,然而唐僧畢竟是凡人,因此為保師父求得真經,悟空可以為其上刀山、下火海,正如悟空自己所說:“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

小說第二十五回《鎮元仙趕捉取經僧-孫行者大鬧五莊觀》中,行者因受八戒慫恿,偷吃人參果並一怒之下推到了人參樹。鎮元大仙將其捉住並吩咐徒弟因做大不尊之罪鞭打唐僧。文中這樣寫道:

行者聞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頓鞭打壞了啊,卻不是我造的業?”他忍不住開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樹也是我,怎麼先不打我,打他做甚?”

按常理說,徒弟犯錯,師父替其受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悟空卻不忍心看見師父受罰。這裡“忍不住”三個字用得恰到好處,表明悟空替師父受罰不是在作秀,而是心甘情願。後面大仙又要打三藏教訓不嚴,縱頑徒撒潑之罪,悟空照舊全部攬下獨自承擔。

鎮元大仙用七星鞭打唐僧,那也只是傷其皮肉而已,然而當悟空又將大仙的油鍋砸得粉碎時,大仙要動真格的了。於是大仙另換新鍋,解下唐三藏要將其油炸,以報推倒仙樹之仇。文中這樣寫道:行者在半空裡聽得明白,他想著:

“師父不濟,他若到了油鍋裡,一滾就死,二滾就焦,到三五滾,他就弄做個稀爛的和尚了,我還去救他一救。”好大聖,按落雲頭,上前叉手道:“莫要拆壞了布漆,我來下油鍋了。”士為知己者死,悟空為報師父五行山下知遇之恩,甘受極刑。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2、 處處體貼,事事關照

儒家思想提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然而孫悟空平時對唐三藏所做的點點滴滴,更能體現出其孝順。悟空在西行路上不僅降妖除魔,還把唐僧照顧得無微不至,想別人所不能想,做別人所不能做。

小說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中,悟空偷吃人參果並義憤推倒人參果樹,鎮元大仙讓其醫樹,悟空許其三天求得醫樹之法。看悟空在臨行前是怎樣吩咐大仙的,文中這樣寫道:

“你卻要好生伏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兒,老孫回來和你算賬,先搗塌你的鍋底。衣服禳了,與他漿洗漿洗。臉兒黃了些兒,我不要;若瘦了些兒,不出門。”

聽到大仙回答“你去,你去,定不叫他忍餓”這樣的回覆之後,悟空才放心離去。我們知道唐僧不是隻有悟空一個徒弟,還有八戒和沙僧,有他們兩個人照顧唐僧,他應該不用操這份心,但悟空要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悟空對三藏那片真誠的孝心,實在是細緻妥帖,令人感動。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3、 師徒情深,難捨難了

悟空第二次的生命是唐三藏賜予的,兩個人情同父子,即使兩人相隔天涯也會彼此牽掛。應該說,悟空與三藏的感情是師徒之間最深厚的。小說第二十七回,白骨夫人三戲唐僧,但其詭計都被悟空識破。然而,唐僧肉眼凡胎錯趕行者,並且寫下絕意書,宣稱與行者恩斷義絕。悟空見唐僧一意孤行,心意已決,只能被迫離開,在走之前他還不忘盡最後的孝道。文中寫道:

“大聖……把腦後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

明明是保護師傅降妖除魔,卻被師父逐出師門,但是孫悟空仍然一心一意為唐僧著想,文中又寫道:

大聖跳起來……又吩咐沙僧道:“……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師父。”

悟空的行為可謂盡心盡責了。當他回到花果山後,聞得東洋大海潮發出的聲響,不禁又想起了師父,而止不住腮邊淚墜,感嘆不已。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看到此處,讀者亦感到心酸,一個石猴竟然如此有情有義,其孝心天地可察。

“誰家沒有個白骨夫人,安得行者一棒打殺?世上以功為罪,以德為仇,比比皆是,不但行者一個受屈,三藏一人糊塗已也。可為三嘆。” 李卓吾評價道

小說第三十一回《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智降妖怪》中,豬八戒去花果山請孫悟空救唐僧時扭扭捏捏,不願說出實情,行者罵道:

“這個好打的劣貨!你怎麼還要者囂?我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你趁早兒告誦我,免打!”

一句“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表明悟空寧願放棄自己的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以及猴子猴孫們,也要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當兩人離開花果山時,悟空對八戒道:

“等我下海去淨淨身子……我自從回來,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乾淨的,恐怕嫌我。”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通過這個小小的細節可以看出孫悟空內心深處那片真誠的孝意。後來,黃袍老怪大罵悟空道:

“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師父趕逐,卻有什麼嘴臉又來見人!”行者道:“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今來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

可見其情深深、意切切、牽腸掛肚,始終心存師父安危,正如小白龍的評價:“有情有義的美猴王。”

4、 哭師遭難,捨命相救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想當年,孫悟空鬧天宮、下地府、闖龍宮,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都不曾害怕過,更不用說傷心流淚了。然而,在保師西行的路上,他卻因師父遭難,自己不能救出師父而常常泣不成聲。小說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中,孫悟空為救師父與紅孩兒大戰,卻被紅孩兒的三昧真火所燒,弄得他氣火攻心,三魂出舍,差點魂飛魄散喪殘生。然而,悟空被救醒,全不顧自己的生命,只叫了一聲“師父”。文中寫道:

沙僧攙著行者,一同到松林之下坐定。少時間,卻定神順氣,止不住淚滴腮邊。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小說第七十三回《情因舊恨生災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中,孫悟空與黃花觀主廝殺,那道士敵不過,便解開衣袋,脫了皂袍。兩肋之間有一千隻眼,眼中放出金光,把悟空照得進退不能,搖身一變,變成一隻穿山甲才衝出重圍。悟空現出本相之後,文中這樣寫道:

出來現了本相,力軟筋麻,渾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淚,忽失聲叫道:“師父啊!當年秉教出山中,共往西來苦用工。大海洪波無恐懼,陽溝之內卻遭風!”

小說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中也有類似的場景。三魔施計捉唐僧,將其藏在櫃子裡,放出謠言說唐僧已經被他們吃了。當聽到滿城小妖都這麼說時,悟空只是內心焦急。然而當聽到八戒和沙僧也這麼說時,他內心的那道防線徹底瓦解了:

行者聞言,忽失聲淚似泉湧……放聲大哭,叫道:“師父啊!恨我欺天困網羅,師來救我脫沉痾。潛心篤志同參佛,努力修身共煉魔。豈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勝境無緣到,氣散魂消怎奈何!”

孫悟空:別看我桀驁不馴,但其實我是一隻懂孝道的好猴兒

作者在這三回描寫孫悟空傷心的詞語層層遞進、步步加深,從“止不住淚滴腮邊”“止不住眼中流淚”,到“忽失聲叫道”“放聲大哭”,表現了他對師父的感情是不斷加深、不斷深化的。

總結

從大鬧天宮到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在這一修煉過程中,孫悟空由妖蛻變成佛,孝道無疑是促使其生命狀態轉化的關鍵因素。一個以天為父、以地為母的石猴尚且如此有情有義,更何況我們血肉之軀的人呢?真可謂“猴猶如此,人何以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