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明明是中國的節氣,為什麼每年都是公曆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這是中國的節氣啊,為什麼卻基本是按照公曆來過的?

清明節明明是中國的節氣,為什麼每年都是公曆的4月4日或5日?

首先,要清楚什麼是農曆?什麼是公曆?什麼是陰曆?什麼是陽曆。

簡單說,陽曆是以太陽為基準的,如一年是365還是366天。而陰曆是以月亮為基準的,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初一十五月圓月缺。

陰陽二歷之分,是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先民們以陽曆指導工作,如什麼時候該春耕、播種、收成,是按照陽曆來;以陰曆指導生活,如祭祀、趕集,OOXX(有說法,滿月之夜屬於陽氣最旺的夜晚,適合播種孕育下一代。)所以說,我中華民族的古人們也是牛逼的要死!能把這兩個觀測對象完全不一樣的歷法調和於一體!古代相當於兩套曆法都在用,才推出了陰陽混合的農曆(一般人只看到農曆中的陰曆部分,就認為這便是農曆,這是誤解)。

我們現代人,想當然的認為:農業社會使用的歷法,統統就叫農曆。而不清楚這個所謂的"農曆"有陰陽二歷之分。公曆=陽曆,農曆=陰陽曆或太陰曆。

清明節是天文曆法中的一個時刻,太陽黃經每增加30°為一個節氣,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

。因為公曆每年的天數比較固定,在反應地球自轉規律方面比農曆直觀。但實際上也並不是以公曆確立為清明節的,並不是每年的清明節都是公曆四月五日,有時候是四月四日。只有太陽黃經為15度的那天才是清明節,就好比只有太陽直射北迴歸線那天才是夏至,只有太陽直射地球赤道的那天才是春分或秋分一樣。

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用陰曆的。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週期非常明顯,所以把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便成為古老國家最初的年曆。但是陰曆一月之長,即月亮繞地球週期約為29天半;而太陽年一年之長,即地球繞日的週期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過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清明節明明是中國的節氣,為什麼每年都是公曆的4月4日或5日?

古代國家農業慢慢地發展以後,就發現純粹用陰曆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為了解決這陰、陽曆的矛盾,古代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放棄陰曆月亮盈虧作為計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陽迴歸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為一年,把年分為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羅馬所採取的辦法。另一辦法是找出陽曆年的日數和陰曆月的日數兩者之間的最小公倍數,這就是我國古代顓頊歷的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因為陰曆的235個月的日數卻等於19個陽曆年的日數。據日本天文學家新城新藏的考據,十九年七閏的辦法是我國春秋時代已經應用的。我們古代從早的顓頊歷以及漢朝太初曆、四分曆統是依照此法安排的。但這一安排雖可以調和陰陽曆,不至於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閏年384天,一年中節氣仍然可以相差一個月,對於農業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夠精密,所以到了戰國末年又建立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相輔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